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here方案的存储技术基础

前言

前面几篇文章说到了,整体的vSphere解决方案,讲解了网络的划分,我们知道整体的企业级的vSphere解决方案,光解决了网络是不完全的,是没有灵魂的。我们还需要解决存储的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存储的规划,以便于给Vcenter的Vmotion(迁移)做准备、给ESXI服务器中的虚拟机等等。

存储技术基础

说到存储,我们是应该很熟悉了:存储就可以简单理解为存放数据的。比如说个人的PC有个C盘和D盘,当自己的数据无法用D盘来满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加E,F盘…
存储的目的:增加数据存储容量,增加数据吞吐I/O。
那如何去增加数据吞吐I/O呢?
我们想想,对于磁盘我们仅仅通过硬盘来增加存储的容量能增加数据吞吐I/O吗?答案是不行的。就算是增加多个硬盘,那我们也是一块一块来使用的。所以说你会增加数据的吞吐I/O。那该怎么做呢?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技术:磁盘阵列技术。
我们可以把多块硬盘,用磁盘阵列技术将它们捆绑一起,当作一块硬盘。外表看似一块硬盘,其实内部是由多个磁盘的。

磁盘阵列技术概述

在Linux基础中,学到磁盘和文件结构时,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磁盘阵列。
比如说:RAID 0,RAID 1,RAID 5,RAID 10…
这里我在简单的说明以下RAID 0和RAID 1,以便于大家理解。
1、RALD 0 技术
RAID 0(不含校验与冗余的条带存储),至少2块磁盘。磁盘利用率100%
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在使用RAID 0进行存储时,是同时写入,读取时是同时读取,比如:我们写入:“文章管理”,那"文"会写进1磁盘,"章"写进2磁盘,读取时也一样。这种方法是读取I/O最快的。但是同样RAID 0也有缺点,没有冗余,不安全,如果磁盘2宕掉了,那数据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需要又冗余安全的。
因此引入RAID 1

2、RAID 1技术 不含校验的镜像存储,2块盘,磁盘利用率50%
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图,我们在写数据时,同时写两份,做到了冗余备份。读取的时候可以同时从1盘和2盘中同属读取,虽然读的I/O增加了,但是写的效率降低了,因为我们要写两份。
当然了,下面还有RAID 5,RAID 6,RAID 10等技术这里不在说明。

可以看到上面的技术,都是需要很多硬盘的。如果我的PC或者服务器需要很多很多的磁盘。但是我们PC或者服务器的磁盘卡槽不多,那我们如何使用呢?下面来说几种方法:

DAS-直连存储1

比如说我现在需要40T的存储,1块磁盘有2T。我们需要20个卡槽。而一个服务器也只不过才有十几块个卡槽。那我们怎么办?
我们可以将20块磁盘放在磁盘阵列柜中,然后通过SCSI线缆或FC光纤线缆将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柜连接起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使用的是SCSI线缆来进行连接,因此我们在通过SCSI存储、传输需要一种协议:SCSI协议。
当然使用FC线缆也是SCSI协议,SCSI协议就是专门用于数据的存储和传输的。我们知道即可。

缺点:
1、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此模式的缺点:当我们的服务器多的时候,服务器都需要通过SCSI/FC线缆连接到磁盘阵列柜中,而磁盘阵列柜中的SCSI接口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直连存储的规模是有限的。
2、再者说,SCSI/FC的线缆的长度是有限的。因此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柜需要在一起,因此影响远程办公。
因此在生产环境,直连式的还是不可采取的。
所以我们需要有个解决方案:NAS网络附加存储。

NAS网络附加存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通过网络连接到远程的后端存储,在后端存储搭建个NFS、FTP服务器。这样只要我们网络是互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远程来访问某些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络是基于TCP/IP数据包的。它不是专门用于存储的网络。

FC SAN(存储区域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这张图,虽然和上面的NAS网络附加存储大致一样,但是又不太一样,他这个网络就是专门用于存储的网络,这个网络只传输存储数据。
之所以叫做:FC SAN,就是全部需要光纤的设备。在服务器中需要个FC HBA卡。并且交换机是FC光纤存储交换机。后面的存储阵列柜是光纤存储阵列柜。
其中FC HBA卡就是只传输存储数据的数据包,它不跑TCP/IP的数据包。但是在上面也已经说了,FC的网络最上层还是基于SCSI的协议。
缺点:造价昂贵:需要专门的FC HBA卡,FC交换机,和专门的FC磁盘阵列柜。
那有没有即采用网络的存储传输,设备造价又不高并且可以基于以太网进行传输呢?
有,因此又出来个技术手段:ISCSI

ISCSI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ISCSI上层协议还是SCSI协议。他是他和上面FC SAN有啥区别呢?我们看交换机和服务器的网卡,ISCSI使用的是以太网交换机,而且上面连接的服务器可以使用以太网卡进行存储数据的传输。这样的组合可想而知造价会很低。
2、为什么叫做ISCSI呢?I—就是internet(网络)也就是说基于网络的SCSI,说到SCSI我们想到的就是使用FC SAN方案(因为它使用的是SCSI协议),还有一个就是使用SCSI线缆的直连存储。那现在有个ISCSI我们就可以使用网络来传输并且还是以TCP/IP协议的数据包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3、那既然ISCSI上层是遵循的SCSI协议,为啥能用TCP/IP来传出呢?其实是这样的:最上层的SCSI数据被封装在TCP数据包中,然后在封装在IP数据包中,最后封装在Ethernet(以太网帧中)。
那关键是SCSI数据如何被封装在TCP数据包中呢?两种选择:
(1):如果使用的是普通的以太网卡,我们需要安装个软件:initiator,中文:“初始者,发起者”。有了软件之后就可以封装了,但是需要CPU去封装,也就是说需要消耗一部分CPU去做封装的任务,如果CPU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如果CPU情况紧张,建议是使用第二种情况:
(2):直接购买一块ISCSI HBA卡。装在服务器上即可。上面也说了HBA卡是专门做传输存储流量的卡。然后这里是ISCSI的HBA卡。有了这个ISCSI HBA卡之后在进行封装时,就不再消耗CPU了。
而且ISCSI HBA卡还有一个好处:在vSphere方案中有个SAN BOOT技术(网络启动),也就是说ESXI中的虚拟机的系统不在本地硬盘上,而是在远程的存储库中,我们可以使用SAN BOOT技术+ISCSI HBA卡实现远程启动服务器。

在后续的实验中我会以ISCSI为存储方案,进行模拟vSphere的最终解决方案,因此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关于ISCSI的基础知识。

ISCSI相关概念

1、target:目标。就是我们后端的ISCSI服务器。
2、VG:卷组。多块硬盘的组合。
3、LUN:逻辑单元。有了卷组,就可以从卷组中划分一个个小的磁盘单元。比如有个200G的卷组,我们可以划分个30G的逻辑单元。
4、IQN:唯一标识符。在ISCSI网络中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磁盘、每一个LUN,都会有一个标识符。

下一篇:采用TrueNAS搭建个存储系统(基于虚拟机的)。

  • 3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让我三行代码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