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分析和设计过程中,通信规范分析处于第二个阶段,通过分析网络通信流量和通信模式,发现可能导致网络运行瓶颈的关键技术点,从而在设计工作中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通信规范分析工作中对通信流量的大小和通信模式的估测和分析,为逻辑设计阶段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依据。由于网络的复杂性,通信规范分析的成果必然允许存在一定误差,但是这些成果依然可以为设计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避免设计工作的盲目性。
1、通信模式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中,通信是通信模式和通信量的组合。应用软件按照网络处理模型可分为单机软件、对等网络软件、C/S软件、B/S软件、分布式软件,而这些应用对于网络设计来说,其数据的网络传递模式就是通信模式。
网络中每个网络节点工作在何种模式下,主要取决于网络资源、节点和应用程序的分布,大多数时候,网络节点会同时工作在多种模式下。例如,一台工作站既要和同工作组的计算机进行对等通信,同时,由于安装了C/S软件,又需要和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
通信模式分为4种:对等通信模式、C/S模式、B/S模式、分布式计算通信模式。
1.1对等通信模式
对等通信模式指相似计算机节点间的通信,在这种模式下,参与的网络节点都是平等角色,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服务的享受者。在对等通信模中,流量通常是双向对称的。对等通信模式的最大用途在于局域网段中,计算机都被配置成为对等方式,不需要借助于中心服务器来完成通信;另外,随着QQ、视频会议等基于互联网的P2P应用的推广,对等通信模式开始突破局域网络,并开始对网络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对等通信模式中,每个节点都有可能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建立连接或发送数据、进行数据传递,但是在进行通信规范分析时,可以把每个节点都抽象成一个双向的输入输出流,该流的输入和输出流量一致。
1.2客户机-服务器通信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通信模式(C/S)是指在网络中存在一个服务器和多个客户机,由服务器负责进行应用计算,由客户机进行用户交互的通信模式,这也是目前最为广泛的一种通信方式。
C/S模式对客户机、服务器的选型并没有严格限制,应根据应用需要进行选择;与对等通信的随机模式不同的是,C/S模式有其方向性,通信流向取决于各个客户机使用的应用程序类型。
在C/S模式中,信息流量以双向非对称的方式流动,因此可以分解成客户机至服务器和服务器至客户机两个信息流向,在不同的应用中,这两个流向的通信流量是不同的,所以要分开进行计算。
1.3浏览器-服务器通信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通信模式(Brower/Server,B/S)是三层模式与四层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展现是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应用服务器负责业务逻辑,数据库服务器完成数据存储、计算、处理和检。在B/S模式中,存在应用服务器和多个客户机之间的通信以及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B/S模式较为特殊,可以将应用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通信看成是一个典型的C/S通信模式,而将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看成是一个只有一台客户机的C/S通信模式。应用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的通信,一般情况下属于“服务器至客户机流量大”类型;而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一般属于“双向流量大”类型。
1.4分布式计算通信模式
分布式计算是指多个计算节点协同工作来完成一项共同任务的应用,在解决分布式应用,提高性能性价比,提供共享资源的实用性、容错性以及可伸缩性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分布式计算的通信流量特征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系统中存在少量任务管理节点和大量计算节点。对于一些系统来说,任务管理节点很少明确告诉计算节点应当做什么,因此通信流量很少;而有些系统的任务管理节点及计算节点却很繁忙。由于任务管理节点根据当前资源的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