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本博客是博主用于复习计算机网络的博客,如果疏忽出现错误,还望各位指正。
引言
最早的以太网,许多计算机都连接在一根总线上工作——广播通信方式。
总线的特点想必不用多说,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总线上所有的计算机都能检测到这个数据。
But当两台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时候,就可能产生信号上的叠加,导致出现差错。
为了在总线上实现一对一通信,可以使每个适配器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在发送数据帧时,在帧的首部写明接收站的地址。
仅当数据帧中的目的地址与适配器ROM中存放的硬件地址一致时候,才接收,其余的丢了。
这样具有广播性质的总线上就实现了一对一通信。But也会发生冲突。
然后之后为简化通讯,以太网采取两种措施:
一种是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解决二进制基带数字信号出现连续1或0无法提取比特同步信号的问题,不过自身也有弊端,占频带宽度比原始的基带信号增加一倍。
另一种就是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怎么个事儿呢?
就是适配器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尽最大努力地交付,不可靠交付,对有差错帧是否要重传由高层决定。
比如CRC出错,直接扔了,TCP发现丢失数据,就会要求重传,但是以太网并不知道这是重传的,认为是新的帧。
然后我们知道,总线上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总线的传输资源就被占用,在同一时间只允许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