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将分享神秘Gradle
的常见开发技巧,主要包括:
- Gradle配置
- Config配置
- Build配置
- 依赖管理
- 简化BuildConfig配置
- 管理全局插件的依赖
- 动态调整组件开关
- 自定义Gradle插件
技巧1:Gradle配置
优化前
对于一个普通 model.gradle
,默认的配置如下:
如果我们每个 model
都这样写,步骤太复杂了,下面通过模板提取从而进行优化。
优化步骤
新建一个 gradle
文件,命名为 xxx.gradle
,复制上述 model
里的配置,放到你的项目中,可以自定义修改一些通用内容,在其他model
中依赖即可,如下:
// 这就是刚才新建的默认gradle文件,
// 注意:如果你的default.gradle是在项目目录下,请使用../,如果仅在app下,请使用./
apply from: "../default.gradle"
import xxx.*
android {
// 用于隔离不同model的资源文件
resourcePrefix "lc_play_"
}
dependencies {
compileOnly project(path: ':common')
api xxx
}
// 上述的 android{} , dependencies{}
// 其内部的内容都会在 `default.gradle` 的基础上叠加,对于唯一的键值对,会进行替换。
技巧2:Config配置
在项目中,你是如何去写你的版本号等其他默认配置呢?
优化前
- 对于一个新项目,其默认的配置如下所示
- 若每次新创建
model
,也需要定义其默认参数,如果每次都直接在这里去改动,那么如果版本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修改多次,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效果。
优化后
新建 「config.gradle」 ,内容如下:
// 一些配置文件的保存
// 使用git的commit记录当做versionCode
static def gitVersionCode() {
def cmd = 'git rev-list HEAD --count'
return cmd.execute().text.trim().toInteger()
}
static def releaseBuildTime() {
return new Date().format("yyyy.MM.dd", TimeZone.getTimeZone("UTC"))
}
ext {
android = [compileSdkVersion: 30,
applicationId : "com.xxx.xxx",
minSdkVersion : 21,
targetSdkVersion : 30,
buildToolsVersion: "30.0.2",
buildTime : releaseBuildTime(),
versionCode : gitVersionCode(),
versionName : "1.x.x"]
}
使用时:
android {
def android = rootProject.ext.android
defaultConfig {
multiDexEnabled true
minSdk android.minSdkVersion
compileSdk android.compileSdkVersion
targetSdk android.targetSdkVersion
versionCode android.versionCode
versionName android.versionName
}
}
技巧3:Build配置
配置不同build类型
在开发中,我们一般会有多个环境,比如 「开发环境」 ,「测试环境」,「线上环境」:
buildTypes {
release {
minifyEnabled false
proguardFiles getDefaultProguardFile('proguard-android-optimize.txt'), 'proguard-rules.pro'
}
dev{
// initWith代表的是允许从其他build类型进行复制操作,然后配置我们想更改的设置
// 这里代表的是从release复制build配置
initWith release
// 清单占位符
manifestPlaceholders = [hostName:"com.petterp.testgradle.dev"]
// 会在你原包名后面新增.test
applicationIdSuffix ".dev"
}
}
如上所述,dev
是我们新增的 「build类型」 ,当新增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命令行使用如下匹配的指令,或者点击As 最右侧,gradle图标,选择app(根据自己build的配置位置而定,一般默认是app-model),选择other,即可看到多了如下几个指令:
<img src="https://tva1.sinaimg.cn/large/008i3skNly1gyepjrwhvpj312c0u076r.jpg" alt="image-20220114095904490" style="zoom: 33%;" />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如下命令行执行,以便在 「Jenkins」 或者 「CI」 下 build
时执行:
gradlew buildDev
gradlew assembleDev
// 注:mac下是gradlew开头,windows下可能是./gradlew
配置变体
对于开发中,我们一般都有多渠道的需求,一般而言,如果仅仅是多渠道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 walle 去做,如果我们可能还有更精细的设置,比如针对这个 「build类型」,我们很可能对应了不同的默认配置等,比如配置不同的 applicationId
,资源。如下所示:
// 变体风味名,如果只设置一个,则所有变体会自动使用,如果存在两个及以上,需要在变体中指定,并且变体需要与分组匹配。
// 风味名,类似于风格,分组的意思。
flavorDimensions "channel"
// flavorDimensions ("channel","api")
productFlavors {
demo1 {
// 每一个变体都必须存在一个风味,默认使用flavorDimensions(仅限其为单个时)的值,否则如果没提供,则会报错。
dimension "channel"
// appid后缀,会覆盖了我们build类型中的applicationIdSuffix
applicationIdSuffix ".demo"
// 版本后缀
versionNameSuffix "-demo"
}
demo2 {
dimension "channel"
applicationIdSuffix ".demo2"
versionNameSuffix "-demo2"
}
}
然后查看我们的 「build Variants」:
<img src="https://tva1.sinaimg.cn/large/008i3skNly1gyepjsdbhpj30p20cgjry.jpg" alt="image-20220115110605931" style="zoom:50%;" />
「Gradle」 会根据我们的 变体
和 build类型
自动创建多个build变种,按照 变体名-build类型名
方式命名。
在配置变体时,我们也可以替换在
build类型
中设置的所有默认值,具体原因是,在添加build类型
时,默认的defaultConfig
配置其实是属于ProductFlavors
类,所以我们也可以在任意变体中替换所有默认值。
组合多个变体
在某些场景下,我们可能想将多个产品的变体组合在一起,比如我们想增加一个 「api30」 的变体,并且针对这个变体,我们想**「让demo1和demo2与分别也能与其组合在一起」** ,即也就是当channel是demo1时api30下对应的包。如下所示,我们更改上面的配置:
flavorDimensions("channel", "api")
productFlavors {
demo1 {
dimension "channel"
applicationIdSuffix ".demo"
versionNameSuffix "-demo"
}
demo2 {
dimension "channel"
applicationIdSuffix ".demo2"
versionNameSuffix "-demo2"
}
minApi23 {
dimension "api"
minSdk 23
applicationIdSuffix ".minapi23"
versionNameSuffix "-minapi23"
}
}
最终如下所示,左侧是 gralde
生成的 「build变种」 ,右侧对应其中 demo1MinApi23Debug
打包后的产物具体信息:
「所以最终可总结为:最终我们在打包时,我们的包名和版本名会根据多个变体混合生成,具体如上图所示,然后分别使用了两者都具有的配置,当配置出现重复时,优先以开头的变体配置作为基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给demo1变体也配置了最低sdk版本是21,那么最终打出来的包minSdk也会是21,而不是minApi23中的minSdk配置
过滤变体
Gradle
会为我们配置的 「所有变体」 和 「build类型」 每一种可能组合都创建一个 build变种
。当然有些变种,我们并不需要,所以我们可以在相应模块的 build.gradle
中创建 「变体过滤器」 ,以便移除某些不需要的变体配置。
android{
...
variantFilter { variant ->
def names = variant.flavors*.name
if (names.contains("demo2")) {
setIgnore(true)
}
}
...
}
效果如下:
<img src="https://tva1.sinaimg.cn/large/008i3skNly1gyepjtb49xj31ho0j4tb7.jpg" alt="image-20220115120754881" style="zoom:50%;" />
针对变体配置依赖项
我们也可以针对上面这些变体,进行不同的依赖。比如:
demo1Implementation xxx
minApi23Implementation xxxx
变体和build类型 该 如何选择?
如你新增了一个变体 firDev
,那么默认情况下就会有如下的 「build命令」 生成
firDevDebug
firDevRelase
firDevXXX(xxx是你自定义的build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
debug
和relase
是默认就会存在的,我们可以选择覆盖,否则就算移除,其也会选择默认设置存在
即也就是最终 gradle
会帮我们每个变体都生成相应的 「build类型」 对应的命令,变体就相当于不同的渠道,而 「build类型」 就相当于针对这个渠道,存在着多种环境,比如 debug
,relase
,你自定义的更多build类型。
- 所以如果你的场景仅仅是想对应几个不同环境,那么直接配置 「build类型」 即可;
- 如果你可能希望区分不同的包下的依赖项或者资源配置,那么配置 「变体」 即可。
技巧4:依赖管理
对于一些环境下,我们并不想在线上依赖某些库或者 「model」 ,如果是三方库,一般都会有 「relase」 下依赖的版本。
如果是本地model,目前已经引用到了,所以就需要对于线上环境做null包处理,只留有相应的包名与入口,具体的实现都为null.
限制依赖条件为build类型
debugImplementation project(":dev")
releaseImplementation project(":dev_noop")
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我们使用默认的 debugImplementation
和 releaseImplementation
进行依赖时,最终打包时是否会依赖其中,取决于我们 「使用的build命令中build类型是不是debug或者relase」 ,如果使用的是自定义的 dev
,那么上述的两个 model 也都不会依赖,很好理解。
限制依赖条件为变体
相应的,如果我们希望当前的依赖的库或者model 不受 「build类型」 限制,仅受 「变体」 限制,我们也可以使用我们的 变体-Implementation
进行依赖,如下所示:
demo1Implementation project(":dev")
这个意思是,「如果我们打包时使用demo1相应的gradle命令,比如assembleDemo1Debug,那么无论当前build类型是debug还是release或者其他,其都会参与依赖。」
排除传递的依赖项
开发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依赖冲突,对于第三方库导致的依赖冲突,比较好解决,我们只需要使用 exclude
解决即可,如下所示:
dependencies {
implementation("androidx.lifecycle:lifecycle-extensions:2.2.0") {
exclude group: 'androidx.lifecycle', module: 'lifecycle-process'
}
}
统一全局的依赖版本
有时候,某些库会存在好多个版本,虽然 Gradle 会默认选用最高的版本,但是依然不免有时候还是会提示报错,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配置全局统一的版本限制:
android{
defaultConfig {
configurations.all {
resolutionStrategy {
force AndroidX.Core
force AndroidX.Ktx.Core
force AndroidX.Work_Runtime
}
}
}
}
技巧5:简化BuildConfig配置
开发中,我们常见的都会将一些配置信息,写入到 BuildConfig
中,以便我们在开发中使用,这也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了。
配置方式1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们可以在执行 「applicationVariants」 task任务时,将我们的 config
写入配置中,示例如下:
「app/ build.gradle」
android.applicationVariants.all { variant ->
if ("release" == variant.buildType.getName()) {
variant.buildConfigField "String", "baseUrl", "\"xxx\""
} else if ("preReleaseDebug" == variant.buildType.getName()) {
variant.buildConfigField "String", "baseUrl", "\"xxx\""
} else {
variant.buildConfigField "String", "baseUrl", "\"xxx\""
}
variant.buildConfigField "String", "buglyAppId", "\"xx\""
variant.buildConfigField "String", "xiaomiAppId", "\"xx\""
...
}
在写入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判断当前的 「build类型」 从而决定到底写入哪些。
优化配置
如果配置很少的话,上述方式写还可以接收,那如果配置参数很多,成百呢?此时就需要我们将其抽离出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新建一个 build_config.gradle
,将上述代码复制到其中。
然后在需要的 「模块」 里,依赖一下即可。
apply from: "build_config.gradle"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我们 app-build.gradle
里的逻辑,通过增加统一的入口,来提高效率和可读性。
配置方式2
当然也有另一种方式,相当于我们自己定义两个方法,在 buildType
里自行调用,相应的我们将 「config配置」 按照规则写入一个文件中去管理。
示例代码:
「app/ build.gradle」
buildTypes {
// 读取 ./build_extras 下的所有配置
def configBuildExtras = { com.android.build.gradle.internal.dsl.BuildType type ->
// This closure reads lines from "build_extras" file and feeds its content to BuildConfig
// Nothing but a better way of storing magic numbers
def buildExtra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build_extras"))
buildExtras.eachLine {
def keyValue = it == null ? null : it.split(" -> ")
if (keyValue != null && keyValue.length == 2) {
type.buildConfigField("String", keyValue[0].toUpperCase(), "\"${keyValue[1]}\"")
}
}
}
release {
...
configBuildExtras(delegate)
...
}
debug{
...
configBuildExtras(delegate)
...
}
}
「build_extras」
...
baseUrl -> xxx
buglyId -> xxx
...
上述两种配置方式,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我个人是比较喜欢方式1,毕竟看着更简单,但其实两者的实现方式也是大差不大,具体看个人习惯吧。
技巧6:管理全局插件的依赖
某些时候,我们所有的model,可能都需要集成一个插件,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在 项目build.gradle
里全局统一管理,而避免到每一个**「Gradle」** 下去集成:
// 管理全局插件的依赖
subprojects { subproject ->
// 默认应用所有子项目中
apply plugin: xxx
// 如果想应用到某个子项目中,可以通过 subproject.name 来判断应用在哪个子项目中
// subproject.name 是你子项目的名字,示例如下
// 官方文档地址:https://guides.gradle.org/creating-multi-project-builds/#add_documentation
// if (subproject.name == "app") {
// apply plugin: 'com.android.application'
// apply plugin: 'kotlin-android'
// apply plugin: 'kotlin-android-extensions'
// }
}
技巧7:动态调整组件开关
对于一些组件,在 debug
开发时如果依赖,对我们的编译时间可能会有影响,那么此时,如果我们增加相应的开关控制,就会比较好:
buildscript {
ext.enableBooster = flase
ext.enableBugly = flase
if (enableBooster)
classpath "com.didiglobal.booster:booster-gradle-plugin:$booster_version"
}
如果每次都是静态控制,那么当我们使用 CI
来打包时,就会没法操作。所以相应的,我们可以更改一下逻辑:
我们创建一个文件夹,里面放的是相应的忽略文件,如下所示:
然后我们更改一下相应的 buildscript
逻辑:
buildscript {
ext.enableBooster = !file("ignore/.boosterignore").exists()
ext.enableBugly = !file("ignore/.buglyignore").exists()
if (enableBooster)
classpath "com.didiglobal.booster:booster-gradle-plugin:$booster_version"
}
通过判断相应的插件对应的文件是否存在,来决定插件在CI打包时的启用状态。在CI打包时,我们只需要通过shell删除相应的配置ignore文件或者通过gradle执行相应命令即可。因为本篇是讲gradle的一些操作,所以我们就主要演示一下gradle的命令示例。
技巧8:自定义Gradle插件
我们先简单写一个最入门的插件,用来移除相应的文件,来达到开关插件的目的。
task checkIgnore {
println "-------checkIgnore--------开始->"
removeIgnore("enableBugly", ".buglyignore")
removeIgnore("enableGms", ".gmsignore")
removeIgnore("enableByteTrack", ".bytedancetrackerignore")
removeIgnore("enableSatrack", ".satrackerignore")
removeIgnore("enableBooster", ".boosterignore")
removeIgnore("enableHms", ".hmsignore")
removeIgnore("enablePrivacy", ".privacyignore")
println "-------checkIgnore--------结束->"
}
def removeIgnore(String name, ignoreName) {
if (project.hasProperty(name)) {
delete "../ignore/$ignoreName"
def sdkName = name.replaceAll("enable", "")
println "--------已打开$sdkName" + "组件"
}
}
这个插件的作用很简单,就是通过我们 Gradle 命令 「携带的参数」 来移除相应的插件文件。
gradlew app:assembleRoyalFinalDebug -PenableBugly=true
具体如图所示:在 「CI-build」 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传递相应的值,来动态决定是否启用某插件。
优化版
上述方式虽然方便,但是看着依然很麻烦,那么有没有更简单,单纯利用 Gradle
即可。其实如果稍微懂一点 Gradle 生命周期,这个问题就能轻松解决。
我们可以在 settings.gradle
里监听一下 Gradle 的 「生命周期」 ,然后在项目结构加载完成时,也就是 projectsLoaded
执行时,去判断一下,如果存在某个参数,那么就打开相应的组件,否则关闭。示例如下:
// settings.gradle
gradle.projectsLoaded { proj ->
println 'projectsLoaded()->项目结构加载完成(初始化阶段结束)'
def rootProject = proj.gradle.rootProject
rootProject.ext.enableBugly = rootProject.findProperty("enableBugly") ?: false
rootProject.ext.enableBooster = rootProject.findProperty("enableBooster") ?: false
rootProject.ext.enableGms = rootProject.findProperty("enableGms") ?: false
rootProject.ext.enableBytedance = rootProject.findProperty("enableBytedance") ?: false
rootProject.ext.enableSadance = rootProject.findProperty("enableSadance") ?: false
rootProject.ext.enableHms = rootProject.findProperty("enableHms") ?: false
rootProject.ext.enablePrivacy = rootProject.findProperty("enablePrivacy") ?: false
}
执行build命令时携带相应参数即可:
gradlew assembleDebug -PenablePrivacy=true
作者:Peterp
原文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5398519690690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