《三天给你聊清楚redis,java电商购物车面试题

hgetall hash-key

  1. “sub-key1”

  2. “value1”

  3. “sub-key2”

  4. “value2”

hdel hash-key sub-key2

(integer) 1

hdel hash-key sub-key2

(integer) 0

hget hash-key sub-key1

“value1”

hgetall hash-key

  1. “sub-key1”

  2. “value1”

1.3.4SET


常见操作

sadd set-key item

(integer) 1

sadd set-key item2

(integer) 1

sadd set-key item3

(integer) 1

sadd set-key item

(integer) 0

smembers set-key

  1. “item2”

  2. “item”

  3. “item3”

sismember set-key item4

(integer) 0

sismember set-key item

(integer) 1

srem set-key item

(integer) 1

srem set-key item

(integer) 0

smembers set-key

  1. “item2”

  2. “item3”

应用场景

Redis为集合提供了求交集、并集、差集等操作,故可以用来求共同好友等操作。

1.3.5ZSET


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分值

double score;

//成员对象

robj *obj;

//层

struct zskiplistLever{

//前进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跨度

unsigned int span;

}lever[];

}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表头节点跟表尾结点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表中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

int lever;

}

跳跃表,基于多指针有序链实现,可以看作多个有序链表。

与红黑树等平衡树相比,跳跃表具有以下优点:

  • 插入速度非常快速,因为不需要进行旋转等操作来维持平衡性。

  • 更容易实现。

  • 支持无锁操作。

常见操作

zadd zset-key 728 member1

(integer) 1

zadd zset-key 982 member0

(integer) 1

zadd zset-key 982 member0

(integer) 0

zrange zset-key 0 -1

  1. “member1”

  2. “member0”

zrange zset-key 0 -1 withscores

  1. “member1”

  2. “728”

  3. “member0”

  4. “982”

zrangebyscore zset-key 0 800 withscores

  1. “member1”

  2. “728”

zrem zset-key member1

(integer) 1

zrem zset-key member1

(integer) 0

zrange zset-key 0 -1 withscores

  1. “member0”

  2. “982”

应用场景

以某个条件为权重,比如按顶的次数排序

ZREVRANGE命令可以用来按照得分来获取前100名的用户,ZRANK可以用来获取用户排名,非常直接而且操作容易。

Redis sorted set的使用场景与set类似,区别是set不是自动有序的,而sorted set可以通过用户额外提供一个优先级(score)的参数来为成员排序,并且是插入有序的,即自动排序。

redis命令参考链接

1.4Spring整合Redis


引入依赖

- 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

org.springframework.boot

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

配置Redis

- 配置数据库参数

RedisProperties

spring.redis.database=11#第11个库,这个随便

spring.redis.host=localhost

spring.redis.port=6379#端口

- 编写配置类,构造RedisTemplate

这个springboot已经帮我们配了,但是默认object,我想改成str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Configur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RedisConnectionFactory;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re.RedisTemplat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RedisConfig {

@Bean

public RedisTemplate<String, Object> redisTemplate(RedisConnectionFactory factory) {

RedisTemplate<String, Object> template = new RedisTemplate<>();

template.setConnectionFactory(factory);

// 设置key的序列化方式

template.setKey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 设置value的序列化方式

template.setValue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json());

// 设置hash的key的序列化方式

template.setHashKey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 设置hash的value的序列化方式

template.setHashValue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json());

template.afterPropertiesSet();

return template;

}

}

访问Redis

-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

- redisTemplate.opsForHash()

- redisTemplate.opsForList()

- redisTemplate.opsForSet()

- redisTemplate.opsForZSet()

@RunWith(SpringRunner.class)

@SpringBootTest

@ContextConfiguration(classes = CommunityApplication.class)

public class RedisTests {

@Autowired

private 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

@Test

public void testStrings() {

String redisKey = “test:count”;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redisKey, 1);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Value().get(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Value().increment(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Value().decrement(redisKey));

}

@Test

public void testHashes() {

String redisKey = “test:user”;

redisTemplate.opsForHash().put(redisKey, “id”, 1);

redisTemplate.opsForHash().put(redisKey, “username”, “zhangsan”);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Hash().get(redisKey, “id”));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Hash().get(redisKey, “username”));

}

@Test

public void testLists() {

String redisKey = “test:ids”;

redisTemplate.opsForList().leftPush(redisKey, 101);

redisTemplate.opsForList().leftPush(redisKey, 102);

redisTemplate.opsForList().leftPush(redisKey, 103);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List().size(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List().index(redisKey, 0));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List().range(redisKey, 0, 2));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List().leftPop(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List().leftPop(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List().leftPop(redisKey));

}

@Test

public void testSets() {

String redisKey = “test:teachers”;

redisTemplate.opsForSet().add(redisKey, “刘备”, “关羽”, “张飞”, “赵云”, “诸葛亮”);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Set().size(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Set().pop(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Set().members(redisKey));

}

@Test

public void testSortedSets() {

String redisKey = “test:students”;

redisTemplate.opsForZSet().add(redisKey, “唐僧”, 80);

redisTemplate.opsForZSet().add(redisKey, “悟空”, 90);

redisTemplate.opsForZSet().add(redisKey, “八戒”, 50);

redisTemplate.opsForZSet().add(redisKey, “沙僧”, 70);

redisTemplate.opsForZSet().add(redisKey, “白龙马”, 60);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ZSet().zCard(redisKey));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ZSet().score(redisKey, “八戒”));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ZSet().reverseRank(redisKey, “八戒”));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opsForZSet().reverseRange(redisKey, 0, 2));

}

@Test

public void testKeys() {

redisTemplate.delete(“test:user”);

System.out.println(redisTemplate.hasKey(“test:user”));

redisTemplate.expire(“test:students”, 10, TimeUnit.SECONDS);

}

}

这样还是稍微有点麻烦,我们其实可以绑定key

// 多次访问同一个key

@Test

public void testBoundOperations() {

String redisKey = “test:count”;

BoundValueOperations operations = redisTemplate.boundValueOps(redisKey);

operations.increment();

operations.increment();

operations.increment();

operations.increment();

operations.increment();

System.out.println(operations.get());

}

2、数据结构原理总结

======================================================================

这部分在我看来是最有意思的,我们有必要了解底层数据结构的实现,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

比如,你知道redis中的字符串怎么实现的吗?为什么这么实现?

你知道redis压缩列表是什么算法吗?

你知道redis为什么抛弃了红黑树反而采用了跳表这种新的数据结构吗?

你知道hyperloglog为什么用如此小的空间就可以有这么好的统计性能和准确性吗?

你知道布隆过滤器为什么这么有效吗?有没有数学证明过?

你是否还能很快写出来快排?或者不断优化性能的排序?是不是只会调库了甚至库函数怎么实现的都不知道?真的就是快排?

包括数据库,持久化,处理事件、客户端服务端、事务的实现、发布和订阅等功能的实现,也需要了解。

2.1数据结构和对象的实现


  • 1) 字符串

redis并未使用传统的c语言字符串表示,它自己构建了一种简单的动态字符串抽象类型。

在redis里,c语言字符串只会作为字符串字面量出现,用在无需修改的地方。

当需要一个可以被修改的字符串时,redis就会使用自己实现的SDS(simple dynamic string)。比如在redis数据库里,包含字符串的键值对底层都是SDS实现的,不止如此,SDS还被用作缓冲区(buffer):比如AOF模块中的AOF缓冲区以及客户端状态中的输入缓冲区。

下面来具体看一下sds的实现:

struct sdshdr

{

int len;//buf已使用字节数量(保存的字符串长度)

int free;//未使用的字节数量

char buf[];//用来保存字符串的字节数组

};

sds遵循c中字符串以’\0’结尾的惯例,这一字节的空间不算在len之内。

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可以直接重用c中的一部分函数。比如printf;

sds相对c的改进

获取长度:c字符串并不记录自身长度,所以获取长度只能遍历一遍字符串,redis直接读取len即可。

缓冲区安全:c字符串容易造成缓冲区溢出,比如:程序员没有分配足够的空间就执行拼接操作。而redis会先检查sds的空间是否满足所需要求,如果不满足会自动扩充。

内存分配:由于c不记录字符串长度,对于包含了n个字符的字符串,底层总是一个长度n+1的数组,每一次长度变化,总是要对这个数组进行一次内存重新分配的操作。因为内存分配涉及复杂算法并且可能需要执行系统调用,所以它通常是比较耗时的操作。

redis内存分配:

1、空间预分配:如果修改后大小小于1MB,程序分配和len大小一样的未使用空间,如果修改后大于1MB,程序分配  1MB的未使用空间。修改长度时检查,够的话就直接使用未使用空间,不用再分配。

2、惰性空间释放:字符串缩短时不需要释放空间,用free记录即可,留作以后使用。

二进制安全

c字符串除了末尾外,不能包含空字符,否则程序读到空字符会误以为是结尾,这就限制了c字符串只能保存文本,二进制文件就不能保存了。

而redis字符串都是二进制安全的,因为有len来记录长度。

  • 2) 链表

作为一种常用数据结构,链表内置在很多高级语言中,因为c并没有,所以redis实现了自己的链表。

链表在redis也有一定的应用,比如列表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就是链表。(当列表键包含大量元素或者元素都是很长的字符串时)

发布与订阅、慢查询、监视器等功能也用到了链表。

具体实现:

//redis的节点使用了双向链表结构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

// 前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prev;

// 后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next;

// 节点的值

void *value;

} listNode;

//其实学过数据结构的应该都实现过

typedef struct list {

// 表头节点

listNode *head;

// 表尾节点

listNode *tail;

// 链表所包含的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 节点值复制函数

void *(*dup)(void *ptr);

// 节点值释放函数

void (*free)(void *ptr);

// 节点值对比函数

int (*match)(void *ptr, void *key);

} list;

总结一下redis链表特性:

双端、无环、带长度记录、

多态:使用 void* 指针来保存节点值, 可以通过 dup 、 free 、 match 为节点值设置类型特定函数, 可以保存不同类型的值。

  • 3)字典

其实字典这种数据结构也内置在很多高级语言中,但是c语言没有,所以redis自己实现了。

应用也比较广泛,比如redis的数据库就是字典实现的。不仅如此,当一个哈希键包含的键值对比较多,或者都是很长的字符串,redis就会用字典作为哈希键的底层实现。

来看看具体是实现:

//redis的字典使用哈希表作为底层实现

typedef struct dictht {

// 哈希表数组

dictEntry **table;

// 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

// 哈希表大小掩码,用于计算索引值

// 总是等于 size - 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 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table 是一个数组,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向dictEntry 结构的指针, 每个 dictEntry 结构保存着一个键值对

图为一个大小为4的空哈希表。

我们接着就来看dictEntry的实现: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

// 键

void *key;

// 值

union {

void *val;

uint64_t u64;

int64_t s64;

} v;

// 指向下个哈希表节点,形成链表

struct dictEntry *next;

} dictEntry;

(v可以是一个指针, 或者是一个 uint64_t 整数, 又或者是一个 int64_t 整数。)

next就是解决键冲突问题的,冲突了就挂后面,这个学过数据结构的应该都知道吧,不说了。

下面我们来说字典是怎么实现的了。

typedef struct dict {

// 类型特定函数

dictType *type;

// 私有数据

void *privdata;

// 哈希表

dictht ht[2];

// rehash 索引

int rehashidx; //* rehashing not in progress if rehashidx == -1

} dict;

type 和 privdata 是对不同类型的键值对, 为创建多态字典而设置的:

type 指向 dictType , 每个 dictType 保存了用于操作特定类型键值对的函数, 可以为用途不同的字典设置不同的类型特定函数。

而 privdata 属性则保存了需要传给那些类型特定函数的可选参数。

而dictType就暂时不展示了,不重要而且字有点多。。。还是讲有意思的东西吧

rehash(重新散列)

随着我们不断的操作,哈希表保存的键值可能会增多或者减少,为了让哈希表的负载因子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时需要对哈希表进行合理的扩展或者收缩。 一般情况下, 字典只使用 ht[0] 哈希表, ht[1] 哈希表只会在对 ht[0] 哈希表进行 rehash 时使用。

redis字典哈希rehash的步骤如下:

1)为ht[1]分配合理空间:如果是扩展操作,大小为第一个大于等于ht[0]*used*2的,2的n次幂。

如果是收缩操作,大小为第一个大于等于ht[0]*used的,2的n次幂。

2)将ht[0]中的数据rehash到ht[1]上。

3)释放ht[0],将ht[1]设置为ht[0],ht[1]创建空表,为下次做准备。

渐进rehash

数据量特别大时,rehash可能对服务器造成影响。为了避免,服务器不是一次性rehash的,而是分多次。

我们维持一个变量rehashidx,设置为0,代表rehash开始,然后开始rehash,在这期间,每个对字典的操作,程序都会把索引rehashidx上的数据移动到ht[1]。

随着操作不断执行,最终我们会完成rehash,设置rehashidx为-1.

需要注意:rehash过程中,每一次增删改查也是在两个表进行的。

  • 4)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intset)是 Redis 用于保存整数值的集合抽象数据结构, 可以保存 int16_t 、 int32_t 、 int64_t 的整数值, 并且保证集合中不会出现重复元素。

实现较为简单:

typedef struct intset {

// 编码方式

uint32_t encoding;

// 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uint32_t length;

// 保存元素的数组

int8_t contents[];

} intset;

各个项在数组中从小到大有序地排列, 并且数组中不包含任何重复项。

虽然 intset 结构将 contents 属性声明为 int8_t 类型的数组, 但实际上 contents 数组并不保存任何 int8_t 类型的值 —— contents 数组的真正类型取决于 encoding 属性的值:

如果 encoding 属性的值为 INTSET_ENC_INT16 , 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16_t 类型的数组, 数组里的每个项都是一个 int16_t 类型的整数值 (最小值为 -32,768 ,最大值为 32,767 )。

如果 encoding 属性的值为 INTSET_ENC_INT32 , 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32_t 类型的数组, 数组里的每个项都是一个 int32_t 类型的整数值 (最小值为 -2,147,483,648 ,最大值为 2,147,483,647 )。

如果 encoding 属性的值为 INTSET_ENC_INT64 , 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64_t 类型的数组, 数组里的每个项都是一个 int64_t 类型的整数值 (最小值为 -9,223,372,036,854,775,808 ,最大值为 9,223,372,036,854,775,807 )。

升级

c语言是静态类型语言,不允许不同类型保存在一个数组。这样第一,灵活性较差,第二,有时会用掉不必要的内存

比如用long long储存1

为了提高整数集合的灵活性和节约内存,我们引入升级策略。

当我们要将一个新元素添加到集合里, 并且新元素类型比集合现有元素的类型都要长时, 集合需要先进行升级。

分为三步进行:

  1. 根据新元素的类型, 扩展整数集合底层数组的空间大小, 并为新元素分配空间。

  2. 将底层数组现有的所有元素都转换成与新元素相同的类型, 并将类型转换后的元素放置到正确的位上

  3. 将新元素添加到底层数组里面。

因为每次添加新元素都可能会引起升级, 每次升级都要对已有元素类型转换, 所以添加新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

因为引发升级的新元素比原数据都长,所以要么他是最大的,要么他是最小的。我们把它放在开头或结尾即可。

降级

略略略,不管你们信不信,整数集合不支持降级操作。。我也不知道为啥

  • 5)压缩列表

压缩列表是列表键和哈希键的底层实现之一。

当一个列表键只包含少量列表项,并且列表项都是小整数或者短字符串,redis就会用压缩列表做列表键底层实现。

压缩列表是 Redis 为了节约内存而开发的, 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的顺序型(sequential)数据结构。

一个压缩列表可以包含任意多个节点(entry), 每个节点可以保存一个字节数组或者一个整数值。

具体实现:

具体说一下entry:

由三个部分组成:

1、previous_entry_length:记录上一个节点的长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最后一路遍历到开头。

2、encoding:记录了content所保存的数据类型和长度。(具体编码不写了,不重要)

3、content:保存节点值,可以是字节数组或整数。(具体怎么压缩的等我搞明白再补)

连锁更新

前面说过, 每个节点的 previous_entry_length 属性都记录了前一个节点的长度:

  • 如果前一节点的长度< 254 KB, 那么 previous_entry_length 需要用 1 字节长的空间

  • 如果前一节点的长度>=254 KB, 那么 previous_entry_length 需要用 5 字节长的空间

现在, 考虑这样一种情况: 在一个压缩列表中, 有多个连续的、长度介于 250 字节到 253 字节之间的节点 ,这时, 如果我们将一个长度大于等于 254 字节的新节点 new 设置为压缩列表的表头节点。。。。

然后脑补一下,就会导致连锁扩大每个节点的空间对吧?e(i)因为e(i-1)的扩大而扩大,i+1也是如此,以此类推。。。

删除节点同样会导致连锁更新。

这个事情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插入删除操作的最坏时间复杂度其实是o(n*n),因为每更新一个节点都要o(n)。

但是,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这种特殊情况并不多见,这些命令的平均复杂度依旧是o(n)。

2.2 跳表专栏


2.2.1跳表是啥

为什么选择了跳表而不是红黑树?

跳表是个啥东西请看这个文章。

我们知道,节点插入时随机出一个层数,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随机数操作而构建出来的多层链表结构,能保证它有一个良好的查找性能吗?为了回答这个疑问,我们需要分析skiplist的统计性能。

在分析之前,我们还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执行插入操作时计算随机数的过程,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它对skiplist的统计特性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它的计算过程如下:

  • 首先,每个节点肯定都有第1层指针(每个节点都在第1层链表里)。

  • 如果一个节点有第i层(i>=1)指针(即节点已经在第1层到第i层链表中),那么它有第(i+1)层指针的概率为p。

  • 节点最大的层数不允许超过一个最大值,记为MaxLevel。

这个计算随机层数的伪码如下所示:

randomLevel()

level := 1

// random()返回一个[0…1)的随机数

while random() < p and level < MaxLevel do

level := level + 1

return level

randomLevel()的伪码中包含两个参数,一个是p,一个是MaxLevel。在Redis的skiplist实现中,这两个参数的取值为:

p = 1/4

MaxLevel = 32

2.2.2skiplist的算法性能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skiplist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以便对于skiplist的性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如果你不是特别偏执于算法的性能分析,那么可以暂时跳过这一小节的内容。

我们先来计算一下每个节点所包含的平均指针数目(概率期望)。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相当于这个算法在空间上的额外开销(overhead),可以用来度量空间复杂度。

根据前面randomLevel()的伪码,我们很容易看出,产生越高的节点层数,概率越低。定量的分析如下:

  • 节点层数至少为1。而大于1的节点层数,满足一个概率分布。

  • 节点层数恰好等于1的概率为1-p。

  • 节点层数大于等于2的概率为p,而节点层数恰好等于2的概率为p(1-p)。

  • 节点层数大于等于3的概率为p2,而节点层数恰好等于3的概率为p2(1-p)。

  • 节点层数大于等于4的概率为p3,而节点层数恰好等于4的概率为p3(1-p)。

因此,一个节点的平均层数(也即包含的平均指针数目),计算如下:

现在很容易计算出:

  • 当p=1/2时,每个节点所包含的平均指针数目为2;

  • 当p=1/4时,每个节点所包含的平均指针数目为1.33。这也是Redis里的skiplist实现在空间上的开销。

接下来,为了分析时间复杂度,我们计算一下skiplist的平均查找长度。查找长度指的是查找路径上跨越的跳数,而查找过程中的比较次数就等于查找长度加1。以前面图中标出的查找23的查找路径为例,从左上角的头结点开始,一直到结点22,查找长度为6。

为了计算查找长度,这里我们需要利用一点小技巧。我们注意到,每个节点插入的时候,它的层数是由随机函数randomLevel()计算出来的,而且随机的计算不依赖于其它节点,每次插入过程都是完全独立的。所以,从统计上来说,一个skiplist结构的形成与节点的插入顺序无关。

这样的话,为了计算查找长度,我们可以将查找过程倒过来看,从右下方第1层上最后到达的那个节点开始,沿着查找路径向左向上回溯,类似于爬楼梯的过程。我们假设当回溯到某个节点的时候,它才被插入,这虽然相当于改变了节点的插入顺序,但从统计上不影响整个skiplist的形成结构。

现在假设我们从一个层数为i的节点x出发,需要向左向上攀爬k层。这时我们有两种可能:

  • 如果节点x有第(i+1)层指针,那么我们需要向上走。这种情况概率为p。

  • 如果节点x没有第(i+1)层指针,那么我们需要向左走。这种情况概率为(1-p)。

preview

用C(k)表示向上攀爬k个层级所需要走过的平均查找路径长度(概率期望),那么:

C(0)=0

C(k)=(1-p)×(上图中情况b的查找长度) + p×(上图中情况c的查找长度)

代入,得到一个差分方程并化简:

C(k)=(1-p)(C(k)+1) + p(C(k-1)+1)

C(k)=1/p+C(k-1)

C(k)=k/p

这个结果的意思是,我们每爬升1个层级,需要在查找路径上走1/p步。而我们总共需要攀爬的层级数等于整个skiplist的总层数-1。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当skiplist中有n个节点的时候,它的总层数的概率均值是多少。这个问题直观上比较好理解。根据节点的层数随机算法,容易得出:

  • 第1层链表固定有n个节点;

  • 第2层链表平均有n*p个节点;

  • 第3层链表平均有n*p^2个节点;

所以,从第1层到最高层,各层链表的平均节点数是一个指数递减的等比数列。容易推算出,总层数的均值为log1/pn,而最高层的平均节点数为1/p。

综上,粗略来计算的话,平均查找长度约等于:

  • C(log1/pn-1)=(log1/pn-1)/p

即,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log n)。

当然,这里的时间复杂度分析还是比较粗略的。比如,沿着查找路径向左向上回溯的时候,可能先到达左侧头结点,然后沿头结点一路向上;还可能先到达最高层的节点,然后沿着最高层链表一路向左。但这些细节不影响平均时间复杂度的最后结果。另外,这里给出的时间复杂度只是一个概率平均值,但实际上计算一个精细的概率分布也是有可能的。

详情还请参见William Pugh的论文《Skip Lists: A Probabilistic Alternative to Balanced Trees》。

2.2.3skiplist与平衡树、哈希表的比较

  • skiplist和各种平衡树(如AVL、红黑树等)的元素是有序排列的,而哈希表不是有序的。因此,在哈希表上只能做单个key的查找,不适宜做范围查找。所谓范围查找,指的是查找那些大小在指定的两个值之间的所有节点。

  •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平衡树比skiplist操作要复杂。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skiplist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第1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 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skiplist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 从内存占用上来说,skiplist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一般来说,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2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skiplist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1/(1-p),具体取决于参数p的大小。如果像Redis里的实现一样,取p=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1.33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 查找单个key,skiplist和平衡树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log n),大体相当;而哈希表在保持较低的哈希值冲突概率的前提下,查找时间复杂度接近O(1),性能更高一些。所以我们平常使用的各种Map或dictionary结构,大都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

  •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skiplist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

2.2.4Redis中的skiplist和经典有何不同

  • 分数(score)允许重复,即skiplist的key允许重复。这在最开始介绍的经典skiplist中是不允许的。

  • 在比较时,不仅比较分数(相当于skiplist的key),还比较数据本身。在Redis的skiplist实现中,数据本身的内容唯一标识这份数据,而不是由key来唯一标识。另外,当多个元素分数相同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数据内容来进字典排序。

  • 第1层链表不是一个单向链表,而是一个双向链表。这是为了方便以倒序方式获取一个范围内的元素。

  • 在skiplist中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每个元素的排名(rank)。

2.2.5作者的话

最后我们看看,对于这个问题,Redis的作者 @antirez 是怎么说的:

There are a few reasons:

  1. They are not very memory intensive. It’s up to you basically. Changing parameters about the probability of a node to have a given number of levels will make then less memory intensive than btrees.

  2. A sorted set is often target of many ZRANGE or ZREVRANGE operations, that is, traversing the skip list as a linked list. With this operation the cache locality of skip lists is at least as good as with other kind of balanced trees.

  3. They are simpler to implement, debug, and so forth. For instance thanks to the skip list simplicity I received a patch (already in Redis master) with augmented skip lists implementing ZRANK in O(log(N)). It required little changes to the code.

有几个原因:

1)它们的记忆力不是很强。基本上由你决定。更改有关节点具有给定数量级别的概率的参数将使内存密集度低于btree。

2)排序集通常是许多Zrange或Zrevrange操作的目标,即作为链表遍历跳过列表。通过此操作,跳过列表的缓存区域性至少与其他类型的平衡树一样好。

3)它们易于实现、调试等。例如,由于跳过列表的简单性,我收到了一个补丁(已经在redis master中),其中包含在o(log(n))中实现zrank的扩展跳过列表。它只需要对代码稍作修改。

2.3HyperLogLog 专栏


HyperLogLog 是一种概率数据结构,用来估算数据的基数。数据集可以是网站访客的 IP 地址,E-mail 邮箱或者用户 ID。

基数就是指一个集合中不同值的数目,比如 a, b, c, d 的基数就是 4,a, b, c, d, a 的基数还是 4。虽然 a 出现两次,只会被计算一次。

使用 Redis 统计集合的基数一般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使用 Redis 的 HashMap,BitMap 和 HyperLogLog。前两个数据结构在集合的数量级增长时,所消耗的内存会大大增加,但是 HyperLogLog 则不会。

Redis 的 HyperLogLog 通过牺牲准确率来减少内存空间的消耗,只需要12K内存,在标准误差0.81%的前提下,能够统计2^64个数据。所以 HyperLogLog 是否适合在比如统计日活月活此类的对精度要不不高的场景。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结果,以如此小的内存来记录如此大数量级的数据基数。下面我们就带大家来深入了解一下 HyperLogLog 的使用,基础原理,源码实现和具体的试验数据分析。

2.3.1HyperLogLog 在 Redis 中的使用

Redis 提供了 PFADD 、 PFCOUNT 和 PFMERGE 三个命令来供用户使用 HyperLogLog。

PFADD 用于向 HyperLogLog 添加元素。

PFADD visitors alice bob carol

(integer) 1

PFCOUNT visitors

(integer) 3

如果 HyperLogLog 估计的近似基数在 PFADD 命令执行之后出现了变化, 那么命令返回 1 , 否则返回 0 。 如果命令执行时给定的键不存在, 那么程序将先创建一个空的 HyperLogLog 结构, 然后再执行命令。

PFCOUNT 命令会给出 HyperLogLog 包含的近似基数。在计算出基数后, PFCOUNT 会将值存储在 HyperLogLog 中进行缓存,知道下次 PFADD 执行成功前,就都不需要再次进行基数的计算。

PFMERGE 将多个 HyperLogLog 合并为一个 HyperLogLog , 合并后的 HyperLogLog 的基数接近于所有输入 HyperLogLog 的并集基数。

PFADD customers alice dan

(integer) 1

PFMERGE everyone visitors customers

OK

PFCOUNT everyone

小编13年上海交大毕业,曾经在小公司待过,也去过华为、OPPO等大厂,18年进入阿里一直到现在。

深知大多数初中级Java工程师,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但自己不成体系的自学效果低效又漫长,而且极易碰到天花板技术停滞不前!

因此收集整理了一份《2024年最新Java开发全套学习资料》送给大家,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自学提升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的朋友,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
img
img
img

由于文件比较大,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讲解视频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可以添加下面V无偿领取!(备注Java)
img

然 a 出现两次,只会被计算一次。

使用 Redis 统计集合的基数一般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使用 Redis 的 HashMap,BitMap 和 HyperLogLog。前两个数据结构在集合的数量级增长时,所消耗的内存会大大增加,但是 HyperLogLog 则不会。

Redis 的 HyperLogLog 通过牺牲准确率来减少内存空间的消耗,只需要12K内存,在标准误差0.81%的前提下,能够统计2^64个数据。所以 HyperLogLog 是否适合在比如统计日活月活此类的对精度要不不高的场景。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结果,以如此小的内存来记录如此大数量级的数据基数。下面我们就带大家来深入了解一下 HyperLogLog 的使用,基础原理,源码实现和具体的试验数据分析。

2.3.1HyperLogLog 在 Redis 中的使用

Redis 提供了 PFADD 、 PFCOUNT 和 PFMERGE 三个命令来供用户使用 HyperLogLog。

PFADD 用于向 HyperLogLog 添加元素。

PFADD visitors alice bob carol

(integer) 1

PFCOUNT visitors

(integer) 3

如果 HyperLogLog 估计的近似基数在 PFADD 命令执行之后出现了变化, 那么命令返回 1 , 否则返回 0 。 如果命令执行时给定的键不存在, 那么程序将先创建一个空的 HyperLogLog 结构, 然后再执行命令。

PFCOUNT 命令会给出 HyperLogLog 包含的近似基数。在计算出基数后, PFCOUNT 会将值存储在 HyperLogLog 中进行缓存,知道下次 PFADD 执行成功前,就都不需要再次进行基数的计算。

PFMERGE 将多个 HyperLogLog 合并为一个 HyperLogLog , 合并后的 HyperLogLog 的基数接近于所有输入 HyperLogLog 的并集基数。

PFADD customers alice dan

(integer) 1

PFMERGE everyone visitors customers

OK

PFCOUNT everyone

小编13年上海交大毕业,曾经在小公司待过,也去过华为、OPPO等大厂,18年进入阿里一直到现在。

深知大多数初中级Java工程师,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但自己不成体系的自学效果低效又漫长,而且极易碰到天花板技术停滞不前!

因此收集整理了一份《2024年最新Java开发全套学习资料》送给大家,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自学提升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的朋友,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mCOo5k0o-1710847610786)]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PanSZhtG-1710847610787)]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ijeRLltA-1710847610787)]

由于文件比较大,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讲解视频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可以添加下面V无偿领取!(备注Java)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LCS1W0MW-1710847610787)]

  • 29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