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试题(答案详细,内容持续更新~~)

——Java基础部分:

1.JDK和JRE有什么区别?

JDK(Java Development Kit)和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都是Java开发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 JDK包含完整的Java开发工具链,包括编译器(javac)、打包工具(jar)、调试器(jdb)、性能分析工具(jprofiler)等,是Java开发人员必须安装的工具。
   JRE仅包含Java虚拟机(JVM)和Java类库,用于运行Java程序。
2. JDK可以用来开发Java应用程序,JRE只能用来运行Java应用程序。
3. JDK会占用更多的硬盘空间和系统资源,而JRE则比较轻量级。
因此,如果您需要开发Java应用程序,则必须安装JDK。如果您只需要运行Java应用程序,则只需要安装JRE即可。

2.== 和 equals 的区别是什么?

在Java中,==运算符和equals方法都用于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但它们的实现和作用略有不同。
==运算符比较的是两个对象的内存地址,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对象的地址相同,即指向同一个对象,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而equals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容是否相等。Java中的大多数类都覆盖了这个方法,以便能够正确地比较对象的内容。默认情况下,Object类中的equals方法只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存地址,因此如果没有覆盖equals方法,则使用==进行比较。如果覆盖了equals方法,则要看具体实现,通常比较的是对象中的属性值是否相等。
总结来说,==比较的是两个对象的地址,equals比较的是两个对象的内容。对于基本类型,比如int、float等,可以使用==进行比较,因为它们是比较值是否相等。对于对象类型,通常需要使用equals方法进行比较,以便正确地比较对象的内容。

3.final 在 java 中有什么作用?

在Java中,final关键字用于修饰变量、方法和类,有以下作用:
1. final变量:一旦赋值后就不能再修改它的值。通常用于声明常量,例如:final int MAX_VALUE = 100;
2. final方法:不允许子类对该方法进行覆盖(重写),例如:public final void doSomething() { ... }
3. final类:不允许被继承,例如:public final class MyClass { ... }
使用final修饰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由于final变量在初始化后不能再被修改,因此在多线程编程中可以使用final变量保证线程安全。final方法和final类可以防止子类对其进行修改,保护了程序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总之,final关键字是Java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字,在编写Java代码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4.解释Math.round()、Math.ceil()、Math.floor()三个方法的作用

在Java中,Math类提供了一系列常用的数学运算方法,包括Math.round()、Math.ceil()和Math.floor()等:
1. Math.round()方法可以将一个浮点数四舍五入为最接近的整数。如果参数为正数,则向上取整;如果参数为负数,则向下取整。
例如,Math.round(3.6)的结果是4,Math.round(-2.5)的结果是-2。
2. Math.ceil()方法可以将一个浮点数向上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即返回不小于参数的最小整数。
例如,Math.ceil(3.2)的结果是4,Math.ceil(-2.8)的结果是-2。
3. Math.floor()方法可以将一个浮点数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即返回不大于参数的最大整数。
例如,Math.floor(3.8)的结果是3,Math.floor(-2.4)的结果是-3。
这些方法在实际编程中经常被用于处理浮点数的精度问题和计算结果的取整。

5.String 属于基础的数据类型吗?

在Java中,String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类型,它不是基本数据类型,而是一种引用数据类型。
基本数据类型有八种: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char、boolean,它们是程序中最基础、最简单的数据类型,存储的数据都是值(value),而不是对象(object)。
而String是一种引用数据类型,在Java中被称为“对象”,每个String对象都封装了一个字符序列。使用String时,实际上创建的是一个String对象的引用,而不是直接操作值。
当我们声明一个String类型的变量时,实际上声明的是一个引用变量,可以指向一个String对象,例如:String str = "hello world";
因此,String不属于基本数据类型,而是一种引用数据类型(类)。

6.String str="i"与 String str=new String(“i”)一样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String str="i"与String str=new String("i")的效果是一样的,都会创建一个值为字符串"i"的String对象。
不同之处在于,使用String str="i"方式将创建一个String常量池中的对象,而使用String str=new String("i")方式将创建一个堆内存中的对象。
具体来说,String常量池是Java中的一种特殊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常量字符串对象。在使用String str="i"这种方式声明一个字符串变量时,如果该字符串在常量池中已经存在,则直接返回常量池中的引用;否则创建一个新的字符串对象并保存在常量池中。因此,使用String str="i"时,会先在常量池中查找是否已经存在值为"i"的String对象,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其引用,否则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并放入常量池中,返回其引用。
而使用String str=new String("i")方式会明确地要求在堆内存中创建一个新的对象,而不管常量池中是否已经存在值为"i"的String对象。因此,使用String str=new String("i")时,总会在堆内存中创建一个新的String对象。
综上所述,虽然两种方式都会创建一个值为字符串"i"的String对象,但是实际上它们所创建的对象存储在不同的内存区域中,因此有细微的差别。通常情况下,使用String str="i"这种方式更为常见、高效,而使用String str=new String("i")则可以强制创建新的对象,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场景。

7.如何将字符串反转?

可以使用Java中的StringBuilder或StringBuffer类的reverse()方法来实现字符串反转。
示例代码如下:

String str = "hello world";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str);
sb.reverse();
String reversedStr = sb.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reversedStr);


或者
 

String str = "hello world";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str);
sb.reverse();
String reversedStr = sb.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reversedStr);


首先将需要反转的字符串传入StringBuilder或StringBuffer的构造方法中,然后调用reverse()方法将字符串反转。最后通过调用toString()方法获取反转后的字符串。

8.String 类的常用方法都有那些?

String类是Java中非常常用的一个类,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操作字符串。下面列出String类的一些常用方法:
1. length():获取字符串的长度。
2. charAt(int index):获取指定位置的字符。
3. substring(int beginIndex, int endIndex):截取指定范围内的子字符串。
4. equals(Object anObject):比较两个字符串是否相等。
5. compareTo(String anotherString):按字典顺序比较两个字符串。
6. indexOf(int ch)和indexOf(String str):查找指定字符或字符串在字符串中第一次出现的索引位置。
7. lastIndexOf(int ch)和lastIndexOf(String str):查找指定字符或字符串在字符串中最后一次出现的索引位置。
8. startsWith(String prefix)和endsWith(String suffix):判断字符串是否以指定的前缀或后缀开始或结束。
9. toUpperCase()和toLowerCase():将字符串转换成大写或小写形式。
10. trim():去除字符串两端的空格。
11. replace(char oldChar, char newChar)和replace(CharSequence target, CharSequence replacement):替换字符串中的字符或字符串。
12. split(String regex):根据指定的正则表达式切分字符串。
13. format(String format, Object... args):使用指定格式生成字符串。
14. toString():将对象转换为字符串。
除此之外,String类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在实际开发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应用。

9.new String("a") + new String("b") 会创建几个对象?

在这行代码中,会创建三个对象。其中两个是 String 对象,分别用于存储字符串 "a" 和 "b",第三个对象是通过将这两个字符串连接起来而创建的新的 String 对象,即字符串 "ab"。这是因为使用 new 关键字创建一个字符串对象时,会在堆内存中分配新的空间存储该对象。因此,在这行代码中,会创建两个 String 对象和一个 String 连接后的新对象。

10.普通类和抽象类有哪些区别?

普通类和抽象类是Java中两种不同的类类型,它们有以下几点区别:
1. 实例化:普通类可以被实例化为对象,而抽象类不能直接实例化为对象。因为抽象类中可能包含一些没有实现的抽象方法,无法直接使用。
2. 实现:普通类可以直接被其他类继承和使用,而抽象类需要被子类实现或者继承。抽象类中定义的抽象方法必须在子类中进行实现,否则子类也必须声明为抽象类。
3. 构造函数:普通类可以有多个构造函数,而抽象类只能有一个构造函数。
4. 成员变量:普通类中可以定义实例变量和静态变量,而抽象类中也可以定义这两种变量。但是,抽象类中还可以定义常量,即使用final修饰的变量。
5. 方法实现:普通类中所有的方法都必须有具体的实现代码,而抽象类中定义的抽象方法没有实现代码,只有方法的声明。
综上所述,抽象类通常用于定义一些基础类或接口,强制要求子类实现某些方法,以实现多态性。而普通类则可以直接被实例化和使用,用于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

11.接口和抽象类有什么区别?

接口和抽象类都是用于实现多态的机制,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代码更加灵活、可扩展和易于维护。它们的区别如下:
1. 实现方式不同:接口只能定义方法和常量,并且方法默认是 public abstract 的,而抽象类可以定义普通方法、抽象方法和变量。
2. 声明方式不同:接口使用 interface 声明,抽象类使用 abstract class 声明。
3. 继承限制不同: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但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
4. 方法实现方式不同:接口中的方法必须全部被实现,而抽象类中的抽象方法可以由具体的子类实现或者继续保持抽象。
5. 变量初始化方式不同:接口中的变量默认为 public static final 类型,并且必须在声明时初始化;抽象类中的变量可以有多种访问修饰符,可以不经过初始化。
6. 设计思想不同:接口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行为或功能的一组方法的集合,而抽象类则更多的是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继承”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 Java 8 中,接口中也可以定义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这使得接口可以有一定的实现,进一步扩展了接口的功能。

12.java 中 IO 流分为几种?

Java中的IO流可以分为4种类型:
1. 输入流(Input Stream)与输出流(Output Stream):基于字节的IO流类型,用于读写二进制数据。
2. 字符输入流(Reader)和字符输出流(Writer):基于字符的IO流类型,用于读写文本文件。 
3. 带缓冲的输入流(BufferedInputSteam)和输出流(BufferedOutputStream):在字节流或字符流基础上加入了缓存功能,提高IO效率。
4. 对象序列化(Object Serialization):用于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进行读写,实现对象的持久化。
以上这些IO流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选择使用。 在Java API中,可以通过java.io包来使用这些IO流,进行文件读写、网络通信等操作。

13.BIO、NIO、AIO 有什么区别?

BIO、NIO、AIO 是 Java 中常用的 I/O 模型,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 BIO(Blocking I/O):同步阻塞 I/O 模式,数据读取或写入时会阻塞线程,直到数据准备好或者写入完成才会返回结果。使用传统的 java.io 包进行操作,适用于连接数较少且固定的简单网络应用场景。
2. NIO(Non-Blocking I/O):同步非阻塞 I/O 模式,数据读取或写入时不会阻塞线程,而是立即返回结果,由程序自己负责检查是否有数据可用或已经写入完毕。使用 java.nio 包进行操作,支持高并发的网络应用场景。
3. AIO(Asynchronous I/O):异步非阻塞 I/O 模式,与 NIO 类似,但数据读取和写入都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操作系统在数据准备好后通知应用程序进行读写操作,最大程度上避免了 I/O 等待时间,同时也可以支持高并发的网络应用场景。使用 java.nio.channels.AsynchronousChannel 进行操作。
总的来说,BIO 模型简单易懂,但是只能支持少量的连接;NIO 模型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连接的高并发网络应用;AIO 模型则更加适用于处理相对较少的连接,但对于每个连接都会产生一些系统开销。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 I/O 模型。

14.Files的常用方法都有哪些?

Java中的Files类提供了一系列静态方法,用于对文件和目录进行操作。常用的Files方法包括:
1. createFile(Path path, FileAttribute<?>... attrs):创建一个指定路径的新文件。
2. delete(Path path):删除指定路径的文件或目录。
3. exists(Path path, LinkOption... options):检查指定路径的文件或目录是否存在。
4. isDirectory(Path path, LinkOption... options):判断指定路径是否为目录。
5. isRegularFile(Path path, LinkOption... options):判断指定路径是否为普通文件。
6. copy(Path source, Path target, CopyOption... options):将源文件或目录复制到目标文件或目录中。
7. move(Path source, Path target, CopyOption... options):将源文件或目录移动到目标文件或目录中。
8. newDirectoryStream(Path dir):打开一个目录,并返回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目录。
9. readAllBytes(Path path):读取指定文件的全部内容并返回一个字节数组。
10. readAllLines(Path path, Charset cs):读取指定文件的全部内容并返回一个字符串列表。
11. write(Path path, byte[] bytes, OpenOption... options):将字节数组写入指定文件中。
12. write(Path path, Iterable<? extends CharSequence> lines, Charset cs, OpenOption... options):将字符串列表写入指定文件中。
通过调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文件和目录的操作,提高程序的性能和效率。

15.什么是反射?

反射(Reflection)是 Java 中一种强大的机制,它允许程序在运行时动态获取类的信息,并能够操作对象或类中的属性、方法和构造器等内容,而不需要事先知道这些实体的名称。
在反射机制中,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类:
1. Class 类:可以获取一个类的信息,包括其中定义的构造器、方法、变量等;
2. Constructor 类:可以创建一个类的实例,可以通过 Constructor 对象来获取一个类中的构造器信息;
3. Method 类:可以调用一个类中已经定义好的方法。
通过调用 Class 类提供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字符串来获取一个类的信息,然后根据获取到的信息来实例化对象、获取对象属性或方法并进行操作。反射机制在实际开发中非常灵活,比如说可以动态加载类、动态修改类的属性、动态执行类的方法等等,具有很多高级且灵活的应用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反射机制提供了一些灵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性能损失,因为它需要在运行时动态获取类的信息。因此,在实际使用时需要谨慎权衡其灵活性和性能问题的平衡。

16.什么是 java 序列化?什么情况下需要序列化?

Java序列化指的是将Java对象转换为字节流,以便于在网络传输或者持久化存储时进行传输或保存的过程。反序列化则是将序列化后的字节流重新转换为Java对象的过程。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要序列化:
1. 网络传输:当我们需要通过网络将Java对象传输到其他计算机上时,由于网络只能传输字节流,因此需要将Java对象序列化为字节流。
2. 分布式缓存:在使用分布式缓存的时候,需要将数据序列化为字节流后才能存储到缓存中。
3. 持久化存储:如果我们需要将Java对象永久保存到硬盘或数据库中,就需要将它序列化成字节流,再存储到硬盘或数据库中。
4. 进程间通信:Java进程之间通信时,也需要将Java对象序列化为字节流后再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Java对象都可以被序列化。只有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的对象才能被序列化。而实现了Externalizable接口的对象则需要自己实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法。
另外,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中,要注意版本兼容性问题,在进行版本升级或降级时需要特别小心,避免出现不兼容的情况。

17.为什么要使用克隆?如何实现对象克隆?深拷贝和浅拷贝区别是什么?

在 Java 中,对象克隆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用于创建一个与原对象相同但是独立的新对象,以实现对原对象的复制、备份等操作。通常情况下,克隆操作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和灵活性,并且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潜在的安全问题。
Java 中的对象克隆可以使用 Cloneable 接口和 clone() 方法来实现。具体来说,如果需要实现对象克隆,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实现 Cloneable 接口,以指明对象可以被克隆;
2. 重写 Object 类中的 clone() 方法,将其访问修饰符改为 public,并调用 super.clone() 进行浅拷贝;
3. 覆盖 clone() 方法中浅拷贝的部分,改为实现深层次的对象复制。
关于深层次和浅层次拷贝,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 浅拷贝只是复制了原始对象的基本类型字段和引用类型字段的地址,两个对象所引用的引用类型字段指向了同一个对象;而深拷贝则会把引用类型字段指向的对象也进行克隆。
2. 当原始对象中存在循环依赖时,浅拷贝会导致无限循环,而深拷贝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对象克隆时,由于 clone() 方法默认只进行浅拷贝,因此如果需要实现深拷贝,则需要自己实现相应的克隆方法或者使用第三方类库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18.throw 和 throws 的区别?

Java中的throw和throws关键字用于处理异常,它们的区别如下:
1. throw用于抛出一个异常,可以抛出任何继承自Throwable类的异常。当程序运行时,如果遇到throw语句,就会抛出该异常,程序立即终止并跳转到异常处理代码块。
2. throws用于声明方法可能抛出的异常,它放在方法声明的尾部,在方法名和方法体之间。当方法调用者调用该方法时,需要处理方法可能抛出的异常,要么使用try-catch语句捕获异常,要么在方法定义处使用throws声明该异常,让调用者来处理。
总的来说,throw语句抛出一个异常对象,表示程序有异常情况发生,并不会处理异常;而throws关键字将异常交给调用者处理,表示该方法可能会抛出某些异常,调用者需要对这些异常进行处理。
因此,我们在编写Java程序时,通常会在方法声明处加上throws关键字,声明该方法可能会抛出哪些异常,同时还需要在方法内部使用throw语句抛出异常。这样可以使程序更加健壮,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19.final、finally、finalize 有什么区别?

final、finally和finalize在 Java 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具体区别如下:
1. final是 Java 中的一个关键字,用于修饰类、方法和变量等,表示它们的值或引用不能被改变。如果一个类被声明为 final,则不能被子类继承;如果一个方法被声明为 final,则不能被子类重写;如果一个变量被声明为 final,则其值只能被赋值一次,之后不能再变化。
2. finally也是 Java 中的一个关键字,通常与 try-catch 语句一起使用,用于定义在无论是否抛出异常时都必须执行的代码块。finally 块通常用于释放资源、关闭文件等善后工作。
3. finalize是 Object 类中的一个方法,用于在垃圾回收器执行对象回收前清理对象状态和资源。当 JVM 确定对象不再被引用时,会自动调用 finalize() 方法对对象进行清理,但由于 finalize() 方法的执行时间和顺序并不确定,因此应尽可能避免过于依赖该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final、finally和finalize虽然都包含关键字“final”,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完全不同,不要混淆使用。

20.try-catch-finally 中,如果 catch 中 return 了,finally 还会执行吗?

在Java中,如果在try-catch-finally语句块中,catch块中使用了return语句,那么finally块还是会执行的。
不管有没有return语句,finally块中的代码都会被执行。如果有return语句,程序会先执行finally块中的代码,然后才执行return语句。如果在finally块中也有return语句,则会直接返回finally中的值,并忽略try或catch块中的return语句。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finally块可能不会执行,例如在try块中调用了System.exit()方法,这个方法会直接退出程序,不会执行finally块中的代码。又如,在try块中发生了线程死锁或无限循环等情况,程序会一直停留在try块中,也不会执行finally块的代码。
因此,在使用try-catch-finally语句块时,需要注意finally块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具体情况编写代码,以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21.常见的异常类有哪些?

在 Java 中,异常是常见的错误和问题的表示方式,异常类用于表示不同类型的错误和异常情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类:
1. NullPointerException:空指针异常,当一个对象实例为空时调用其方法或访问其属性会抛出该异常。
2.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索引越界异常,当尝试访问数组、字符串或集合等数据结构中不存在的索引时抛出。
3.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非法参数异常,当传递给方法的参数不符合要求或无效时抛出。
4. ClassCastException:类转换异常,当试图将一个实例无法转换为目标类型时抛出。
5. ArithmeticException:算术异常,当进行除零操作或数值溢出时抛出。
6. ArrayStoreException:数组存储异常,当向数组中放置与声明类型不兼容的对象时抛出。
7. IOException:IO 异常,当输入输出操作失败时抛出。
8. InterruptedException:线程中断异常,当一个线程被另外一个线程中断时抛出。
9. RuntimeException及其子类:运行时异常,包括各种由程序错误或逻辑错误导致的异常情况,例如空指针异常、数组越界异常等。
以上异常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使用中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类型的异常。处理异常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并加强代码的健壮性和异常处理机制。

22.hashcode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Java中,hashCode()是Object类中的一个方法,用于返回对象哈希码(也称散列码)。
哈希码是一个整数值,由一个算法根据对象的地址或者其他信息计算得出。不同的对象一般会有不同的哈希码,但也可能出现两个不同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哈希码(这种情况称为哈希冲突)。
哈希码主要用于支持基于哈希表的数据结构,例如HashMap、HashSet等。哈希表是一种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数据结构,它可以快速地查找和存储数据,对于大量数据的操作效率高。
在使用哈希表时,需要将要存储的元素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出一个哈希码,并根据该哈希码将元素存储到对应的位置上。当需要查找或删除某个元素时,也可以通过哈希码快速定位到该元素所在的位置,从而提高查找和删除效率。
因此,在实现自定义类时,如果需要将该类的实例作为HashMap或HashSet中的键,就需要正确地重写hashCode()方法,以保证对象存储在哈希表中的正确性和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重写hashCode()方法时,还需要同时重写equals()方法,以保证哈希表中的键唯一,即具有相同哈希码的键值对通过equals()方法比较也应该返回true。

23.java 中操作字符串都有哪些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Java 中操作字符串的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String:字符串是 Java 中最常用的数据类型之一,String 类提供了一系列操作字符串的方法,例如拼接、查找、截取、替换等。字符串属于不可变对象,一旦被创建后就不能被修改。
2. StringBuffer:可变字符串缓冲区,可以用来动态修改字符串内容。StringBuffer 与 String 类似,提供了一系列字符串操作方法,并且会自动扩容,因此比 String 更适合用于频繁修改字符串的情况。
3. StringBuilder:StringBuilder 与 StringBuffer 类似,也是一个可变字符串缓冲区,但它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在单线程环境下更快速、更高效。
这三个类之间的主要区别包括:
1. 不可变性:String 是不可变的字符序列,一旦被创建后就不能被修改;而 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是可变的字符序列,可以动态改变其中的内容。
2. 线程安全性:String 是线程安全的,因为它是不可变的,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访问同一个 String 对象;而 StringBuffer 是线程安全的,因为其内部使用了同步锁,可以保证多个线程对同一个 StringBuffer 对象的安全访问;StringBuilder 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在多线程环境下需要使用 synchronized 等同步机制加以控制。
3. 性能效率:在多数操作下,StringBuilder 的性能优于 StringBuffer,因为StringBuilder 不涉及线程同步的开销。StringBuffer 的性能相对较差,因为每次操作都需要进行同步,但其线程安全性在一些场景下仍然是必须的。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何种类别的字符串类来进行操作,使得操作更加高效、简洁、安全和健壮。

24.java 中都有哪些引用类型?

在Java中,有四种类型的引用:
1. 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最常见的引用类型,具有可达性,当一个对象具有强引用时,垃圾回收器不会回收该对象。
2. 软引用(Soft Reference):当内存不足时,它所引用的对象可能被垃圾回收器回收,软引用通常用于实现内存敏感的高速缓存。
3. 弱引用(Weak Reference):比软引用强度更弱,只要被垃圾回收器标记为可回收的对象,在垃圾回收时就会被回收。弱引用通常用于实现一些功能,例如线程池、内存管理等。
4. 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又称为幽灵引用或者幻影引用,是最弱的一种引用。虚引用不能直接通过get()方法获取到对象,也不能操作对象。其主要作用是在垃圾回收器将要回收一个对象时收到一个系统消息。
除了以上四种引用类型,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引用类型Final Reference,也称为常量引用,它指向的对象不可变,无法被修改。常量引用一般用于定义全局常量或枚举值。
使用不同类型的引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更加灵活地控制内存的回收和管理,可以实现一些高级的功能,并且能够避免一些常见的内存问题,例如内存泄漏等。

25.在 Java 中,为什么不允许从静态方法中访问非静态变量?

Java 不允许从静态方法中直接访问非静态变量的原因是:静态方法不依赖于类的实例对象,而非静态变量是对象级别的变量。在静态方法执行时,可能并没有创建对应的对象,此时如果直接访问非静态变量,将无法确定该变量属于哪个对象。
而静态方法虽然不能直接访问非静态变量,但可以通过传递参数的方式来访问非静态变量,或者通过在静态方法中创建新的对象实例来访问其包含的非静态变量。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静态变量可以被静态方法访问,因为静态变量是类的属性,而静态方法是属于整个类的,二者在内存中都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没有依赖关系。因此静态方法可以轻松地访问和修改静态变量的值。

26.说说Java Bean的命名规范

Java Bean是指一种符合Java语言规范的,用于表示数据的类。Java Bean类具有以下特点:
1. 具有一个无参构造方法,通过该构造方法可以实例化Java Bean对象。
2. 属性私有化,通过公共方法实现属性的访问和修改。
为了保证Java Bean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Java Bean需要遵循一些命名规范,包括:
1. 类名需要以大写字母开头,并采用CamelCase风格,例如Person、Student等。
2. 属性名需要以小写字母开头,并采用CamelCase风格,例如name、age等。
3. 属性的Getter方法需要以get开头,并根据属性名命名,例如getName、getAge等。
4. 属性的Setter方法需要以set开头,并根据属性名命名,例如setName、setAge等。
5. 如果属性是boolean类型,则Getter方法可以以is开头,例如isMale、isMarried等。
6. 如果Java Bean是Serializable接口的实现类,则需要定义一个serialVersionUID属性。
7. 如果Java Bean是使用注解(Annotation)定义的,则注解应该在Java Bean类定义之前声明。
通过遵循这些命名规范,可以使Java Bean更加易于理解和使用,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从而促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27.Java Bean 属性命名规范

Java Bean属性命名规范包括以下几点:
1. 属性名以小写字母开头,采用驼峰命名法(CamelCase),例如:firstName、lastName。
2. 属性的数据类型应该是Java中的基本数据类型,或者是对象类型。
3. boolean类型的属性名可以用is或get作为前缀,例如isStudent、isMale。
4. 如果属性是枚举类型,则可以在属性名之后加上Enum,例如SeasonEnum。
5. 如果属性是数组,可以在属性名之后添加一个s,例如values。
6. 如果属性是List、Set、Map等集合类型,则可以在属性名之后添加一个单词(如列表中元素的类型),例如personList。
7. 如果属性是日期类型,则可以在属性名之后添加date或time,例如birthDate、createTime。
需要注意的是,Java Bean属性命名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描述性,并且最好不要使用缩写和拼音,以保证代码的易读性和可维护性。

28.什么是 Java 的内存模型?

Java 内存模型(Java Memory Model,JMM)是定义了 Java 虚拟机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工作方式的规范。它主要规定了线程之间如何通过主内存进行通信以及如何访问主内存中共享数据的规则。
Java 内存模型包含以下重要的基本概念:
1. 主内存:所有线程所需要访问的变量或对象都存放在主内存中,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
2. 工作内存: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存,线程的工作内存可以理解为一个缓存,工作内存中存储了该线程从主内存中读取的变量副本。
3. 内存屏障:内存屏障是一种同步机制,它能够保证对主内存的修改操作对其他线程的可见性,同时也能够保证本地内存与主内存的数据同步。
Java 内存模型通过定义各个线程之间的内存交互规则,解决了多线程并发编程中的数据同步和可见性问题。在具体编程实现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内存模型的规范来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例如,可以使用 synchronized、volatile 关键字等同步机制来控制不同线程之间对共享数据访问的顺序和互斥。

29.在 Java 中,什么时候用重载,什么时候用重写?

在Java中,重载(Overloading)和重写(Overriding)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重要特性,但是用法有所不同。
重载是指在一个类中定义多个同名的方法,但是它们的参数类型、个数或顺序不同,以实现不同的功能。重载方法必须在同一个类中声明,不能仅仅依据返回类型的不同来进行重载。一般情况下,当需要为同一个类提供多个具有相似功能的方法时,可以使用重载。重载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复用性。
重写是指子类重新定义了父类的方法,以实现自己的功能需求。子类重写的方法必须与父类的方法具有相同的名称、参数列表和返回类型,并且访问权限不能更低(可以更高)。重写不会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只是在功能上进行了扩展或者重定义,因此不会破坏原有的代码结构,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维护性。
一般来说,重载适用于方法的参数类型、个数或顺序不同的情况,用于解决方法名称相同但是参数不同的问题;重写适用于子类需要对父类方法进行修改或者增强的情况,用于实现面向对象编程中的多态特性。在实际编程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重载还是重写,以提高代码的效率和可维护性。

30.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会更倾向于使用抽象类而不是接口?

在 Java 中,抽象类和接口都是用来实现多态的机制,但它们在设计和使用上有一些不同。因此,在选择使用抽象类或接口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通常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抽象类而不是接口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需要对类进行一个通用的设计,但是其中部分方法可能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抽象类可以提供通用实现,同时留出一些需要子类重写的抽象方法。而接口只能定义未实现的方法,且不可包含实现代码。
2. 希望利用继承机制来实现代码复用:抽象类可以被继承,子类可以共享抽象类中已经实现的代码,且可以添加新的方法或属性。而接口不能被继承,每个实现了接口的类都需要独立实现该接口中的所有方法。
3. 需要在设计层面上表达“is-a”的关系:抽象类和其子类之间具有相同的语义和行为,表示父类和子类之间的“is-a”关系。而接口更适合用于表示类之间的“has-a”关系,即一个类具有另一个类的某种行为或特征。
总之,抽象类和接口都是实现多态的机制,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如果子类之间有明显的“is-a”关系,且需要利用继承实现代码复用,那么应该优先使用抽象类。如果只是需要定义一组行为接口,或者需要让多个类实现相同的行为,那么应该优先考虑使用接口。

31.实例化对象有哪几种方式

在Java中,实例化对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使用new关键字
通过使用new关键字加上类名和构造方法的参数列表,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对象。例如:`Person p = new Person("Tom", 18);`,表示创建了一个Person类型的对象p,构造函数为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2. 使用Class类的newInstance()方法
Class类是Java反射机制的核心,它提供了一些方法用于实例化对象。其中,newInstance()方法可以动态地创建一个类的实例对象。例如:`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example.Person"); Person p = (Person)clazz.newInstance();`,表示创建了一个Person类型的对象p,这里是使用了Class.forName()方法获取一个Person类的Class实例,然后使用Class的newInstance()方法创建对象。
3. 使用Constructor类的newInstance()方法
Constructor类是Java反射机制中的一个类,它用于表示一个构造方法,并提供了newInstance()方法用于创建对象。例如:`Constructor<Person> constructor = Person.class.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 int.class); Person p = constructor.newInstance("Tom", 18);`,表示创建了一个Person类型的对象p,这里是通过获取Person类的构造方法并调用其newInstance()方法创建对象。
4. 使用clone()方法
clone()方法是Object类中的一个方法,用于创建一个当前对象的副本,并返回一个新的对象。例如:`Person p = new Person("Tom", 18); Person p2 = p.clone();`,表示创建了一个Person类型的对象p2,它是p的副本。
5. 反序列化
反序列化是将一个对象从字节流中重新构造出来的过程。在Java中,可以使用ObjectInputStream类从字节流中读取对象,并生成一个新的对象。例如:`Person p; FileInputStream fileIn = new FileInputStream("person.ser"); ObjectInputStream in = new ObjectInputStream(fileIn); p = (Person)in.readObject(); in.close(); fileIn.close();`,表示从文件中读取一个Person类型的对象p。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以上几种方式创建对象时,需要提供相应的类定义并确保访问权限。同时,在实例化对象时也要注意控制好内存的使用和对象的生命周期。

32.byte类型127+1等于多少

在 Java 中,byte 类型是一个有符号整数,其取值范围为 -128 到 127。如果 byte 类型的变量的值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发生溢出,即从最大值变为最小值或者从最小值变为最大值。
根据这个规则,byte 类型 127 + 1 的计算结果是 -128。具体来说,当 127 加上 1 的时候,其二进制表示为 0111 1111,加 1 后变为 1000 0000,因为 byte 类型只占一个字节,所以只能存储 8 位二进制数,高位进位的部分被截断,得到的结果是 1000 0000,其对应的十进制数是 -128。

33.Java 容器都有哪些?

在 Java 中,容器是用来存储和管理对象的集合类。Java 中提供了多种容器,常用的容器包括:
1. List:列表容器,可存储重复元素,并按照添加顺序排序。常见的实现类有 ArrayList、LinkedList 和 Vector。
2. Set:集合容器,不可存储重复元素。常见的实现类有 HashSet、LinkedHashSet 和 TreeSet。
3. Queue:队列容器,用于存储先进先出的元素序列。常见的实现类有 LinkedList、PriorityQueue 和 ArrayBlockingQueue。
4. Map:映射容器,用于存储键值对。常见的实现类有 HashMap、TreeMap 和 LinkedHashMap。
5. Stack:栈容器,用于实现堆栈数据结构。常见的实现类有 Stack。
6. Hashtable:哈希表容器,与 HashMap 类似,但线程安全。通常不推荐使用,更推荐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7. ConcurrentHashMap: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容器,与 HashMap 类似,但支持高并发。
8. Collections:集合工具类,提供了操作集合的各种方法,如排序、查找等。
Java 中的容器类都实现了 Collection 接口或 Map 接口,这些接口定义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如 add、remove、contains、size 等。容器类的选择通常基于需求和性能方面的考虑。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容器。

34.Collection 和 Collections 有什么区别?

在 Java 中,Collection 和 Collections 是两个不同的类,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1. Collection 是一个接口,定义了一套常用的集合操作方法,比如 add、remove、clear、iterator 等。它是 Java 集合框架中所有集合类的基础接口,通常用来表示一组对象的集合。
2. Collections 是一个工具类,提供了一些静态方法来对 Collection 进行操作,比如排序、查找、复制、填充等。它并不是一个集合类,而是一个包含了一组静态方法的类。
3. Collection 接口和其实现类都是 Java 内置的数据结构,可以直接使用。而 Collections 类则需要导入 java.util 包才能使用。
4. 在使用 Collections 类时,需要传入一个 Collection 对象作为参数,然后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对 List 排序、查找元素等。
综上所述,Collection 和 Collections 是两个不同的类,前者是一个接口,定义了一套常用的集合操作方法,后者是一个工具类,提供了一些静态方法来对 Collection 进行操作。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使用方式和功能上。

35.list与Set区别

List和Set都是Java中的集合类型,它们的区别如下:
1. 元素是否具有顺序:List中的元素是按照它们添加到列表中的顺序来维护的,而Set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2. 是否允许重复元素:List中允许重复的元素,而Set中不允许重复元素。当往Set中添加一个已经存在的元素时,添加操作会被忽略。
3. 查找元素的方式:List支持根据位置索引查找元素,也支持根据元素内容查找元素(需要遍历整个列表)。而Set只支持根据元素内容查找元素,因为Set中没有索引。
4. 性能方面的比较:对于随机访问,即根据索引或指定位置来获取元素,List中的ArrayList通常比LinkedList更快。对于添加、删除等操作,比如使用add、remove方法,LinkedList要比ArrayList更快。对于Set的实现类,HashSet的性能通常比TreeSet更好,因为HashSet仅基于哈希表实现,而TreeSet则是基于红黑树实现的。
总之,如果需要保持元素的顺序,并且可能出现相同的元素,那么就应该使用List。如果需要在集合中存储唯一的元素,并且不关心它们的顺序,那么就应该使用Set。在选择集合类型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衡量,选择最合适的集合类型。

36.HashMap 和 Hashtable 有什么区别?

HashMap 和 Hashtable 都是 Java 中用于实现 Map 接口的类,它们的作用是存储一组键值对,通过 key 来快速访问对应的 value。虽然两者都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程安全性:Hashtable 是线程安全的,而 HashMap 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需要保证线程安全,就可以选择使用 Hashtable。但是,HashTable 由于追求线程安全,采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实现同步,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执行效率。
2. null 值:Hashtable 中既不允许 key 为 null,也不允许 value 为 null。而 HashMap 则可以允许 key 为 null,也可以允许 value 为 null。当然,这个特性也是由于 Hashtable 追求线程安全而造成的,因为 null 值不利于同步机制的实现,所以 Hashtable 将其禁止。而 HashMap 则没有这种限制。
3. 遍历方式:Hashtable 的遍历方式是通过 Enumeration 来实现的,而 HashMap 则是通过 Iterator 来实现的。Iterator 可以同时支持读取和删除操作,Enumeration 只能读取,不能删除元素。
4. 初始容量和扩容机制:Hashtable 的初始容量为 11,增量为 0.75。而 HashMap 的初始容量为 16,增量为 0.75。由于 HashMap 的初始容量更大,所以它在插入大量数据的时候会更高效。
总之,HashMap 和 Hashtable 都是实现 Map 接口的类,但在线程安全性、null 值、遍历方式和初始容量等方面有些许不同。在选择使用哪个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如果需要保证线程安全,就可以使用 Hashtable;如果不需要保证线程安全,并且需要支持 null 值和高效的插入操作,就可以使用 HashMap。

37.说一下 HashMap 的实现原理?

HashMap 是一种常用的 Map 集合类型,它基于哈希表实现。在 HashMap 中,每个元素都是一个键值对 (key-value pair),其中键是唯一的,值可以重复。
下面是 HashMap 的实现原理:
1. 哈希函数
HashMap 内部使用哈希函数来将键映射到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哈希函数通常是将键的 hashcode 值与哈希表数组的长度进行取模,得到的余数就是该键在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
2. 冲突处理
如果两个键的哈希值相同,那么它们会被映射到哈希表数组的同一个位置上,这就产生了哈希冲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HashMap 采用了链表和红黑树的组合结构,当链表长度达到8时,链表就会转换成红黑树,从而提高查找效率。
3. 初始化容量和负载因子
HashMap 的初始化容量和负载因子也是影响性能的关键参数。初始化容量是指哈希表数组的长度,通常取2的幂次方。负载因子是指哈希表中元素个数除以数组长度,当负载因子大于设定的阈值时就会触发扩容操作。
4. 扩容机制
当哈希表中元素的数量达到了负载因子乘以数组长度时,就会触发扩容操作。扩容时会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新的哈希表中的位置,并将它们复制到新数组中。扩容的过程需要重新哈希,因此比较耗时。
总之,HashMap 的实现原理是基于哈希表和链表(或红黑树)的组合结构,采用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索引位置,在处理哈希冲突时使用链表和红黑树进行优化,同时也需要设置好初始化容量、负载因子等参数,并基于动态扩容机制来维护哈希表的性能。

38.set有哪些实现类?

在 Java 中,Set 是一种不允许出现重复元素的集合类型。它的实现类有以下几个:
1. HashSet:HashSet 基于哈希表实现,在内部使用 HashMap 存储所有元素。HashSet 不保证元素的顺序,因为它是按照哈希值来保存元素的。HashSet 通过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来检查元素是否重复。
2. LinkedHashSet:LinkedHashSet 继承自 HashSet,它在内部使用 LinkedHashMap 来实现。LinkedHashSet 可以保持元素插入的顺序,同时也可以通过哈希值来快速访问元素。
3. TreeSet:TreeSet 是一种基于红黑树(Red-Black Tree)实现的有序集合。它对元素进行排序,能够支持自然排序和比较器排序两种方式,并且不允许元素为 null 值。
在使用 Set 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Set 接口并没有提供 get() 方法,因此不能像 List 那样直接访问集合中的指定位置的元素。
2. Set 中的元素必须是唯一的,如果要添加重复的元素将会被忽略。
3. 如果要对 Set 中的元素进行排序,就需要使用 TreeSet,而不是 HashSet 或 LinkedHashSet。

39.说一下 HashSet 的实现原理?

HashSet 是 Java 集合框架中的一个实现类,它基于哈希表 (HashMap) 实现。在 HashSet 中,每个元素都是唯一的,没有重复的元素。
下面是 HashSet 的实现原理:
1. 哈希函数
HashSet 内部使用哈希函数将元素映射到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哈希函数通常是将元素的 hashCode 值与哈希表数组的长度进行取模,得到的余数就是该元素在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
2. 冲突处理
如果两个元素的哈希值相同,它们就会被映射到哈希表数组的同一个位置上,产生哈希冲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HashSet 采用了链表和红黑树的组合结构,当链表长度达到8时,链表就会转换成红黑树,从而提高查找效率。
3. 初始化容量和负载因子
HashSet 的初始化容量和负载因子也是影响性能的关键参数。初始化容量是指哈希表数组的长度,通常取2的幂次方。负载因子是指哈希表中元素个数除以数组长度,当负载因子大于设定的阈值时就会触发扩容操作。
4. 扩容机制
当哈希表中元素的数量达到了负载因子乘以数组长度时,就会触发扩容操作。扩容时会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新的哈希表中的位置,并将它们复制到新数组中。扩容的过程需要重新哈希,因此比较耗时。
总之,HashSet 的实现原理主要是基于哈希表和链表(或红黑树)的组合结构,采用哈希函数将元素映射到索引位置,在处理哈希冲突时使用链表和红黑树进行优化,同时也需要设置好初始化容量、负载因子等参数,并基于动态扩容机制来维护哈希表的性能。

40.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的区别是什么?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都是 Java 中常用的集合类,它们都实现了 List 接口,但它们的实现方式以及适用的场景不同。
1. 内部实现方式:ArrayList 是基于动态数组(Array)实现的,而 LinkedList 则是基于双向链表(Doubly Linked List)实现的。这意味着在 ArrayList 中,元素存储在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并且可以通过索引直接访问;而在 LinkedList 中,每个元素都与前驱和后继相连,因此不能像 ArrayList 那样直接访问。
2. 插入和删除操作性能:由于 ArrayList 的底层是动态数组,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可能需要对数组进行扩容和移动元素,这样会影响性能。而 LinkedList 的底层是双向链表,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只需要修改前驱和后继的指针,因此性能更好。
3. 访问元素的性能:由于 ArrayList 中的元素存储在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因此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元素,访问速度比较快;而 LinkedList 中的元素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才能访问,访问速度比较慢,尤其是在数据量较大时。
4. 线程安全性:ArrayList 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在多线程环境下需要手动进行同步操作;而 LinkedList 也不是线程安全的,但由于它的底层数据结构是链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异步、非阻塞的操作。
综上所述,ArrayList 适合随机访问元素或在尾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场景,而 LinkedList 适合需要频繁插入和删除元素以及对元素进行遍历操作的场景。同时,如果程序涉及到多线程操作,还需要考虑线程安全性问题。

41.如何实现数组和 List 之间的转换?

在 Java 中,数组和 List 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下面分别介绍数组转 List 和 List 转数组的方法。
1. 数组转 List:
使用 Arrays.asList() 方法可以将数组转换为 List。

 

int[] arr = {1, 2, 3, 4, 5};
List<Integer> list = Arrays.asList(Arrays.stream(arr).boxed().toArray(Integer[]::new));


需要注意的是,Arrays.asList() 方法返回的是 Arrays 内部的 ArrayList,该 ArrayList 并不是 java.util.ArrayList,而是一个内部类 ArrayList,它并不支持 add()、remove() 等操作。如果需要对转换后的 List 进行增加、删除元素操作,可以将其转换为 java.util.ArrayList。
2. List 转数组:
使用 List 的 toArray() 方法可以将 List 转换为数组。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
list.add(2);
list.add(3);
Integer[] arr = list.toArray(new Integer[0]);


需要注意的是,toArray() 方法返回的是 Object 类型的数组,如果需要转换为指定类型的数组,需要传入一个同类型的空数组作为参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数组的长度在创建时就已经确定,因此在将 List 转换为数组时,需要指定数组的类型和长度,否则会抛出 ArrayStoreException 和 NullPointerException 异常。

42.在 Queue 中 poll()和 remove()有什么区别?

在 Queue 接口中,poll()和remove()方法都可以用于从队列中获取并删除头部元素,但它们的行为有所不同:
1. poll() 方法:如果队列为空,则返回 null。否则,它会获取并删除队列的头部元素,并将其返回。
2. remove() 方法:如果队列为空,则抛出 NoSuchElementException 异常。否则,它会获取并删除队列的头部元素,并将其返回。
因此,poll() 方法更加安全,因为它不会在队列为空时抛出异常,而是直接返回 null。如果你不确定队列中是否存在元素,最好使用 poll() 方法来避免程序崩溃。如果你确信队列中至少有一个元素,则可以使用 remove() 方法,因为它可以提供更明确和及时的错误信息。
总之,当需要从队列中获取并删除头部元素时,可以使用 poll() 或 remove() 方法,但对于可能为空的队列,应该优先使用 poll() 方法。

43.哪些集合类是线程安全的

在 Java 中,集合类的线程安全性取决于具体的实现。一些常见的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包括:
1. Vector:它是一个老旧的集合类,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进行线程同步,因此是线程安全的。但由于其实现机制过于简单,使用起来并不高效。
2. Hashtable:它是一个键值对存储的 Map 集合类,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进行线程同步,因此是线程安全的。但由于其实现机制过于简单,使用起来也不够高效。
3.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它可以将任何 List 实例转换为线程安全的 List,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进行线程同步。它的实现方法是在每个方法上添加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保证同步。
4.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它可以将任何 Map 实例转换为线程安全的 Map,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进行线程同步。它的实现方法和 synchronizedList 类似,在每个方法上添加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保证同步。
5. ConcurrentHashMap:它是一个在多线程环境下高效的 HashMap 实现,使用了锁分段技术来实现线程安全。
6. CopyOnWriteArrayList 和 CopyOnWriteArraySet:它们都是线程安全的集合类,使用了写时复制的机制来实现。在对集合进行修改时,会创建一个新的副本,保证原有集合不受影响,并且可以在读取集合时不加锁,提高了读取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集合类都是线程安全的,但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因为多线程操作仍然会引入一些隐藏的问题,如死锁、竞争条件等。因此,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集合类时,还需要谨慎处理同步操作和线程安全性问题。

44.迭代器 Iterator 是什么?

在 Java 中,迭代器(Iterator)是一种设计模式,用于遍历集合(Collection)中的元素,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访问集合中的元素,而不需要知道集合的内部实现细节。在 Java 中,几乎所有的集合类都实现了迭代器接口(Iterator),因此可以使用迭代器来遍历集合中的元素。
迭代器有以下三个常用的方法:
1. hasNext():判断集合中是否还存在下一个元素,如果存在,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2. next():获取集合中的下一个元素,并将指针向后移动一位。
3. remove():从集合中删除上一次调用 next() 方法返回的元素。
使用迭代器遍历集合时,通常会按照以下的基本格式进行:

Iterator<E> iterator = collection.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E element = iterator.next();
    // 对元素进行操作
}


其中,collection 表示要遍历的集合,E 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类型,而 iterator() 方法则是集合类中的一个迭代器生成器方法,它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可以通过该对象来遍历集合中的元素。
除了以上描述的三个常用方法外,迭代器还支持多个其他的方法,例如 forEachRemaining()、splitIterator() 等。使用迭代器可以方便地遍历集合中的元素,而不需要了解集合内部实现的细节。

45.Iterator 怎么使用?有什么特点?

Iterator 是 Java 集合框架中的一个接口,它提供了遍历集合元素的方法,并且为遍历不同类型的集合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访问方式。
使用 Iterator 接口遍历集合时,通常的操作流程如下:
1. 通过调用集合类的 iterator() 方法获取迭代器对象,该方法会返回一个实现了 Iterator 接口的匿名内部类。
2. 使用 hasNext() 方法判断是否还存在未被遍历的元素,如果有,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3. 如果 hasNext() 方法返回 true,那么可以通过 next() 方法获取下一个元素。每调用一次 next() 方法,迭代器都会将指针向后移动一位。
4. 在遍历元素时,如果需要删除某个元素,可以通过调用 remove() 方法来实现。注意,只有在调用 next() 方法之后,才能调用 remove() 方法,否则会抛出 IllegalStateException 异常。
以下是一个使用 Iterator 进行遍历 List 的示例代码: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 添加元素到列表中
...
// 创建迭代器对象
Iterator<Integer> it = list.iterator();
// 遍历列表中的元素
while (it.hasNext()) {
    // 获取下一个元素
    Integer num = it.next();
    // 对元素进行操作
    ...
    // 删除当前元素
    it.remove();
}


Iterator 的特点包括:
1. 支持遍历集合中的元素,且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访问方式。
2. 遍历过程中可以删除元素,而且不会影响后续元素的位置。
3. Iterator 只能单向遍历,不能逆序遍历。
4. Iterator 是 List、Set、Queue 等集合类的通用遍历方式,因此非常灵活,同时也支持自定义遍历顺序。

46.Iterator 和 ListIterator 有什么区别?

在 Java 中,Iterator 和 ListIterator 都是迭代器接口的实现类,它们用于遍历集合中的元素。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1. 使用范围:Iterator 可以用于遍历所有实现了 Iterable 接口的集合类,包括 List、Set、Map 等;而 ListIterator 仅能用于遍历 List 集合。
2. 双向遍历:ListIterator 可以向前和向后遍历 List 集合,而 Iterator 只能单向向后遍历集合。
3. 修改元素:ListIterator 可以修改集合中的元素,而 Iterator 不能修改集合中的元素,只能删除。
4. 访问索引:ListIterator 除了能够遍历集合中的元素外,还支持访问当前遍历位置的前一个和后一个元素的索引,而 Iterator 不支持访问索引。
两种迭代器都有三个常用的方法 hasNext()、next() 和 remove(),但 ListIterator 还额外提供了 hasPrevious()、previous()、nextIndex()、previousIndex() 和 set() 方法,这些方法都是 Iterator 不具备的。
因此,在需要同时遍历 List 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并能够进行双向遍历和修改元素操作时,可以使用 ListIterator;而在遍历其他集合时,只需要单向遍历和删除元素时,则使用 Iterator 更为合适。

47.怎么确保一个集合不能被修改?

在Java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确保集合不能被修改:
1. 使用 Collections.unmodifiableCollection() 方法对集合进行包装,使其成为一个只读的集合。该方法返回的集合是原始集合的只读视图,它不支持添加、删除和更新操作,任何尝试这样做的操作都会导致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异常。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apple");
list.add("banana");
list.add("pear");
List<String> unmodifiableList = Collections.unmodifiableList(list);


2. 使用 Arrays.asList() 将集合转换为只读集合。该方法返回的是一个固定大小的列表,通过它可以访问数组或集合中的元素,但不支持添加、删除和更新操作。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apple");
list.add("banana");
list.add("pear");
List<String> readOnlyList = Arrays.asList(list.toArray(new String[0]));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能确保集合本身不能被修改,但无法保证集合中元素的可变性。若集合中的元素可以被修改,则不应该使用上述方法来确保集合的不可变性。

48.Java队列和栈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在 Java 中,队列和栈都是数据结构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存储一组元素,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Java 提供了多种实现队列和栈的类。

1. 队列
Java 中的队列通常使用 Queue 接口来定义,它有多个实现类,如 LinkedList、PriorityQueue 等。其中 LinkedList 实现了 List 和 Deque 接口,在 Java 的集合中,实现了 Queue 接口的集合有:ArrayDeque、ConcurrentLinkedQueue、DelayQueue、LinkedBlockingDeque、LinkedList、PriorityQueue 和 SynchronousQueue。
Java 中的队列提供以下方法:
- `add()`:在队列尾部插入一个元素,如果队列满了则会抛出异常;
- `offer()`:在队列尾部插入一个元素,如果队列满了则会返回 false;
- `remove()`:从队列头部删除一个元素,并返回该元素,若队列为空则会抛出异常;
- `poll()`:从队列头部删除一个元素,并返回该元素,若队列为空则会返回 null;
- `element()`:查看队列头部的元素,但不删除它,若队列为空则会抛出异常;
- `peek()`:查看队列头部的元素,但不删除它,若队列为空则会返回 null;

2. 栈
Java 中的栈通常使用 Stack 类来实现,其继承自 Vector 类。Vector 是一个可调整大小的数组,可以随时在尾部添加元素,并支持在任意位置插入和删除元素,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可动态扩展的数组。
Java 中的栈提供以下方法:
- `push()`:在栈顶添加一个元素;
- `pop()`:从栈顶删除一个元素,并返回该元素;
- `peek()`:查看栈顶的元素,但不删除它;
- `empty()`:判断栈是否为空。
总之,Java 中的队列和栈都是常见的数据结构,但它们在数据存储和操作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对于需要按照先进先出规则操作的场景,应该使用队列;而对于需要按照后进先出规则操作的场景,则可以使用栈。另外,在使用 Java 提供的队列和栈类时,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实现类来使用。

49.Java8开始ConcurrentHashMap,为什么舍弃分段锁?

Java8 在 ConcurrentHashMap 中采用了新的实现方式,弃用了之前的分段锁机制,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基于 CAS 和 Synchronized 实现,这种设计被称为 “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 的结构。这是因为随着 CPU 的发展,CAS 操作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可以减少锁的竞争,从而提高并发性能。
在 ConcurrentHashMap 的旧版本中,分段锁是一种通用的、非常有效的并发控制方式。它将整个哈希表分成多个小的哈希表,并为每个小哈希表分配专门的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并发安全,但会造成锁的竞争,严重影响性能。特别是在多线程操作时,容易形成热点区域,进而导致可伸缩性和性能退化。
而在 Java8 中,ConcurrentHashMap 通过使用更加细粒度的锁来控制并发访问,从而避免了热点区域的出现,提高了并发能力。新的设计结构中,数据被分成若干小块(默认分成 16 块),每一块使用段锁进行控制。这样做可以保证只对特定的数据块进行加锁,避免对整个哈希表加锁,提高了并发性能。
此外,ConcurrentHashMap 在新版中引入了红黑树的数据结构,用于优化处理链表形态下的大数据量情况。当链表长度超过一定长度时(默认为 8),就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插入、删除和查找的效率,保证并发性能。
总之,Java8 放弃了分段锁,并采用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的结构,以 CAS 和 Synchronized 为基础实现并发控制,从而提高了 ConcurrentHashMap 的性能和可伸缩性。

50.ConcurrentHashMap(JDK1.8)为什么要使用synchronized而不是如ReentranLock这样的可重入锁?

虽然 ReentrantLock 是一种更现代、更强大的锁机制,但在 ConcurrentHashMap 的实现中却选择了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实现线程同步。这是因为在 JDK 1.8 中对 ConcurrentHashMap 进行了大量的优化,使得其在处理并发操作时比以前更加高效,并且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可以避免一些 ReentrantLock 所具有的缺点。
首先,使用 synchronized 可以避免过度竞争锁的问题。由于 ConcurrentHashMap 中的锁粒度非常小,因此在使用 ReentrantLock 时容易出现过度竞争锁的情况,从而导致性能下降。而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因为 synchronized 支持偏向锁、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等多种锁状态,会自动根据当前的锁竞争情况进行切换,从而保证了线程安全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小了锁的竞争范围,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性能。
其次,使用 synchronized 可以避免死锁问题。使用 ReentrantLock 要求程序员手动管理锁的获取和释放,如果不小心出现了死锁的情况,将会导致系统崩溃。而 synchronized 关键字则没有这个问题,它会自动管理锁的获取和释放,避免了出现死锁的情况。
因此,在实现 ConcurrentHashMap 时,选择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保证线程安全性的同时,充分利用锁的优化机制,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51.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有什么区别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都是 Java 中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存储键值对,并提供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如 `put`、`get`、`remove` 等)。但它们在实现方式、线程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1. 实现方式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实现方式不同。HashTable 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确保线程安全,即所有操作都是串行化执行的,因此在多线程并发执行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线程阻塞和上下文切换,降低系统性能。而 ConcurrentHashMap 则采用了一种分段锁(Segment)的机制,将数据分成多个独立的部分(Segment),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锁,在并发操作时只需要获取单个部分的锁,而不需要锁定整张表,因此并发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 线程安全性
虽然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都是线程安全的,但在并发环境下,ConcurrentHashMap 的性能要比 HashTable 更好。在多线程并发执行时,HashTable 中的所有操作都是串行化执行的,要么是一个线程在操作,要么是其他线程在等待,而 ConcurrentHashMap 将锁的粒度细化到了单独的部分(Segment),因此在多线程并发执行时,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执行操作,提高了并发度和系统吞吐量。
3. 扩容机制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的扩容机制也有所不同。HashTable 中的扩容是通过调整一个倍增的阈值来实现的。而 ConcurrentHashMap 中的每个 Segment 是独立扩容的,只有在某个 Segment 空间占满时,才会对该段进行扩容操作,不会对整个 ConcurrentHashMap 进行扩容,因此 ConcurrentHashMap 的扩容操作得到优化,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一种更为高效的分段锁机制,可以支持更大的并发量;而 HashTable 的线程安全机制依赖于 synchronized 关键字,执行效率不如 ConcurrentHashMap 高。另外,ConcurrentHashMap 还支持一些高级的特性,如迭代器的弱一致性和 CAS(Compare and Swap)等,可以满足更加严格的并发需求。

52.HasmMap和HashSet的区别

Java 中的 HashMap 和 HashSet 都是基于哈希表(Hash Table)实现的数据结构,它们之间有以下几点不同:
1. 存储内容的方式
HashMap 存储键值对,其中每个元素包括一个 key 和一个 value。HashSet 仅存储元素,没有键值对的概念,只存储 set 中的元素。
2. 允许的元素类型
HashMap 可以存储任意类型的键和值,包括自定义类对象。而 HashSet 只能存储具有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的类对象,可以存储所有实现了这两个方法的类对象。
3. 元素的唯一性
HashMap 中,key 的值是唯一的,但是不要求 value 的值唯一。而 HashSet 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能有重复的元素。
4. 访问方式和效率
在 HashMap 中,可以通过 key 来访问相应的 value。而 HashSet 的元素访问需要遍历整个 Set,没有提供对单个元素的快速访问。因此,当需要按照键值对进行存储和访问时就应该选择使用 HashMap,如果只需要简单的元素存储,不需要键值对的存储和访问,并且需要保证元素的唯一性,则应该选择使用 HashSet。
总之,HashMap 和 HashSet 都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数据结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存储内容的方式、允许的元素类型、元素的唯一性和访问方式等方面。在选择使用哪种数据结构时,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数据处理的场景来进行选择。

53.请谈谈 ReadWriteLock 和 StampedLock

ReadWriteLock 和 StampedLock 都是 Java 中提供的锁机制,都具有读写分离的特点,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保证数据的同步和安全。
1. ReadWriteLock
ReadWriteLock 接口是 Java 提供的读写锁实现。它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共享资源,但是在写操作发生时需要独占锁,避免冲突发生。简单来说,如果锁被读操作占用,则可以继续被其他读操作占用,但如果锁被写操作占用,则不能被任何读或写操作占用。使用 ReadWriteLock 可以提高并发性能,减少线程阻塞等待的时间,但是相应的,需要考虑锁的粒度和锁的开销问题。
2. StampedLock
StampedLock 是 JDK 8 新增的锁机制,也支持读写分离。相比于 ReadWriteLock,StampedLock 更加灵活,可以进行乐观读(Optimistic Read)操作,避免写操作对读操作的影响。在使用 StampedLock 时,需要先获取一个 long 类型的 stamp,然后通过该 stamp 执行读或写操作,如果读操作过程中检查到有写操作占用锁,则需要重新获取 stamp 并重试。这样可以避免 CPU 缓存竞争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并发性能。StampedLock 的弱点在于,它的实现比 ReadWriteLock 更加复杂,使用需要谨慎,否则可能会导致死锁等问题。
总的来说,ReadWriteLock 和 StampedLock 都是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并且都支持读写分离的特点。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线程安全性要求选择合适的锁机制。如果在并发读操作中,写操作发生不频繁,建议优先使用 ReadWriteLock;而如果希望进一步提高并发性能,并且读操作占比较大,写操作相对较少,则可以尝试使用 StampedLock。

54.线程的run()和start()有什么区别?

ReadWriteLock 和 StampedLock 都是 Java 中提供的锁机制,都具有读写分离的特点,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保证数据的同步和安全。
1. ReadWriteLock
ReadWriteLock 接口是 Java 提供的读写锁实现。它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共享资源,但是在写操作发生时需要独占锁,避免冲突发生。简单来说,如果锁被读操作占用,则可以继续被其他读操作占用,但如果锁被写操作占用,则不能被任何读或写操作占用。使用 ReadWriteLock 可以提高并发性能,减少线程阻塞等待的时间,但是相应的,需要考虑锁的粒度和锁的开销问题。
2. StampedLock
StampedLock 是 JDK 8 新增的锁机制,也支持读写分离。相比于 ReadWriteLock,StampedLock 更加灵活,可以进行乐观读(Optimistic Read)操作,避免写操作对读操作的影响。在使用 StampedLock 时,需要先获取一个 long 类型的 stamp,然后通过该 stamp 执行读或写操作,如果读操作过程中检查到有写操作占用锁,则需要重新获取 stamp 并重试。这样可以避免 CPU 缓存竞争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并发性能。StampedLock 的弱点在于,它的实现比 ReadWriteLock 更加复杂,使用需要谨慎,否则可能会导致死锁等问题。
总的来说,ReadWriteLock 和 StampedLock 都是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并且都支持读写分离的特点。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线程安全性要求选择合适的锁机制。如果在并发读操作中,写操作发生不频繁,建议优先使用 ReadWriteLock;而如果希望进一步提高并发性能,并且读操作占比较大,写操作相对较少,则可以尝试使用 StampedLock。

55.为什么我们调用 start() 方法时会执行 run() 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调用 run() 方法?

在 Java 中,每个线程都有两种执行方式:一种是通过使用 start() 方法来启动一个新的线程,另一种是在当前线程上直接运行一个方法。其中,start() 方法是用于启动一个新线程的方法,而 run() 方法则是用于在当前线程上执行方法的方法。
当调用 start() 方法时,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使其进入就绪状态,然后 JVM 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动调用 new 线程的 run() 方法,在新线程上执行相应的操作。这个操作是由 JVM 在后台完成的,因此可以同时启动多个线程,并且它们各自独立地运行。也就是说,当调用 start() 方法时,会先启动一个新的线程,然后在新线程上执行 run() 方法。
而如果直接调用 run() 方法,那么该方法会在当前线程上被执行,不会创建新的线程。也就是说,如果直接调用 run() 方法,那么这个方法的执行就和普通的方法调用没有什么区别了,它会在当前线程上执行,而不是在新的线程上执行。如果我们需要启动多个线程,那么就必须使用 start() 方法来启动新的线程,否则只能在单线程下执行。
总之,使用 start() 方法来启动线程,并在新线程上执行 run() 方法,可以实现多个线程之间的并发执行,实现异步处理和多任务处理等功能。而直接调用 run() 方法,只能在当前线程上同步执行该方法,无法实现复杂的并发操作。
补充:
Java 中线程一共有五种状态,分别是:
1. 新建(New)状态:当一个 Thread 对象被创建时,它处于新建状态。此时,该线程尚未启动,还没有进入就绪状态。
2. 就绪(Runnable)状态:当线程调用了 start() 方法之后,它就处于就绪状态。此时,该线程已经准备好了运行,只等待 CPU 分配时间片来执行。
3. 运行(Running)状态:当线程获得了 CPU 时间片并开始执行 run() 方法时,它就处于运行状态。此时,代码会在 CPU 上执行,直到线程被阻塞或者时间片用完。
4. 阻塞(Blocked)状态:当线程调用了 sleep()、wait() 或 synchronized 等方法时,它就处于阻塞状态。此时,线程会暂停执行,并且释放占用的 CPU 资源,让其他线程有机会执行。
5. 终止(Terminated)状态:当 run() 方法结束或者调用 stop() 方法强制中断线程时,线程就处于终止状态。此时,线程已经完成了使命,不会再有新的运行机会。
以上五种状态是线程在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线程会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资源的分配情况在这些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56.Synchronized 用过吗,其原理是什么?

Synchronized 是 Java 中实现线程串行化的一种机制,其主要作用是确保并发操作时的线程安全性。在使用 Synchronized 时,需要将需要协调的代码块放在 synchronized 后面的括号中,这样就能够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访问该代码块,从而避免了多个线程同时访问的情况,从而保证线程安全。
Synchronized 原理如下:
1.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内部锁,也称为监视器锁(Monitor)。当调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时,会获取当前对象的内部锁,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占用了,那么该线程就会进入阻塞状态,等待获得锁的线程释放锁。
2. 当一个线程执行完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时,会自动释放内部锁,从而允许其他线程继续获取该锁。
3.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对于其他线程来说是不可见的,即其他线程无法访问 synchronized 关键字内部的代码,只有当该线程获得内部锁后才能执行 synchronized 关键字内的代码。
Synchronized 的缺点是在多线程并发执行时,容易出现死锁和效率问题,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程序性能下降。因此,在实现线程安全的代码时,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并发情况,选择适合的线程同步机制,使代码达到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57.JVM 对 Java 的原生锁做了哪些优化?

JVM 对 Java 的原生锁做了一些针对性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偏向锁:在 Java 6 中引入,对于只有一个线程访问同步代码块的情况,JVM 会自动为该代码块加上偏向锁,首次访问时该线程不需要竞争锁,可以直接获得锁进行访问,大大减少了竞争的开销,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
2. 轻量级锁:当多个线程竞争同一个锁时,会出现轻量级锁的情况。JVM 会使用 CAS 操作(CompareAndSwap)在用户态下进行加锁和解锁操作,避免了系统调用的开销,提高了并发性能。
以上两种优化都是在竞争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的,如果线程之间竞争过于激烈,就会出现频繁的锁竞争,这时候就需要使用重量级锁了。重量级锁的实现原理是:当一个线程请求重量级锁时,JVM 会将其挂起,而不是忙等待,从而避免了 CPU 的空转,减少了资源浪费。
总之,JVM 对 Java 的原生锁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将其性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并发需求。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资源状况进行合理的锁优化和线程调度,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可靠的程序运行。

58.为什么 wait(), notify()和 notifyAll()必须在同步方法或者同步块中被调用?

wait()、notify()和notifyAll() 方法是用来实现线程间的协作和通信的,在 Java 中只能在同步方法或同步块中调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需要获取对象的锁,而只有在同步方法或同步块中才可以获得对象的锁,否则将会抛出 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异常。
其中,wait() 方法会导致当前线程进入等待状态,并释放锁,等待其他线程调用该对象的 notify() 或 notifyAll() 方法来唤醒它。这样,其他线程就可以获得对象的锁,并执行相应的任务。
而 notify() 和 notifyAll() 方法则用于唤醒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使其重新竞争对象的锁。notify() 方法会随机唤醒一个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而 notifyAll() 方法会唤醒所有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让它们重新竞争对象的锁。
因此,当我们使用 wait()、notify() 和 notifyAll() 方法时,必须要在同步方法或同步块中调用它们,以避免其他线程对该对象的干扰。同时,由于这些方法都需要获取对象的锁,因此也可以保证同步性和线程安全性。

59.Java 如何实现多线程之间的通讯和协作?

Java 中实现多线程间的通讯和协作,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 wait() 和 notify():使用 wait() 方法可以将当前线程阻塞,并释放锁,同时等待其他线程通过 notify() 方法唤醒该线程。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同步协作,例如多个线程之间的生产消费关系。
2. join():使用 join() 方法可以等待其他线程执行完毕,然后再继续执行当前线程。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多个线程之间的同步执行,例如将一个复杂任务分配给多个线程协同完成,然后通过 join() 方法等待所有线程完成任务后再将结果合并。
3. yield():使用 yield() 方法可以让出当前线程的 CPU 时间片,让其他线程有机会执行。这种方式通常用于线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竞争,例如多个线程争抢同一资源,使用 yield() 方法可以让其他线程有机会获得资源。
4. sleep():使用 sleep() 方法可以让当前线程休眠指定的时间,等待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开始执行。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模拟线程之间的时间差异,或者在执行一些轮询操作时降低 CPU 占用率。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 Java 中多线程间通讯和协作常用的方式,不同方法适合不同的场景。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并发情况,选择适合的线程同步机制,使代码达到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60.Thread 类中的 yield 方法有什么作用?

Thread 类中的 yield() 方法可以让当前线程让出 CPU,让系统调度器重新安排线程的执行顺序。调用 yield() 方法并不能保证让其他线程一定能够获取到 CPU 资源,并且 yield() 方法只能让相同优先级的线程有机会获取 CPU 时间片。
yield() 方法的作用是告诉系统当前线程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任务,可以让系统把 CPU 分配给其他具有相同或更高优先级的线程。但是 yield() 方法比较少用到,因为在现代操作系统中,系统调度器已经越来越智能化,可以根据线程的实时执行情况自动进行 CPU 时间片的切换和分配,避免了死锁和饥饿等问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 yield() 方法可以让系统重新安排线程的执行顺序,但是它并不会释放锁或者监视器资源,因此在多线程协作的场景下,需要谨慎使用 yield() 方法,避免出现死锁或者其他线程安全问题。

61.为什么说 Synchronized 是非公平锁?

Synchronized 是一种互斥锁,可以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进入同步代码块或方法,从而保证了线程的安全性。但是在 Java 中,Synchronized 是一种非公平锁,即不保证等待时间最长的线程最先获得锁。
Synchronized 实现非公平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减少锁竞争带来的系统开销和延迟。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使用公平锁(Fair Lock),则每个线程都需要在队列中等待自己的机会,这样会导致锁的获取变得非常低效,吞吐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与此相比,非公平锁允许正在持有锁的线程优先再次获得锁,从而避免了竞争和等待带来的延迟和开销,提高了程序的并发性能。
但是,非公平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多个线程同时竞争锁时,可能会出现某些线程一直无法获得锁的情况,从而导致饥饿和死锁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通常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并发场景,选择适合的锁类型和调度策略,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62.请谈谈 volatile 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能保证变量对所有线程的可见性?

在 Java 中,volatile 变量是一种轻量级的同步机制,它可以保证变量对所有线程的可见性,即当一个线程修改了 volatile 变量的值时,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到该变量的最新值。
volatile 变量的特点主要有两个:
1. 禁止重排序:volatile 变量能够禁止 CPU 对指令序列进行优化重排序,从而避免了代码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2. 内存可见性:volatile 变量能够使得对该变量的读写操作都直接从主内存中读取和写入,而不是像普通变量一样从 CPU 缓存中读取和写入。这样当一个线程修改了 volatile 变量的值时,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到该变量的最新值。
由于 volatile 变量的内存可见性,可以确保多个线程对该变量的访问都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使用 volatile 变量能够避免出现线程安全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volatile 变量只能保证可见性,并不能保证原子性,如果需要保证变量的原子性,还需要使用 synchronized 或者 Lock 等更强的同步机制。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volatile 变量时需要谨慎,因为 volatile 变量会影响 CPU 缓存和内存屏障等系统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对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63.为什么说 Synchronized 是一个悲观锁?乐观锁的实现原理又是什么?什么是 CAS,它有什么特性?

Synchronized 是一个悲观锁,因为它假设并发情况下会出现竞争和冲突,所以在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临界资源时,Synchronized 会将其他线程阻塞,等待当前线程完成任务后才能继续执行,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性能问题。
相反,乐观锁实现的原理是:假定多个线程之间不会产生冲突或者竞争,每个线程都可以自由地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而不用考虑其他线程的干扰。但在实际应用中,多个线程并发访问共享的数据或资源时,总会存在一定的冲突概率,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对数据进行修改,并且使用了乐观锁进行并发控制,此时可能会导致数据异常或结果不准确。
乐观锁常用的实现方式就是 CAS(Compare and Swap),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数据修改前获取数据的当前值,然后比较该值是否与期望值相等。如果相等,则更新该值,否则说明其他线程已经修改了该值,当前线程需要重新获取数据并再次尝试更新。CAS 是一种非阻塞算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原子性:CAS 操作保证了对数据的修改是原子的,避免了并发修改带来的问题。
2. 无锁:CAS 操作不需要使用锁或者其他同步机制,因此可以避免由于锁竞争带来的性能问题。
3. 自旋:如果 CAS 操作失败,线程不会被阻塞,而是可以继续执行其他操作,等待下一次机会再次尝试更新数据。
4. ABA 问题:CAS 操作可能会存在 ABA 问题,也就是在两个线程交替地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时,可能会导致一个线程误认为当前值没有更新,因此对 CAS 操作进行了优化,例如通过版本号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Synchronized 是一种悲观锁,适用于线程之间的强同步场景;而乐观锁的实现方式之一是 CAS,它是一种无锁算法,适用于非常高并发的场景,但需要注意问题和使用方法。

64.乐观锁一定就是好的吗?

乐观锁是一种较为轻量级的锁机制,它不需要加锁,而是通过版本号等机制来控制并发访问。在并发量较小的情况下,乐观锁可以提供较好的性能表现,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应用场景。
但是,在高并发的场景下,乐观锁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乐观锁不加锁,所以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对同一资源进行修改,并发冲突的概率很高。如果没有有效地处理并发冲突,就有可能造成数据不一致或者丢失数据。
此外,实现乐观锁需要在数据表中增加额外的字段来保存版本号等信息,这样会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而且,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乐观锁需要考虑网络延迟、数据更新和传输的一致性等问题,实现难度相对较高。
因此,乐观锁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它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场景和需求,开发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环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锁机制。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并发情况,选择合适的锁机制,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可靠的程序运行。

65.尽可能详尽地对比下 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的异同

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都是 Java 中用于实现线程同步的机制。
相同点:
1. 两者都可以保证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读写临界区域的数据,从而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
2. 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注意锁的持有和释放,以避免死锁等问题。
3. 都是可重入锁,即支持同一个线程多次获得同一个锁,这样可以避免线程自己阻塞自己。
不同点:
1. 粒度:Synchronized 是 JVM 内置的锁机制,它的锁粒度是比较大的,只能锁住整个方法或代码块,并且不能设置超时等待时间;而 ReentrantLock 可以控制锁的粒度,可以实现 fine-grained 的锁控制,支持锁的公平和非公平模式,同时也支持设置锁的超时等待时间等。
2. 可见性:Synchronized 释放锁时会将共享变量刷新到主存中,以保证不同线程之间的可见性;而 ReentrantLock 不具备反应信息到共享变量的作用,需要用户自己通过 volatile 或者其他机制来保证共享变量的可见性。
3. 性能:Synchronized 采用了自适应的自旋锁和轻量级锁等技术,因此在并发度低的情况下,性能表现很好;而对于高并发的情况,ReentrantLock 的性能相对更优。
4. 功能:ReentrantLock 提供了一些 Synchronized 不具备的功能,比如可中断、可重入、公平锁等特性,同时也提供了 Condition 类型的条件变量,可以用于线程之间的协调与通信。
综上所述,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开发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锁机制。

66.ReentrantLock 是如何实现可重入性的?

ReentrantLock 是一种可重入锁,它允许同一个线程多次获取同一把锁资源而不会被阻塞。这种可重入性是通过 ReentrantLock 内部维护一个 HoldCount 计数器来实现的。
当一个线程第一次尝试获取 ReentrantLock 锁时,HoldCount 计数器的值会被置为 1,并将当前锁持有者设置为该线程。之后,如果该线程再次尝试获取同一个锁资源,HoldCount 的值就会递增,同时 ReentrantLock 会检查当前线程是否为该锁的持有者,如果是,则允许线程获取该锁,否则会被阻塞等待。
当线程释放锁资源时,HoldCount 的值会递减,如果 HoldCount 的值为 0,则表示该锁已经没有任何线程持有,其他线程可以尝试获取该锁资源。
ReentrantLock 还提供了一些其他的方法,如 lockInterruptibly()、tryLock() 等,用于在不同情况下获取锁资源,这些方法也都是基于 HoldCount 计数器和当前线程是否为锁持有者来实现的。
总之,ReentrantLock 通过维护 HoldCount 计数器来实现可重入性,允许同一个线程多次获取同一把锁资源,从而避免了死锁和并发问题。

67.什么是锁消除和锁粗化?

锁消除和锁粗化是一些优化代码性能的技术。
锁消除指的是编译器在运行时自动检测到某些代码段中不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因此将其中的同步锁直接消除掉以提升程序性能。例如,在某个方法中存在一个变量只被一个线程使用,那么编译器就可以将该变量的同步锁删除掉,从而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保证这个变量的作用范围不会扩大,否则锁消除可能反而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
锁粗化指的是将多次对同一对象进行加锁的操作合并成一次加锁,从而减少加锁操作的次数。例如,在某个循环体中对同一对象进行了多次加锁解锁操作,那么锁粗化就可以将这些加锁解锁操作合并成一次加锁解锁操作,从而减少加锁解锁操作的次数。锁粗化可以在降低加锁解锁次数的同时减少锁竞争的发生,并提高程序的性能。
总之,锁消除和锁粗化都是一些代码性能优化的技术,能够在一些情况下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但需要注意避免引入线程安全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开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实验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优的代码优化方案。

68.跟 Synchronized 相比,可重入锁 ReentrantLock 其实现原理有什么不同?

相比于 Synchronized,可重入锁 ReentrantLock 在实现原理上有以下几点不同:
1. 锁状态的维护方式不同:Synchronized 内置了 JVM 的支持,其锁状态是由 JVM 的底层实现来维护的。而 ReentrantLock 是使用 Java 代码来实现的,锁状态的维护是通过 state 字段的数据类型(int)及相关操作来实现的。
2. 支持多种等待队列:ReentrantLock 支持公平锁和非公平锁,并且可以通过构造方法来指定使用哪一种锁,而 Synchronized 只能使用非公平锁。公平锁会按照线程请求的先后顺序来获取锁,而非公平锁则会直接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失败则加入等待队列,当释放锁时,会随机从等待队列中选取一个线程继续持有锁。
3. 支持可重入性:ReentrantLock 能够支持可重入性,也就是同一个线程可以对同一个 ReentrantLock 多次加锁,而不会出现死锁之类的问题。Synchronized 也支持可重入性,但是只是简单地记录了线程加锁的次数,而不像 ReentrantLock 那样支持多种等待队列,在高并发情况下可能出现性能问题。
4. 更丰富的方法:ReentrantLock 比 Synchronized 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法,例如通过 tryLock() 方法尝试非阻塞地获取锁、通过Condition类可以实现线程等待/唤醒机制等。
总之,相比于 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 在实现原理上具有更加灵活的多样性,且支持更多的高级特性,并且在高并发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表现。但是,使用 ReentrantLock 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容易出现死锁或者饥饿等问题,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考虑。

69.那么请谈谈 AQS 框架是怎么回事儿?

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是 Java 并发包中的一个框架,它是用来实现锁和其他同步工具的基础类。在 Java 并发包中,ReentrantLock、CountDownLatch、Semaphore 等诸多同步工具都是基于 AQS 实现的。
AQS 的设计思想是“共享锁和独占锁”,AQS 框架提供了两种锁的实现方式:独占锁和共享锁。独占锁如 ReentrantLock 就是只允许一个线程加锁,其它线程需要等待解锁之后才能获取锁;共享锁如 CountDownLatch、Semaphore 则是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只要没有达到指定的访问数量或者没有接收到通知,就会一直阻塞。
AQS 的核心思路是使用一个双向队列来维护所有等待获取锁的线程,当持有锁的线程释放锁的时候,AQS 会从等待队列中唤醒一个线程来获取锁。同时,AQS 还可以支持条件变量,这使得等待某个条件的线程不必一直忙等锁的释放,而是可以挂起并等待条件被满足后再继续执行。
当我们使用 AQS 框架实现自己的同步工具时,需要继承 AQS 类并实现相关的方法,比如 tryAcquire()、tryRelease() 等。这些方法用来对锁状态(state)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线程间的互斥和同步。
总之,AQS 是 Java 并发包中的一个框架,是实现锁和其他同步工具的基础类。它提供了两种锁的实现方式以及支持条件变量等高级功能,并且可以在自定义同步器时方便地使用。同时,AQS 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那就是利用了硬件原子性操作,使得多线程并发的操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70.AQS 对资源的共享方式?

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是 Java 并发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它是许多并发工具的基础。AQS 对资源的共享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独占式和共享式。
1. 独占式
独占式意味着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持有锁,并且其他线程必须等待该线程释放锁后才能继续执行。ReentrantLock 就是一种独占式的锁,它可以通过 acquire() 方法来获取锁,通过 release() 方法来释放锁。
2. 共享式
共享式意味着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访问同一个资源,也就是说,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线程持有锁。Semaphore、CountDownLatch 以及 CyclicBarrier 等都是共享式的同步工具。在 AQS 中,共享式的锁需要实现 tryAcquireShared(int arg) 和 tryReleaseShared(int arg) 方法。它们与独占式锁的 acquire 和 release 方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返回值为 int 类型,用于指示当前线程是否成功获得了锁,以及有多少线程同时持有了锁。
总之,在 AQS 中,独占式和共享式是两种对资源的不同共享方式。在选择合适的同步工具时,需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适当的锁类型。

71.如何让 Java 的线程彼此同步?

Java 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
1. synchronized 关键字: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可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从而保证只有一个线程操作共享资源。在 synchronized 代码块中,如果一个线程获得了锁,那么其他线程就必须等待该线程释放锁后才能继续执行。
2. ReentrantLock:ReentrantLock 是一种可重入的互斥锁,与 synchronized 类似,它也可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相比于 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 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如可中断锁、超时锁、公平锁等。
3. volatile 关键字:使用 volatile 关键字可以保证多个线程之间对变量的可见性,即某个线程修改了 volatile 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到它的修改结果。
4. wait/notify/notifyAll 方法:wait/notify/notifyAll 方法是 Object 类中提供的用于线程间通信的方法。wait 方法会使当前线程进入等待状态,并释放占有的锁,而 notify 方法则会唤醒一个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notifyAll 方法会唤醒所有等待状态的线程。
5. CountDownLatch:CountDownLatch 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类,它可以让多个线程的执行先后顺序得以控制,可以等待其他线程执行完毕后再执行。
6. CyclicBarrier:CyclicBarrier 是另一种常用的同步工具,它使得多个线程在某个屏障点处等待,当所有线程都到达时,才会继续执行。
7. Semaphore:Semaphore 是一种计数信号量,它可以限制同时访问某个资源的线程数,也可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
总之,通过上述方式,Java 中的线程可以进行同步协调,实现多个线程之间的互相等待、唤醒、协同工作等操作。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场景和需求。

72.你了解过哪些同步器?请分别介绍下。

在 Java 中,同步器是一种用于多线程协作的基础工具,可以实现不同的同步策略。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同步器:
1. CountDownLatch: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某些事件的发生。例如,主线程可以等待所有的子线程执行完毕再执行其他操作。它使用一个计数器来实现等待机制,计数器初始值为需要等待的线程数,每个线程运行完成后将计数器减一,直到计数器减为 0 时所有线程开始运行。
2. CyclicBarrier:允许多个线程互相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满足某个条件后才继续执行。例如,可以使用 CyclicBarrier 实现多个线程同时开始执行某个任务。它使用一个栅栏来实现等待机制,当所有线程都到达栅栏时,栅栏就会打开,所有线程都得以继续执行。
3. Semaphore:控制同时访问特定资源的线程数。例如,可以使用 Semaphore 控制同时只有一定数量的线程可以访问某个文件或者数据库等共享资源。Semaphore 维护了一个许可证集合,每个许可证表示一个允许访问共享资源的线程,当许可证被占用时,其他线程必须等待。
4. ReentrantLock:可重入锁,可以对共享资源进行加锁和解锁操作。例如,在一个方法中嵌套调用另一个加锁方法时,ReentrantLock 可以支持同一线程对同一资源多次加锁,从而避免死锁问题。ReentrantLock 还提供了很多其他的高级特性,如公平锁、非公平锁、可中断锁和条件变量等。
5. ReadWriteLock:读写锁,允许同时多个线程进行读操作,但是在进行写操作时必须互斥。例如,在一个高并发的缓存系统中,可以使用 ReadWriteLock 实现读写分离,以提高读取效率。ReadWriteLock 维护了两个锁,一个读锁和一个写锁,当一个线程获取写锁时,其他线程都必须等待。
总之,不同的同步器可以满足不同的多线程协作场景需求,开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同步器来实现线程同步。

73.Java 中的线程池是如何实现的

Java 中的线程池是一个重要的多线程协作机制,其可以管理一组可重复使用的线程,以提供高效的线程调度和资源管理。Java 中的线程池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线程池管理器和工作线程。
线程池管理器主要负责维护线程池的状态和管理工作线程的创建、销毁和调度。工作线程则是线程池中具体执行任务的单位,每个工作线程都会从任务队列中获取任务并执行。
线程池在初始化时会创建一组工作线程,并将它们存储在一个任务队列中,每当有新的任务到达时,线程池会从任务队列中选取一个空闲的工作线程来处理该任务。如果当前没有空闲的线程,线程池就会等待直到有新的线程可用或者任务队列已满。当一个工作线程完成任务后,它会返回线程池并等待下一个任务。
线程池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特性,如任务队列、拒绝策略以及线程池的动态调整等。通过任务队列,线程池可以有效地控制任务执行的数量和优先级。通过拒绝策略,线程池能够在任务队列满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超出队列容量的任务。而线程池的动态调整则可以根据当前任务处理情况和资源利用率等因素,动态地增加或减少工作线程数量,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总之,Java 中的线程池是一种高效的多线程协作机制,它能够极大地提高任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开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线程池设置,并合理运用线程池特性来优化应用程序。

74.创建线程池的几个核心构造参数

在 Java 中,可以使用线程池来管理线程的创建、销毁和复用。当需要执行大量的任务时,使用线程池可以避免线程频繁创建和销毁的开销,提高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率。下面是线程池的几个核心构造参数:
1. corePoolSize:表示线程池中保持活动状态的线程数,即最小线程数。当提交一个任务到线程池时,如果当前线程池中线程数小于 corePoolSize,则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该任务,即使池中存在空闲线程。如果线程池中线程数大于等于 corePoolSize,则将该任务放入任务队列等待。
2. maximumPoolSize:表示线程池中最多能同时运行的线程数。当任务队列已满且线程数小于 maximumPoolSize 时,会创建新的线程来处理任务。如果线程数达到 maximumPoolSize,则后续的任务被放入等待队列并阻塞,直到有线程空闲出来。
3. keepAliveTime:表示线程池中空闲线程的存活时间。当空闲时间超过 keepAliveTime 时,线程池中的线程会被销毁掉,只保留 corePoolSize 个线程。
4. unit:keepAliveTime 的单位,可以是秒、毫秒等。
5. workQueue:表示存放任务的队列,通过它可以实现任务的排队并发执行。常见的队列类型有 ArrayBlockingQueue、LinkedBlockingQueue、SynchronousQueue 等。
6. threadFactory:用于创建新线程的工厂类,可以自定义线程名称、优先级、线程组等属性。
7. handler:表示当队列和线程池都满了之后的饱和策略,常见的策略有 AbortPolicy、CallerRunsPolicy、DiscardOldestPolicy 和 DiscardPolicy。
总之,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根据上述参数配置线程池的大小、容量、运行模式和饱和策略,从而实现高效、稳定、可靠的多线程处理。

75.线程池中的线程是怎么创建的?是一开始就随着线程池的启动创建好的吗?

在线程池中,线程的创建是由线程池控制器 (ThreadPoolExecutor) 来管理的。当线程池被创建时,并不会立即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而是在需要执行任务时,根据当前线程池中空闲线程的数量和任务队列中等待的任务数,动态地调整线程池的大小,并且创建或销毁线程。
具体来说,当线程池收到一个新的任务时,线程池控制器首先检查当前线程池中是否有空闲线程可用,如果有,则直接将任务分配给空闲线程执行;如果没有,则根据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和任务队列的容量等参数,决定是否需要创建新的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线程池中的线程数已经达到最大值且任务队列已满,则拒绝该任务或者采取其他的处理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配置线程池参数来调整线程池的行为,比如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任务队列容量、线程存活时间等等。这些参数都会影响线程池的性能和行为,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合理的调整。
综上所述,线程池中的线程不是一开始就随着线程池的启动创建好的,而是根据当前需要动态地创建和销毁,并且可以通过参数配置进行优化。

76.volatile 关键字的作用

volatile 是 Java 中的一个关键字,用于保证多个线程之间对变量的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序。
1. 可见性:当一个变量被 volatile 关键字修饰后,如果一个线程修改了该变量的值,其他线程可以立即看到它的修改结果。这是因为,线程在读取 volatile 变量时,总是从主内存中读取最新的值,而不是从本地线程缓存中读取。
2. 禁止指令重排序:编译器和处理器为了优化程序执行效率,可能会对代码进行指令重排。然而,在多线程环境下,指令重排可能会导致程序出现奇怪的行为。使用 volatile 关键字可以禁止编译器和处理器对代码进行指令重排,从而保证程序的正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volatile 关键字可以保证单个变量的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序,但它并不能保证原子性。也就是说,如果对同一个 volatile 变量进行复合操作(如自增、自减等),仍然有可能出现竞态条件等多线程问题。如果需要保证原子性,需要使用 synchronized 或者 Lock 等同步机制来实现。
总之,volatile 关键字是 Java 中用于多线程同步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机制,可以保证多个线程之间对变量的可见性和禁止指令重排序,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缺陷。

77.既然 volatile 能够保证线程间的变量可见性,是不是就意味着基于 volatile 变量的运算就是并发安全的?

不是的。虽然 volatile 变量可以保证多个线程之间对变量的可见性,但它并不能保证操作的原子性,因此在并发环境下仍然存在竞态条件等问题。
例如,一个简单的自增操作 x++,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并发执行,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线程安全问题,即多个线程对变量 x 进行读取、自增和写回操作时可能会产生竞争和冲突,导致最终结果不符合预期。这是因为,自增操作包含了读取、计算和写回三个步骤,而 volatile 只能保证读取和写回的原子性,无法保证整个自增操作的原子性。
因此,在实际编程时,如果需要保证多线程对变量的原子性操作,需要使用其他的并发机制,例如 synchronized、Lock、AtomicInteger 等。这些机制都可以保证多线程环境下变量的原子性和线程安全性,并且相较于 volatile 更为强大和灵活。
总之,虽然 volatile 可以保证多线程之间对变量的可见性,但它并不能保证操作的原子性,因此在并发环境下仍然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出现竞态条件等多线程问题。

78.ThreadLocal 是什么?有哪些使用场景?

ThreadLocal 是 Java 中的一个线程局部变量类,它为每个线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变量副本,可用于实现线程间数据隔离和线程安全。
具体来说,ThreadLocal 包含一个内部 Map 结构,以 Thread 为 key,以变量值为 value。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独立的 Map,即使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个 ThreadLocal 对象,它们所获取到的变量值也是相互独立、不互相干扰的。这样可以通过在各个线程中使用不同的变量副本,来避免多个线程之间对同一个变量进行不必要的同步、竞争或冲突。
ThreadLocal 主要有以下几个使用场景:
1. 数据隔离:当多个线程需要同时访问某个共享变量,但又需要保证该变量在每个线程中的值相互独立时,可以使用 ThreadLocal 来实现数据隔离。
2. 线程上下文:线程上下文指的是一些与线程相关的信息,例如当前用户、当前请求等。使用 ThreadLocal 可以将这些信息与线程绑定,在整个线程的执行过程中一直有效,并且避免了参数传递的麻烦。
3. 静态变量存储:使用 ThreadLocal 可以方便地将静态变量存储在每个线程的本地内存中,从而减少多个线程之间对静态变量进行竞争和同步。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程序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需要注意的是,ThreadLocal 中保存的变量只有在当前线程存在时才有意义,一旦线程结束或被回收,其对应的变量副本也会随之销毁。因此,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注意避免内存泄漏和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总之,ThreadLocal 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线程局部变量类,可以有效地实现多线程数据隔离和线程安全,适用于很多并发编程场景。

79.请谈谈 ThreadLocal 是怎么解决并发安全的?

ThreadLocal 是 Java 中一个线程封闭的技术,它可以用于解决多线程环境下的并发安全问题。ThreadLocal 实现了线程与变量之间的绑定关系,使得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的变量副本,互不干扰,从而保证了线程安全。
具体来说,当一个 ThreadLocal 对象被创建后,每个线程都会对该 ThreadLocal 对象进行一次初始化操作,生成一个初始值。然后,每个线程可以通过 get() 方法获取这个值副本,并且独立修改自己的值副本,不会影响其他线程的值。同时,如果需要清除 ThreadLocal 的值,可以调用 remove() 方法,这样只会清除当前线程的值,不会影响其他线程的值。
在多线程环境下,可以将 ThreadLocal 对象和可变状态隔离开来,这样不同线程之间的可变状态就不会相互干扰,也不需要使用同步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用户身份、数据库连接等需要在线程之间共享但是又需要隔离的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ThreadLocal 可以解决并发安全问题,但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和问题。比如,过多的使用 ThreadLocal 可能会导致内存占用过高,ThreadLocal 的不正确使用可能会带来内存泄漏等问题。因此,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谨慎使用,避免产生其他的问题。

80.很多人都说要慎用 ThreadLocal,谈谈你的理解,使用 ThreadLocal 需要注意些什么?

ThreadLocal 是 Java 中用于实现线程局部变量的机制。它可以让每个线程拥有自己独立的变量副本,从而避免了线程安全问题,提高了程序的并发性能。但是,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内存泄漏问题:ThreadLocal 变量存储在每个线程的 ThreadLocalMap 中,如果线程不被垃圾回收器回收,ThreadLocal 会一直持有该线程中的对象引用,从而导致内存泄漏。因此,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应该及时清理线程中的变量值,避免长时间占用线程资源。
2. 调试困难:由于 ThreadLocal 变量只能在对应的线程中访问,因此调试时可能出现线程间数据传递的问题,增加了程序的复杂性和维护难度。
3. 滥用问题:由于 ThreadLocal 变量的使用会导致线程之间的资源隔离,因此有些开发者会过度依赖 ThreadLocal,使得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变差,从而降低程序的质量和性能。
因此,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内存泄漏:在使用完 ThreadLocal 变量后,应该显式调用 remove() 方法清除线程私有变量,或者使用 try-finally 块确保删除操作能够正确执行。
2. 避免滥用:只有在确实需要线程本地变量的情况下才应该使用 ThreadLocal,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导致程序变得复杂和难以维护。
3. 合理设计:应该合理设计线程间共享和分离的资源,避免过多地依赖 ThreadLocal,从而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总之,ThreadLocal 是 Java 中用于实现线程局部变量的重要机制,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特点和局限性,避免出现内存泄漏、调试困难和滥用等问题。

81.为什么代码会重排序?

在计算机中,代码重排序(instruction reordering)指的是编译器、处理器或者运行时系统将程序中的指令交换执行顺序的行为。代码重排序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和系统是高度并行和异步的,如果不进行重排序,就会浪费很多计算资源。
代码重排序会涉及到程序的可见性问题。在单线程环境下,代码的执行顺序对程序的结果是没有影响的,因为在串行执行的情况下,任何被重排序的操作不会影响后续的操作。但在多线程环境下,因为存在线程间的可见性和有序性问题,代码重排序可能会对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在多线程环境下,代码重排序可能会导致数据竞争、死锁等问题。在 Java 中,为了避免这些问题,Java 内存模型规范了一些 happens-before 原则,即在符合特定条件下,某些操作之间一定能够保持原有的执行顺序,从而保证了程序的正确性。
因此,在编写多线程程序时,需要充分考虑代码重排序的可能性,并通过 synchronized、volatile、final 等关键字等手段来保证多线程环境下的有序性和可见性。

82.什么是自旋

自旋是一种等待方式,它通常出现在多线程同步场景中。在使用锁等同步机制时,如果锁被占用,当前线程会进入阻塞状态,并且由于进入和退出阻塞状态的开销比较大,因此会导致性能下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旋被引入到多线程编程中。
自旋指的是当线程尝试获取锁时,如果发现锁已经被占用,它不会立即阻塞自己,而是一直循环并尝试获取锁,直到锁被释放。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消耗一定的 CPU 资源,但是由于自旋不涉及上下文切换和线程阻塞,所以可以更快地获取锁,从而提高程序的并发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自旋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造成 CPU 浪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设置一个自旋次数的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后线程就会放弃自旋并进入阻塞状态。另外,在使用自旋时需要考虑线程之间的竞争关系,如果竞争激烈,自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在 Java 中,自旋是由 JVM 实现的,JVM 会根据自身的优化和线程竞争的情况自动选择是否采用自旋等待。同时,在使用锁时,也可以显式地指定是否使用自旋等待,例如在 ReentrantLock 中就提供了 tryLock(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 方法,可以设置锁超时时间和是否允许自旋等待。

83.多线程中 synchronized 锁升级的原理是什么?

在 Java 中,synchronized 是一种锁机制,可以实现多线程之间的同步。在使用 synchronized 时,会出现锁升级的情况。锁升级是指在多次获取锁的过程中,锁从无锁状态(偏向锁)、轻量级锁、重量级锁逐渐升级到更高级别的锁的过程。下面是关于 synchronized 锁升级的原理:
1. 偏向锁:当一个线程访问一个资源时,只有一个线程获取到锁,其他线程处于等待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偏向锁可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偏向锁的状态下,线程在获取锁之前只需要判断是否是自己持有锁的线程即可,因此不需要做额外的同步操作。
2. 轻量级锁:如果该资源被多个线程竞争,那么偏向锁就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线程会通过 CAS 操作来尝试争夺锁。如果获取成功,则锁状态升为轻量级锁。在轻量级锁状态下,线程在获取锁的过程中,会通过 CAS 操作试图将对象头中的锁记录换成自己的 ThreadID。
3. 重量级锁:当多个线程竞争同一把锁时,轻量级锁就会退化成重量级锁。在重量级锁状态下,线程尝试获取锁时会进入阻塞状态,等待唤醒或者超时。
简而言之,synchronized 锁升级的原理是通过锁的状态来判断当前锁能否被当前线程获得。如果当前锁处于偏向锁状态,则可以直接获取到锁;如果处于轻量级锁状态,则需要通过 CAS 操作来竞争锁;如果无法竞争到锁,则重量级锁将竞争线程阻塞,并且释放 CPU 执行资源,等待唤醒后再次执行。这样,synchronized 锁机制可以实现多线程之间的同步,并且通过锁升级可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84.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区别是什么?

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都是 Java 中用于实现线程互斥的机制,它们可以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而导致的数据不一致、死锁等问题。下面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1. 性能:相对来说,ReentrantLock 的性能比 synchronized 更好。因为 synchronized 是 JVM 内置的关键字,Java 编译器会对其进行优化,但是在某些情况下,synchronized 可能会因为竞争激烈而导致性能下降。而 ReentrantLock 则不是 JVM 内置的,其性能更受程序员的掌控,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提高程序性能。
2. 使用方式:synchronized 是一种语言级别的锁,由 JVM 自动进行加锁和解锁操作,使用时只需要在方法或语句块前加上 synchronized 关键字即可。而 ReentrantLock 则需要手动进行加锁和解锁操作,需要在 try-finally 块中手动调用 lock() 和 unlock() 方法。这给程序员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例如可以实现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等不同形式的锁。
3. 特性:ReentrantLock 比 synchronized 更加灵活,具有更多的高级特性,例如可重进入锁(Reentrant Locking)和可打断锁(Interruptible Locking)等,在多线程编程中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4. 并发库:Java 并发包中提供了 ReentrantLock 类供我们使用,而 synchronized 则是 Java 内置的关键字,无法进行细粒度的控制。
总之,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都是用于实现线程互斥的重要机制,它们都可以解决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的问题。相对来说,ReentrantLock 更加灵活、可控,但需要手动进行加锁和解锁操作;synchronized 则更加简单、易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选择使用哪种机制,应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决定。

85.Java Concurrency API 中的 Lock 接口(Lock interface)是什么?对比同步它有什么优势?

Java Concurrency API 中的 Lock 接口是一种线程同步机制,提供了比 synchronized 关键字更加灵活、可控的锁定机制。
Lock 接口包含一些方法用于获取锁、释放锁等操作,并且支持更加细粒度的锁定操作。相对于 synchronized 关键字,Lock 接口有如下优势:
1. 可以实现公平锁和非公平锁:ReentrantLock 类实现了 Lock 接口,它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来选择公平锁还是非公平锁。而 synchronized 是一种非公平锁,无法实现公平锁。
2. 支持多个条件变量:Lock 接口中的 Condition 接口提供了类似 wait() 和 notify() 方法的功能,可以实现多个条件变量的等待和唤醒。而 synchronized 只能使用 Object.wait() 和 Object.notify() 方法。
3. 等待可中断:Lock 接口的 lockInterruptibly() 方法可以在等待锁的过程中被中断,而 synchronized 并不支持等待可中断。
4. 更好的性能:在某些情况下,Lock 接口的实现可以比 synchronized 更加高效。例如,在高并发场景下,ReentrantLock 类对于竞争激烈的锁比 synchronized 更具优势。此外,Lock 接口支持尝试非阻塞地获取锁,而 synchronized 只能阻塞式地获取锁。
总之,Lock 接口是 Java Concurrency API 提供的一种替代 synchronized 的机制,它具有更加灵活、可控、高效的特点。Lock 接口可以实现公平锁和非公平锁、支持多个条件变量、等待可中断,以及更好的性能等优势。因此,在多线程编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选择使用 Lock 接口或者 synchronized 关键字。

86.jsp 和 servlet 有什么区别?

JSP 和 Servlet 都是 Java Web 开发中的重要组件,它们都属于 Java Web 技术的范畴,但在实际开发中,它们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1. 视图层和控制层:JSP 通常用于呈现视图,将用户请求的数据渲染成为 HTML 页面返回给浏览器显示;而 Servlet 通常用于处理业务逻辑,对请求进行处理和相应。总的来说,JSP 负责视图层,Servlet 负责控制层。
2. 使用方式:JSP 使用起来比较简单,一个JSP页面就是一个视图,可以直接在其中嵌入 Java 代码和标签库(JSTL)等,输出动态内容;Servlet 则需要基于 Java 编写,需要手动实现 doGet() 或 doPost() 等方法,通过 Request、Response 等对象进行数据处理和页面跳转。
3. 性能:性能上,Servlet 比 JSP 快一些,因为 JSP 的运行需要编译成 Servlet 才能执行,而 Servlet 直接执行的性能更快。
4. 复用性:Servlet 更容易重用,可以通过 URL 映射的方式,将多个 Servlet 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Web 应用程序;而 JSP 对于复杂的页面结构和交互逻辑则难以实现模块化和复用。
总之,JSP 和 Servlet 是 Java Web 开发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件,它们在开发中的职责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总的来说,JSP 适用于视图层处理,Servlet 适用于控制层处理,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组件进行开发。

87.jsp 有哪些内置对象?作用分别是什么?

JSP(Java Server Pages)是一种动态网页开发技术,由于它运行在服务器端,因此可以使用多个内置对象来实现 Web 应用程序。下面是 JSP 中常用的内置对象及其作用:
1. request 对象:代表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可以获取客户端传递过来的参数和数据,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2. response 对象:代表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的响应,可以设置响应头、状态码和返回内容等信息。
3. session 对象:代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会话,在用户第一次访问服务器时创建,当用户关闭浏览器或会话超时时销毁。
4. application 对象:代表整个 Web 应用程序的上下文环境,可以获取 Web 应用程序的初始化参数和共享变量等信息。
5. out 对象:代表向客户端输出的对象,可以使用该对象输出 HTML、文本和 XML 等格式的内容。
6. config 对象:代表 JSP 页面的配置信息,可以获取页面的初始化参数和 servlet 上下文信息等。
7. pageContext 对象:代表当前页面的上下文环境,可以获取其他内置对象和属性等信息。
8. exception 对象:代表页面抛出的异常,可以捕获异常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之,JSP 中的内置对象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接口和功能,使得编写 Web 应用程序更加方便和高效。对于不同的开发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内置对象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88.forward 和 redirect 的区别?

在 Web 应用程序中,forward 和 redirect 都是用于页面之间跳转的机制。它们虽然都可以实现页面跳转,但是在实现方式和使用场景上有很大的区别:
1. 实现方式:forward 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它是通过将请求转发给另一个资源(servlet、JSP 等)来实现的;而 redirect 是在客户端进行的,它是通过向浏览器发送一个特殊的 HTTP 响应,告诉浏览器请求的资源已经移动到了另一个 URL 地址上。
2. 地址栏:在使用 forward 时,地址栏的 URL 不会发生改变,用户看到的是最初请求的 URL。而在使用 redirect 时,浏览器会发送一个新的请求,从而地址栏的 URL 会发生改变,用户会看到新的 URL。
3. 数据传递:在使用 forward 时,当前页面中的数据可以直接传递给下一个页面,在页面跳转之间数据共享比较容易。而在使用 redirect 时,请求的处理是在不同的两个地址之间进行的,因此需要使用请求参数或者 session 等方式来传递数据。
4. 缓存处理:在使用 forward 时,服务器可以缓存请求结果,当下一次请求相同的 URL 时,直接返回缓存结果,提高了响应速度。而在使用 redirect 时,客户端会把请求发送给一个新的 URL,这可能会导致浏览器没有正确地处理缓存响应,从而影响了性能和用户体验。
总之,在 Web 应用程序开发中,forward 用于实现服务器内部的页面跳转,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缓存以及控制页面跳转流程;而 redirect 用于实现页面重定向和地址栏 URL 的更改,并且可以避免浏览器缓存问题。开发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 forward 还是 redirect 进行页面跳转。

89.说一下 jsp 的 4 种作用域?

在 JSP 中,作用域是用来存储和访问对象的方式,共分为四种作用域:
1. pageContext 作用域:代表当前页面的上下文环境,可以通过 pageContext 对象来获取其他内置对象和属性等信息。它具有最小的范围,只在当前页面有效。
2. request 作用域:代表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可以获取客户端传递过来的参数和数据,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它的范围是整个请求过程,也就是同一个用户的多个请求之间数据共享,但是不同用户之间数据是隔离的。
3. session 作用域:代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会话,在用户第一次访问服务器时创建,当用户关闭浏览器或会话超时时销毁。它的范围是整个会话期间,也就是一个用户在多个请求之间数据共享。
4. application 作用域:代表整个 Web 应用程序的上下文环境,可以获取 Web 应用程序的初始化参数和共享变量等信息。它的范围是整个应用程序周期,也就是多个用户之间数据共享。
这四种作用域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和使用场景,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作用域来存储和访问数据。同时,在使用作用域时,应该注意作用域的范围大小和数据共享的问题,避免出现数据覆盖和访问混乱等情况。

90.session 和 cookie 有什么区别?

在 Web 应用程序中,session 和 cookie 都是用于跟踪用户状态的技术。它们虽然都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传递,但是在实现方式和使用场景上有很大的区别。
1. 实现方式:session 是通过在服务器端创建一个会话标识符来实现的,每次客户端访问服务器时,都会传递这个标识符。而 cookie 是将数据保存在客户端,每次客户端请求服务器时,都会带上这个 cookie 数据。
2. 数据存储:session 可以保存任意类型的数据,包括对象、数组等。而 cookie 只能保存字符串类型的数据,需要手动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3. 安全性:session 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相对来说比 cookie 更安全,因为 cookie 存储在客户端,容易被窃取或篡改。虽然可以通过设置 HttpOnly 属性来防止 XSS 攻击,但是存在其他类型的攻击,如 CSRF 攻击等。
4. 生命周期:session 的生命周期是基于用户会话的,当用户关闭浏览器或会话超时时,session 数据会自动失效。而 cookie 可以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在过期之前一直可用。
5. 作用范围:session 的作用范围是整个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页面和请求之间共享数据。而 cookie 的作用范围是当前域名和路径,只能在同一个域名和路径下的页面之间共享数据。
总之,session 和 cookie 都是用于跟踪用户状态和存储数据的技术,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数据存储、安全性、生命周期和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开发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 session 还是 cookie 进行数据存储和传递。

91.如果客户端禁止 cookie 能实现 session 还能用吗?

Session 的实现是依赖于 Cookie 技术的,它通常将 Session ID 编码到一个名为 JSESSIONID 的 Cookie 中,并随着响应一起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当客户端发起下一次请求时,浏览器会自动将该 Cookie 带回服务器,服务器通过解析 Cookie 中的 Session ID 来恢复用户的会话状态。
如果客户端禁止 Cookie,那么浏览器不会在请求中发送 Session ID,导致服务器无法识别该请求的会话状态,从而无法保持用户的登录状态和其他信息。因此,如果客户端禁止 Cookie,那么默认情况下,Session 将无法正常工作。
但是,在禁用 Cookie 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替代方案来实现 Session 功能:
1. URL 重写:在每个 URL 后都添加一个包含 Session ID 的参数,例如:http://example.com/index.jsp;jsessionid=1234567。这种方式虽然比较麻烦,但是能够确保即使禁用 Cookie,Session 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2. Hidden 表单域:在每个页面中添加一个隐藏的表单域,用于存储 Session ID 的值,通过 POST 方法将该值传递给服务器。这种方式相对于 URL 重写来说,更加安全,并且可以避免浏览器将 Session ID 明文显示在地址栏上。
3. SSL 安全链接:使用 SSL 安全连接(HTTPS)来传输 Session ID,可以确保用户的会话状态得到保护,从而避免恶意用户获取 Session ID 的风险。
总之,虽然禁用 Cookie 会导致默认情况下 Session 无法正常工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替代方案来实现 Session 的功能。需要根据实际项目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案,确保 Session 功能在项目中得以完整实现。

92.什么是上下文切换?

上下文切换(Context Switching)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一个进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需要暂停执行,将 CPU 资源让给其他进程使用,并将该进程的状态(CPU 寄存器等)保存下来。当后续条件满足时,再将之前保存的进程状态重新恢复,重新执行该进程。
上下文切换通常发生在多任务、多线程的情况下。在操作系统中,同时运行着多个进程或者线程,操作系统会为每个线程分配一定的时间片,轮流使用 CPU 资源。当操作系统需要切换到另外一个线程时,就需要进行上下文切换。
上下文切换虽然在操作系统中是必要的,但是它也会带来一定的性能损失,因为在保存和恢复进程状态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 CPU 时间和内存空间。特别是在并发线程数量较多的系统中,上下文切换次数越多,性能损失就越大。因此,在进行多线程编程时应该尽量减少上下文切换的次数,提高程序的性能和效率。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1. 减少线程的数量:通过合理地设计程序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线程数量,从而降低上下文切换的频率;
2. 调整时间片的大小:适当地调整时间片的大小,可以减少时间片的切换次数,从而降低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3. 使用锁和同步机制:合理使用锁和同步机制可以防止多个线程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上下文切换的发生;
4. 使用协程:协程是一种轻量级的线程,可以在单线程内模拟出多个线程,并且可以自由地切换执行流。利用协程可以减少上下文切换的次数,提高程序的性能和效率。

93.cookie、session、token

Cookie、Session 和 Token 都是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信息的机制,它们都具有保持用户登录状态的功能。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种机制:
1. Cookie
Cookie 是一种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中的小型数据文件。当用户访问一个网站时,服务器可以将一些数据写入一个或多个 Cookie 中,并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浏览器会自动保存这些 Cookie,并在以后的请求中携带它们。
Cookie 的优点是可以长期保存登录状态,即使关闭了浏览器也不会失效,缺点是可能会被其他人窃取或篡改。
2. Session
Session 机制是指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数据的一种技术。当用户第一次访问服务器时,服务器为这个用户创建一个会话 ID,然后将会话 ID 保存在 Cookie 中传送到客户端,同时在服务器端建立一个以该会话 ID 为索引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该用户的相关信息。随着用户不断地访问服务器,服务器可以通过会话 ID 确认用户的身份,并修改或读取存储在服务器端的用户信息。
Session 的优点是安全性相对较高,用户信息都保存在服务器端,缺点是需要占用服务器资源,并且如果服务器重启,所有的 Session 数据都会丢失。
3. Token
Token 是一种加密后的字符串,它包含了用户身份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在用户登录时,服务器可以为用户生成一个 Token 并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之后进行请求时需要将 Token 带上,服务器可以通过解析 Token 来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Token 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可扩展性较好,缺点是在 Token 信息被篡改或泄露后会影响系统的安全。
总的来说,这三种机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来选择使用哪种机制。例如,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可以采用 Session 或 Token 机制,而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用户状态的系统,可以采用 Cookie 机制。

94.说一下 session 的工作原理?

Session 是一种服务器端的机制,用于存储用户在访问网站期间产生的信息,比如登录信息、购物车信息等。其基本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当用户第一次访问网站时,服务器为该用户创建一个唯一的 Session ID,并将该 ID 通过 Cookie 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中。
2. 当用户进行后续的请求时,浏览器会自动带上该 Cookie,服务器通过解析 Cookie 中的 Session ID 来查找该用户对应的 Session 数据。
3. 服务器读取或更新 Session 数据,并将结果返回给浏览器。
4. 当用户关闭浏览器时,浏览器会自动删除该 Cookie,Session 数据也随之释放。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Session 存在于服务器端,因此 Session 数据不容易被恶意用户篡改。但是,由于 Session ID 存在于 Cookie 中,所以如果客户端禁用 Cookie,那么默认情况下,Session 将无法正常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 URL 重写、hidden 表单域等)来传递 Session ID。
Session 的工作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它是 Web 应用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组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如用户登录、购物车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Session 实际上是保存在服务器端的内存或者数据库中,因此如果同时有大量用户访问网站,就需要注意 Session 的性能问题,避免过度消耗服务器资源。

95.http 响应码 301 和 302 代表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301和302都是HTTP状态码中的重定向状态码,它们表示请求的资源已经被移动到了其他位置,并且提供了该位置的URL地址。
301 Moved Permanently(永久重定向):表示请求的资源已经被永久地移动到了另一个位置,以后所有对该资源的请求都应该使用新的URL地址。浏览器在收到301响应码后,会自动将该URL地址缓存下来,并且以后所有的对该资源的请求都会发送到新的URL地址上。
302 Found(临时重定向):表示请求的资源已经被临时地移动到了另一个位置,以后的请求仍应使用原来的URL地址。浏览器在收到302响应码后,会自动访问新的URL地址,但仍然记住并使用原来的URL地址。
所以,主要区别在于301是永久性重定向,而302是临时性重定向。如果是永久性重定向,应该使用301状态码,因为这样可以使搜索引擎更新链接,同时也可以避免浏览器缓存旧链接;如果是临时性重定向,应该使用302状态码,因为这样可以确保浏览器不会缓存错误的链接信息,同时也可以方便地让网站管理员进行修改和维护。

96.简述 tcp 和 udp的区别?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都是传输层协议,用于实现网络中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可靠性: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有序性和可靠性;而 UDP 是无连接的协议,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顺序,可能会发生数据丢失、重复或乱序等问题。
2. 速度:UDP 相对于 TCP 更加轻量级,没有 TCP 那么多的传输和数据确认机制,因此传输速度更快,响应时间更短。
3. 消耗:UDP 消耗更少的网络带宽和系统资源,因为它没有 TCP 那么多的额外开销和处理复杂度,适合高吞吐量、低时延的传输场景;而 TCP 的消耗较大,适合一些对数据可靠性有严格要求的场景。
4. 应用场景:由于 TCP 具有可靠性和数据完整性等特点,通常用于需要保证数据传输质量的场景,如文件传输、邮件、Web 浏览、远程登录等;而 UDP 则更适合于对实时性有较高要求、可以容忍少量数据丢失的场景,如网络游戏、实时视频、语音通信等。
总之,TCP 和 UDP 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协议。

97.tcp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两次不行吗?为什么?

TCP 进行三次握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 TCP 通信中,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连接,以便后续的数据传输。为了确保建立的连接是可靠的,需要进行三次握手,具体过程如下:
1.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 报文段(SYN=1,ACK=0),表示请求建立连接,同时随机生成一个初始序列号 seq_x。
2. 服务器收到 SYN 报文段后,如果同意建立连接,则发送一个 SYN/ACK 报文段(SYN=1,ACK=1),表示同意连接请求,同时也随机生成一个初始序列号 seq_y,将确认号 ack 设置为 seq_x+1。
3. 客户端收到 SYN/ACK 报文段后,会发送一个 ACK 报文段(SYN=0,ACK=1),表示确认收到服务器的响应,并将确认号 ack 设置为 seq_y+1,表示已经准备好发送数据。
通过这样的三次握手,可以确保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的连接是可靠的,同时避免了因为网络延迟或重复发送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至于为什么不能采用两次握手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两次握手的方法无法保证第三次消息的可靠性和防止重复建立连接的攻击,容易导致网络中存在未关闭的失效连接,从而浪费资源,影响网络性能。因此,TCP 采用三次握手的方式,更加稳定可靠。

98.OSI 的七层模型都有哪些?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体系结构,分为七层。从底层到顶层分别是: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定义了电信号、光信号等物理媒介和传输介质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用于传输比特流形式的数据。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建立了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采用数据帧传输单位,具有帧同步、流量控制、错误检测和纠错等功能。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提供了寻址、路由、拥塞控制、差错处理、流量控制等功能,以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数据传输服务,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实现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传输协议。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管理不同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之间的对话和同步,提供会话控制、同步、恢复等服务。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定义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如何被编码、压缩、加密和解密,实现数据的格式转换、数据压缩、数据加密等功能。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面向用户的应用服务,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Web 浏览、远程登录等用户应用。
在 OSI 模型中,每层之间都有明确的接口规范,各层之间的通信通过协议栈传输。这样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使得各种网络设备、协议和服务可以统一地进行管理和维护。

99.get 和 post 请求有哪些区别?

GET 和 POST 是 HTTP 协议中最常用的两种请求方法,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1. 参数传递方式:GET 请求将参数以查询字符串的形式附加在 URL 后面,如`http://example.com?param1=value1&param2=value2`;而 POST 请求则将参数包含在请求实体中,不会暴露在 URL 中。
2. 参数传递大小限制:由于 GET 请求将参数放在 URL 中,因此其传递的数据量有限制,一般不超过 2048 个字符;而 POST 请求则没有这个限制,可以传输大量数据,且数据安全性更高。
3. 优化:由于 GET 请求将参数附加在 URL 中,因此可以被浏览器缓存,从而提高页面的打开速度和效率;而 POST 请求则无法被缓存。
4. 安全性:由于 GET 请求将参数暴露在 URL 中,因此可能会被攻击者拦截、修改或泄露,造成安全风险;而 POST 请求则将参数包含在请求实体中,难以被拦截,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5. 适用场景:由于 GET 请求具有简单快速、易用性强、可被缓存等特点,因此适合用于请求非敏感性数据,如搜索、列表、分类等;而 POST 请求则更适合于提交、修改数据等需要更高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的场景。
总之,GET 和 POST 请求各有优点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请求方式。

100.什么是 XSS 攻击,如何避免?

XSS(Cross-site scripting)攻击是一种针对 Web 应用程序的安全漏洞,攻击者通过在目标网站中注入恶意脚本代码,使得用户在浏览该网站时执行这些脚本,从而达到获取用户敏感信息、劫持用户账号、跨站请求伪造等恶意行为。
XSS 攻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反射型 XSS:攻击者构造特定的 URL 地址并诱导用户点击,当用户访问该 URL 时,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将其中的参数反射回页面,同时附带了恶意脚本代码,导致用户受到攻击。
2. 存储型 XSS:攻击者将恶意脚本代码上传到目标网站的数据库或本地存储系统中,然后通过其他方式引导用户访问这些恶意脚本,从而实现攻击目的。
3. DOM 型 XSS:攻击者通过操纵客户端的 DOM 环境,将恶意脚本代码注入到 Web 页面中,进而攻击用户。
为了避免 XSS 攻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过滤用户输入:对于所有用户输入的数据,都需要进行有效性检查和过滤,过滤掉恶意的脚本等可执行代码。
2. 对输出进行编码:通过对 Web 页面上的所有输出进行特定的 HTML、CSS、JavaScript 编码,可以防止攻击者注入恶意脚本和指令。
3. 使用 HTTPOnly Cookie:将敏感信息存储在 HTTPOnly Cookie 中,可以防止 JavaScript 访问该 Cookie,从而避免 XSS 攻击。
4. CSP 政策控制:采用 Content Security Policy(CSP)策略,限制资源的获取,防止恶意脚本注入到页面中,同时也可以限制某些外部资源的调用。
5. 安全编程实践:开发时要按照安全编程实践标准进行,如对输入进行有效性检查、限制可执行代码等,避免引入安全问题。
综上所述,防范 XSS 攻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对用户输入的过滤、对输出的编码、使用 HTTPOnly Cookie 等措施,也需要加强安全编程实践,确保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101.什么是 CSRF 攻击,如何避免?

CSRF(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攻击,又称为“跨站请求伪造”,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攻击者利用用户已经在访问其他网站时的登录凭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其名义完成非法操作。
攻击的过程大致如下:
1. 用户访问正常网站并进行登录,这会在用户机器上生成一个 Cookie;
2. 用户在未退出正常网站的情况下,访问了攻击者控制的网站;
3. 攻击者的网站中嵌入了一个针对正常网站的请求,并自动发起该请求;
4. 由于用户已经登录了正常网站,所以该请求可以使用之前生成的 Cookie 鉴别用户身份,导致攻击成功。
为了避免 CSRF 攻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验证码: 在关键操作的表单中添加验证码,保证每次提交的请求都需要用户手工输入验证码。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自动化脚本模拟提交请求。
2. Referrer Check:在服务端中对即将处理的请求的来源进行判断,如果来源地址不合法,则拒绝该请求。
3. Token 校验: 在服务器端生成一个表单Token,将其嵌入到表单中的隐藏字段中。当提交表单时,在服务端对该Token进行校验,如果 Token 非法,则拒绝该请求。
4. SameSite Cookie属性:可以将Cookie的 SameSite 属性设置为“Strict”或“Lax”,这样可以避免跨站点请求伪造攻击。在设置为“Strict”时,Cookie将不能被任何第三方网站访问,在设置为“Lax”时,Cookie仅能在与当前网站同一站点的页面中访问。
总之,避免 CSRF 攻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安全机制都需要加强,以保障 Web 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102.如何实现跨域?说一下 JSONP 实现原理?

实现跨域请求有多种方式,这里介绍两种比较常用的方式:
1. CORS(跨域资源共享)
CORS 是一种通过浏览器允许服务器返回不同于当前页面所在域的资源的机制。它通过额外的 HTTP 头来告诉浏览器该如何处理对待一个页面上的不同源的资源。
CORS 的主要思路是,在服务端设置响应头,允许指定的源可以访问该接口,例如: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example.com


这里的`http://example.com`就是允许的跨域来源,可以配置成允许所有来源或者是根据业务需求进行限制。
2. JSONP(JSON with Padding)
JSONP 是一种利用 `<script>` 标签跨域请求数据的技术。由于`<script>`标签的跨域性质,JSONP 利用动态创建 `<script>` 标签来实现跨域请求,并且将响应数据作为参数传递给回调函数。
JSONP 的原理如下:
1. 客户端使用 script 标签加载一个带有 callback 参数的 URL,例如:

    <script src="http://example.com/data.php?callback=handleResponse"></script>


2. 服务器端收到请求后,会将返回数据包裹在回调函数中,例如:

    handleResponse({ "name": "John", "age": 30 });


3. 客户端在 script 标签内定义回调函数,以便接收服务器传来的数据:

    function handleResponse(data) {
        console.log(data);
    }


4. 服务器返回的数据会作为参数传递给回调函数,并执行该函数。此时客户端就可以拿到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JSONP 请求数据不是纯粹的 AJAX 请求,因为 JSONP 是通过 `<script>` 标签动态创建脚本来实现的。因此,JSONP 只能用于访问支持 JSONP 的接口,而且在服务器端,需要单独为 JSONP 提供接口。

103.websocket应用的是哪个协议

WebSocket 应用的是 WebSocket 协议。WebSocket 协议是 HTML5 开始提供的一种在单个 TCP 连接上进行全双工通讯的协议,它通过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长连接,可以实现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消息的功能。
WebSocket 协议与 HTTP 协议有些类似,都是基于 TCP/IP 协议栈的应用层协议,但是两者在传输方式、通讯方式以及协议格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对于传统的 HTTP 请求响应模式,WebSocket 协议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在一次握手后保持连接状态,并且可以在任意时刻互相发送数据。这种全双工的通讯方式极大地简化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讯,并且减少了通讯延迟,提高了实时性和效率。
WebSocket 协议在 Web 应用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在线聊天室、游戏、实时监控等等。

104.说一下 tcp 粘包是怎么产生的?

TCP 粘包(TCP Packet Sticky)是指发送方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多个数据包一起发送,在接收方接收到数据时,可能会将其当作一个数据包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多个数据包“粘”在一起,形成了 TCP 粘包现象。
产生 TCP 粘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发送方一次性发送多个小数据包: 如果发送方在短时间内多次发送小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可能会被合并成一个 TCP 数据包,从而导致粘包现象的产生。
2. 接收方接收速度过慢:假设发送方快速地向接收方发送多个数据包,如果接收方处理速度过慢,就会导致多个数据包在接收端排队等待处理,此时这些数据包也有可能被一次性读取和处理,导致 TCP 粘包现象的发生。
针对 TCP 粘包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1. 消息边界标识: 在每个数据包中标识消息的边界并进行分隔,通常使用特殊字符或者长度进行标识,例如添加类似于 "\r\n" 或者数据包长度信息来标识消息的边界。
2. 消息序列号: 发送方在每个数据包中添加消息序列号,接收方根据消息序列号进行数据包的重组,确保每个数据包对应的是同一个消息。
3. 固定长度消息: 可以使用固定长度的消息协议,例如在每个数据包中都发送固定长度的信息,这样接收方收到数据时可以按固定长度划分数据包。
总之,针对 TCP 粘包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以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105.请列举出在 JDK 中几个常用的设计模式?

在 JDK 中广泛使用了许多设计模式,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设计模式及其在 JDK 中的应用:

1. 单例模式(Singleton): 例如 JDK 中的 Runtime 类和 Spring Framework 中的 ApplicationContext 类就是单例模式的实现。
2. 工厂模式(Factory):Java 标准库中大量使用了工厂模式,例如 java.util.Calendar 和 java.text.DateFormat 类都是通过工厂方法创建对象实例。
3. 观察者模式(Observer):例如 Java Swing 中的事件机制就是观察者模式的经典应用。
4. 适配器模式(Adapter):例如 Java 中的 InputStreamReader 类和 OutputStreamWriter 类,它们通过适配器将字节流转换成字符流。
5.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例如 Java I/O 中的 BufferedInputStream 和 BufferedOutputStream 类,都是通过装饰器模式来增强现有类或接口的功能。
6. 策略模式(Strategy):例如 Java 8 中的 Comparator 接口就是一种策略模式的实现,它定义了一种比较规则,并通过传入不同的 Comparator 实例来实现不同的比较功能。
7.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例如 Java Servlet 中的 HttpServlet 类就是模板方法模式的经典应用,它定义了处理 HTTP 请求的基本流程,并留出了具体实现步骤的接口给子类实现。
除了上述设计模式,JDK 中还应用了许多其他的设计模式,例如建造者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迭代器模式和责任链模式等。熟练掌握这些设计模式的应用,对于 Java 开发人员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106.什么是设计模式?你是否在你的代码里面使用过任何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针对于一些常见的软件设计问题所提出的经验总结、思想模式以及代码实践方式的总称。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编程语言或工具,而是一个通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设计模式是学习和掌握面向对象编程设计技巧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遵循设计模式可以使代码更加易读、易扩展和易维护,并且能够减少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重复劳动。
在我的编码过程中,我确实使用过一些常见的设计模式,例如:
- 工厂模式:用于根据参数或者配置来创建一个类实例,可以集中管理类的实例化,避免了直接 new 创建实例所带来的耦合关系。
- 单例模式:保证某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存在,提供全局唯一的访问点,常用于创建业务实例进行全局管理,或者是系统级别的配置实例。
- 代理模式:提供一个代理类来控制对某个对象的访问,可用于控制敏感对象的访问,或者是远程调用、缓存等场景。
-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发生变化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能够得到通知并且自动更新。
-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了一个算法的框架,具体实现由子类来完成,可以减少重复代码的编写,提高代码复用。
以上是我使用过的一些常见的设计模式,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设计模式,每个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使用设计模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否则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107.Java 中什么叫单例设计模式?请用 Java 写出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
单例设计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它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了一个可以访问该实例的全局访问点。
在 Java 中,有多种方式实现单例模式,以下是一种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的实现方式,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 私有静态变量,用于存储唯一实例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私有构造函数,防止外部直接实例化对象
    private Singleton() {}

    // 公有静态方法,获取唯一实例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以上代码使用了双重检查锁定(double checked locking)技术,在 getInstance 方法中通过双重检查锁定来确保多线程环境下的线程安全性。
具体来说,在第一次调用 getInstance 方法时,如果实例变量为 null,表示没有实例化过,此时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锁住代码块,确保只有一个线程进入创建实例的代码块。其后,如果其它线程也调用了 getInstance 方法,则通过双重检查锁定来避免重复创建实例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代码虽然保证了线程安全,但是由于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因此会影响程序的性能。在高并发场景下,可能会造成性能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使用其它更加高效的方式实现单例模式。

108.在 Java 中,什么叫观察者设计模式(observer design pattern)?

观察者设计模式是 Java 中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也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的变化。这个主题对象在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使得这些观察者自动更新自己。
在观察者设计模式中,有两个角色:Subject(主题)和 Observer(观察者)。
Subject 是被观察的对象,它维护着一个注册观察者对象的列表,并提供了增加(registerObserver)、删除(removeObserver)和通知(notifyObservers)观察者的方法。当主题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会调用 notifyObservers 方法,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进行更新。
Observer 是观察者对象,它定义了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包含一个 update 方法,当主题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观察者对象会自动调用 update 方法进行更新。
观察者设计模式可以用来构建可复用的组件和代码。在实际开发中,我们经常使用观察者设计模式来处理异步事件和实现 MVC 架构等。
在 Java 中,观察者设计模式经常应用在 Swing 组件、JavaBeans 和 Android 开发中。我们可以通过实现 Java 提供的接口来实现观察者设计模式,例如使用 java.util.Observable 类来作为 Subject,并使用 java.util.Observer 接口来作为 Observer。

109.使用工厂模式最主要的好处是什么?在哪里使用?

使用工厂模式的最主要好处是将对象的创建和使用进行分离,从而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增强了代码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它实现了对客户端屏蔽了具体产品的实现细节,客户端只需要知道所需要的产品所对应的工厂即可,从而将客户端和具体产品的实现解耦,方便后期的维护和扩展。
在代码实现上,工厂模式一般将对象的实例化交给具体的工厂类去完成,并提供一个接口或抽象类作为产品的类型,具体的产品则是这个接口或抽象类的子类实现。这样,客户端不需要知道要创建的具体产品是哪一个,只需要调用相应的工厂方法即可。
工厂模式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
1. 当一个类不知道它所必须创建的对象的类的时候。
2. 当一个类希望由它的子类来指定它所创建的对象的时候。
3. 当类将创建对象的职责委托给多个帮助子类中的某一个,并且希望将哪一个帮助子类是代理者这一信息局部化时。
常见的工厂模式有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简单工厂模式只有一个工厂类,根据传入的参数来决定创建哪种产品;工厂方法模式每种产品都对应一个工厂,更符合开闭原则;抽象工厂模式则是针对产品族的概念,一个工厂可以创建多种产品。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工厂模式。

110.请解释自动装配模式的区别?

自动装配是 Spring 框架中一种用于实现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简称DI)的方式,它可以让 Spring 在运行时自动地将相互关联的对象组装起来,而无需手动配置。
在 Spring 中,有三种常见的自动装配模式:按名称自动装配(byName)、按类型自动装配(byType)和构造函数自动装配(constructor)。
1. 按名称自动装配(byName):Spring 容器在装配 Bean 时会先根据 Bean 的 id 属性来查找对应的 Bean,然后再将这个 Bean 注入到目标 Bean 中。因此,当目标 Bean 中存在与所依赖的 Bean 相同名称的属性时,就会产生自动装配的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以 setter 方法进行注入的情况。
2. 按类型自动装配(byType):Spring 容器在装配 Bean 时会先根据目标 Bean 中依赖的属性类型来查找对应的 Bean,并将其注入到目标 Bean 中。如果在容器中存在多个符合条件的 Bean,则会抛出异常。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以属性方式进行注入的情况。
3. 构造函数自动装配(constructor):Spring 容器在装配 Bean 时会通过查找目标 Bean 中构造函数参数的类型来确定要注入的 Bean,然后将其注入到目标 Bean 中。如果在容器中存在多个符合条件的 Bean,则会抛出异常。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在构造函数中进行依赖注入的情况。
按名称自动装配和按类型自动装配是默认的自动装配模式,可以通过在 Bean 定义时设置 autowire 属性来指定不同的自动装配模式。如果不希望使用自动装配,也可以将 autowire 属性设置为“no”或者直接在 Bean 定义中手动配置依赖关系。

111.举一个用 Java 实现的装饰模式(decorator design pattern)?它是作用于对象层次还是类层次?装饰模式是 Java 中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它属于结构型设计模式。装饰模式通过包装一个已有的对象,来扩展它的功能和行为。在不改变原有对象的前提下,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额外的功能,这也是装饰模式的核心思想。
装饰模式作用于对象层次,即它可以在运行时透明地动态给对象添加新的职责。使用 Java 实现装饰模式时,我们可以定义抽象组件(Component)接口,表示被装饰的对象,定义具体组件(ConcreteComponent)类,表示需要被装饰的类,以及定义装饰器(Decorator)类,用于给具体组件对象动态添加新的职责。
举一个用 Java 实现的装饰模式的例子:

// 定义抽象组件接口
interface Shape {
    void draw();
}

// 定义具体组件类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画一个圆形");
    }
}

// 定义装饰器类
abstract class ShapeDecorator implements Shape {
    protected Shape decoratedShape;
    
    public ShapeDecorator(Shape decoratedShape) {
        this.decoratedShape = decoratedShape;
    }
    
    public void draw() {
        decoratedShape.draw();
    }
}

// 定义具体装饰器类
class RedShapeDecorator extends ShapeDecorator {
    public RedShapeDecorator(Shape decoratedShape) {
        super(decoratedShape);
    }
    
    public void draw() {
        decoratedShape.draw();
        setRedBorder(decoratedShape);
    }
    
    private void setRedBorder(Shape decoratedShape) {
        System.out.println("添加红色边框");
    }
}

// 使用装饰器模式来为 Circle 对象动态添加新的职责,即添加红色边框
Shape circle = new Circle();
Shape redCircle = new RedShapeDecorator(new Circle());
Shape redRectangle = new RedShapeDecorator(new Rectangle());

circle.draw();
redCircle.draw();
redRectangle.draw();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定义了抽象组件接口 Shape 和具体组件类 Circle,表示需要被装饰的对象。然后定义了装饰器类 ShapeDecorator 和具体装饰器类 RedShapeDecorator,用于给 Circle 对象动态添加新的职责——添加红色边框。最后,在客户端代码中使用装饰器来创建被装饰的对象,并调用它们的方法来执行相应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器模式与继承关系有些类似,但它比继承更灵活,可以动态地增加或删除对象的职责。装饰器模式也符合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因为它可以通过增加具体装饰器类来扩展系统的功能,而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

112.什么是 Spring 框架?Spring 框架有哪些主要模块?

Spring 是一个轻量级的、基于 Java 的开源框架,它是当今最受欢迎和广泛使用的企业应用开发框架之一。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组件,可以帮助开发者构建高效、易于维护的企业级应用程序。
Spring 框架的主要模块包括:
1. Spring Core:这是 Spring 框架的核心模块,包含了 Spring 的基本组件,例如 IoC(控制反转)和 DI(依赖注入)等。它还提供了许多工具类和接口,例如资源管理、数据绑定、类型转换等,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加方便地构建应用。
2. Spring AOP:这是 Spring 框架的另一个核心模块,提供了面向切面编程的支持。它通过在运行时动态代理实现了横切逻辑的复用,使得开发者可以将公共的逻辑封装在一个切面中,然后将该切面应用到多个类或方法上。
3. Spring JDBC:这是 Spring 框架的数据库访问模块,提供了简化 JDBC 编程的一系列工具和类库。它支持事务管理、批量更新、对象关系映射(ORM)等功能,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加方便地操作数据库。
4. Spring ORM:这是 Spring 框架的对象关系映射模块,提供了与多种 ORM 工具(如 Hibernate、MyBatis)的集成支持。它可以帮助开发者将对象映射到关系数据库中,并提供了事务管理、缓存管理、性能调优等功能。
5. Spring Web:这是 Spring 框架的 Web 开发模块,包含了 Spring MVC 和 Spring WebFlux 两个子模块。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组件,例如控制器、视图解析器、表单处理、拦截器等,可以帮助开发者构建高效、灵活、可扩展的 Web 应用程序。
6. Spring Test:这是 Spring 框架的测试模块,提供了一系列的测试工具和类库。它可以帮助开发者编写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等各种类型的测试,并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模拟(mock)对象和测试环境配置。
除此之外,Spring 还提供了许多其他的模块和扩展,例如 Spring Security(安全模块)、Spring Batch(批处理模块)、Spring Cloud(云原生应用开发框架)等。这些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可以帮助开发者构建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程序。

113.使用 Spring 框架能带来哪些好处?

Spring 框架是一款成熟的企业级应用开发框架,使用 Spring 框架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 简化开发:Spring 框架提供了许多工具和组件,可以帮助开发者简化复杂的编程任务。例如,通过使用 Spring 的 IoC(控制反转)和 DI(依赖注入)机制,可以将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解耦,从而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可测试和易于维护。
2. 提高效率:Spring 框架提供了许多现成的模块和组件,例如数据库访问、对象关系映射、Web 开发等,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高效、可扩展的应用程序。开发者不需要从头编写这些模块和组件,从而可以节省大量开发时间和精力。
3. 提高可重用性:Spring 框架的组件和模块都被设计成高度可重用,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共享和复用。这样可以使得代码更加简洁、易于理解和维护。
4. 支持面向切面编程(AOP):Spring 框架提供了对 AOP 的支持,可以帮助开发者实现横切逻辑的复用。例如,开发者可以使用 AOP 技术来实现日志记录、安全控制、性能监控等功能,从而使得应用程序更加可靠和高效。
5. 提供一致的编程模型:Spring 框架提供了一致的编程模型,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框架的各个组件和模块。这也使得团队协作更加容易,从而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质量。
除了上面提到的好处,Spring 框架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例如简化测试、提高可维护性、提供了对多种技术的集成支持等。因此,使用 Spring 框架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加轻松地构建高质量的企业级应用程序。

114.Spring IOC、AOP举例说明

好的,下面我会分别用例子来说明 Spring IOC 和 AOP 的概念和实现。
1. Spring IOC
Spring IOC(控制反转)是一种依赖注入的方式,它将对象的创建和管理交给了 Spring 容器来完成,而不需要开发者手动创建和管理对象。开发者只需要在配置文件或 Java 配置类中定义好需要依赖注入的对象及其属性,Spring 容器就能自动地完成对象的创建和注入。下面这个例子用注入数据源的方式来说明 IOC: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数据源接口:

public interface DataSource {
    void connect();
}


然后,定义两个数据源的实现类:

public class MySQLDataSource implements DataSour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nect() {
        System.out.println("连接 MySQL 数据库");
    }
}

public class OracleDataSource implements DataSour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nect() {
        System.out.println("连接 Oracle 数据库");
    }
}


最后,我们采用 XML 配置的方式,在配置文件中定义需要注入的数据源,并使用 Spring IOC 实现依赖注入:

<bean id="mysql" class="com.example.MySQLDataSource"/>
<bean id="oracle" class="com.example.OracleDataSource"/>

<bean id="dataSourceManager" class="com.example.DataSourceManager">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mysql"/>
</bean>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两个数据源的实现类 MySQLDataSource 和 OracleDataSource,然后在配置文件中使用 ` <bean> ` 元素分别将这两个实现类定义为 Bean。接着,我们在另一个类 DataSourceManager 中定义了一个数据源属性 dataSource,并使用 `<property>` 元素来注入 mysql 数据源的 Bean。当 Spring 容器初始化时,它会自动地创建 mysql 和 oracle 的 Bean 对象,并将 dataSourceManager 中的 dataSource 属性注入为 mysql 数据源对象。
2. Spring AOP
Spring AOP(面向切面编程)是通过动态代理的方式,在运行时把横切逻辑或公共功能注入到代码中。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公共功能抽取出来,放到一个单独的类中,然后使用 AOP 技术把这个类注入到需要增强的类的方法中。下面这个例子用日志打印的方式来说明 AOP: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日志切面类:

public class LogAspect {
    public void before() {
        System.out.println("开始执行方法");
    }

    public void after() {
        System.out.println("方法执行完毕");
    }
}


然后,定义一个需要被增强的类: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User(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System.out.println("添加用户:" + user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User(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System.out.println("更新用户:" + username);
    }
}


最后,在配置文件中使用 AOP 往 UserServiceImpl 的方法中注入 LogAspect 的切面类:

<bean id="userService" class="com.example.UserServiceImpl"/>

<bean id="logAspect" class="com.example.LogAspect"/>
    
<aop:config>
    <aop:pointcut id="userServicePointcut" expression="execution(* com.example.UserService.addUser(..))"/>
    <aop:advisor advice-ref="logAdvice" pointcut-ref="userServicePointcut"/>
</aop:config>

<bean id="logAdvice" class="org.springframework.aop.MethodBeforeAdvice">
    <property name="beforeMethod" value="before"/>
</bean>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先定义了一个 UserServiceImpl 类,其方法 addUser 和 updateUser 分别用来添加和更新用户信息。然后,我们在配置文件中定义了该类的 Bean 对象 userService,并定义了一个 LogAspect 的切面类,该类中定义了在方法执行前和执行后需要打印的日志信息。接着,通过 `<aop:pointcut>` 元素定义了一个切入点,该切入点表示在 UserServiceImpl 中的 addUser 方法执行时需要注入 LogAspect 的切面类。最后,通过 `<aop:config>` 元素定义了一个 Advisor,并将其注入进上面定义的切入点中。
当 Spring 容器启动时,它会自动创建 UserServiceImpl 的 Bean 对象,并使用 AOP 技术将 LogAspect 切面类注入到 addUser 方法中,在该方法执行前和执行后分别打印日志信息。

115.什么是控制反转(IOC)?什么是依赖注入?

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简称 IOC)是指将对象的创建、依赖关系的维护和销毁等过程交给容器来管理,而不是由程序员自己来管理。IOC 的核心思想是“倒置了对象的依赖关系”,即将原本程序员需要手动创建和管理的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交由一个容器来负责管理,从而使得系统更加松耦合(loosely coupled)、可维护、可扩展。
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简称 DI)是 IOC 的一种实现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将一个对象所依赖的其他对象的引用,通过构造函数、setter 方法或接口注入等方式,来完成对象的注入。换句话说,依赖注入就是将一个对象所依赖的其他对象的引用注入到该对象中,以解耦合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
举个例子来讲,假设我们有一个 UserController 类,它依赖于一个 UserService 接口,其中 UserService 接口有多种实现类,如 UserMysqlServiceImpl、UserOracleServiceImpl 等。在没有使用 IOC 和 DI 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 UserController 类中手动创建 UserService 的实例,并调用其方法。但是在使用 IOC 和 DI 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 UserService 的实例交由 Spring 容器来创建和管理,并通过 DI 的方式注入到 UserController 中,从而实现对象之间的解耦合。
在 Spring 框架中,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是其核心特征之一,它通过使用 BeanFactory 和 ApplicationContext 等容器来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依赖关系和配置等信息,并通过 DI 的方式完成对象的注入。这样可以使得开发者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而不需要手动管理对象的创建和依赖关系,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116.BeanFactory 和 ApplicationContext 有什么区别?

BeanFactory 和 ApplicationContext 是 Spring 框架中两个很重要的接口,它们都是用来管理 Bean 对象的容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1. 生命周期管理:BeanFactory 实现了基本的 Bean 容器功能,包括 Bean 的创建、销毁、后置处理等,但是对于容器级别的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对容器的刷新、启动、停止等操作),需要手动调用相应的方法。而 ApplicationContext 接口则封装了这些操作,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完整的容器管理功能。
2. 预处理能力:ApplicationContext 接口除了提供 BeanFactory 接口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一些额外功能,例如国际化资源处理、事件发布、AOP 等。它还支持对 Bean 定义进行预处理(例如占位符解析、属性值分解、条件化配置等),可以动态地修改 Bean 对象的创建和配置过程,这也是它比 BeanFactory 更加灵活的一个方面。
3. 自动装配功能:ApplicationContext 接口支持自动装配(autowiring)功能,即自动将相应类型的 Bean 注入到目标 Bean 中。这样可以省去手动编写注入代码的工作,使得开发者的工作更加简单。
4. 适用范围:BeanFactory 接口适用于轻量级应用场景,例如移动应用程序、嵌入式系统等场景。而 ApplicationContext 接口适用于更加复杂、功能更加丰富的应用程序,例如 Web 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等场景。
综上所述,BeanFactory 和 ApplicationContext 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容器管理的灵活性、功能丰富程度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开发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接口,并结合 Spring 框架的其他特性来构建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程序。

117.什么是 JavaConfig?

JavaConfig 是 Spring 框架提供的一种替代 XML 配置文件的配置方式,可以通过 Java 代码的形式来定义应用程序中的 Bean、依赖关系和其他组件。它使用纯 Java 代码来进行配置,可以避免像 XML 配置文件那样需要繁琐地编写 XML 文件,同时也方便了开发者对配置文件进行版本管理和代码重构。相比于 XML 配置文件,JavaConfig 更加灵活,可以在编译时进行类型检查,还可以通过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复杂的依赖注入,使得应用程序的配置更加简单和安全。
JavaConfig 的配置方式通过 Java 类来实现,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1. 定义一个 Java 类
2. 在该类上添加 @Configuration 注解
3. 使用 @Bean 注解定义需要注入的 Bean 对象以及相关的属性和依赖关系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JavaConfig 示例: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DataSource dataSource() {
        DriverManagerDataSource dataSource = new DriverManagerDataSource();
        dataSource.setDriverClassName("com.mysql.jdbc.Driver");
        dataSource.setUrl("jdbc:mysql://localhost:3306/mydb");
        dataSource.setUsername("root");
        dataSource.setPassword("root");
        return dataSource;
    }
 
    @Bean
    public JdbcTemplate jdbcTemplate(DataSource dataSource) {
        return new JdbcTemplate(dataSource);
    }
 
    @Bean
    public UserService userService(UserDao userDao) {
        return new UserServiceImpl(userDao);
    }
 
    @Bean
    public UserDao userDao(JdbcTemplate jdbcTemplate) {
        return new UserDaoImpl(jdbcTemplate);
    }
}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MyConfiguration 的 Java 类,并在该类上使用 @Configuration 注解,表示该类是一个配置类。然后,使用 @Bean 注解来定义了四个 Bean,分别为 dataSource、jdbcTemplate、userService 和 userDao,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其中,
- dataSource Bean 使用 DriverManagerDataSource 类创建了一个数据源对象,并设置了相关的属性和连接信息。
- jdbcTemplate Bean 利用 dataSource Bean 来创建一个 JdbcTemplate 对象,并注入到该 Bean 中。
- userDao Bean 利用 jdbcTemplate Bean 创建了一个 UserDaoImpl 对象,并注入到该 Bean 中。
- userService Bean 利用 userDao Bean 创建了一个 UserServiceImpl 对象,并注入到该 Bean 中。
最后,在 Spring 应用程序启动时,Spring 容器会自动根据 JavaConfig 配置类中的定义,创建相应的 Bean 对象,并对它们完成依赖注入。

118. 什么是 ORM 框架?

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是一种将对象模型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进行映射的技术。通过使用 ORM 框架,开发者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操作数据库,从而避免了直接使用 SQL 语句的一些繁琐操作。
ORM 框架通过将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和字段映射成对应的 Java 对象和属性,把数据库操作转换成操作 Java 对象的方式。ORM 框架实现了对持久化对象的创建、更新、查询和删除等操作,使开发人员只需要编写简单的业务逻辑代码即可完成大部分数据操作。
常见的 ORM 框架有 Hibernate、MyBatis、Spring Data JPA 等,它们都有各自特点和优劣之处,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 ORM 框架。

119.Spring 有几种配置方式?

Spring 主要有三种配置方式:
1. 基于 XML 的配置方式:这是 Spring 最常用的一种配置方式,通过使用 XML 文件配置 Bean 对象、依赖注入、AOP 等。
2. 基于注解的配置方式:该方式使用注解来配置 Bean 对象、依赖注入、AOP 等,相比 XML 配置方式更加简洁易读。
3. 基于 Java 的配置方式:这是在 Spring 3.0 中新增的一种配置方式,可以通过 Java 配置类来定义 Bean 对象、依赖注入、AOP 等。相比 XML 配置方式,它更加类型安全和模块化,也更容易进行单元测试。
无论采用哪种配置方式,都可以实现 IOC 和 AOP 功能。不同的配置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和团队习惯选择适合的配置方式。

120.请解释 Spring Bean 的生命周期?

Spring Bean 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例化、初始化和销毁。下面我会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
1. 实例化
在实例化阶段,Spring 容器会根据配置文件或注解等方式创建一个 Bean 对象实例。这个实例化过程可以依靠构造函数来完成,也可以使用工厂方法或者工厂类来创建。当然,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这个阶段进行一些额外的操作。
2. 初始化
在实例化之后,Spring 容器会调用 Bean 的初始化方法。这个初始化方法可以是 Bean 中自己定义的方法,也可以是 Spring 框架提供的接口方法。比如:
- 如何自定义Bean的初始化方法?
  可以在 Bean 上通过注解 `@PostConstruct` 标记一个方法,在 Bean 实例化完成后,Spring 容器会自动调用该方法进行初始化。例如:

  public class MyBean {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 执行初始化操作
      }
  }


- 如何使用 Spring 框架提供的接口方法?
  可以让 Bean 实现 Spring 提供的接口,例如 InitializingBean,然后在其 afterPropertiesSet 方法中进行初始化。例如:

  public class MyBean implements InitializingBean {
      @Override
      public void afterPropertiesSet() throws Exception {
          // 执行初始化操作
      }
  }


在初始化阶段,还可以注入一些属性或者依赖,以及执行一些必要的校验操作等等。在这个阶段完成后,Bean 就可以被容器使用了。
3. 销毁
在 Bean 完成了所有的操作之后,它会退出容器。这时候 Spring 容器会自动调用 Bean 的 destroy 方法来销毁它,释放资源、关闭数据库连接等等。和初始化方法一样,Bean 的销毁方法也可以是自定义的方法或者实现 Spring 提供的 DisposableBean 接口中的 destroy 方法。
- 如何自定义 Bean 的销毁方法?
  可以在 Bean 上通过注解 `@PreDestroy` 标记一个方法,在 Bean 销毁前,Spring 容器会自动调用该方法进行销毁。例如:

  public class MyBean {
      @PreDestroy
      public void destroy() {
          // 执行销毁操作
      }
  }


- 如何使用 Spring 框架提供的接口方法?

  可以让 Bean 实现 Spring 提供的接口,例如 DisposableBean,然后在其 destroy 方法中进行销毁。例如:

  public class MyBean implements DisposableBean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stroy() throws Exception {
          // 执行销毁操作
      }
  }


需要注意的是,Bean 的销毁方法不是一定会被调用的。如果 Bean 的作用域是 singleton,并且容器是一个 Web 应用程序,那么当应用程序关闭时,Spring 容器会调用所有 singleton Bean 的销毁方法;但是如果容器是一个非 Web 应用程序,或者 Bean 的作用域是 prototype,那么可能不会调用 Bean 的销毁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编写自定义的销毁方法,来手动释放资源和关闭连接等操作。

121.Spring Bean 的作用域之间有什么区别?

Spring Bean 的作用域指的是 Bean 在 Spring 容器中的生命周期和可见范围。Spring 提供了五种常用的 Bean 作用域,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不同的作用域,可以实现最优化的资源利用。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每种作用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 Singleton
Singleton 是 Spring 中默认的作用域,它表明一个 Bean 在整个应用程序中只会存在一个实例。所有对该 Bean 的请求都将返回相同的实例对象。因为只有一个实例,所以可以很好地节省内存和处理器资源。这个作用域非常适合那些无状态的 Bean,比如工具类、日志类等等。
2. Prototype
Prototype 指的是每次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Bean 实例。每次请求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对象,因此无法共享数据和状态。在某些情况下,Prototype 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更大的灵活性,但是也需要考虑到增加资源消耗的问题。这个作用域适合那些需要频繁创建和销毁的实例,比如数据库连接等等。
3. Request
Request 作用域表示在每次 HTTP 请求中创建一个 Bean 实例,并且该 Bean 只在这个请求的上下文中可用。这个作用域适合那些 Web 应用中的 Controller 层 Bean。
4. Session
Session 作用域表示在一个 HTTP Session 中创建一个 Bean 实例,并且该 Bean 只在这个 Session 中可用。这个作用域适合那些需要保存用户特定信息的 Bean,比如购物车、用户信息等。
5. Global session
Global session 作用域表示在一个全局的 HTTP Session 中创建一个 Bean 实例,并且该 Bean 只在这个全局 Session 中可用。这个作用域主要是用于 Portlet 环境中,其他环境下几乎不会使用。
除了上述的五种常用作用域外,还有一些非常少用的作用域,例如 Application、WebSocket 等等。
总的来说,选择适当的 Bean 作用域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伸缩性。最好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作用域。

122.如何在 Spring Boot 中禁用 Actuator 端点安全性?

在 Spring Boot 中,Actuator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它包含了很多与应用程序管理和监控相关的端点信息,如 health 和 metrics 等。默认情况下,Actuator 的所有端点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才能访问,这可以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禁用 Actuator 端点的安全性。下面我将介绍两种方法来实现该功能。
1. 在配置文件中禁用端点安全性
可以通过在 application.yml 或 application.properties 文件中添加以下配置,来禁用 Actuator 端点的安全性:

management.endpoints.web.exposure.include=*
management.endpoint.health.show-details=always


其中,management.endpoints.web.exposure.include=* 表示将所有的端点暴露出来,而 management.endpoint.health.show-details=always 则表示将健康端点的详细信息也暴露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直接通过访问 http://localhost:8080/actuator/xx 来访问 Actuator 端点,而无需进行身份验证了。
2. 定义一个 WebSecurityConfigurerAdapter 并覆盖 configure 方法
可以定义一个继承自 WebSecurityConfigurerAdapter 的类,并覆盖其中的 configure 方法。在其中,可以使用 antMatchers 方法来匹配需要保护的路径,并将其限制为 permitAll(),从而禁用 Actuator 端点的安全性。具体实现如下所示: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ActuatorSecurityDisabled extends WebSecurityConfigurerAdapt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onfigure(HttpSecurity http) throws Exception {
        http.authorizeRequests()
            .antMatchers("/actuator/**").permitAll()
            .anyRequest().authenticated()
            .and().httpBasic();
    }
}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ActuatorSecurityDisabled 的类,并继承自 WebSecurityConfigurerAdapter。然后,覆盖其中的 configure 方法,并使用 antMatchers 来匹配需要保护的路径,即 /actuator/**,并将其限制为 permitAll()。最后,使用 anyRequest().authenticated() 和 httpBasic() 方法来启用基本身份验证。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访问 http://localhost:8080/actuator/xx 来访问 Actuator 端点,而无需进行身份验证了。

123.什么是 Spring inner beans?

Spring 中的内部 Bean(Inner Beans)是指在另一个 Bean 中定义的、无需命名的 Bean。内部 Bean 可以通过 <bean> 元素或者嵌套元素的形式来定义,这些 Bean 的作用域默认为外层 Bean 的作用域,可以在外部 Bean 中直接引用。
内部 Bean 的定义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1. 使用 <bean> 元素的方式
我们可以在外部 Bean 的配置文件中,使用 <bean> 元素的方式来定义内部 Bean。例如:

<bean id="outerBean" class="com.example.OuterBean">
    <bean class="com.example.InnerBean"/>
</bean>


上面这个例子定义了一个名为 outerBean 的外部 Bean,它包含了一个没有名称的 Inner Bean。通过内部 Bean 的定义,可以让代码更加简洁,避免创建一些只在特定外部 Bean 中使用的 Bean 时,需要多次进行重复的 Bean 声明。
2. 使用嵌套元素的方式
除了使用 <bean> 元素定义内部 Bean 外,还可以使用嵌套元素的方式来定义。例如:

<bean id="outerBean" class="com.example.OuterBean">
    <constructor-arg>
        <bean class="com.example.InnerBean"/>
    </constructor-arg>
</bean>


上面这个例子与第一个例子功能相同,只不过使用了 <constructor-arg> 元素替代了 <bean> 元素,将 Inner Bean 嵌套在 constructor-arg 内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内部 Bean 的作用域默认为外部 Bean 的作用域,因此,对于外部 Bean 作用域为 prototype 的情况,内部 Bean 也会被创建多次,即使外部 Bean 的两个实例中都包含了相同的 Inner Bean。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将 Inner Bean 的作用域指定为 singleton,或者使用外部 Bean 中的 lookup-method 或者 replace-method 属性来动态生成 Inner Bean,从而避免多次创建。

124.Spring 框架中的单例 Beans 是线程安全的么?

在 Spring 框架中,单例 Beans 默认是线程安全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 Bean 被配置为 singleton 作用域,那么 Spring 容器将会创建该 Bean 的唯一实例,并且该实例将被所有需要该 Bean 引用的对象所共享。
Spring 的单例 Beans 是线程安全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 线程安全的设计思想
Spring 在设计 Bean 的时候,遵循了线程安全的设计思想。Bean 的设计者需要确保,在 Bean 当中不会存在任何数据竞争或者资源争用的情况。为此,Spring 提供了多种方式来确保 Bean 的线程安全性,例如:
- 使用局部变量或者方法参数替代成员变量,从而避免竞争和争用。
- 使用 final 关键字来标记成员变量,限制其不可修改。
- 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保证方法级别的互斥。
- 使用 ReentrantLock 等锁机制来获得更细粒度的控制。
2. 依赖注入的方式
另一个保证单例 Beans 线程安全的重要因素是 Spring 的依赖注入机制。Spring 容器在初始化 Bean 的时候,只会完成对 Bean 自身的初始化操作,但是并不会完成对 Bean 依赖的其他 Beans 的初始化操作。因此,其他 Beans 的初始化可以在 Bean 在容器中的生命周期之外进行。这样一来,在 Bean 初始化时,其他 Beans 并没有被初始化,因此也不存在资源竞争和争用的情况。
虽然 Spring 的单例 Beans 是线程安全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单例 Bean 依赖于一个非线程安全的类,那么在对该类进行操作的时候,仍需要注意并发情况,否则会导致程序出现异常或者逻辑错误。此外,在某些场景下,为了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并发处理能力,可能需要将某些单例 Beans 变更为多例 Beans(即 prototype 作用域),以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访问该对象实例。

125.请解释 Spring Bean 的自动装配?

Spring 中的自动装配(Autowiring)是指,通过 Spring 容器自动将一个 Bean 的属性赋值给另一个 Bean 的相应属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 Spring 容器自动连接 Beans 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简化了 Bean 的配置和管理。
自动装配可以在 Bean 的定义中通过 @Autowired 注解来实现,也可以在 XML 配置文件中使用 bean 标签的 autowire 属性指定。
Spring 支持多种自动装配模式:
- byName 自动装配:根据 Bean 名称进行自动装配。容器查找与属性名称或 setter 方法所需参数相匹配的 Bean,并将其注入。
- byType 自动装配:根据类型进行自动装配。容器查找与属性类型相匹配的 Bean,并将其注入。
- constructor 自动装配:根据构造函数参数进行自动装配。容器查找与构造函数参数类型相匹配的 Bean,并将其作为参数传递给构造函数,进行对象创建。
如果无法确定使用哪种自动装配模式,可以在 @Autowired 注解上使用 required 属性来设置是否必须要有匹配的 Bean 进行装配。同时也可以在 @Qualifier 注解中指定具体的 Bean 名称。
需要注意的是,自动装配虽然方便,但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当存在多个候选 Bean 时,Spring 可能无法确定要使用哪个 Bean 进行装配,从而导致装配失败。此时,可以通过指定 @Primary 注解来标记首选 Bean,或者使用 @Qualifier 注解来指定具体的 Bean 名称。
总之,自动装配是 Spring 中一项非常实用的功能,它降低了 Bean 的配置难度和代码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126.如何开启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

在 Spring 3.x 之后的版本中,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已经成为 Spring 的核心特性之一。Spring 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开启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下面介绍其中两种比较常用的方式。
1. 使用 @Autowired 注解进行自动装配
在 Spring 中,使用 @Autowired 注解可以自动装配 Bean,避免手动编写大量的配置代码。要开启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我们需要在 Spring 配置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context:annotation-config />


该配置会告诉 Spring 容器,自动扫描所有的 Bean 定义,找到并应用所有的注解类(包括 @Autowired),从而实现自动装配的功能。
举个例子,假设要将 UserRepository 实例注入到 UserService 类中,代码如下所示: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
}


在上述代码中,@Service 注解标记了该类是一个 Spring Bean,而@Autowired 注解则告诉 Spring 应该将 UserRepository 的实例注入到 userService 中。当 Spring 容器启动时,它会自动扫描 UserService 类中所有的注解,找到 @Autowired 注解,并自动将 UserRepository 的实例注入到 userService 中。
2. 使用 @ComponentScan 注解进行自动扫描
除了使用<context:annotation-config />来开启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外,还可以使用@ComponentScan 注解来开启自动扫描。@ComponentScan 注解用于告诉 Spring 容器需要扫描哪些包以及其中的哪些类是需要被注册为 Spring Bean 的。下面是一个使用 @ComponentScan 注解的例子:

@Configuration
@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example.service", "com.example.repository"})
public class AppConfig {
    // ...
}


在上述代码中,@Configuration 注解表明该类是一个 Spring 配置类,而@ComponentScan 注解则指定要扫描的包,以及哪些类应该被注册为 Spring Bean。这个例子中,Spring 容器将会扫描 com.example.service 和 com.example.repository 包中所有的类,并注册它们作为 Spring Bean。
总之,无论是使用<context:annotation-config /> 还是@ComponentScan 注解,都可以很方便地开启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功能。使用基于注解的自动装配,可以减少大量的 XML 配置,简化应用程序的部署和维护工作。

127.什么是 Spring Batch?

Spring Batch 是一个轻量级的、全面的批处理框架,用于开发企业级批处理应用程序。它基于 Java 平台,可以帮助开发者简化和优化批处理作业的开发过程。
Spring Batch 在设计上采用了分层架构,主要由三个核心模块构成:
1. 任务批处理模块
任务批处理模块是 Spring Batch 的核心模块之一,它提供了各种工具和框架来支持批处理应用程序的开发。其中包括读取、处理和写入数据、报告和日志记录、事务管理、处理失败和跳过数据等功能。该模块还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启动批处理应用程序,例如命令行启动、定时器触发或外部事件触发等。
2. 批处理元数据模块
批处理元数据模块是 Spring Batch 的次要模块之一,它提供了一个元数据存储库,用于存储和管理批处理作业相关的配置信息。元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数据库或文件系统进行实现,并提供了读取、修改和删除元数据的 API。
3. 改进批处理运行模块
改进批处理运行模块是 Spring Batch 的另一个次要模块,它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功能,例如远程批处理执行、分布式批处理、集成选项和更多的日志记录器。改进批处理运行模块可以通过 REPL、Spring Shell 或其他命令行工具进行访问。
总的来说,Spring Batch 帮助开发者专注于批处理业务逻辑,而不必关注技术实现细节。它提供了一个可靠且易于使用的批处理框架,以简化批处理作业的开发过程。

128.spring mvc 和 struts 的区别是什么?

Spring MVC 和 Struts 都是 Java Web 应用程序的 MVC 框架,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可以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部分:模型、视图和控制器,并通过各种技术来实现它们之间的交互。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理和设计理念
Spring MVC 和 Struts 在原理和设计理念上有很大区别。Struts 是一个基于 Action、Form 和 ActionMapping 的框架,其中 Action 代表着应用程序的行为或业务逻辑,Form 表示着请求参数,ActionMapping 是将请求映射到具体执行的 Action 类。而 Spring MVC 则是一个基于 DispatcherServlet 和 HandlerMapping 的框架,其中 DispatcherServlet 负责将请求分发到合适的处理器进行处理,HandlerMapping 则是将请求映射到具体的处理器方法。
2. 配置方式
Spring MVC 和 Struts 在配置方式上也有所不同。Spring MVC 的配置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使用 Java 配置或者 XML 配置来进行配置;而 Struts 主要通过 XML 文件进行配置,它需要配置多个 XML 文件才能完成整个应用程序的配置。
3. IOC 容器
Spring MVC 是依赖于 Spring IOC 容器的,可以利用 Spring IOC 容器来操作对象的依赖注入和对象的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而 Struts 则是一个独立的框架,不依赖于 IOC 容器。
4. 异常处理
在异常处理上,Struts 有着非常成熟的异常处理机制,可以通过拦截器或者配置特定的异常处理页面来处理异常情况。Spring MVC 也有着类似的机制,但是在异常处理方面,它更加灵活,可以通过实现 HandlerExceptionResolver 接口来自定义异常处理逻辑。
5. 测试
在测试方面,Spring MVC 比 Struts 更容易进行单元测试。它提供了 MockMvc 来模拟 HTTP 请求和响应,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应用程序进行单元测试。而 Struts 的测试方式则比较繁琐,需要手动模拟 HTTP 请求和响应,然后再进行测试。
总之,Spring MVC 和 Struts 在很多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具体使用哪个框架要根据项目需求和个人喜好来选择。一般来说,如果项目已经使用了 Spring IOC 容器,那么使用 Spring MVC 会更方便;如果项目不需要完整的 IOC 容器支持,那么可以选择 Struts。

129.请举例解释@Required 注解?@Required 注解是 Spring 提供的一个注解,用于标注在 Bean 的 setter 方法上,表示该属性必须在 XML 或 Java 配置文件中进行显式声明,否则在应用程序启动过程中会抛出 BeanInitializationException 异常。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 UserService 类,包含了一个名为 userRepository 的属性和对应的 setter 方法: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Required
    public void setUserRepository(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this.userRepository = userRepository;
    }

    // ...
}


在上面的代码中,@Required 注解标注了 setUserRepository() 方法,表示该方法所对应的 userRepository 属性必须在配置文件中进行显式声明,否则在启动过程中会抛出异常。如果在 XML 或 Java 配置文件中没有指定 userRepository 属性的值,就会抛出如下的异常信息:

[main] ERROR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 - 
"Property 'userRepository' is required for bean 'userService'"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BeanInitializationException: 
Property 'userRepository' is required for bean 'userService'


使用 @Required 注解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属性未被初始化而导致的 NullPointerException 异常。同时,这个注解也提醒了开发人员,让其在配置文件中显式地声明 Bean 的属性,增加应用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130.Spring常用注解

Spring 是一款非常流行的 Java 开发框架,它提供了许多注解来简化开发工作。下面介绍一些 Spring 常用注解:
1. @Component
@Component 注解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可以表示任何被 Spring 管理的组件,比如 Service、Controller、Repository 等。使用该注解可以将组件自动注册到 Spring 容器中,方便进行依赖注入等操作。
2. @Autowired
@Autowired 注解可以自动装配 Bean,并且可以根据类型进行匹配。它可以用在构造方法、字段、Setter 方法上。在使用这个注解时,Spring 容器会自动扫描当前类及其依赖的所有类,查找匹配的 Bean 并完成注入。
3. @Qualifier
@Qualifier 注解可以与 @Autowired 注解一起使用,指定要注入的 Bean 的名称。当一个接口有多个实现类时,使用该注解可以明确指定要注入哪个实现类。
4. @Value
@Value 注解可以用来注入属性值或直接赋值到成员变量中,支持基本数据类型、String 类型、数组等类型。
5. @Controller
@Controller 注解用于标记控制器类,告诉 Spring 这是一个处理请求的控制器类。该注解通常与 @RequestMapping 注解一起使用,用来指定请求的 URL 映射关系。
6. @Service
@Service 注解用于标记服务层的类,它也会被 Spring 框架自动扫描并注册为 Bean 实例。
7. @Repository
@Repository 注解用于标注数据访问层(DAO)的类,表示该类主要用于数据库相关的操作。该注解也会被 Spring 框架自动扫描并注册为 Bean 实例。
8. @RequestMapping
@RequestMapping 注解用来映射请求 URL 和请求方法。可以标注在类或方法上,用于指定控制器处理哪个 URL 地址。该注解支持多种参数类型,比如路径变量、查询参数等等。
9. @ResponseBody
@ResponseBody 注解用于将返回值序列化为 JSON 或 XML 格式返回给客户端。当 Controller 方法需要返回数据时,使用该注解可以将返回值直接输出到 HTTP 响应体中,而不是通过 ModelAndView 输出到视图中。
10. @PathVariable
@PathVariable 注解用于从 URL 中获取路径变量的值,并将其绑定到控制器方法的参数上。
总结起来,Spring 提供了很多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开发应用程序,减少配置项的代码量。熟练使用这些注解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的可读性。

131.项目中是如何实现权限验证的,权限验证需要几张表

在项目中实现权限验证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定义用户、角色和权限的关系模型
用户、角色和权限是权限管理的三个主要元素,它们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中间表来存储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 user_role 表用于存储用户和角色的关系,role_permission 表用于存储角色和权限的关系。
2. 实现认证和授权逻辑
实现认证和授权逻辑是权限验证的核心部分。认证逻辑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通常使用用户名和密码来进行验证。而授权逻辑用于判断用户是否具有访问某个资源的权限,通常使用用户的角色和权限来进行授权。
3. 在应用程序中集成权限验证框架
为了方便地实现权限验证,通常会选择使用成熟的权限验证框架,在应用程序中进行集成。比如,Spring Security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权限验证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括用户认证和授权、密码加密、会话管理、记住我等。
4. 在页面中显示权限菜单
在实现权限验证之后,通常需要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来动态生成菜单,以显示当前用户有权访问的功能。为此,可以编写一些菜单管理的代码,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来动态生成菜单。
在上述步骤中涉及到的表通常有 user、role、permission,以及用于描述它们之间关系的中间表。比如,user 表通常用于存储用户相关的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role 表用于存储角色相关的信息,如角色名称、描述等;permission 表用于存储权限相关的信息,如资源名称、描述等。而中间表则用于存储它们之间的多对多关系,如 user_role 表存储用户和角色之间的关系,role_permission 表存储角色和权限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132.谈谈controller,接口调用的路径问题

Controller 是 Spring MVC 框架中的一个核心组件,它被用来处理 HTTP 请求,并返回相应的响应。在 Spring MVC 中,Controller 通常被作为一个 Spring Bean 进行管理,它们使用 @RequestMapping 注解来定义 URL 映射规则,用来指定哪个 URL 请求会被该 Controller 处理。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接口调用的路径问题。
在 Spring MVC 中,Controller 类中的方法可以通过 @RequestMapping、@GetMapping、@PostMapping 等注解来指定接口的路径。这些注解指定了 Spring MVC 中的 URL 映射规则,用来把请求映射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users")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GetMapping("/{id}")
    public String getUser(@PathVariable("id") int userId, Model model) {
        User user = userService.getUserById(userId);
        model.addAttribute("user", user);
        return "userDetail";
    }
}


在上述代码中,@RequestMapping("/users") 表示该 Controller 中所有的接口都是以 "/users" 开头的,而@GetMapping("/{id}") 表示这个方法是处理 GET 请求,路径为 "/users/{id}",其中 {id} 是一个占位符,表示用户ID参数,Spring MVC 会根据请求的 URL 自动匹配到相应的 Controller 方法。
此外,Spring MVC 还支持使用 Ant 风格的 URL 路径,例如: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dmin/**")
public class AdminController {
    @GetMapping("/users")
    public String listUsers(Model model) {
        List<User> users = userService.getAllUsers();
        model.addAttribute("users", users);
        return "userList";
    }

    @GetMapping("/orders/*")
    public String getOrder(Model model) {
        // ...
    }
}


在上述代码中,@RequestMapping("/admin/**") 表示该 Controller 中所有的接口都是以 "/admin" 开头的,可以使用任意路径进行访问,例如 "/admin/users" 或者 "/admin/orders/123" 等。
总之,在 Spring MVC 中,Controller 类和方法的注解配置非常灵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定义接口调用的路径。根据项目需求和个人喜好,可以选择合适的注解类型和路径规则。

133.如何防止表单重复提交

表单重复提交可能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开发者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 Token 验证
Token 验证是一种常用的防止重复提交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在表单页面中生成一个唯一的随机值(Token),并在表单提交时将该值一同提交到服务器端。服务器接收到请求时,首先验证 Token 的有效性,如果有效则执行相应的操作,否则返回错误提示。
Spring MVC 框架中提供了 @Token 注解,可以在表单页面中生成 Token,然后在表单提交时验证 Token 的有效性。使用该注解需要在 Spring MVC 配置文件中开启 token 支持。
2. 重定向
另一种防止表单重复提交的方法是使用重定向。在处理表单提交请求时,先将结果保存到 Session 中,然后将请求重定向到一个新的 URL 上,这样即使用户按下浏览器的“刷新”按钮,也只会重新访问这个新的 URL,而不会再次提交表单数据。
3. 前后端分离
前后端分离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止表单重复提交的方法。将表单页面和后台处理代码分别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前端页面维护一个计数器,每次表单提交前将计数器加 1 并发送到后台,后台在接收到请求后判断该计数器的值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执行相应的操作,否则拒绝请求。
4. 禁用浏览器缓存
浏览器会默认将 GET 请求的响应结果缓存起来,如果用户按下浏览器的“后退”按钮再次提交表单,可能会导致表单重复提交。开发者可以通过在响应头中设置 Cache-Control 和 Pragma 等字段的值来禁用浏览器缓存,避免表单重复提交的问题。
总之,防止表单重复提交是一个常见的需求,在实际开发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防范即可。

134.Spring中都应用了哪些设计模式

Spring 是一个基于 Java 的开源框架,它的设计思想是基于面向对象编程和依赖注入(DI)/控制反转(IOC)原则。在底层实现中,Spring 运用了许多设计模式来优化框架的性能和扩展性,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设计模式。
1. 工厂模式
Spring 中使用工厂模式来管理 Bean 对象的生命周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工厂实现:BeanFactory 和 ApplicationContext。其中,BeanFactory 是最基本的 Bean 工厂,负责创建和管理 Bean 对象;而 ApplicationContext 是 BeanFactory 的子接口,又被称为 Spring 应用上下文,它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如国际化、AOP、事件传递等。
2. 单例模式
Spring 中默认情况下,所有的 Bean 都是单例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实例只会被创建一次,并在容器中缓存以供反复使用。这种实现方式与单例模式有些类似,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效率。
3. 代理模式
Spring AOP 实现中就运用了代理模式。当 Spring 应用需要织入切面时,它会自动创建代理对象并将其与原始对象进行绑定,然后代理对象就能在不改变原始对象的情况下,实现切面功能的添加和修改。Spring 中使用了 JDK 动态代理和 CGLIB 字节码生成技术。
4. 观察者模式
在 Spring 的事件驱动模型中,应用程序可以通过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和 ApplicationListener 接口来实现观察者模式。当某个事件发生时,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会将该事件通知所有的 ApplicationListener,这些监听器就能够根据事件类型执行相应的逻辑操作。
5. 模板方法模式
Spring 中的 JdbcTemplate、HibernateTemplate 等模板类都采用了模板方法模式。这种模式将一些不变的基本操作封装在父类中,然后允许子类通过扩展这些基本操作来实现自己的具体行为。在 Spring 中,这些模板类都提供了许多常用的方法,如数据库连接、事务处理等,开发人员只需要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自定义即可。
除上述设计模式外,Spring 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的设计模式,如适配器模式、策略模式、装饰器模式等。这些设计模式的应用使得 Spring 框架在真正实现 DI/IOC 的同时,保证了应用程序的结构和性能。

135.请举例说明如何在 Spring 中注入一个 Java Collection?

在 Spring 中,我们可以使用 @Autowired、@Resource 或者 @Inject 等注解来自动注入一个 Java Collection。
1. 使用 @Autowired 注解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Component {
    // 使用 @Autowired 注解注入 List 类型的 Bean
    @Autowired
    private List<MyBean> myBeans;
    // ...
}


在上述代码中,使用 @Autowired 注解即可将 Spring 容器中所有 MyBean 类型的 Bean 注入到 myBeans 集合中。同样可以使用 @Qualifier 注解指定要注入的 Bean 的名称。
2. 使用 @Resource 注解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Component {
    // 使用 @Resource 注解注入 Set 类型的 Bean
    @Resource
    private Set<MyBean> myBeans;
    // ...
}


在上述代码中,使用 @Resource 注解可以将所有 MyBean 类型的 Bean 注入到 myBeans 集合中。
3. 使用 @Inject 注解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Component {
    // 使用 @Inject 注解注入 Collection 类型的 Bean
    @Inject
    private Collection<MyBean> myBeans;
    // ...
}


在上述代码中,使用 @Inject 注解可以将所有 MyBean 类型的 Bean 注入到 myBeans 集合中。
无论是使用哪种注解,Spring 都会自动扫描容器中所有匹配的 Bean,并将它们注入到对应的属性或参数中。如果容器中不存在与集合泛型类型相匹配的 Bean,则集合为空。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注解注入 Collection 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集合类型,如 List、Set 或 Map 等。

136.mybatis 中 #{}和 ${}的区别是什么?

在 MyBatis 中,#{} 和 ${} 都是用来表示 sql 参数的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 表示一个占位符,可以将参数直接传入 SQL 语句中。MyBatis 会将 #{} 替换成问号(?)占位符后,使用预编译的 PreparedStatement 向数据库发送 SQL 命令和相应的参数。这种情况下,MyBatis 会对参数进行自动转义和类型处理,能够有效防止 SQL 注入攻击,同时也降低了类型转换出错的可能性。
${} 则表示字符串替换,也称为文本替换。将参数直接拼接到 SQL 语句中,实现动态 SQL。这种方式相当于将参数直接替换到 SQL 语句中,因此容易受到 SQL 注入攻击。同时,由于不会进行类型处理,可能会导致类型转换错误引起的异常。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如下的 User 表: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0) NOT NULL,
  age INT NOT NULL
);


如果我们使用 #{} 来查询名称为 "Alice" 的用户,SQL 语句如下:

<select id="getUserByName" parameterType="java.lang.String" resultType="User">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 #{name}
</select>


其中,#{name} 是一个占位符,用于接收方法参数。通过预编译的方式,MyBatis 会将该占位符替换成问号(?),并绑定参数的值。假设我们要查询名称为 "Alice" 的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用:

User user = session.selectOne("getUserByName", "Alice");


最后,MyBatis 会将 SQL 语句变为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 ?,并将参数列表设置为 ["Alice"]。
而如果我们使用 ${} 来查询名称为 "Alice" 的用户,SQL 语句如下:

<select id="getUserByName" parameterType="java.lang.String" resultType="User">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 '${name}'
</select>


在这种情况下,${name} 会被直接替换成 "Alice",最终的 SQL 语句变为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 'Alice',容易受到 SQL 注入攻击。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尽量使用 #{} 的方式,避免使用 ${}。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例如动态表名或字段名),才能使用 ${},并进行足够的安全检查和验证,避免潜在的漏洞。

137.mybatis 是否支持延迟加载?延迟加载的原理是什么?

MyBatis 支持延迟加载(Lazy Loading),这是一种优化数据库查询的实现方式。延迟加载的原理是:当一个对象的某个属性为关联对象时,MyBatis 并不会立即将关联对象查询出来,而是在第一次使用关联对象时才会发起查询。
延迟加载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库访问量,提高系统性能和响应速度。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延迟加载会导致数量巨大的 SQL 查询,对系统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权衡利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延迟加载。
延迟加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 基于 MyBatis 的代理模式实现
这种方式是 MyBatis 的默认实现方式,它通过动态代理技术,生成一个继承了原对象所在接口的代理类。当调用关联对象的时候,MyBatis 会通过代理类的方法,发起新的查询并返回关联对象。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只需将 `lazyLoadingEnabled` 设置为 true 即可开启延迟加载。
2. 基于 MyBatis 的 ResultMap 实现
这种方式需要使用 MyBatis ResultMap 进行配置,可以对延迟加载进行更加精细的控制。需要将 SQL 映射文件中的 `resultMap` 的 `fetchType` 设置为 LAZY,以及关联对象的 `select` 语句中添加 `lazyLoad=true` 参数。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可以针对需要延迟加载的对象进行特定配置。
总结来说,MyBatis 支持延迟加载,有利于优化数据库操作,提高系统性能和响应速度。延迟加载的原理是在需要使用关联对象时才发起查询,可以通过代理模式和 ResultMap 两种方式实现。但同时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延迟加载,避免不必要的性能损失。

138.说一下 mybatis 的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MyBatis 是一种基于 Java 的持久化框架,提供了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来加速数据查询和提高应用程序性能。
一级缓存是指在 SqlSession 中缓存查询结果,以减少重复查询的开销。当调用 SqlSession 的某个查询方法时,MyBatis 会先从缓存中查看是否有对应的结果,如果有,则直接返回缓存中的对象,否则再执行数据库查询操作,并将查询结果保存到缓存中。这种缓存是基于对象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同时,一级缓存的生命周期与 SqlSession 的生命周期一致,当 SqlSession 关闭时,缓存也会被清空。
二级缓存是指在多个 SqlSession 之间缓存查询结果,以避免重复查询的开销。当执行某个查询语句时,MyBatis 会先从二级缓存中查看是否有对应的结果,如果有,则直接返回缓存中的对象,否则再执行数据库查询操作,并将查询结果保存到缓存中。这种缓存是基于命名空间(namespace)的,可以跨 SqlSession 进行共享。在同一个应用程序中,多个 SqlSession 可以访问同一个数据源,而不用频繁地查询数据库,提高了应用程序的性能。但同时,由于其生命周期较长,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实时性,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在 MyBatis 中,默认情况下只开启了一级缓存,需要手动开启和配置二级缓存。可以通过在 mapper.xml 文件中添加 <cache/> 标签来启用二级缓存,并配置缓存的类型、过期时间等参数。同时,MyBatis 也提供了一些缓存插件,如 Ehcache、Redis 等,可以避免数据库连接数过多,加速数据查询和提高应用程序性能。

139.mybatis 有哪些执行器(Executor)?

在 MyBatis 中,执行器(Executor)是用于执行 SQL 语句,并将结果映射为对象或集合的核心组件。MyBatis 默认提供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执行器:
1. SimpleExecutor
SimpleExecutor 是 MyBatis 默认的执行器,它每执行一次 SQL 就创建一个 Statement 对象,以及对应的 ResultSet 对象,并执行 SQL 语句,最后将结果映射为对象或集合返回给调用方。使用 SimpleExecutor 执行简单的 SQL 语句可以快速地获取到返回结果,但如果需要执行大量的 SQL 语句,会频繁地创建和释放资源,性能相对较差。
2. ReuseExecutor
ReuseExecutor 是可以重用 Statement 和 PreparedStatement 的执行器。当执行相同的 SQL 语句时,ReuseExecutor 可以从 Statement 集合中找到可用的 Statement 对象并重复利用,从而避免了频繁的创建和释放 Statement 对象,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 BatchExecutor
BatchExecutor 是批量执行器,它可以执行多个 SQL 语句,并通过 JDBC 的批处理方式一次性提交给数据库执行。使用 BatchExecutor 可以有效地降低与数据库的通信次数,提高数据操作效率。BatchExecutor 是一种特殊的执行器,不能代替其他两种执行器的职能。
在 MyBatis 中,还可以通过实现底层接口来自定义执行器,例如实现 Executor 接口来实现自定义的执行器。同时,MyBatis 也提供了一些辅助类和工具,如 CachingExecutor、BaseExecutor 等,可以帮助用户自定义和扩展执行器的功能。

140.mybatis 和 hibernate 的区别有哪些?

MyBatis 和 Hibernate 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 ORM 框架,它们各自有一些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1. 定位不同
MyBatis 是一款基于 SQL 的 ORM 框架,它主张将 SQL 语句与 Java 代码分离,以 XML 文件的形式统一管理 SQL。MyBatis 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加精确地控制 SQL 的执行过程,同时灵活地映射结果集到 Java 对象中。
Hibernate 是一款基于对象的 ORM 框架,它的目标是让 Java 开发者更方便地操作数据库,同时也提供了很多高级特性,如二级缓存、延迟加载、事务管理、查询缓存等。
2. 配置方式不同
MyBatis 配置文件以 XML 文件的形式编写,开发者需要手动编写 SQL 语句和参数映射关系,并通过 Java 代码调用相应的 SQL 执行方法。
Hibernate 则采用了注解或 XML 配置的方式,能够自动生成 SQL 语句并进行参数映射,大大减少了手动编写 SQL 的复杂度。
3. 性能差异
MyBatis 可以更简单地调整查询策略和缓存机制,提高查询效率,与 Hibernate 相比,对 SQL 语句的优化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查询场景。
Hibernate 提供了更多的高级功能,如缓存管理、事务管理等,能够更方便地实现对象关系映射。但是这些高级功能也导致 Hibernate 对系统资源和性能的消耗更大,对于查询和更新领域的简单操作,MyBatis 更具优势。
4. 对象映射策略不同
MyBatis 开发人员可以手动编写 SQL 语句和参数映射关系,增加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但也让开发人员能够更精确地控制 SQL 的执行过程,并能够避免因 ORM 框架自动生成的 SQL 语句效率低下所带来的问题。
Hibernate 则使用了一些默认的 ORM 映射规则,能够自动将数据库中的表映射成 Java 对象,并能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自动生成 SQL 语句,避免了手动编写 SQL 语句所带来的问题。同时,Hibernate 还提供了很多扩展和自定义映射规则的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MyBatis 更适合对 SQL 语句进行精细调整的项目,也更适合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Hibernate 则更适合快速开发 CRUD 操作、对象关系映射以及需要高级特性支持的项目。

141.myBatis查询多个id、myBatis常用属性

1. MyBatis 查询多个 id
如果需要查询多个 id 对应的记录,可以使用 MyBatis 提供的 foreach 元素实现。
以查询多个用户的信息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 List<Long> userIds 保存了需要查询的用户 id,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查询:
在 SQL 映射文件中编写 SQL 语句:

<select id="selectUsersByIds" resultType="User">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IN
    <foreach item="id" collection="userIds" open="(" separator="," close=")">
      #{id}
    </foreach>
</select>


在 Java 代码中调用:

List<User> userList = sqlSession.selectList("selectUsersByIds", userIds);


其中,`item` 表示集合中元素的变量名,`collection` 表示要遍历的集合变量名,`open` 表示 list 开始时要拼接的字符,`separator` 表示每个元素之间要拼接的字符,`close` 表示 list 结束需要拼接的字符。
2. MyBatis 常用属性
MyBatis 中常用的属性有:
- `id`:SQL 语句的唯一标识符,在命名空间内必须唯一。
- `parameterType`:SQL 语句中使用的参数类型。
- `resultType`:SQL 语句返回值的类型。
- `resultMap`:结果映射配置,用于将 SQL 查询结果映射为 Java 对象。
- `flushCache`:是否清空缓存,默认为 false。
- `timeout`:SQL 执行的超时时间,单位是秒。
- `useGeneratedKeys`:插入数据时是否使用自动生成的主键值,默认为 false。
- `keyProperty`:指定主键属性的名称,如果 useGeneratedKeys 为 true,则此属性必须设置。
- `keyColumn`:指定主键列的名称,如果 useGeneratedKeys 为 true,则此属性必须设置。
- `fetchSize`:每次从数据库获取的记录数,默认为未设置,由 JDBC 驱动程序决定。
除了这些常用属性外,MyBatis 还提供了很多其他属性和配置项,如缓存或语句管理等,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和配置。

142.mybatis一级缓存、二级缓存

MyBatis 有两级缓存: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1. 一级缓存(本地缓存)
一级缓存是 MyBatis 默认开启的缓存机制,它位于 SqlSession 内部,因此又称为本地缓存。一级缓存的范围是 SqlSession 范围内,即同一次 SqlSession 内的查询会话共享一个缓存。一级缓存默认开启,无法关闭。在同一次 SqlSession 中,如果多次查询相同的 SQL 并传入相同的参数,那么只会从数据库中查询一次,并把结果集缓存在一级缓存中,后续的查询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结果。
一级缓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 因为一级缓存是基于 SqlSession 的,因此当执行完一次 SqlSession 后,一级缓存中所有缓存的数据都将失效,即所有缓存数据都不能被下一个 SqlSession 重用。
- 由于一级缓存是基于 SqlSession 的,因此对于分布式应用而言,不同的 SqlSession 之间 cache 是不共享的,因此不能跨 SqlSession 共享缓存。
2. 二级缓存(全局缓存)
二级缓存是 MyBatis 的全局缓存,可以跨 SqlSession 共享缓存。即如果一个 SqlSession 执行完操作后,将数据写入到二级缓存中,随后再有其他 SqlSession 执行相同的操作,则可以从缓存中读取数据,而非再次执行 SQL 语句。因此,二级缓存是一个与具体 SqlSession 无关的缓存。
二级缓存的配置需要在 MyBatis 的 XML 配置文件中进行配置。配置方式如下:

<cache type="org.mybatis.caches.ehcache.EhcacheCache"/>


MyBatis 支持多个缓存实现,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查看官方文档。
需要注意的是,二级缓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生效:
- 需要将缓存对象序列化成二进制数据;
- 缓存对象需要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
- 二级缓存需要配置到对应的 Mapper 映射文件中;
总结来说,一级缓存是 SqlSession 范围内的缓存,能够提高效率,但不能跨 SqlSession 共享。二级缓存是全局范围的缓存,能够跨 SqlSession 共享,但要求缓存对象实现序列化接口,且需要手动配置到对应的 Mapper 映射文件中。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权衡其优劣点,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是否使用缓存。

143.mybatis如何防止sql注入

MyBatis 本身并没有针对 SQL 注入提供特别的防御措施,但它提供了一些机制,能够帮助开发者有效防止 SQL 注入攻击。
1. 使用参数绑定
正确使用 MyBatis 的参数绑定可以防止 SQL 注入攻击。在 XML 配置文件中,可以通过 #{} 占位符来将参数绑定到 SQL 语句中。这样将会自动帮助开发人员转义或拼接字符串,并且保证 SQL 语句的合法性。
例如:

<select id="getUserByName" resultType="User">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 #{name}
</select>


其中的 `#{name}` 就是参数占位符,MyBatis 会自动将传递的参数值绑定到该占位符上,从而防止 SQL 注入攻击。
2. 使用动态 SQL
MyBatis 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动态 SQL 功能,可以根据条件生成不同的 SQL 语句块。这样可以避免手动拼接 SQL 造成的漏洞问题。例如,使用 `<if>` 标签、`<where>` 标签、`<foreach>` 标签等能更好地避免 SQL 注入攻击。
3. 使用类型别名
MyBatis支持定义类型别名,可以将 Java 类型和 JDBC 类型之间建立映射关系,从而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拼接字符串等操作,进一步保障数据安全。
4. 使用 SQL 过滤器
在使用 MyBatis 进行 SQL 查询的时候,可以使用 SQL 拦截器插件,在执行 SQL 之前对 SQL 进行敏感字符的过滤,并将过滤后的 SQL 提交给数据库执行。这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 SQL 注入攻击的发生。
虽然 MyBatis 本身不能完全解决 SQL 注入问题,但是通过正确使用参数绑定、动态 SQL、类型别名和 SQL 过滤器等机制,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44.hibernate 中如何在控制台查看打印的 sql 语句?

在 Hibernate 中,可以通过在控制台上查看打印的 SQL 语句来调试程序。Hibernate 在控制台输出生成 SQL 语句和参数绑定信息的默认方式是使用 log4j 或 slf4j,因此需要使用对应的日志框架。
下面介绍两种方式来配置控制台输出 SQL 语句:
1. 使用 log4j 输出 SQL 语句
要在控制台中看到 Hibernate 生成的 SQL 语句,必须启用日志记录。为此,可以在项目中设置 log4j.properties 或者 log4j.xml 文件。
在 log4j.properties 文件中,需增加以下配置:
```
# 打印 Hibernate 生成的 SQL 语句
log4j.logger.org.hibernate.SQL=DEBUG
``
在 log4j.xml 文件中,需增加以下配置:

<logger name="org.hibernate.SQL" additivity="false">
    <level value="debug"/>
    <appender-ref ref="console"/>
</logger>


2. 使用 slf4j 输出 SQL 语句
在 slf4j 中,可以通过设置日志输出级别来输出 SQL 语句,需在项目中添加对应依赖包,如 logback-classic 或 log4j-over-slf4j 等。
在 logback.xml 文件中,需增加以下配置:

<logger name="org.hibernate.SQL" level="debug"/>
<logger name="org.hibernate.type.descriptor.sql.BasicBinder" level="trace"/>


在 log4j.properties 文件中,需增加以下配置:

# 打印 Hibernate 生成的 SQL 语句
log4j.logger.org.hibernate.SQL=debug
log4j.logger.org.hibernate.type.descriptor.sql.BasicBinder=trace


以上配置可以设置 Hibernate 的日志级别为 debug,这样就可以在控制台中看到 Hibernate 生成的 SQL 语句。
需要注意的是,配置的日志输出级别要与项目中使用的日志框架相对应。在控制台中,可以通过开启 Debug 模式来查看 SQL 语句的输出。

145.hibernate 有几种查询方式?

Hibernate 有以下几种查询方式:
1. HQL 查询
HQL(Hibernate Query Language)是 Hibernate 中的一种面向对象的查询语言,与 SQL 类似,但使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概念,如类和属性名。HQL 查询可以避免 SQL 注入等安全问题,同时也可以支持各种复杂的查询语句。
HQL 语法类似于 SQL,但是针对的是实体类而不是数据库表。
执行 HQL 查询需要借助 Hibernate 的 Query 对象,调用 setParameter() 方法来设置查询参数,最后通过调用 list() 方法来返回查询结果。
2. 原生 SQL 查询
除了使用 HQL 进行查询之外,Hibernate 还支持通过原生 SQL 进行查询。这种方式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会存在 SQL 注入等安全问题。
使用原生 SQL 查询需要借助 Hibernate 的 SQLQuery 对象,调用 setParameter() 方法来设置查询参数,最后通过调用 list() 方法来返回查询结果。
3. QBC 查询
QBC(Query By Criteria)是 Hibernate 提供的一种类型安全的查询方式。QBC 查询将查询条件封装为对象,通过组合对象中的属性值,生成查询语句,从而进行查询。
QBC 查询不使用字符串拼接的方式,因此具有较高的类型安全性和可读性。
4. Criteria API 查询
Criteria API 是 Hibernate 提供的一种类型安全查询 API,它允许在不编写任何 SQL 或 HQL 的情况下,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查询数据。
Criteria API 通过构造 Criteria 对象,对查询条件进行组合和设置。使用 Criteria API 进行查询时,可以利用不同的 Criteria 对象来设置不同的查询条件,从而生成复杂的查询语句。最终,调用 list() 方法来返回查询结果。
以上是 Hibernate 中常用的查询方式,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查询方式。

146.hibernate 实体类可以被定义为 final 吗?

在 Hibernate 中,实体类可以被定义为 final 类型,即不能被继承。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 防止被意外修改:定义一个 final 类型的实体类,可以避免其他开发人员在继承该类后对其进行不良修改。
2. 保证数据安全:使用 final 类型的实体类可以防止子类对实体类中的属性进行非法操作,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3. 提高效率:final 类型的实体类不能被继承,因此避免了创建子类的额外开销,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final 类型的实体类时,需要保证实体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为 final,否则在实例化对象时会出现编译错误。另外,如果想要使用 Hibernate 的一些特定功能,如延迟加载等,则需要使用 Proxy 提供的代理对象来操作实体类,因为 final 类型的实体类不能被继承,因此无法使用动态代理技术。
总结来说,Hibernate 中的实体类可以被定义为 final 类型,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程序的执行效率。但是需要注意实体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为 final,同时无法使用动态代理技术。

147.在 hibernate 中使用 Integer 和 int 做映射有什么区别?

在 Hibernate 中,Integer 和 int 在持久化时的行为是有区别的。
1. Integer 类型
当使用 Integer 类型映射数据库中的列时,如果该列在数据库中的值为 null,则实体类中对应的属性值也为 null。因此,在使用 Integer 进行值比较时,需要使用 equals() 方法来进行比较,而不能使用“==”运算符。例如:

Integer num1 = new Integer(10);
Integer num2 = null;

if (num1.equals(num2)) { // 不会进入这个条件分支
    System.out.println("num1 equals num2");
}


2. int 类型
当使用 int 类型映射数据库中的列时,如果该列在数据库中的值为 null,则实体类中对应的属性值将为 0。因此,使用 int 进行值比较时可以使用“==”运算符。例如:

int num1 = 10;
int num2 = 0;

if (num1 == num2) { // 不会进入这个条件分支
    System.out.println("num1 equals num2");
}


综上所述,使用 Integer 类型映射数据库中的列可以更精确地表示实体类中的属性是否为空值,但需要在进行值比较时调用 equals() 方法。使用 int 类型映射数据库中的列则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值比较,但无法区分实体类中的属性是否为空值。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映射。

148.什么是 Spring Boot?Spring Boot 有哪些优点?

Spring Boot 是一个用于简化 Spring 应用程序开发的框架,是 Spring 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项目。它使用约定优于配置的方式,提供了一组开箱即用的自动配置、快速构建应用和减少样板代码的特性。通过使用 Spring Boot,开发者可以更加方便地创建独立的、生产级别的 Spring 应用程序,并且代码量也会得到极大的减少。
Spring Boot 的主要优点有:
1. 简化配置
Spring Boot 提供了默认的配置,通过一些通用的属性来快速配置 Spring 应用程序,从而避免了大量繁琐的配置操作。同时,Spring Boot 也支持自定义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灵活的配置。
2. 快速搭建应用程序
Spring Boot 提供了一组开箱即用的自动配置,包括 Web、数据访问、消息队列等常见功能模块,可以非常方便地快速搭建应用程序。开发者只需要引入相关的依赖,几行简单的代码即可实现各种功能。
3. 良好的兼容性
Spring Boot 遵循 Spring 的原则,与 Spring 框架无缝集成,并且可以与大多数标准的第三方库和技术进行集成,例如 Thymeleaf、Redis、MongoDB 等。
4. 健康检查
Spring Boot 提供了健康检查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在运行时监测应用程序的状态,并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智能路由,从而实现更好的负载均衡。
5. 易于部署
Spring Boot 可以将应用程序打包成 jar 包或 war 包,然后直接通过 java -jar 命令启动应用程序,非常方便快捷。同时,Spring Boot 也支持 Docker 部署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云计算环境。
综上所述,Spring Boot 提供了简化配置、快速搭建应用程序、良好兼容性、健康检查和易于部署等诸多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难度,因此备受广大开发者的青睐。

149.Spring Boot 中的监视器是什么?

在 Spring Boot 中,监视器(Actuator)是一个用于监控 Spring Boot 应用程序的扩展库。它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端点(Endpoint),可以通过 HTTP 或 JMX 接口访问,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健康、状况、性能等各方面的信息。
Spring Boot 监视器包含了大量的端点,其中比较常用的端点包括:
1. /health 端点:用于检查应用程序的健康状态,返回一个 JSON 格式的响应,包含应用程序的各种健康指标。
2. /metrics 端点: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度量指标,例如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量等。
3. /trace 端点:用于追踪 HTTP 请求的记录,包括请求的 URL、请求方法、请求头等信息。
4. /env 端点: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环境变量信息。
5. /beans 端点:用于获取应用程序中所有的 Bean 信息,包括 Bean 的名称、类型、依赖关系等。
6. /info 端点:用于获取应用程序的基本信息,例如版本号、构建时间等。
除了以上的常用端点,Spring Boot 监视器还提供了许多其他有用的端点,可以针对具体的应用程序需求进行调整和配置。
总的来说,Spring Boot 监视器提供了一种方便、易用且高效的方式来监控和管理 Spring Boot 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了解和优化应用程序的运行状况。

150.什么是 YAML?

YAML(“YAML Ain'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类似于 JSON 和 XML 的数据序列化格式,它的设计原则是可读性强、表达能力强大、易于人工编辑。相对于 XML 和 JSON,YAML 的优点在于:
1. 可读性强:YAML 的语法更加简洁,没有那么多的标签和符号,并且支持注释,使得 YAML 文件更易于人类阅读和理解。
2. 表达能力强:相比于 JSON,YAML 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例如日期、时间、正则表达式等,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数据序列化需求。
3. 易于人工编辑:与 XML 和 JSON 相比,YAML 的语法更加自然、简洁,易于人工编辑和维护。同时,YAML 也支持代码的折叠和缩进,可以更好地控制文件的结构和布局。
下面是一个使用 YAML 格式的简单示例:

# 这是注释部分
server:
  port: 8080
spring:
  datasource:
    url: jdbc:mysql://localhost/db_example
    username: springuser
    password: ThePassword


在这个示例中,使用 YAML 格式定义了一个配置文件,包含了服务器的端口号和数据库的连接信息。其中,通过冒号和缩进来表示键值对,通过“#”符号来表示注释。使用 YAML 格式的配置文件,不仅代码量更少,而且更加易读易懂,因此备受开发者和系统管理员的青睐。

151.如何使用 Spring Boot 实现分页和排序?

在 Spring Boot 中,使用 Spring Data JPA 和 Thymeleaf 模板引擎即可轻松实现分页和排序。

1. 分页
Spring Boot 提供了 Pageable 接口和 Page 类型来支持分页。通过 Pageable 接口,我们可以指定当前页码、每页条数以及排序方式,然后 Spring Data JPA 会自动进行分页查询,并返回一个 Page 对象,其中包含了符合条件的实体列表、总记录数等信息。下面是具体的实现步骤:
(1)在 JPA Repository 中定义方法,方法名以“find”或“read”开头,后面跟着实体类的名称,然后接上“By”关键字,再根据需要指定属性名和查询条件,例如:

Page<User> findByAgeGreaterThan(int age, Pageable pageable);


该方法用于查询年龄大于指定值的用户列表,并进行分页处理。
(2)在控制器中处理分页请求,将 Pageable 对象作为方法参数传入。例如:

@GetMapping("/users")
public String getUsers(@RequestParam(defaultValue = "0") int page,
                       @RequestParam(defaultValue = "10") int size,
                       @RequestParam(defaultValue = "name") String sort,
                       Model model) {
    Pageable pageable = PageRequest.of(page, size, Sort.by(sort));
    Page<User> userPage = userService.getUsers(pageable);
    model.addAttribute("users", userPage.getContent());
    model.addAttribute("currentPage", page);
    model.addAttribute("totalPages", userPage.getTotalPages());
    return "users";
}


该方法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分页请求,创建 Pageable 对象,并调用 UserService 的 getUsers() 方法进行分页查询。然后将查询结果放入模型中,并返回 users.html 视图。
(3)在 Thymeleaf 模板中处理分页展示,可以使用 Spring Boot 提供的分页标签库,例如:

<div th:fragment="paginationInfo(page)">
    <nav aria-label="Page navigation">
        <ul class="pagination justify-content-center">
            <li class="page-item" th:classappend="${currentPage} == 0 ? 'disabled' : ''">
                <a class="page-link" th:href="@{/users?page={page}&size={size}&sort={sort}(page=${currentPage - 1},size=${size},sort=${sort})}"
                   tabindex="-1" aria-disabled="${currentPage == 0}">Previous</a>
            </li>
            <li class="page-item" th:classappend="${currentPage} == i ? 'active' : ''" th:each="i : ${#pages}">
                <a class="page-link" th:href="@{/users?page={page}&size={size}&sort={sort}(page=${i},size=${size},sort=${sort})}"
                   th:text="${i + 1}"></a>
            </li>
            <li class="page-item" th:classappend="${currentPage} == totalPages - 1 ? 'disabled' : ''">
                <a class="page-link" th:href="@{/users?page={page}&size={size}&sort={sort}(page=${currentPage + 1},size=${size},sort=${sort})}"
                   aria-disabled="${currentPage == totalPages - 1}">Next</a>
            </li>
        </ul>
    </nav>
</div>


该模板片段用于展示分页信息,包括上一页、当前页以及下一页。其中,currentPage 为当前页码,totalPages 为总页数,#pages 为一个范围对象,用于生成分页链接。
2. 排序
Spring Boot 提供了 Sort 类来支持排序。通过 Sort 对象,我们可以指定要排序的属性和排序方式,然后传递给 JPA Repository 的查询方法,即可实现按照指定属性进行排序。下面是具体的实现步骤:
(1)在 JPA Repository 中定义方法时,使用 Sort 参数指定排序方式,例如:
```java
List<User> findByAgeGreaterThan(int age, Sort sort);
``
该方法用于查询年龄大于指定值的用户列表,并按照指定属性进行排序。
(2)在控制器中处理排序请求,将 Sort 对象作为方法参数传入。例如:

@GetMapping("/users")
public String getUsers(@RequestParam(defaultValue = "0") int page,
                       @RequestParam(defaultValue = "10") int size,
                       @RequestParam(defaultValue = "name") String sort,
                       Model model) {
    Pageable pageable = PageRequest.of(page, size, Sort.by(sort));
    Page<User> userPage = userService.getUsers(pageable);
    model.addAttribute("users", userPage.getContent());
    model.addAttribute("currentPage", page);
    model.addAttribute("totalPages", userPage.getTotalPages());
    return "users";
}


该方法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排序请求,创建 Sort 对象,并调用 UserService 的 getUsers() 方法进行查询。然后将查询结果放入模型中,并返回 users.html 视图。
(3)在 Thymeleaf 模板中处理排序展示,可以使用链接参数的方式生成排序链接,例如:

<thead>
    <tr>
        <th>
            <a th:href="@{/users?page=0&size=10&sort=name}"
               th:classappend="${sort} == 'name' ? 'text-primary' : ''">Name</a>
        </th>
        <th>
            <a th:href="@{/users?page=0&size=10&sort=age}"
               th:classappend="${sort} == 'age' ? 'text-primary' : ''">Age</a>
        </th>
        <th>
            <a th:href="@{/users?page=0&size=10&sort=email}"
               th:classappend="${sort} == 'email' ? 'text-primary' : ''">Email</a>
        </th>
    </tr>
</thead>


该模板片段用于展示表头信息,并生成点击表头时的排序链接。其中,sort 参数为当前的排序属性,通过 th:classappend() 方法来动态设置样式。

152.如何使用 Spring Boot 实现异常处理?

Spring Boot 提供了很多种方式来实现异常处理,这里介绍其中的两种常用方式:
1. 使用 @ControllerAdvice 注解
通过在项目中定义一个带有 @ControllerAdvice 注解的类,可以集中处理整个项目中出现的异常。该类需要添加一个或多个带有 @ExceptionHandler 注解的方法,用于捕获并处理不同类型的异常。代码示例:

@ControllerAdvice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ExceptionHandler(Exception.class)
    public ResponseEntity<String> handleException(Exception e) {
        return ResponseEntity.status(HttpStatus.INTERNAL_SERVER_ERROR).body(e.getMessage());
    }    @ExceptionHandler(UserNotFoundException.class)
    public ResponseEntity<String> handleUserNotFoundException(UserNotFoundException e) {
        return ResponseEntity.status(HttpStatus.NOT_FOUND).body(e.getMessage());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 @ControllerAdvice 注解声明了一个全局异常处理器类 GlobalExceptionHandler,并在其中添加了两个 @ExceptionHandler 方法,分别用于处理 Exception 类型和 UserNotFoundException 类型的异常。
2. 实现 ErrorController 接口
另一种处理异常的方式是实现 Spring Boot 中的 ErrorController 接口。该接口定义了一个 getPath() 方法和一个 handleError() 方法,用于处理 Web 应用程序中出现的异常。代码示例: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实现了 ErrorController 接口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ustomErrorController implements Error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error")
    public String handleError(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Integer statusCode = (Integer) request.getAttribute("javax.servlet.error.status_code");
        Exception exception = (Exception) request.getAttribute("javax.servlet.error.exception");
        return String.format("Status code: %d, Exception message: %s", statusCode, exception.getMessag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ErrorPath() {
        return "/error";
    }
}

,并在 handleError() 方法中处理了异常信息。此外,我们还通过 getErrorPath() 方法指定了异常处理的路径为 /error。
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异常,具体使用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同时,建议在处理异常时添加适当的日志记录,以方便调试和问题排查。

153.单点登录

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简称 SSO)是一种身份认证和授权机制,旨在让用户在多个应用系统中,使用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登录并获得授权访问所有系统的资源。
传统的登录机制,每个应用系统都需要进行独立的登录认证,用户需要为每个系统分别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这样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也增加了系统管理员的维护成本。而 SSO 则通过一个中央认证服务器,使用户只需要进行一次认证,即可获得对所有系统的访问授权。
如何实现 SSO 呢?常见的实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基于 Cookie 的 SSO
基于 Cookie 的 SSO 实现方式是:用户在登录成功后,认证服务器生成一个令牌(Token),并将该令牌存储在服务器端。然后,认证服务器生成一个名为“SSO_TOKEN”的 Cookie,并将令牌作为 Cookie 的值返回给浏览器。用户访问其他系统时,该 Cookie 会随着 HTTP 请求自动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可以从中提取出 Token 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即视为已经登录,否则跳转到登录页面。
2. 基于 Session 的 SSO
基于 Session 的 SSO 实现方式比较复杂,需要一个中心化的认证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登录请求,并管理所有的 Session。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用户登录请求会被重定向到认证服务器,然后在认证服务器上进行身份认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
(2)如果认证成功,则生成一个唯一的 Session ID,同时将该 Session ID 和用户信息存储在认证服务器上。
(3)认证服务器将 Session ID 返回给浏览器,并设置一个名为“SSO_SESSION_ID”的 Cookie。
(4)用户访问其他系统时,将该 Cookie 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从中提取出 Session ID,并向认证服务器发送验证请求。
(5)认证服务器验证通过后,向调用系统(即用户请求的系统)返回一个包含用户信息的加密字符串,然后调用系统使用该信息创建本地的 session。
3. 基于 OAuth2 的 SSO
基于 OAuth2 的 SSO 实现方式是,在认证服务器上注册应用系统,并分配一个 Client ID 和 Client Secret。然后,用户在访问应用系统时,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应用系统将用户重定向到认证服务器,并带上 Client ID 作为参数。认证服务器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验证通过后,生成一个 Access Token,并将其返回给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在后续的请求中,需要在 HTTP Header 中携带 Access Token,以便在调用其他系统时进行身份验证。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 SSO 实现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开发者需要权衡各自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

154.Spring Boot比Spring多哪些注解

Spring Boot 是基于 Spring 框架的,它包含了一些额外的注解和组件,以便更加方便地使用 Spring 框架进行应用开发。相对于传统的 Spring 框架,Spring Boot 引入了一些新的注解,而且增加了一些自动配置,让开发者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构建应用。
以下是 Spring Boot 相对于 Spring 框架增加的常用注解:
1. @SpringBootApplication:这个注解相当于三个注解的合集,即 @Configuration、@ComponentScan 和 @EnableAutoConfiguration,它标识当前类是 Spring Boot 应用的引导类,同时也是 Spring 中的配置类。
2. @RestController:这个注解用于指示当前类是一个控制器,在 Spring Boot 中一般使用这个注解来替换传统的 @Controller 注解和 @ResponseBody 注解的组合。
3. @GetMapping、@PostMapping、@PutMapping、@DeleteMapping 等:这些注解用于指定 HTTP 请求的方法类型和映射路径。
4. @PathVariable:这个注解用于获取 URL 路径中的参数值并传递给方法参数。
5. @RequestBody:这个注解用于将 HTTP 请求体中的 JSON 数据转换成 Java 对象,并绑定到方法参数上。
6. @ResponseStatus:这个注解用于指定响应状态码。
7. @ExceptionHandler:这个注解用于捕获异常并返回自定义的错误信息。
8. @ConfigurationProperties:这个注解用于将配置文件中的属性映射到 Java 对象中,方便使用和管理配置信息。
除了以上注解之外,Spring Boot 还引入了很多其他的注解,如 @ConditionalOnXXX、@AutoConfigureXXX 等,这些注解都是为了更好地配合自动配置机制而设计的。总之,Spring Boot 引入了一些新的注解,让开发者在使用 Spring 框架时更加方便、简洁。

155.打包和部署

将 Spring Boot 项目打包成可执行的 JAR 或 WAR 文件是非常简单的。可以使用 Maven 或 Gradle 等构建工具来完成这个任务。
1. 使用 Maven 打包
在项目根目录下找到 pom.xml 文件,然后执行以下命令:

mvn clean package


该命令会先清除之前的构建结果,然后执行打包操作,并将生成的 JAR 文件保存在 target 目录下。
如果需要将项目打包成 WAR 文件,则需要将启动类上的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替换为 @SpringBootApplication(exclude = {EmbeddedServletContainerAutoConfiguration.class}),然后在 pom.xml 文件中添加以下配置:

<packaging>war</packaging><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configuration>
                <mainClass>com.example.demo.DemoApplication</mainClass>
                <layout>WAR</layout>
            </configuration>
        </plugin>
    </plugins>
</build>


2. 使用 Gradle 打包
在项目根目录下找到 build.gradle 文件,然后执行以下命令:

./gradlew clean build


该命令会先清除之前的构建结果,然后执行打包操作,并将生成的 JAR 文件保存在 build/libs 目录下。
如果需要将项目打包成 WAR 文件,则需要将启动类上的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替换为 @SpringBootApplication(exclude = {EmbeddedServletContainerAutoConfiguration.class}),然后在 build.gradle 文件中添加以下配置:

plugins {
    id 'war'
    id 'org.springframework.boot' version '2.5.0'
}

springBoot {
    mainClassName = 'com.example.demo.DemoApplication'
}

dependencies {
    implementation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boot-starter-web'
    providedRuntime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boot-starter-tomcat'
}


3. 部署
将打包好的 JAR 或 WAR 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上,然后执行以下命令启动应用程序:

java -jar demo.jar


如果需要指定端口号,则可以添加 --server.port=8080 参数。另外,如果需要在后台运行应用程序,则可以使用 nohup 命令来运行:

nohup java -jar demo.jar &


这样,即可在后台运行应用程序,并且在关闭终端后依然可以保持运行状态。使用 ps -ef | grep demo 可以查看应用程序运行的进程 ID,然后使用 kill command 命令结束进程并停止应用程序。

156.Spring Boot如何访问不同的数据库

Spring Boot 提供了多种方式来访问不同的数据库,下面列举两种常用的方法。
1.使用不同的数据源
在 Spring Boot 中,我们可以配置多个数据源,并为每个数据源指定不同的属性值。具体的实现步骤如下:
(1)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或 application.yml 文件中,分别定义多个数据源的属性,例如:

spring.datasource.primary.url=jdbc:mysql://localhost:3306/primary_db
spring.datasource.primary.username=root
spring.datasource.primary.password=123456spring.datasource.secondary.url=jdbc:mysql://localhost:3306/secondary_db
spring.datasource.secondary.username=root
spring.datasource.secondary.password=123456


其中,primary 和 secondary 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数据源,其属性值分别对应于两个不同的数据库连接。
(2)在代码中,使用 @Primary 和 @Qualifier 注解来指定默认的数据源和要使用的数据源,例如:

@Configuration
@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
public class DataSourceConfig {
    @Primary
    @Bean(name = "primaryDataSource")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spring.datasource.primary")
    public DataSource primaryDataSource() {
        return DataSourceBuilder.create().build();
    }

    @Bean(name = "secondaryDataSource")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spring.datasource.secondary")
    public DataSource secondaryDataSource() {
        return DataSourceBuilder.create().build();
    }

    @Primary
    @Bean(name = "entityManagerFactory")
    public LocalContainerEntityManagerFactoryBean entityManagerFactory(
            EntityManagerFactoryBuilder builder, @Qualifier("primaryDataSource") DataSource dataSource) {
        return builder
                .dataSource(dataSource)
                .packages("com.example.primary.entity")
                .persistenceUnit("primaryPersistenceUnit")
                .build();
    }    @Bean(name = "secondaryEntityManagerFactory")
    public LocalContainerEntityManagerFactoryBean secondaryEntityManagerFactory(
            EntityManagerFactoryBuilder builder, @Qualifier("secondaryDataSource") DataSource dataSource) {
        return builder
                .dataSource(dataSource)
                .packages("com.example.secondary.entity")
                .persistenceUnit("secondaryPersistenceUnit")
                .build();
    }
}


该配置类用于创建两个数据源和对应的 EntityManagerFactory,其中,@Primary 注解用于指定默认的数据源和 EntityManagerFactory,而 @Qualifier 注解则用于指定要使用的具体数据源。
(3)在 JPA Repository 中,使用 @PersistenceContext 注解来指定要使用的 EntityManager 对象,例如:

@Repository
public class UserRepositoryImpl implements UserRepository {
    @PersistenceContext(unitName = "primaryPersistenceUnit")
    private EntityManager entityManager;

    @Override
    public List<User> findAll() {
        return entityManager.createQuery("SELECT u FROM User u", User.class).getResultList();
    }
}


该实现类用于访问 primary 数据源中的用户表,注入了名为 primaryPersistenceUnit 的 EntityManager 对象,用于执行 JPA 查询操作。
2.使用不同的事务管理器
另一种访问不同数据库的方法是使用不同的事务管理器。具体的实现步骤如下:
(1)在代码中,针对每个数据源分别配置对应的事务管理器和 TransactionManager 实例,例如:

@Configuration
@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
public class TransactionConfig {
    @Bean(name = "primaryTransactionManager")
    @Primary
    public 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 primaryTransactionManager(
            @Qualifier("primaryEntityManagerFactory") EntityManagerFactory entityManagerFactory) {
        return new JpaTransactionManager(entityManagerFactory);
    }    @Bean(name = "secondaryTransactionManager")
    public 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 secondaryTransactionManager(
            @Qualifier("secondaryEntityManagerFactory") EntityManagerFactory entityManagerFactory) {
        return new JpaTransactionManager(entityManagerFactory);
    }
}


其中,@Primary 注解用于指定默认的事务管理器和 TransactionManager 实例。
(2)在 Service 类中,使用 @Transactional 注解来开启事务,并指定要使用的 TransactionManager 实例,例如: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Override
    @Transactional("primaryTransactionManager")
    public List<User> getAllUsers() {
        return userRepository.findAll();
    }
}


该实现类用于访问 primary 数据源中的用户表,通过 @Transactional("primaryTransactionManager") 注解来指定使用 primary 数据源对应的 TransactionManager 实例。同样地,可以创建一个访问 secondary 数据源的实现类,并指定相应的 TransactionManager 实例即可。

157.查询网站在线人数

要查询网站在线人数,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 前端统计
前端通过 JavaScript 脚本来统计在线人数。大致的实现方法是,在网站上线时,通过 Ajax 异步请求后台接口,记录当前登录用户的信息,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然后,设置一个定时器轮询该接口,不断获取当前在线用户数,并将其显示在页面上。
具体实现方法涉及到前端代码和后端代码的编写,需要使用到前后端分离、Ajax、定时器、Cookie 等技术。
2. 后端实现
后端统计在线人数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思路是在用户访问网站时,将用户的 IP 地址或 Session ID 记录在服务器端,再根据一定的策略来判断用户是否离线。通常情况下,设置一个有效期为一段时间的会话(Session)来记录用户状态,例如通过 Spring Session 框架提供的 HttpSession 机制。
我们可以在 Spring Boot 项目中,通过实现 HttpSessionListener 接口来统计在线人数。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创建一个实现 HttpSessionListener 接口的监听器类,重写该接口的 sessionCreated 和 sessionDestroyed 方法,用于统计在线人数,例如:

@Component
public class OnlineUserListener implements HttpSessionListener {
    private static AtomicInteger onlineCount = new AtomicInteger(0);

    @Override
    public void sessionCreated(HttpSessionEvent se) {
        onlineCount.incrementAndG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ssionDestroyed(HttpSessionEvent se) {
        onlineCount.decrementAndGet();
    }

    public static int getOnlineCount() {
        return onlineCount.get();
    }
}


该类在创建会话时,将在线人数加一,在销毁会话时,将在线人数减一,并提供了一个静态方法 getOnlineCount 用于获取在线人数。
(2)在 Spring Boot 的启动类中,通过 @ServletComponentScan 注解来扫描监听器类,例如:

@SpringBootApplication
@Servlet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example.listener")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Application.class, args);
    }
}


我们可以在页面或其他接口中调用 OnlineUserListener.getOnlineCount() 方法来获取当前在线人数。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后端统计在线人数的方法,需要避免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服务器重启、客户端断线等异常情况,否则可能会导致在线人数数据不准确。

158.easyExcel如何实现

EasyExcel 是一个简单、高效、功能强大的开源 Java 操作 Excel 工具,它可以实现 Excel 读写操作,并且支持多线程、流式读写等特性。下面简单介绍 EasyExcel 的使用方法。
1. 添加依赖
在 pom.xml 文件中添加 easyexcel-spring-boot-starter 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groupId>
    <artifactId>easyexcel-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2.4.3</version>
</dependency>


2. 写入 Excel
EasyExcel 提供了基于注解的方式来实现写入 Excel,只需要定义一个 Java 类作为数据对象,然后在类上使用 @ExcelProperty 注解来定义每一列的属性名称即可。例如,定义一个 User 类作为数据对象,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User {
    @ExcelProperty("姓名")
    private String name;

    @ExcelProperty("年龄")
    private Integer age;

    public User(String name, Integer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 省略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


然后,在代码中调用 EasyExcel 的 write 接口来实现写入 Excel,例如:

public void writeExcel() {
    String fileName = "test.xlsx";

    List<User> userList = new ArrayList<>();
    userList.add(new User("张三", 20));
    userList.add(new User("李四", 25));
    userList.add(new User("王五", 30));

    // 定义 ExcelWriter 对象
    ExcelWriter excelWriter = EasyExcel.write(fileName, User.class).build();

    // 定义 Sheet 对象
    WriteSheet writeSheet = EasyExcel.writerSheet("Sheet1").build();

    // 写入数据
    excelWriter.write(userList, writeSheet);

    // 关闭流
    excelWriter.finish();
}


以上代码中,首先定义了一个 User 类的对象列表 userList,然后创建了一个 ExcelWriter 对象,用于实现 Excel 写入操作。接着,定义了一个 Sheet 对象,用于指定 Excel 文件中的 Sheet 名称。最后使用 excelWriter.write() 方法将数据写入 Excel 文件,并调用 excelWriter.finish() 方法关闭流。
3. 读取 Excel
EasyExcel 同样提供了基于注解的方式来实现读取 Excel,只需要定义一个 Java 类作为数据对象,然后在类上使用 @ExcelProperty 注解来定义每一列的属性名称即可。例如,与上述写入 Excel 的例子中的 User 类相同。然后,在代码中调用 EasyExcel 的 read 接口来实现读取 Excel,例如:

public void readExcel() {
    String fileName = "test.xlsx";

    // 定义 ReadListener 对象
    ReadListener<User> readListener = new ReadListener<Us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xception(Exception exception) {
            // 异常处理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adError(Exception exception) {
            // 读取错误处理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ad(List<User> userList) {
            // 读取数据处理
            for (User user : userList) {
                System.out.println(user);
            }
        }
    };

    // 定义 ExcelReader 对象
    ExcelReader excelReader = EasyExcel.read(fileName, User.class, readListener).build();

    // 定义 Sheet 对象
    ReadSheet readSheet = EasyExcel.readSheet(0).build();

    // 读取数据
    excelReader.read(readSheet);

    // 关闭流
    excelReader.finish();
}


以上代码中,首先定义了一个 ReadListener 对象,用于实现读取 Excel 后的数据处理逻辑。然后创建了一个 ExcelReader 对象,用于实现 Excel 读取操作。接着,定义了一个 ReadSheet 对象,用于指定要读取的 Excel 文件中的 Sheet 索引。最后使用 excelReader.read() 方法读取数据,并调用 excelReader.finish() 方法关闭流。
EasyExcel 还支持很多高级功能,例如读取大数据量的 Excel、复杂表头的 Excel、动态头的 Excel 等。以上是 EasyExcel 的基本用法,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丰富的操作。

159.什么是 Swagger?你用 Spring Boot 实现了它吗?

Swagger 是一个用于 RESTful API 文档在线生成和测试的开源框架。它可以根据代码自动化地生成 API 文档,并提供交互式 API 测试界面,方便开发者进行 API 的调试和测试。
在 Spring Boot 中使用 Swagger 可以更加方便地生成和维护 API 文档。Swagger 支持多种语言和框架,Spring Boot 也提供了对 Swagger 的良好支持。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在 pom.xml 中添加 Swagger 相关依赖,例如:

<dependency>
    <groupId>io.springfox</groupId>
    <artifactId>springfox-swagger2</artifactId>
    <version>3.0.0</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io.springfox</groupId>
    <artifactId>springfox-swagger-ui</artifactId>
    <version>3.0.0</version>
</dependency>


(2)在代码中创建 Swagger 配置类,例如:

@Configuration
@EnableSwagger2
public class SwaggerConfig {
    @Bean
    public Docket api() {
        return new Docket(DocumentationType.SWAGGER_2)
                .select()
                .apis(RequestHandlerSelectors.any())
                .paths(PathSelectors.any())
                .build()
                .apiInfo(apiInfo());
    }

    private ApiInfo apiInfo() {
        return new ApiInfoBuilder()
                .title("API Documentation")
                .description("RESTful API Documentation using Swagger")
                .version("1.0.0")
                .build();
    }
}


Docket 对象用于配置 Swagger 相关的信息,例如 API 的基本信息和要扫描的包路径等。此外,还可以通过 @ApiOperation 和 @ApiParam 注解对 API 的详细信息进行注释。
(3)在 Controller 类中使用 @ApiOperation 和 @ApiParam 注解来声明 API 的文档信息,例如: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users")
@Api(tags = "用户管理")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GetMapping("/")
    @ApiOperation("获取所有用户信息")
    public List<User> getUsers() {
        return userService.getAllUsers();
    }

    @GetMapping("/{id}")
    @ApiOperation("根据 ID 获取用户信息")
    @ApiImplicitParam(name = "id", value = "用户 ID", dataTypeClass = Integer.class, required = true)
    public User getUser(@PathVariable Integer id) {
        return userService.getUserById(id);
    }

    @PostMapping("/")
    @ApiOperation("添加新用户")
    public User addUser(@RequestBody User user) {
        return userService.addUser(user);
    }

    @PutMapping("/{id}")
    @ApiOperation("更新用户信息")
    @ApiImplicitParam(name = "id", value = "用户 ID", dataTypeClass = Integer.class, required = true)
    public User updateUser(@PathVariable Integer id, @RequestBody User user) {
        user.setId(id);
        return userService.updateUser(user);
    }

    @DeleteMapping("/{id}")
    @ApiOperation("删除用户信息")
    @ApiImplicitParam(name = "id", value = "用户 ID", dataTypeClass = Integer.class, required = true)
    public void deleteUser(@PathVariable Integer id) {
        userService.deleteUserById(id);
    }
}


其中,@Api 注解用于指定 API 文档的信息,@ApiOperation 注解用于指定 API 的名称和说明,@ApiImplicitParam 注解用于指定 API 的参数信息。
最后,在浏览器中访问 http://localhost:8080/swagger-ui.html 可以看到生成的 API 文档和测试页面。

160.数据库的三范式是什么?

数据库的三范式指的是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时需要满足的三个规范,也称为范式理论。它们分别是:
1. 第一范式(1NF):属性具有原子性
在第一范式中,每一个数据的原子性都要求唯一,不可再分。即在一个关系表中,不允许多值属性、复杂属性和重复组,属性不能包含其他属性,必须具有原子性。
2. 第二范式(2NF):属性与非关键字有完全依赖关系
第二范式要求除了主键以外的所有属性都必须与主键有完全依赖关系。也就是说,非主键属性不能单独存在于某个关系表中,而必须要与主键构成联合主键才能唯一确定该属性。
3. 第三范式(3NF):属性不存在传递依赖关系
第三范式要求一个关系表中的属性不存在传递依赖关系。也就是说,非主键属性之间不能存在依赖关系。如果存在,需要将其中的一部分属性从当前关系表中拆分出来,建立新的关系表,将生成的表与原有的关系表建立外键关系。
这三个规范可以帮助设计者去掉数据冗余,使得数据库的设计更加合理,减少数据更新异常和查询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需要满足三范式,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进行合理的设计。

161.一张自增表里面总共有 7 条数据,删除了最后 2 条数据,重启 mysql 数据库,又插入了一条数据,此时 id 是几?

根据 MySQL 自增表的原理,在插入新数据时,会自动获取当前最大 id 值,并加 1 作为新数据的 id 值。因此,在删除最后两条数据后,自增表中的最大 id 值为 5。重启数据库后,再插入一条数据,该数据的 id 值应为 6。

162.如何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

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的操作方式因数据库类型而异。以下是不同数据库类型的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的方法。
1. MySQL
在 MySQL 中,可以使用以下 SQL 语句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

SELECT VERSION();


执行该 SQL 语句后,会返回当前 MySQL 数据库的版本号。
2. Oracle
在 Oracle 中,可以使用以下 SQL 语句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
```
SELECT * FROM PRODUCT_COMPONENT_VERSION WHERE PRODUCT LIKE 'Oracle%';
```
执行该 SQL 语句后,会返回当前 Oracle 数据库的版本信息,包括版本号、更新级别等。
3. SQL Server
在 SQL Server 中,可以使用以下 SQL 语句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

SELECT @@VERSION;


执行该 SQL 语句后,会返回当前 SQL Server 数据库的版本信息,包括版本号、更新级别等。
4. PostgreSQL
在 PostgreSQL 中,可以使用以下 SQL 语句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

SELECT version();


执行该 SQL 语句后,会返回当前 PostgreSQL 数据库的版本号。
5. MongoDB
在 MongoDB 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

db.version()


执行该命令后,会返回当前 MongoDB 数据库的版本号。
以上是常见数据库类型的获取当前数据库版本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来获取。

163.说一下 ACID 是什么?

ACID 是数据库事务处理的四个特性的首字母缩写:
- Atomicity(原子性):一个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单位,事务包含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提交成功,要么全部回滚,不会出现部分提交、部分回滚的情况。
- Consistency(一致性):执行一个事务前后,数据库都必须保持一致性状态。事务的执行不会破坏数据表之间的约束关系、数据行之间的约束关系、触发器、存储过程、自定义函数等等。
- Isolation(隔离性):多个并发事务之间是互相隔离的,每个事务执行时,对其他事务是不可见的。让每个事务都感觉自己是系统独占的,避免因并发操作导致的各种问题。
- Durability(持久性):一旦事务提交,其所做的修改将会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中,并不会因为各种错误或故障而遭受破坏。
ACID 特性保证了数据库事务的可靠性,即使中途出现故障或异常,也能够通过事务回滚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高并发、高可用的环境中,ACID 特性是数据库系统必备的基本特征。

164.char 和 varchar 的区别是什么?

`char` 和 `varchar` 是 MySQL 中用来存储字符串类型数据的两个数据类型,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存储方式和空间占用。
1. 存储方式
`char` 类型是一种固定长度的字符串类型,它需要在定义时指定该字段最多能存储的字符数,并且在实际存储时,如果字符串长度小于该值,会将剩余的空间用空格填充。例如,定义一个长度为 10 的 `char` 类型字段存储字符串 `"hello"`,则实际存储的结果为 `"hello     "`。
`varchar` 类型则是一种可变长度的字符串类型,它也需要在定义时指定该字段最多能存储的字符数,但在实际存储时,如果字符串长度小于该值,则不会进行任何填充操作。例如,定义一个长度为 10 的 `varchar` 类型字段存储字符串 `"hello"`,则实际存储的结果为 `"hello"`,不会进行填充操作。
2. 空间占用
`char` 类型的存储长度是固定的,它需要占用足够的空间来存储定义时指定的最大长度,即使实际存储的数据长度小于该值。而 `varchar` 类型则只占用实际存储数据所需的空间大小,不会占用多余的空间。因此,如果存储的数据长度比较长且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大时,使用 `varchar` 类型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综上所述,`char` 和 `varchar` 的主要区别在于存储方式和空间占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

165.float 和 double 的区别是什么?

`float` 和 `double` 都是浮点数类型,用于存储小数,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精度和存储空间大小。
1. 精度
`float` 类型用于存储单精度浮点数,精度为 7 位有效数字。因为单精度浮点数只有 4 个字节,所以它只能表示比较小的数,并且精度比较低。例如,`float` 类型无法准确表示 0.1,会产生舍入误差。
而 `double` 类型则用于存储双精度浮点数,精度为 15-16 位有效数字,比 `float` 类型更加精确。因为双精度浮点数占用 8 个字节,所以它可以表示更大的数,并且精度更高。例如,`double` 类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表示 0.1。
2. 存储空间
由于 `double` 类型的精度比 `float` 更高,所以它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来存储数据。`float` 类型占用 4 个字节(32 位),而 `double` 类型占用 8 个字节(64 位)。因此,如果存储空间比较重要时,可以选择使用 `float` 类型。
综上所述,`float` 类型和 `double` 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精度和存储空间大小。如果需要较高的精度,则应使用 `double` 类型,如果需要较小的存储空间,则可以使用 `float` 类型。

166.Oracle分页sql

在 Oracle 中,可以使用 `ROWNUM` 伪列来实现分页功能,下面是一种常用的分页 SQL:

SELECT *
FROM (
    SELECT A.*, ROWNUM RN
    FROM (SELECT * FROM 表名 ORDER BY 排序列) A
    WHERE ROWNUM <= :endrow
)
WHERE RN >= :startrow


其中,`:startrow` 是需要查询的起始行数,`:endrow` 是需要查询到的结束行数。
该 SQL 查询语句的执行逻辑如下:
1. 内层查询语句 `SELECT * FROM 表名 ORDER BY 排序列` 用于按照某个排序规则获取所有数据;
2. 外层查询语句加上 `ROWNUM` 伪列来标记每行数据的编号;
3. 利用 `WHERE ROWNUM <= :endrow` 限制了查询的最大行数(根据用户给定的 `:endrow` 参数),每行数据获取后按照 `ROWNUM` 编号排序;
4. 再利用最外层的查询根据 `:startrow` 参数限制结果集的起始行(即第几行)。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ROWNUM` 实现分页时,内层查询语句需要添加 `ORDER BY` 子句以确保正确的排序顺序。同时,分页的起始行和结束行需要计算得到,例如,想查询第 1 至第 10 行数据,需要将参数 `:startrow` 设置为 1,`:endrow` 设置为 10。

167.数据库如何保证主键唯一性

数据库中主键的唯一性通常是通过在创建主键时添加 UNIQUE 约束来保证的。在添加 UNIQUE 约束后,任何试图插入重复主键值的操作都会被拒绝。
当我们要往表中插入新数据时,数据库会先检查这个数据的主键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存在,那么会直接拒绝插入,否则就将数据插入到表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现方式:
1. 使用自动增长列作为主键
在创建表的时候,可以在主键字段上设置 AUTO_INCREMENT 属性,这样每次插入新数据时,数据库会根据当前表中已有的最大主键值自动给新数据分配一个主键值,保证每条记录的主键值都是唯一的。
2. 使用 UUID 作为主键
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是一种全球唯一的标识符,使用它作为主键可以保证主键的唯一性。根据 RFC 4122 规范,UUID 是由时间戳、节点信息、随机数等因素组成的一个 128 位二进制数,通常表示为 36 位的字符串。
3. 使用联合主键
在某些情况下,单一字段可能无法满足唯一性要求,例如,在一个订单明细表中,同一个订单中的多个明细项可能会有相同的商品编号,因此可以使用联合主键来保证唯一性。比如将订单编号和商品编号组成联合主键,这样每个订单中的每个商品项就都能具有唯一的主键值。
总之,主键的唯一性对于数据库的正确操作至关重要,使用上述方法可以增强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168.如何设计数据库

数据库设计是软件系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和扩展性。下面是数据库设计的一些基本步骤:
1. 分析需求
首先需要了解系统的业务逻辑,识别出需要存储的数据类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收集用户所需要的查询和报表需求,以此来确定数据库的设计目标。
2. 设计数据模型
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用于表示数据之间关系的图形模型,通常使用 E-R 图(实体-联系图)来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在数据模型中,需要定义数据表、字段、主键、唯一索引、外键等信息。
3. 规范化数据
规范化是将重复或冗余的数据进行消除,使得数据存储更加紧凑、高效。常见的规范化有三种级别,分别是第一范式 (1NF)、第二范式 (2NF)、第三范式 (3NF)。该过程需要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便达到规范化的结果。
4. 优化查询语句
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考虑数据库的查询需求。在建立索引时,应该考虑到最频繁的查询语句,并选择正确的索引类型。同时,需要避免一些常见的性能问题,如频繁使用子查询、大量使用外键、没有对查询结果进行限制等。
5. 确定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是指数据表在数据库中的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常见的物理结构包括 InnoDB、MyISAM、B-Tree 等。每种物理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正确的物理结构。
6. 测试和维护
在设计完数据库后,需要对其进行测试和调试。同时,需要及时备份和维护数据库,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上是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数据库设计需要遵循规范化的原则,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应用。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性能和扩展性等因素。

169.性别是否适合做索引

性别是否适合做索引的回答取决于实际情况。通常来说,如果在一个大型、高并发的系统中需要频繁地对用户进行性别的查询,那么将性别作为索引是有意义的。
使用性别作为索引的好处在于,能够加快查询速度,提高系统的性能。因为性别只有少数几种可能值,每个值都具有差不多相同的查询频率,所以使用性别作为索引可以非常快速地定位到符合条件的记录。
但是,要注意到在某些情况下,性别可能不适合作为索引。例如,在一个人口普查系统中,用户的性别信息可能会在记录中占据相当小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性别作为索引的效果并不好,可能还会增加数据库的维护负担。另外,如果数据量很小,也没必要使用性别作为索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将性别作为索引。如果查询性别频繁且数据量较大,那么性别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但是如果查询频率较低或数据量很小,那么使用性别索引就没有意义。

170.如何查询重复的数据

查询数据库中的重复数据可以通过 GROUP BY 和 HAVING 子句实现。以下是示例 SQL 查询语句:

SELECT column_1, column_2, COUNT(*) 
FROM table_name 
GROUP BY column_1, column_2 
HAVING COUNT(*) > 1;


上述语句查询 table_name 数据表中 column_1 和 column_2 列所组成的记录的重复数量,如果某些记录的重复数量大于 1 则会被返回。这样可以很容易地找出重复的记录。
举例说明:假设我们有一个学生信息表,包含三个字段:`ID`、`Name` 和 `Age`。如果要查找名字和年龄都相同的学生信息,可以使用以下 SQL 查询语句:

SELECT Name, Age, COUNT(*) 
FROM student_info 
GROUP BY Name, Age 
HAVING COUNT(*) > 1;


该查询语句会对 `student_info` 数据表进行分组,以 `Name` 和 `Age` 为分组列,并统计每个分组内的记录数量。如果某个分组内的记录数量大于 1,则说明该分组存在重复记录,最终会返回所有存在重复记录的分组信息。
需要注意:使用 GROUP BY 和 HAVING 查询重复数据时,需要对所有列进行分组,并使用 COUNT(*) 函数来统计每个分组内的记录数,最后通过 HAVING 子句来找出重复的分组。同时,使用 COUNT(*) 函数的目的是为了排除 NULL 值的干扰,确保只计算非空值。

171.数据库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优化方法?

数据库优化旨在提高数据库的性能,以满足系统的性能需求。通常情况下,数据库优化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建立索引
索引是提高查询性能的重要手段,可以快速定位到需要查询的数据。对于经常被查询的字段建立索引,可以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
2. 优化查询语句
优化查询语句可以减少数据库的查询时间和资源消耗。常见的优化查询语句包括避免使用子查询、使用 JOIN 替代 WHERE 子句等。
3. 分区表
分区表是将大型数据表划分成多个小型数据表,可以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分区表可以按照时间、地区、业务类型等进行划分,从而使得数据的管理和维护更加高效。
4. 优化物理结构
优化物理结构主要包括数据表的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采取正确的存储引擎和物理结构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和响应速度。
5. 减少锁冲突
锁冲突是指多个用户同时对同一份数据进行操作时发生的冲突。当数据库中出现锁冲突时,会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因此,减少锁冲突是提高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手段。
6. 定期备份和维护
定期备份和维护数据库可以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定期备份可以防止数据丢失,而维护可以清理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和无用数据。
总之,数据库优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优化,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

172.索引怎么定义,分哪几种

索引是数据库中对表中数据进行快速搜索和访问的一种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和性能。在定义索引时,需要确定要创建索引的列、索引的类型和名称等信息。
常见的索引分为以下几种:
1. 主键索引
主键索引是基于主键字段的索引,主键具有唯一性和非空性,因此主键索引也具有唯一性和非空性。主键索引可以帮助数据库快速访问数据表中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2. 唯一索引
唯一索引是用于实现数据唯一性约束的索引。唯一索引可以确保某个列或多个列的值在表中是唯一的,不允许重复。当用户在插入或更新数据时,系统会首先检查唯一索引是否存在冲突,如果存在则会拒绝对表的修改。
3. 普通索引
普通索引是默认的索引类型,它可以帮助加快数据表的查询速度。普通索引可以定义在一个或多个列上,不同于唯一索引和主键索引的是,普通索引允许出现相同的值。
4. 全文索引
全文索引是一种用于全文检索的索引,支持对文本、长文本等字段进行全文检索。与普通索引不同的是,全文索引会把文本内容按照单词划分并存储,以支持全文搜索。
5. 组合索引
组合索引是基于多个列的组合的索引,可以提高数据表查询效率。与单列索引相比,组合索引能够更快地定位到符合条件的记录,在多个条件时能够有效减少查询时间。
总之,索引的定义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类型和属性,索引的正确使用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查询效率。但是,因为索引占用了额外的存储空间和增加了维护成本,过度的索引也会对数据库的性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设计索引时需要权衡利弊。

173.mysql 的内连接、左连接、右连接有什么区别?

MySQL 中的内连接、左连接、右连接都是用于关联两个或多个表的语句,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连接方式和返回结果集的不同。
1. 内连接
内连接(Inner Join)是将两个表中符合条件的记录进行匹配并返回结果集。只有当两个表都存在匹配时,才会返回相应的行。如果没有匹配,则视为无效,不会出现在最终的结果集中。
内连接的语法格式如下:

SELECT 列名 FROM 表1 INNER JOIN 表2 ON 条件


其中,INNER JOIN 是内连接的关键词,ON 是指定连接条件的关键词。
2. 左连接
左连接(Left Join)是以左边表作为主表,在右边表中查找相匹配的记录,并将其显示出来。如果左表中没有相匹配的记录,则以 NULL 值填充缺失的列。
左连接的语法格式如下:

SELECT 列名 FROM 表1 LEFT JOIN 表2 ON 条件


其中,LEFT JOIN 是左连接的关键词,ON 是指定连接条件的关键词。
3. 右连接
右连接(Right Join)与左连接相反,是以右边表为主表,在左边表中查找相匹配的记录,并将其显示出来。如果右表中没有相匹配的记录,则以 NULL 值填充缺失的列。
右连接的语法格式如下:

SELECT 列名 FROM 表1 RIGHT JOIN 表2 ON 条件


其中,RIGHT JOIN 是右连接的关键词,ON 是指定连接条件的关键词。
总之,内连接、左连接和右连接都是用于关联多个表的 SQL 语句,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连接方式和返回结果集的不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选择适合的连接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查询效果。

174.RabbitMQ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RabbitMQ 是一款基于 AMQP(Advanced Message Queuing Protocol,高级消息队列协议)的开源消息中间件,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等特点,因此适合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1. 异步处理
RabbitMQ 可以作为异步处理的消息队列,将任务发送到队列中,在后台异步执行。这样可以避免前端请求过多阻塞应用程序,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2. 高并发处理
在高并发的场景中,通过将请求发送到 RabbitMQ 消息队列中,可以快速缓解高并发压力对后端系统的冲击,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3. 分布式部署
RabbitMQ 支持多节点集群部署,可以实现分布式部署,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容错性。通过 RabbitMQ 实现分布式部署,可以在系统出现单点故障时保证服务器之间的互相补偿和继承性。
4. 异构系统集成
RabbitMQ 可以作为异构系统之间的消息传递中介,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提高系统的整合效率和数据的一致性。
5. 日志收集
RabbitMQ 可以作为日志收集的消息队列,将产生的日志存储在队列中,并将其发送到后端处理程序或外部存储系统中,实现对日志的高效收集和处理。
总之,RabbitMQ 具有灵活的部署方式、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异步处理、消息传递和日志收集等场景,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175.RabbitMQ有哪些重要的角色?有哪些重要的组件?

RabbitMQ 是一个开源的消息中间件,主要基于 AMQP(高级消息队列协议)实现,常用于分布式系统中进行异步任务处理、解耦等场景。在 RabbitMQ 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角色和组件:
1. 生产者
生产者是消息的发送方,可以将消息发送到 Exchange 中。
2. Exchange
Exchange 是消息的交换机,负责将消息路由到不同的 Queue 中。Exchange 主要有四种类型:direct、fanout、topic 和 headers,不同类型的 Exchange 会根据路由键将消息发送到不同的 Queue 中。
3. Queue
Queue 是消息的队列,存储接收到的消息,消费者从 Queue 中消费消息。
4. 消费者
消费者是消息的接收方,从 Queue 中获取消息进行处理。
5. 队列管理器
队列管理器管理 RabbitMQ 中的所有队列,并提供管理界面供用户进行管理操作。队列管理器允许用户创建、删除、修改队列、授予用户权限、监控队列状态等操作。
6. vhost
vhost 可以被看作是 RabbitMQ 的虚拟消息服务器,相当于逻辑分组。每个 vhost 拥有独立的队列、交换机和绑定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隔离和控制。vhost 可以帮助用户将多个应用或者环境隔离开来,防止相互影响。
7. 连接
连接是指客户端与 RabbitMQ server 的 TCP 连接,每个连接可以包含多个 channel,用于在客户端与 RabbitMQ server 之间传递消息。
8. Channel
Channel 是 RabbitMQ 实现多路复用的基础,它代表了一条通信信道,可以在一条连接中开启多个 channel,每个 channel 可以执行独立的 AMQP 命令。采用多路复用技术可以在一条 TCP 连接上提供多个虚拟连接的功能,从而避免了频繁建立和断开 TCP 连接的开销。
总之,在使用 RabbitMQ 进行消息传递时,需要清楚这些角色和组件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消息传递的可靠性和性能。

176.RabbitMQ中 vhost 的作用是什么?

在 RabbitMQ 中,Virtual Host(简称vhost)是一种逻辑概念,用于分离和隔离不同的应用程序或业务之间的消息队列。每个 vhost 都是一个独立的消息服务空间,在其中包含以下内容:
1. Exchange(交换器):接收发布者发布的消息,并将其路由到对应的队列。
2. Queue(队列):用于存储消息,等待被消费者消费。
3. Binding(绑定关系):用于绑定 Exchange 和 Queue 之间的关系,指定 Exchange 如何将消息传输到队列上。
4. 用户权限和访问管理:为相应的 vhost 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和访问控制。
vhost 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分离应用程序和业务
在一个 RabbitMQ 的实例中,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或业务创建不同的 vhost,使得它们之间的消息服务相互独立,互不干扰。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维护和管理不同应用程序或业务之间的消息服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提高安全性
使用 vhost 可以为不同的业务之间提供安全性保障,因为 vhost 提供了完全独立的消息服务空间,不同的应用程序或业务只能访问其自身的 vhost,而不能访问其他 vhost。同时,在每个 vhost 中可以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和访问控制,从而保护消息数据的安全。
3. 统一管理
使用 vhost 可以将相似的应用程序或业务归纳到同一个 vhost 下进行管理,例如,将所有生产者消费者与订单相关的服务部署在同一个 vhost 下。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系统更加易于管理、维护和升级。
总之,RabbitMQ 中的 vhost 可以将不同的应用程序或业务隔离开来,提供完全独立的消息服务空间,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方便对消息队列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177.说一下 jvm 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JVM (Java Virtual Machine) 是 Java 程序的运行环境,它是基于 Java 语言规范实现的虚拟计算机,主要负责将 Java 程序编译后的代码转化为本地平台上的可执行代码,从而使得 Java 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JVM 由以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1. Class Loader (类加载器)
类加载器负责在 JVM 运行时将 Java 类加载到内存中,并将它们转换成 JVM 内部使用的形式。Java 类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加载到内存中的,而是按需加载的。ClassLoader 主要有三种类型:BootstrapClassLoader、ExtensionClassLoader、ApplicationClassLoader。其中 BootstrapClassLoader 负责加载 JDK 的核心类库,ExtensionClassLoader 负责加载 JRE 的扩展类,而 ApplicationClassLoader 负责加载应用程序自身的类。
2. JVM Memory (JVM 内存区域)
JVM 内存区域主要用于存放 Java 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JVM 内存区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 堆内存 (Heap): 用于存放对象实例,是 Java 程序中最大的一块内存区域。
  * 方法区 (Method Area): 用于存放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
  * 栈内存 (Stack): 用于存放线程执行时的方法调用栈、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等。
  * 本地方法栈 (Native Method Stack): 用于存放 JVM 调用本地方法的信息。
  * 程序计数器 (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用于存储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 JVM 指令地址。
3. Execution Engine (执行引擎)
Execution Engine 是 JVM 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将字节码文件解释或编译后执行。Execution Engine 经历过逐行解释和即时编译两个阶段。
  * 解释阶段 (Interpretation): 在程序运行时,将 Java 字节码一行一行地解释成机器码执行。
  * 即时编译阶段 (Just-in-Time Compilation, JIT): 当某段字节码被多次调用时,JVM 就会将其编译成机器码并缓存起来,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这个过程就是即时编译。
总之,JVM 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Class Loader (类加载器)、JVM Memory (JVM 内存区域)、Execution Engine (执行引擎)。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 JVM 的运行环境,使得 Java 程序可以在不同平台上运行,并具备了高度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跨平台性。

178.说一下 jvm 运行时数据区?

JVM(Java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是指 JVM 在执行 Java 程序时,用于存储数据的区域。这些数据区根据用途和生命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程序计数器
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区域,它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线程开始执行后,会创建一个程序计数器,每当线程执行一条指令时,程序计数器就会加1,如果线程执行的是一个方法,则程序计数器就会记录下该方法的地址。
2. Java 虚拟机栈
Java虚拟机栈是存储 Java 方法运行时的内存区域。每个方法在执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常量池指针等信息。当方法执行完毕后,对应的栈帧也会被销毁。
3. 本地方法栈
本地方法栈与虚拟机栈类似,不过是为了支持 native 方法而设计的。native 方法是使用非 Java 语言编写的方法,在执行时需要通过 JNI 接口调用本地方法库(Native Library)。因此,本地方法栈是用于执行 native 方法的内存区域。
4. 堆
堆是 JVM 中最大的一块内存区域。所有对象都在堆上分配空间,也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重点区域。堆可以进一步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用于存储新创建的对象,而老年代则用于存储长时间存活的对象。
5. 方法区
方法区是用于存储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数据的内存区域。与堆一样,方法区也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在 JDK 8 及之前的版本中,方法区是永久代,而在 JDK 8 中,将永久代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元空间(Metaspace)。
6. 运行时常量池
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用于存储编译时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当 JVM 加载类时,会将其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转换为直接引用,并且常量池中的数据也可能会被垃圾收集器回收。
总之,JVM 运行时数据区包括程序计数器、Java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堆、方法区和运行时常量池等部分,每个部分拥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组成了 JVM 执行 Java 程序的基础设施。

179.什么是类加载器,类加载器有哪些?

Java 中的类加载器(Class Loader)是 Java 运行时环境中的组成部分,用于将类字节码文件加载到 JVM 中。类加载器根据一定的规则搜索类的字节码文件,并将其转换为 Class 对象,使得 Java 程序能够访问该类的属性和方法。类是 Java 程序的基本单位,类加载器负责在需要使用类的时候将类加载到内存中,从而使程序能够正常运行。类加载器的主要任务是将类的字节码文件加载到内存中,并生成对应的 Class 对象。
Java 中的类加载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也称为根类加载器,是虚拟机自身带的一种特殊的类加载器,用于加载 jre/lib 目录下的核心 Java API,如java.lang.Object等类。
2.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用于加载Java平台扩展的API,是由Java平台实现提供的。
3.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也称为系统类加载器,用于加载应用程序路径下的类。它是 ClassLoader 类的子类,是 Java 程序中默认的类加载器。
4. 自定义类加载器: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编写的类加载器。
在程序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继承 ClassLoader 类编写自定义的类加载器。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可以重写其父类中的 findClass() 方法,以读取特定的字节码文件,并定义新的类。这种情况通常用于一些特殊需求,比如实现热部署、动态升级等功能。
总之,Java 中的类加载器是负责将字节码文件加载到内存中的组件,它根据一定的规则搜索字节码文件,将其转换为 Class 对象,使得程序能够访问和使用该类。Java 中的类加载器包括启动类加载器、扩展类加载器、应用程序类加载器和自定义类加载器。

180.说一下类加载的执行过程?

Java 中的类加载器是 Java 虚拟机中负责将 .class 文件加载到内存中并转换为对应的 Class 对象的组件。类加载器按照其加载策略不同可以分为 BootstrapClassLoader、ExtensionClassLoader 和 AppClassLoader 等几种。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Java 类加载的执行过程:
1. 加载阶段
在加载阶段,ClassLoader 会接受到一个类的二进制流数据,并将其转化成一个 Class 类型的对象,这个二进制流数据一般来自于 class 文件。ClassLoader 会先检查这个类型是否已经被加载过了,如果没有则进入下一步。
2. 验证阶段
在验证阶段,虚拟机会对类二进制数据进行验证,目的是确保其符合 JVM 规范以及安全规范。包括验证字节码的语法和语义错误,检查文件格式的正确性,以及验证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等。
3. 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Java 虚拟机会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并设置初始值,例如 int 会被初始化为 0,而对象引用会被初始化为 null。
4. 解析阶段
在解析阶段,虚拟机会将类、接口、字段和方法的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例如,在代码中调用某个对象的方法时,该方法所在类的符号引用会被解析为方法所在类的直接引用。
5. 初始化阶段
在初始化阶段,正式执行类中定义的 Java 代码,此时才真正执行 static 变量赋值语句、static 块等初始化操作。如果该类存在基类,则基类会在此阶段先行进行初始化。
总之,Java 类加载的执行过程经历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和初始化这五个阶段。不同的类加载器具有不同的加载策略和优先级,类加载器通过委派模型来实现类的加载,也就是说,当一个类加载器收到加载请求时,它首先会把请求委派给它的父加载器。如果父加载器无法完成加载请求,则该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这个委派机制可以保证每个类只会被加载一次,同时也可以防止 Java 核心 API 被篡改。

181.JVM的类加载机制是什么?

JVM 的类加载机制是指在 Java 程序运行时,将 .class 文件中的字节码加载到 JVM 内存中,并转换为对应的 Java 类对象的过程。Java 类加载机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加载、连接和初始化。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阶段:
1. 加载
加载是指将一个类的 class 文件读入内存,并为之生成一个 Class 对象的过程。当 JVM 第一次使用某个类时,会检查这个类是否已经被加载。如果没有加载过,则该类的 class 文件会被 JVM 装入内存,并转换成对应的 Class 对象。ClassLoader 是负责从文件系统、网络或其他数据源中获取 class 文件的组件,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 ClassLoader 实现。
2. 连接
连接包括三个步骤:验证、准备和解析。
验证:就是确保被加载的类符合 Java 虚拟机规范,保证程序安全、稳定执行。
准备: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初始值。
解析: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成直接引用,即确定类、方法、字段等在内存中的位置。
3. 初始化
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Java 虚拟机会执行所有类变量的赋值操作和执行静态代码块中的代码。而且这个阶段是类加载中最耗时的一个阶段。
简单来说 Java 类加载机制就是将 class 文件中的字节码读入内存,并转换成对应的 Class 对象,然后再进行连接和初始化等操作,最终生成可以被 JVM 执行的 Java 程序。Java 的类加载机制采用了双亲委派模型,即当某个类加载器接收到加载请求时,它会先将请求委托给父类加载器处理,如果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则该类加载器会尝试自己加载。这种机制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以及避免重复加载同一份 class 文件。

182.什么是双亲委派模型?

双亲委派模型(Parent Delegation Model)是指在 Java 类加载中,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的加载请求,它并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如果父类加载器还存在父类加载器,则会继续向上委派,直到委派到最顶层的 BootstrapClassLoader。只有在父类加载器无法找到指定的类时,子类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加载。
这种双亲委派模型的好处是可以保证 Java 类库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因为在这种模型下,所有的类都是由同一个类加载器加载的,避免了类同名问题,避免了类库的重复加载,减少了 JVM 的内存开销,同时也可以保证核心类库不被随意篡改。
例如,当我们使用 Class.forName("java.lang.Object")方法来加载 Object 类时,在双亲委派模型下,这个请求会被传递给 AppClassLoader,然后由 AppClassLoader 先向上委派给 ExtClassLoader,再由 ExtClassLoader 委派给 BootstrapClassLoader,由 BootstrapClassLoader 最后去加载 Object 类,并将其返回给 AppClassLoader。
总之,双亲委派模型是 Java 类加载机制的一种实现方式,它保证了 Java 类库的安全性和一致性,避免了类同名问题和类库重复加载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少 JVM 的内存开销。

183.怎么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在 Java 中,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主要依据是对象是否变成“无用对象”,如果是,则该对象可以被垃圾回收器回收。Java 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引用,它们分别是: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和虚引用。根据不同类型的引用以及其相应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1. 强引用:若一个对象具有强引用关系,则垃圾回收器不能回收该对象。只有当该对象所有的强引用均被清除时,该对象才能被回收。
2. 软引用:若一个对象被软引用所引用,那么该对象仍然可以被回收,但只有在内存不足的情况下(即 JVM 内存使用达到极限)才会回收被软引用引用的对象。
3. 弱引用:若一个对象被弱引用所引用,那么该对象仍然可以被回收,只要垃圾回收器扫描到它并发现不具有任何强引用或软引用指向它,就可以被回收。
4. 虚引用:对于一个对象被虚引用所引用,则该对象被回收的时候会收到一个系统通知,称为“Finalization”,可以在该事件中进行一些清理工作或者其他处理操作。虚引用主要用于跟踪对象被垃圾回收器回收的状态。
除了上述四种引用类型之外,还有一些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的标准,例如:
1. 引用计数法:该方法是最基本的垃圾回收算法,它通过给对象添加引用计数器进行管理。当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器为 0 时,则该对象可以被回收。
2. 可达性分析法:可达性分析算法是目前主流的垃圾回收算法,它通过判断对象是否与 GC Root 对象形成可达路径来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如果对象没有与任何 GC Root 对象形成可达路径,则该对象可以被回收。GC Root 对象包括虚拟机栈中的引用对象、方法区中静态变量引用的对象、常量引用的对象等。
总之,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需要结合不同类型的引用以及相应的垃圾回收算法进行综合考虑。

184.说一下 jvm 有哪些垃圾回收算法?

在 Java 虚拟机中,垃圾回收算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标记-清除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是最基本的垃圾回收算法之一,它将内存分为已使用和未使用两部分,先标记出所有可达的对象,然后清除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该算法容易产生内存碎片,因为清除后的内存空间不连续,需要进行合并。
2. 复制算法
复制算法将可用内存按照大小平均分成两部分,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当这一部分内存用完后,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半内存中,而清理掉原来的内存。该算法的缺点是需要两倍的内存空间,但由于可以保证内存空间的连续性,因此不会出现内存碎片。
3. 标记-整理算法
标记-整理算法与标记-清除算法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该算法会在标记可达对象后,将所有存活的对象都移到一端,然后清理掉这些对象外的内存。该算法可以避免内存碎片,但是移动对象所需的时间可能会较长。
4. 分代收集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根据对象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不同的代,一般将新生代划分为较小的区域,采用复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因为新生代中对象的生命周期较短。而老年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较长,所以采用标记-整理算法进行垃圾回收。这样就可以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减少应用程序暂停的时间。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垃圾回收算法,例如增量式垃圾回收算法、并发垃圾回收算法、压缩算法等等。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要选择合适的算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

185.说一下 jvm 有哪些垃圾回收器?

在Java虚拟机中,垃圾回收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Serial收集器
Serial收集器是一种单线程的垃圾回收器,它使用复制算法对年轻代进行垃圾回收。由于它是一种单线程的垃圾回收器,所以在垃圾回收时需要暂停所有的应用程序线程,可能会造成较长时间的停顿。
2. Parallel收集器
Parallel收集器是一种多线程的垃圾回收器,它同样使用复制算法对年轻代进行垃圾回收。相比于Serial收集器,Parallel收集器的垃圾回收效率更高,在多核CPU上能够充分利用各个CPU进行并行垃圾回收。不过仍然会在GC时暂停应用程序线程。
3. CMS收集器
CMS收集器是Concurrent Mark Sweep(并发标记清除)的缩写,它使用标记-清除算法对老年代进行垃圾回收。与Serial和Parallel收集器不同之处在于,CMS收集器在垃圾回收时可以与应用程序线程一起并发执行,不需要在垃圾回收时暂停整个应用程序,因此能够有效降低GC时的停顿时间。但它的缺点是无法处理大量的垃圾数据和碎片化的内存空间。
4. G1收集器
G1收集器是Garbage First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分代收集算法的垃圾回收器。它将整个Java堆划分成多个大小相等的区域,并按照垃圾多少进行优先回收。它能够在垃圾回收时实现高效的并行和并发执行,可有效提高整个应用程序的吞吐量,同时也能够保证较低的停顿时间。
总之,在选择垃圾回收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评估和选择,选取合适的垃圾回收器能够避免由于垃圾回收导致的应用程序停顿和性能问题。同时,不同的垃圾回收器还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186.JVM栈堆概念,何时销毁对象

在 Java 虚拟机中,内存分为堆内存和栈内存。其中,堆内存是用于存储对象的内存区域,而栈内存则用于执行方法时存储局部变量和临时数据的内存区域。
堆内存中存储的对象可以被所有线程共享,是所有线程共享的资源。在创建一个对象时,JVM 会在堆内存中为其分配一片连续的空间,这就是对象的实例空间。当对象不再被引用时,对象成为垃圾对象,等待垃圾回收器清理,以便释放其占用的内存空间。
栈内存中存储的局部变量和临时数据只在当前方法中有效,在方法执行完毕后即被销毁。对于基本类型的局部变量,当离开其作用域时,栈空间就会自动释放掉。对于引用类型的局部变量,当该变量不再被使用,也就是其引用计数为 0 时,该对象就可以被回收了。同时,JVM 会自动调用该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进行清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 Java 中,对象的销毁并非立即进行,而是等待垃圾回收器检测到该对象已经成为垃圾对象后,才会将其从内存中清理掉。因此,在使用对象时,需要注意避免造成内存泄漏或者过度占用内存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管理内存空间,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187.新生代垃圾回收器和老生代垃圾回收器都有哪些?有什么区别?

在 Java 虚拟机中,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有很多种。其中,常见的新生代垃圾回收器有 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 等,老年代垃圾回收器有 Serial Old、Parallel Old、CMS、G1 等。
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 垃圾回收算法不同
新生代主要采用复制算法,而老年代主要采用标记-整理算法或标记-清除算法等。
2. 目标对象不同
新生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一般较短,所以采用复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而老年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较长,需要采用能够处理存活对象的算法进行垃圾回收。
3. 垃圾回收频率不同
因为新生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较短,因此需要较频繁地进行垃圾回收;而老年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较长,回收频率相对较低。
4. 运作方式不同
新生代中的垃圾回收通常是触发式的,当 Eden 区满时就会触发一次垃圾回收;而老年代中的垃圾回收是基于阈值的,当老年代内存占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触发垃圾回收。
总的来说,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垃圾回收器。

188.详细介绍一下 CMS 垃圾回收器?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是一种基于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的垃圾回收器。它主要用于减少 Java 应用程序的停顿时间,以支持更快的响应速度。
CMS 的工作原理是:在应用程序运行时,CMS 垃圾回收器将堆内存分为多个区域,分别称为“年轻代”和“老年代”。年轻代中存活时间较短的对象会被快速回收,而老年代中则存放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当 JVM 发现老年代空间不足时,CMS 回收器会启动工作。
CMS 垃圾回收器采用了并发标记清除方式进行垃圾回收,也就是说,在垃圾回收期间,应用程序仍然可以运行。CMS 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1.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标记出 GC Roots 直接引用的对象。
2.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标记所有被 GC Roots 引用的对象,并标记其可达性链上的所有对象。
3. 重新标记(Remark):为了处理在并发标记期间产生的新的可到达的对象,需要重新标记一遍。
4. 并发清除(Concurrent Sweep):清除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
CMS 垃圾回收器的优势在于它通过并发标记和清除阶段来减少应用程序的停顿时间,因为大部分的垃圾回收工作都是在应用程序运行时完成的。但是,CMS 回收器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无法回收碎片化内存,可能导致老年代的空间碎片化,从而影响其效率。另外,CMS 垃圾回收器有一定的 CPU 消耗,在高并发环境中可能会对性能产生影响。

189.简述分代垃圾回收器是怎么工作的?

分代垃圾回收器是一种基于“对象存活时间”的垃圾回收算法,它将堆内存分为不同的代(Generation),并对每个代采取不同的垃圾回收方式。一般来说,Java 堆内存被分为年轻代、老年代和永久代(在 JDK8 中已经被元空间取代)三个部分。
年轻代又分为 Eden 区、Survivor 区 1 和 Survivor 区 2 三个部分。新创建的对象都会先被放入 Eden 区,当 Eden 区满时,会触发一次 Minor GC(Young GC)。Minor GC 只对年轻代进行垃圾回收,通过标记-复制算法进行。即先对 Eden 区和 Survivor 区进行标记,再将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个 Survivor 区内,清除该区的所有对象,最后将 Survivor 区 1 和 Survivor 区 2 进行交换,以便下一次垃圾回收时能够继续使用原来的 Survivor 区。
老年代用于存放长生命周期的对象,对于老年代的垃圾回收称为 Major GC 或 Full GC。Major GC 会清理整个 Java 堆内存,因此会造成较长的停顿时间。对于大多数应用程序来说,Major GC 的执行频率比 Minor GC 要低得多。
永久代(元空间)是用于存放类信息、方法信息和常量池等数据的内存区域,对于它的垃圾回收称为 Class Unloading,也就是清除无用的类信息。
分代垃圾回收器的基本思想是:由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对象存活时间不同,因此将堆内存划分成多个代,采取不同的垃圾回收策略,可以提高垃圾收集的效率和性能。一般来说,年轻代中大部分对象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暂,因此采用标记-复制算法;而老年代中存活时间较长的对象较多,采用标记-清理或者标记-整理算法。这样就可以在尽量减少停顿时间的同时,有效降低垃圾回收的成本,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190.Redis是什么?

Redis是一种基于内存的高性能键值对(key-value)数据库,它可以用作数据库、缓存和消息中间件。Redis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如字符串(string)、哈希(hash)、列表(list)、集合(set)和有序集合(sorted set),并且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处理和分布式缓存功能。
Redis有以下特点:
1. 高性能:Redis基于内存操作,读写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10万次以上的操作速度。
2. 丰富的数据类型:Redis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可以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操作,这使得Redis不仅仅可以用作缓存,还可以实现很多其他的功能。
3. 持久化功能:Redis支持将内存中的数据异步或者同步保存到硬盘上,即使Redis重启或者崩溃,也可以恢复之前保存的数据。
4. 分布式:Redis支持分布式部署,可以通过搭建主从架构来实现数据的备份和负载均衡,而且在集群部署时十分稳定。
5. 易于使用:Redis具有简单易用的API,开发人员可以很容易地访问Redis,进行数据的读写和管理。
总之,Redis是一种功能强大、灵活性高、性能卓越的高性能键值对数据库,被广泛应用于缓存、消息队列、计数器、排行榜、实时系统等方面。

191.Redis都有哪些使用场景?

Redis 是一种内存键值数据库,具有高性能、高可用、可扩展性好和丰富的数据结构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数据缓存、消息队列、实时计数器、分布式锁、会话管理等场景。
下面是 Redis 的常见使用场景:
1. 数据缓存
Redis 常用于数据缓存,用于加速应用程序读取数据的速度。将频繁读取的数据存储在 Redis 缓存中,可以避免每次都从磁盘或数据库中读取相同的数据,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
2. 消息队列
Redis 支持 PUBLISH / SUBSCRIBE 模式,使得它可以轻松地实现分布式消息队列。开发人员可以使用 Redis 作为消息队列来传递消息,并将其与各种异步任务和事件处理程序相关联。
3. 实时计数器
Redis 内置了多种数据类型,其中之一是有序集合(Sorted Set),可以方便地实现实时计数器。开发人员可以将计数器存储在 Redis 有序集合中,以方便地对其进行增加、减少、排序等操作,并通过 Redis 的持久化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4. 分布式锁
Redis 的 SETNX (set if not exists)命令和 EXPIRE 命令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分布式锁。开发人员可以使用 Redis 的 SETNX 命令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成功,就可以使用 EXPIRE 命令设置锁的超时时间,以防止死锁。
5. 会话管理
Redis 通常用于 Web 应用程序的会话管理。通过将用户会话存储在 Redis 中,可以方便地扩展应用程序,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Redis 在数据缓存、消息队列、实时计数器、分布式锁、会话管理等领域对应用程序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192.Redis有哪些功能?

Redis 是一个基于内存的高性能键值数据库,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和丰富的功能,主要功能包括:
1. 数据缓存:Redis 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作为数据缓存,将频繁读取的数据存储在 Redis 缓存中,以避免每次从数据库中读取相同的数据,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
2. 消息队列:Redis 支持发布订阅模式,可以轻松地实现分布式消息队列,开发人员可以使用 Redis 作为消息队列来传递消息,并将其与异步任务和事件处理程序相关联。
3. 分布式锁:Redis 提供了 SETNX 和 EXPIRE 命令,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分布式锁,解决多个实例对共享资源的并发访问问题。
4. 实时计数器:Redis 内置了多种数据类型,其中之一是有序集合(Sorted Set),可以方便地实现实时计数器,开发人员可以将计数器存储在 Redis 有序集合中,方便地对其进行增加、减少、排序等操作。
5. 地理空间索引:Redis 提供了 GEO 数据类型,可以方便地存储和查询地理位置信息,并进行距离计算和排序等操作。
6. 全文检索:Redis 通过支持各种数据类型和命令,可以轻松实现全文检索功能。
7. 会话管理:Redis 经常用于 Web 应用程序的会话管理。通过将用户会话存储在 Redis 中,可以方便地扩展应用程序,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Redis 提供了多种数据结构和丰富的功能,可以广泛用于数据缓存、消息队列、分布式锁、实时计数器、地理空间索引、全文检索、会话管理等各种场景,具有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深受开发人员和企业用户的青睐。

193.Redis支持的数据类型有哪些?

Redis 支持多种数据类型,每种数据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下面是 Redis 支持的主要数据类型:
1. String:字符串,可以存储任意类型的字符串或二进制数据。
2. Hash:哈希表,可以用于存储对象类型的数据,类似于 Java 中的 Map。
3. List:列表,可以用于存储一组有序的字符串或二进制数据。
4. Set:集合,可以用于存储一组无序的字符串或二进制数据,且不允许重复。
5. Sorted Set:有序集合,与 Set 类似,但是每个元素都关联一个分值(score),并按照分值排序。
6. Bitmap:位图,可以用于存储比特位的数组,提供了各种位运算操作。
7. HyperLogLog:基数统计算法,用于估计一个集合中不同元素的个数。
8. Geo:地理位置,用于存储经度和纬度信息,提供了各种地理位置计算、搜索和排序等功能。
总之,Redis 的数据类型非常丰富,可以满足各种业务场景对于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开发人员需要选取合适的数据类型来处理相关数据,以获得更高的性能和更好的效果。

194.Redis取值存值问题

Redis 是一种内存键值数据库,它主要通过键值对的方式来存储和读取数据。下面是 Redis 取值存值的相关问题:
1. 如何存储数据?
存储数据可以使用 SET 命令,格式为 SET key value,其中 key 是存储的键,value 是存储的值。例如,将字符串 "hello world" 存储在 key 为 message 的键中,可以使用命令:SET message "hello world"。
2. 如何读取数据?
读取数据可以使用 GET 命令,格式为 GET key,其中 key 是已存储的键。例如,读取 key 为 message 的值,可以使用命令:GET message。
3. 如何存储多个键值对?
存储多个键值对可以使用 MSET 命令,格式为 MSET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例如,存储两个键值对 "name": "Bob" 和 "age": "30",可以使用命令:MSET name Bob age 30。
4. 如何读取多个键值对?
读取多个键值对可以使用 MGET 命令,格式为 MGET key1 key2 ...,其中 key1、key2 等为待读取的键。例如,需要读取 key 为 name 和 age 的值,可以使用命令:MGET name age。
5. 如何设置过期时间?
可以使用 EXPIRE 命令为键设置过期时间,格式为 EXPIRE key seconds,其中 key 是待设置的键,seconds 是过期时间(秒)。例如,为 key 为 message 的键设置过期时间为 60 秒,可以使用命令:EXPIRE message 60。
6. 如何获取过期时间?
可以使用 TTL 命令获取键的过期时间,格式为 TTL key,其中 key 是待获取过期时间的键。例如,获取 key 为 message 的键还有多久过期,可以使用命令:TTL message。
总之,Redis 提供了丰富的命令来进行数据存储和读取,同时也提供了过期时间、事务等高级特性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管理数据。

195.Redis为什么是单线程的?

Redis 之所以是单线程的,是因为它采用了异步 I/O 和事件驱动的编程模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多核 CPU 的优势,实现高并发和高吞吐量的数据读写操作。
具体来说,Redis 的单线程模型有以下几个优势:
1. 避免了多线程之间的竞争和锁定:在多线程环境下,线程之间需要通过锁机制或者其他同步方式来保证对共享数据的安全访问,这样会带来额外的开销和复杂度。而 Redis 的单线程模式避免了多线程之间的竞争和锁定,简化了代码实现,并且降低了系统开销。
2. 提高了缓存命中率:由于 Redis 是基于内存的数据库,使用单线程可以将 CPU 缓存直接映射到 Redis 中,提高了缓存命中率,并且降低了内存访问的延迟。
3. 可以更好地利用 CPU 的 Cache 和 Pipeline :单线程模式使得 Redis 可以更好地利用 CPU 的 Cache 和 Pipeline ,在处理大量请求时,能够有效地避免CPU的Switch Overhead。
4. 简化了开发和维护成本:Redis 的单线程模式非常简单,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提高开发人员的效率,并减小系统出错的可能性。
总之,Redis 的单线程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满足应用程序的需求,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并且避免了多线程带来的锁等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需要大量计算的操作,单线程可能会成为瓶颈,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

196.Redis真的是单线程的吗?

Redis 通常被称为单线程的数据库,这是因为 Redis 的主线程在处理客户端请求时只能使用一个 CPU 核心。但是,Redis 可以利用多个线程来处理不同的操作,例如:持久化、集群间复制和对缓存的清理等任务,并且还支持多路复用技术(IO多路复用),这使得 Redis 在高并发情况下仍具有卓越的性能。
当客户端发送请求时,Redis 会将请求放在队列中,并按照顺序依次处理。在每个请求处理中,Redis 会通过主循环来将请求分派给不同的模块进行处理。这些模块包括:网络 I/O、持久化、集群间复制和对缓存的清理等。
在处理请求时,Redis 将会在内存中查找或更新键值对,这些操作通常都是非阻塞的。如果 Redis 需要进行持久化操作或者集群间复制等任务,则会启动专门的线程来执行这些任务,这些线程通常是独立的,不会影响 Redis 的主线程性能。
总之,尽管 Redis 的主线程在处理客户端请求时只能使用一个 CPU 核心,但 Redis 可以利用多个线程来处理其他任务,并且支持多路复用技术,从而实现高并发处理和卓越的性能。

197.Redis持久化有几种方式?

Redis 提供了两种持久化方式,分别是 RDB 持久化和 AOF 持久化。
1. RDB 持久化
RDB 持久化是通过快照的方式来保存 Redis 数据库的,它会将当前内存中的数据以基于时间点的方式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然后再将这个临时文件重命名为 RDB 文件。因为写入文件的过程是耗时的,所以可以配置 Redis 在不同的条件下执行自动触发的 RDB 快照操作,比如:在指定时间间隔内有指定数量的写操作执行等。
2. AOF 持久化
AOF 持久化则是通过记录 Redis 的所有写操作来保存数据的,它会将所有写操作的指令以追加的形式写入到一个日志文件中,并提供了多种策略来控制日志文件的大小和刷盘频率。在 Redis 重启时,只需要重新执行一遍 AOF 文件中的写操作即可恢复数据。
RDB 持久化优点是对 Redis 的读写性能影响较小,并且产生的文件较小,但是会存在数据丢失的可能。AOF 持久化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精细的粒度上保证数据完整性,并且可以做到秒级别的恢复,但是对 Redis 的读写性能影响较大,并且产生的 AOF 文件相对较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业务场景的需求和硬件性能等因素来选择采用何种持久化方式或者两种方式结合使用。

198.Redis和 memecache 有什么区别?

Redis 和 Memcached 都是流行的内存缓存系统,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1. 数据存储方式:Redis 是一个键值数据库,可以存储字符串、哈希、列表、集合和有序集合等数据类型,而 Memcached 只能存储简单的 key-value 数据。
2. 内存管理方式:Redis 采用了基于内存技术的淘汰机制和持久化存储机制,支持 RDB 和 AOF 两种持久化方式。而 Memcached 则采用了基于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机制进行缓存淘汰,没有提供持久化存储机制。
3. 分布式处理能力:Redis 支持主从复制和哨兵模式,可以实现高可用和负载均衡;还支持分布式实现,可以构建 Redis Cluster,在多个节点之间自动分配 key 值。而 Memcached 只支持单节点部署,不能直接构建分布式缓存架构,需要通过客户端来实现数据的分片和负载均衡。
4. 数据结构和功能:Redis 支持丰富的数据结构和功能,如事务处理、发布/订阅模式、Lua 脚本等。而 Memcached 则只提供最基本的键值操作。因此,如果应用场景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数据类型和业务逻辑,Redis 是更好的选择。
5. 性能及并发能力:一般而言,Redis 在单线程下处理性能比 Memcached 更优,具备更好的并发处理能力。但是在多核 CPU 下的高并发场景,Memcached 的性能可能会更好,因为它可以利用多线程来实现并发处理。
总之,Redis 和 Memcached 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来进行选择。

199.Redis支持的 java 客户端都有哪些?

Redis 支持的 Java 客户端比较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比较常用的:
1. Jedis:Jedis 是 Redis 官方推荐的 Java 客户端,基于 Java 的 Socket 实现,并且支持连接池和 SSL 等特性,使用简单,性能优秀。
2. Lettuce:Lettuce 是一个高级、可扩展的 Redis 客户端,基于 Netty 实现,提供异步、同步以及响应式 API,支持连接池和 Sentinel 等特性,功能强大,性能卓越。
3. Redisson:Redisson 是一个全功能的 Redis 客户端,在基本的 Redis 操作之外还提供了分布式锁、消息队列、分布式集合等高级特性,基于 Netty 实现,支持异步操作,同时也支持许多其他的 NoSQL 数据库和分布式服务框架。
4. JRedis:JRedis 是一个纯 Java 实现的 Redis 客户端,与 Redis 的 C 库 API 保持一致,可以很好的兼容 Redis 的各种特性,包括 Pub/Sub、事务、管道等。
5. RedisTemplate:Spring 框架提供了名为 RedisTemplate 的 Redis 客户端,可以方便地在 Spring 应用中使用 Redis,支持自定义序列化器和反序列化器,让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操作 Redis 数据库。
除了以上列出的 Redis 客户端,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流行的 Redis 客户端,如 JRediSearch、JRebel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客户端。

200.jedis 和 redisson 有哪些区别?

Jedis 和 Redisson 都是 Redis 的客户端库,它们都提供了与 Redis 数据库进行交互的 API,并且支持 Redis 的主要功能和数据结构。不过它们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下面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编程模型
Jedis 采用阻塞 I/O 的编程模型,即在执行 Redis 操作时会阻塞调用线程,直到操作完成或者超时。而 Redisson 则采用非阻塞 I/O 的编程模型,即在执行 Redis 操作时不会阻塞调用线程,而是通过 Netty 提供的异步事件通知机制来实现回调。
2. 对 Redis 的支持
Jedis 支持 Redis 2.x 和 3.x 版本,而 Redisson 则支持 Redis 2.x、3.x、4.x、5.x 版本,且提供了对 Redis Sentinel 和 Redis Cluster 等高可用集群方案的支持。
3. 分布式锁支持
Redisson 提供了分布式锁、可重入锁、公平锁、读写锁等高级锁机制,同时还支持异步锁和可过期性锁等特性。而 Jedis 并没有提供针对分布式锁的封装,需要自己手动实现。
4. 对象映射支持
Redisson 提供了对象映射的功能,可以将 Java 对象序列化成 Redis 数据,也可以将 Redis 数据反序列化成 Java 对象,从而方便地进行对象存储和检索。而 Jedis 并不提供这样的功能。
综上,Jedis 更适合需要简单地操作 Redis 的应用程序,而 Redisson 则适合于需要更丰富的功能和分布式环境下的场景。

201.什么是缓存穿透?怎么解决?

缓存穿透是指缓存系统中,大量请求查询一个不存在的数据,导致每次请求都落在数据库上,从而导致数据库性能问题。通常是黑客对网站进行攻击时使用。
解决缓存穿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布隆过滤器
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在缓存层做初步的过滤,将请求中携带的参数进行 Hash 计算,判断是否存在于 Bloom Filter 中,如果不存在,则可以直接返回未找到数据的结果。
2. 缓存空对象
在缓存中将查询不到的数据也进行缓存,但是这些未找到的数据会被设置为一个特殊值(例如 null 或者 -1),用来标记该数据已经不存在了。当下次再查询该数据时,直接从缓存中返回默认值,不必每次都去查询数据库。
3. 数据预热
通过定时任务将常用数据提前加载到缓存中,以保证在访问量高峰期缓存中已经有了部分热点数据,从而降低了数据库压力和网络负载。
4. 限流
对于无法通过缓存预处理和算法较好地识别出的非法请求,可以使用限流技术对访问进行控制,以避免服务被大量恶意访问造成系统宕机、瘫痪等问题。
总之,缓存穿透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缓存策略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不同业务需求选用不同的解决方案。

202.怎么保证缓存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

要保证缓存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案:
1. Cache-Aside 模式:在 Cache-Aside 模式中,数据首先从缓存中获取,如果缓存中没有命中,则从数据库中获取。当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时,应用程序将数据写入缓存中,以便下次使用。当数据需要更新时,应用程序会先更新数据库,然后再删除缓存中的数据。这种方式可以确保缓存中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
2. Write-Through 模式:Write-Through 模式是指每当更新数据库记录时,都要同步更新缓存中相应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缓存和数据库的数据永远保持一致。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写操作变慢,并且可能会影响并发性能。
3. Write-Back 模式:Write-Back 模式是指应用程序首先将更新操作写入缓存,而不是直接写入数据库。缓存中的数据会定期或者在缓存容量达到一定阈值时被刷回到数据库。Write-Back 模式可以提高写操作的性能,但是可能导致数据在缓存中暂时存在不一致性。
4. 利用消息队列进行同步:在这种方式中,当数据库数据改变时,将此消息推送到一个消息队列中,缓存订阅此消息队列,并根据消息更新缓存中的数据。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缓存和数据库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但是能够保证数据最终达到一致。
需要根据业务场景选择适当的方案。一般而言,对于读多写少的场景,Cache-Aside 模式是比较适合的;对于读写频率相近且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Write-Through 模式或 Write-Back 模式更为合适;而使用消息队列则可以针对数据更新频率较高的场景。

203.Redis,什么是缓存穿透?怎么解决?

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一个缓存和数据库中都不存在的数据,导致每次查询都必须访问一次数据库,从而引起了性能问题。通常会被黑客攻击利用,以造成数据库压力或缓存失效等问题。
解决缓存穿透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布隆过滤器
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在缓存层做初步的过滤,在缓存层判断请求中携带参数的哈希值是否存在于布隆过滤器中,如果不存在则直接返回没找到的结果,避免了对底层数据库的查询。
2. 缓存空对象
在缓存中将查询不到的数据也进行缓存,但是这些未找到的数据会被设置为一个特殊的值(例如 null 或 -1),用来标记该数据已经不存在了。当下次再查询该数据时,我们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返回默认值,不必每次都去查询数据库。
3. 数据预热
通过定时任务或者其他方式将常用数据提前加载到缓存中,以保证在访问量高峰期缓存中已经有了部分热点数据,从而降低了数据库压力和网络负载。
4. 限流
对于无法通过缓存预处理和算法较好地识别出的非法请求,可以使用限流技术对访问进行控制,以避免服务被大量恶意访问造成系统宕机、瘫痪等问题。
总之,针对缓存穿透问题,我们需要采用合适的缓存策略,并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204.Redis怎么实现分布式锁?

Redis 分布式锁主要是通过 Redis 的 setnx 命令来实现的,setnx 命令可以将一个 key 的值设置为指定的字符串,但是只有当这个 key 不存在时才会执行设置操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 setnx 命令实现分布式锁的加锁和解锁操作,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客户端获取锁
客户端调用 setnx 命令尝试获取锁,如果返回结果为 1(表示获取锁成功),则表示获取锁成功;否则返回 0(表示锁已经被其他客户端占用),则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继续重试或者返回获取锁失败。
2. 设置过期时间
为了防止某些情况下客户端由于异常崩溃或者网络中断等原因未能及时释放锁,导致死锁的出现,我们需要为锁设置一个过期时间。客户端在获取锁成功后,使用 Redis 的 expire 命令为锁设置一个过期时间,确保在有效期内自动释放锁。
3. 客户端释放锁
在客户端执行完业务操作后,需要调用 del 命令将锁删除,以释放锁资源。注意,在删除锁之前需要判断当前锁是否属于当前客户端持有,以避免误删其他客户端的锁。
4. 分布式锁的精细化控制
为了避免因为分布式锁本身会存在的问题,例如锁容易出现死锁、误删其他客户端的锁等问题,我们可以对分布式锁进行一些精细化控制,例如对获取锁和释放锁的操作进行调试、限制获取锁的次数以及设置适当的超时时间等。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基于 Redisson 等第三方分布式锁框架来更加方便、安全和稳定地实现分布式锁。

205.Redis分布式锁有什么缺陷?

Redis 分布式锁虽然是一种常用的分布式锁方案,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下面是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
1. 高可用性问题
在 Redis 分布式锁的实现中,为了避免分布式锁持有者发生宕机或者挂掉的情况,通常会采用 Redis Sentinel 或 Redis Cluster 等高可用方案。但是这些方案仍然存在单点故障和故障切换延迟等问题,如果在故障恢复期间,多个线程同时尝试获取分布式锁,可能会造成锁竞争和死锁等问题。
2. 锁粒度问题
Redis 分布式锁的实现通常是基于 Redis 的 SETNX 命令实现的,即创建一个值为“1”的 key,代表这个分布式锁被一个客户端占用。然而,这种锁的粒度是 key 级别的,因此不适合对复杂业务逻辑进行细粒度的控制,需要使用多个分布式锁来实现。
3. 死锁问题
由于 Redis 分布式锁的实现是基于 Redis 事务和 Lua 脚本的,因此可能会出现死锁问题。例如在 Redis 事务中执行两个操作,其中第一个操作对某个 key 进行了修改,而第二个操作需要读取该 key 的值来进行判断。如果在事务提交前同时有另一个客户端持有了这个 key 的锁,那么第二个操作会被阻塞,从而导致死锁。
4. 时钟偏差问题
Redis 分布式锁通常是基于 Redis 服务器的系统时钟实现的。然而,在分布式环境下,由于各个服务器之间时钟可能存在不同步的问题,因此可能会出现时钟偏差,导致分布式锁的过期时间计算错误,从而导致锁无法正确释放或者被错误地释放。
总之,虽然 Redis 分布式锁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分布式锁方案,但它也存在上述缺陷,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方案,并且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各种潜在的问题。

206.Redis如何做内存优化?

Redis 是一种基于内存的高性能 Key-Value 存储系统,其性能非常优秀,但是在大规模数据存储时,内存使用的问题需要得到管控。以下是几种 Redis 内存优化的方法:
1. 使用压缩:如果部署环境中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可压缩性,可以开启 Redis 的压缩功能,让 Redis 自动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压缩,以节省内存的使用。
2. 设置最大内存阈值:可以使用 Redis 的 maxmemory 参数设置 Redis 实例能够使用的最大内存容量,当内存使用达到该容量时,可以通过配置 Redis 的淘汰机制来清除不常用的数据,以腾出更多的内存空间。
3. 采用分区机制:如果单个 Redis 实例无法满足需求,可以采用 Redis 的分区机制,将数据分布在不同的 Redis 节点上,以实现更高的并发能力和更大的存储容量。
4. 适当设置过期时间:可以给 Redis 存储的数据设置过期时间,当数据过期后,Redis 会自动将其删除。这样可以避免缓存数据过期占用过多内存空间,确保缓存的有效性。
5. 限制缓存大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限制 Redis 缓存的大小,将缓存的数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因为数据量过大而占用过多内存空间。
6. 关闭不必要的功能:如果 Redis 实例中某些功能并未使用,可以考虑关闭这些功能,以减少内存占用。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对 Redis 进行内存优化,提高 Redis 的性能和稳定性。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