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 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的直接理论来源

  1. 德国古典哲学
  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6.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4.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7. 时间的特征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8.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性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1.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1. 何为质、量、度

  1.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 量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和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3.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14. 理性认识及其重要性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其他方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2.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判定。
  3.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地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5. 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的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非理智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具有激活、驱动作用,往往能够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16.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17.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
  2.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
  3. 在实验检验真理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8.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实践检验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时间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知识再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

19. 社会存在的基本内容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2. 人口因素意识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 物质生产方式,通常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20.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然条件。人在自然面前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但人的能动作用不能脱离自然规律的轨道去盲目发挥。简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2.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人类最初的意识是在物质生产及交往交往活动中产生的。
  3.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4. 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2.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3.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2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1. 生产力

    1.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2. 生产力是结构复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
      •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 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 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 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3. 生产关系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 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在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 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剥削地位。

25.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1. 对生产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 改变人类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使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
  2.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现代化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
  3.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 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获得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26.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1. 从认识根源看,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
  2.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3. 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需要宣扬唯心史观,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考察坚持如下原则:

  1.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2.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3.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4.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7. 历史人物的作用

  1.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发挥性质,有些历史人物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2.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28.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后果:

  1. 导致资源浪费。
  2. 阻碍技术进步。
  3.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29.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可避免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0.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为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1. 剩余劳动力的计算

W W W表示商品的价值, c c c表示不变资本, v v v表示可变资本, m m m表示剩余价值。
W = c + v + m W=c+v+m W=c+v+m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m ′ = m / v m'=m/v m=m/v
m ′ m' m为剩余价值率, m m m为剩余价值, v v v为可变资本。
m ′ =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m'=\frac{剩余劳动}{必要劳动}=\fra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32.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3.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1. 通过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获得更多利润
  2. 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够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 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从国外获取利润
  4.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1.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2.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3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

    1.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 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

    实体经济的停滞,驱使资本家日益依赖金融市场的增长来获取和扩大货币资本,导致了金融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合,从而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随着金融垄断资本势力的爆发式增长,金融垄断资本的控制能力大大提升,不但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而且还通过控制政府决策部门和决策过程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控制,利用国家机器维护自身的利益。

  3.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1. 职工参与决策
    2. 终生雇佣
    3. 职工持股
  4.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1.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2.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他们在企业中控制企业决策、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
    3.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5.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 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国家承担起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2. 经济危机呈现新特点:
      1. 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
      2. 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3. 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
      4. 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
      5. 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
      6. 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6.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出项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公民在法制范围内较广泛得通过个人的政治、法律行为,或以团体、组织、政党为单位,通过集体得政治、法律行为影响国家政策得制定和执行,以谋求自生利益。同时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1. 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
    2. 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3. 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
    4. 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
    5. 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
    6. 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7.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出项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公民在法制范围内较广泛得通过个人的政治、法律行为,或以团体、组织、政党为单位,通过集体得政治、法律行为影响国家政策得制定和执行,以谋求自生利益。同时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