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八股文(基础-下)

Java基础(下)

1、极高并发下HashTable和ConcurrentHashMap哪个性能更好,为什么,如何实现的。

在极高并发的情况下,ConcurrentHashMap的性能要优于HashTable。原因在于,HashTable在处理并发时,会对整个表进行锁定,即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对HashTable进行操作。这种独占锁的方式在高并发场景下会导致大量的线程阻塞,从而降低系统的性能。

而ConcurrentHashMap则采用了分段锁(Segment Locking)机制,将整个哈希表分成多个段,每个段对应一个锁。当一个线程访问某个段时,只需锁定这个段,其他线程可以访问其他未被锁定的段。这样,多个线程可以并发访问ConcurrentHashMap,大大提高了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

此外,ConcurrentHashMap还采用了CAS(Compare And Swap)操作来进一步降低锁的开销。在ConcurrentHashMap中,当插入或更新一个键值对时,会先通过CAS操作尝试更新,如果成功,则不需要加锁;只有在发生冲突时,才需要对相应的段加锁。这种无锁编程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ConcurrentHashMap的性能。

综上所述,ConcurrentHashMap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优于HashTable,主要原因是它采用了分段锁机制和CAS操作,使得多个线程可以并发访问,大大降低了线程阻塞和锁的开销。

2、HashMap在高并发下如果没有处理线程安全会有怎样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是什么。

在并发环境下,如果没有适当的线程安全处理,HashMap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安全隐患:

  1. 数据丢失:当多个线程同时修改HashMap时,可能会发生一个线程的写操作覆盖另一个线程的写操作,导致某些数据丢失。

  2. 死循环:在HashMap的扩容过程中,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进行put操作,可能会导致链表形成环形结构,这样在后续的get操作时可能会进入无限循环,导致CPU使用率飙升,系统响应变慢。

  3.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如果一个线程在遍历HashMap的同时,另一个线程进行了修改操作,可能会导致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4. 数据不一致:由于HashMap的内部结构在并发修改时可能会被破坏,导致存储的数据出现不一致性,比如某个键对应的值可能不是最新的。

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 程序运行不稳定,偶尔会出现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 存储在HashMap中的数据与预期不符,出现数据丢失或数据重复。

  • 系统性能严重下降,由于线程竞争和不必要的同步,导致程序响应时间变长。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如ConcurrentHashMap,它内部实现了分段锁,可以有效地支持并发访问。

  • 如果需要使用HashMap,可以通过外部同步来保证线程安全,例如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者Lock来同步对HashMap的访问。

  • 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方法来包装一个线程安全的HashMap。

在并发编程中,正确处理线程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保证程序的正确性、稳定性和性能。

3、java中四种修饰符的限制范围。

在Java中,有四种访问控制修饰符,它们分别用于控制成员(字段、方法、内部类等)的访问级别。这些修饰符的限制范围从最宽松到最严格依次是:

  1. public

    • 公有的(public)成员可以在任何其他类中访问,不管这些类是否在同一个包中,还是在不同的包中。

    • 公有成员没有访问限制。

  2. protected

    • 受保护的(protected)成员可以在同一个包内的任何类中访问,也可以在继承该类的子类中访问,即使这些子类不在同一个包中。

    • 受保护成员的访问限制相对宽松,但通常不暴露给外部包。

  3. default (没有修饰符)

    • 默认(default)访问权限,也称为包私有(package-private)成员,只能在同一个包内的类中访问。

    • 默认成员的访问限制较为严格,它们对外部包的类是不可见的。

  4. private

    • 私有的(private)成员只能在它们所在的类的内部访问。

    • 私有成员的访问限制最为严格,它们对于任何外部类,包括同一个包内的其他类和子类都是不可见的。

总结来说,Java中的四种访问控制修饰符分别提供了不同级别的访问限制,从public的完全开放到private的完全封闭。正确使用这些修饰符是封装性的关键,可以隐藏实现细节,保护类的内部状态,同时提供必要的接口与外部通信。

4、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注意JDK8的接口可以有实现。

接口(Interface)和抽象类(Abstract Class)都是Java中用来定义抽象层次和实现多态的机制。它们之间有一些关键的区别,尤其是在JDK 8之后,接口的功能得到了增强。

抽象类:

  1. 抽象方法:抽象类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和非抽象方法。抽象方法是没有具体实现的方法,它们必须被子类实现。

  2. 构造器:抽象类可以有构造器,而且构造器可以被子类调用。

  3. 成员变量:抽象类可以包含实例变量和类变量,这些变量可以是非final的。

  4. 继承: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因为Java不支持多重继承。

  5. 状态和行为:抽象类可以包含具体的状态(成员变量)和行为(方法实现)。

  6. 访问权限:抽象类可以拥有各种访问权限的成员。

接口(JDK 8及以后):

  1. 默认方法:JDK 8引入了默认方法(default methods),允许接口提供方法的实现。这些方法可以有具体的实现,不需要子类覆盖。

  2. 静态方法:接口可以包含静态方法,这些方法不能被接口的实例调用,只能通过接口名直接调用。

  3. 私有方法:JDK 9引入了私有方法(private methods),允许接口内部的方法共享代码,但不暴露给实现类。

  4. 继承: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提供多继承的效果。

  5. 成员变量:接口中声明的任何字段都是隐式的public, static, final,即接口常量。

  6. 状态和行为:传统上,接口只定义行为而不包含状态,但在JDK 8中,通过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接口可以包含行为。

  7. 访问权限:接口中的方法默认是public的,JDK 9之后允许私有方法。

总结:

  • 设计目的:抽象类通常用于部分实现共同行为的类层次结构,而接口用于定义公共行为契约。

  • 继承和实现: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但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 方法的实现:抽象类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和非抽象方法,而接口传统上只包含抽象方法,但在JDK 8之后可以包含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

  • 状态和行为:抽象类可以包含具体的状态和行为,而接口通常只定义行为(尽管JDK 8之后可以通过默认方法包含行为)。

在选择使用抽象类还是接口时,需要考虑类的继承结构、功能的复杂度以及系统设计的灵活性需求。抽象类更适合于那些部分实现共同行为的类层次结构,而接口则适合于定义多态行为和实现多继承效果。

5、动态代理的两种方式,以及区别。

在Java中,动态代理是一种用于在运行时创建代理对象并拦截方法调用的机制。动态代理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基于Java标准库的java.lang.reflect.Proxy类和基于CGLIB(Code Generation Library)的第三方库。下面是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1. 基于Java标准库的Proxy类:

  • 实现接口:这种方式要求目标对象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代理对象将继承这些接口,并且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拦截接口方法的调用。

  • 性能:由于是基于Java标准库实现的,因此不需要额外的依赖,且通常性能较好。

  • 使用简单:直接使用Java标准库中的Proxy类和InvocationHandler接口,易于理解和实现。

  • 局限性:因为代理对象是基于接口的,所以它只能代理接口中定义的方法。如果目标对象有一些未在接口中定义的方法,这些方法将不能被代理。

2. 基于CGLIB的代理:

  • 继承方式:CGLIB通过继承目标对象的方式创建代理,即使目标对象没有实现任何接口也可以被代理。

  • 性能:CGLIB通过底层的字节码技术生成代理类,通常性能略低于基于Proxy的方式,但仍然非常高效。

  • 复杂性:使用CGLIB可能需要额外的设置,比如类加载器的问题,且实现起来可能比使用Java标准库稍微复杂一些。

  • 功能强大:CGLIB可以代理所有类型的方法,包括未在接口中定义的方法,甚至可以修改方法的行为。

总结:

  • 适用场景:如果目标对象实现了接口,使用Java标准库的Proxy类通常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简单且直接。如果目标对象没有实现接口,或者需要代理所有方法,包括未在接口中定义的方法,那么CGLIB是更合适的选择。

  • 性能考量:两种方式在性能上差异不大,但在特定的场景下,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

  • 依赖和兼容性:使用CGLIB需要引入额外的依赖,因此在考虑使用CGLIB时,需要确保项目的兼容性。

在实际应用中,Spring 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就使用了这两种动态代理方式。当目标对象实现了接口时,Spring默认使用Proxy类创建代理;如果没有实现接口,则使用CGLIB。开发者也可以通过配置来强制Spring使用CGLIB进行代理。

6、Java序列化的方式。

Java序列化是将Java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的过程,以便能够将其存储到文件中、通过网络传输或者在程序的不同组件之间传递。反序列化是序列化的逆过程,即将字节序列恢复为Java对象。Java提供了内置的序列化机制,同时也支持一些第三方库来实现序列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Java序列化方式:

1. Java原生序列化(Java Native Serialization):

  • 使用ObjectOutputStreamObjectInputStream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 对象的类必须实现java.io.Serializable接口。

  • 可以序列化对象的所有属性,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对象、数组和枚举。

  • Java原生序列化的性能和可扩展性有限,且序列化格式不兼容其他语言。

2. Java原生外部序列化(Java Externalizable):

  • java.io.Externalizable接口是Serializable的一个子接口,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允许开发者指定哪些部分需要序列化。

  • 实现了Externalizable接口的类需要提供writeExternalreadExternal方法来实现自定义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逻辑。

3. JSON序列化(JSON Serialization):

  • 使用第三方库如Jackson或Gson来将Java对象转换为JSON格式,并可以反向转换。

  • 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阅读和编写,且与语言无关,便于跨平台和跨语言的数据交换。

4. XML序列化(XML Serialization):

  • 使用第三方库如JAXB(Java Architecture for XML Binding)来实现Java对象与XML之间的相互转换。

  • XML格式适合于结构化数据的交换,但相比于JSON,它的数据体积通常更大。

5. Protobuf序列化(Protocol Buffers):

  • Protobuf是由Google开发的一种语言中立、平台中立、可扩展的机制,用于序列化结构化数据。

  • 它使用.proto文件定义数据的结构,然后使用代码生成器生成特定语言的代码。

6. Kryo序列化:

  • Kryo是一个快速和高效的Java序列化框架,它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集合,并且可以通过配置来优化性能。

  • Kryo不是Java原生序列化的一部分,需要添加额外的依赖。

7. Hessian序列化:

  • Hessian是一种轻量级的二进制协议,用于Web服务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 它是平台无关的,并且比Java原生序列化更高效。

8. Avro序列化:

  • Avro是一种支持富数据结构的序列化框架,它可以与Schema一起使用,使得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非常灵活。

选择哪种序列化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性能要求、数据大小、兼容性和易用性等因素。例如,对于需要跨平台或跨语言交互的应用,JSON和XML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需要高性能和低延迟的内部系统,Kryo和Protobuf可能更合适。

7、传值和传引用的区别,Java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传值引用。

在编程语言中,参数传递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传值(pass by value)和传引用(pass by reference)。这两种方式描述了函数调用时参数是如何传递给函数的。

传值(Pass by Value):

  • 当使用传值方式时,函数接收的是参数值的一个副本。

  • 在函数内部对参数的任何修改都不会影响原始数据。

  • Java、C、C++(对于基本数据类型)和许多其他语言都使用传值方式。

传引用(Pass by Reference):

  • 当使用传引用方式时,函数接收的是参数的内存地址(即引用)。

  • 在函数内部对参数的修改会影响到原始数据,因为操作的是同一块内存。

  • Pascal和某些形式的C++参数传递是传引用的。

Java中的参数传递:

  • Java总是使用传值方式来传递参数,无论是基本数据类型(如int、float)还是对象引用。

  • 当传递一个对象时,实际上传递的是对象引用的值,即对象的内存地址的副本。

  • 这意味着,如果在函数内部改变了引用指向的对象,那么外部的原始引用所指向的对象也会被改变,因为它们指向同一块内存。

  • 但是,如果在函数内部改变了引用本身,那么外部原始引用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它只是引用副本的一个改变。

传值引用(Pass by Value-Reference):

  • 传值引用是一种参数传递的方式,其中传递的是引用的值,但是这个引用指向的是原始数据。

  • 在这种方式下,不能改变引用本身,但可以改变引用所指向的对象。

  • Java的参数传递通常被描述为“传值引用”,因为虽然传递的是引用的值,但是可以通过这个引用修改原始对象的状态。

示例:

public class 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 = 5;
        Integer b = 10;
        modify(a, b);
        System.out.println("a: " + a); // 输出 5,基本类型传值
        System.out.println("b: " + b); // 输出 20,对象引用传值
    }
​
    public static void modify(int a, Integer b) {
        a = 3;
        b = 20;
    }
}

在上述示例中,修改a的值不会影响main方法中的a,因为a是基本类型,按值传递。而修改b的值也不会影响main方法中的b,因为虽然传递的是对象引用,但是bmodify方法中被重新赋值,指向了新的对象。

总结来说,Java中的参数传递总是按值传递,但对于对象引用,传递的是引用的值,这允许在方法内部修改引用所指向的对象的状态。这种传递方式有时被称为“传值引用”。

8、一个ArrayList在循环过程中删除,会不会出问题,为什么。

在Java中,如果你尝试在遍历ArrayList时直接删除元素,是会出问题的。这是因为迭代器(Iterator)或for-each循环在内部使用了一个预期的集合结构,如果直接在集合上进行修改,这个结构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或者遗漏某些元素。

使用迭代器删除元素

如果你使用迭代器来遍历ArrayList,并希望在遍历过程中删除元素,你应该使用迭代器提供的remove()方法,而不是直接使用ArrayList的remove()方法。这样做是安全的,因为迭代器会处理由于删除元素而引起的内部结构变化。

示例: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A");
list.add("B");
list.add("C");
​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lis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tring item = iterator.next();
    if (item.equals("B")) {
        iterator.remove(); // 使用迭代器的remove方法
    }
}

使用for-each循环删除元素

如果你使用for-each循环( 增强 for 循环)来遍历ArrayList,并尝试在循环中删除元素,你将会得到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因为for-each循环是基于迭代器的,而它不支持在迭代过程中修改集合。

示例: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A");
list.add("B");
list.add("C");
​
for (String item : list) {
    if (item.equals("B")) {
        list.remove(item); // 这会导致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
}

使用普通for循环删除元素

如果你使用普通的for循环来遍历ArrayList,并且从后向前遍历并删除元素,这是安全的,因为删除元素不会影响到已经遍历过的元素的索引。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A");
list.add("B");
list.add("C");
​
for (int i = list.size() - 1; i >= 0; i--) {
    if (list.get(i).equals("B")) {
        list.remove(i); // 安全的删除方式
    }
}

总结

在循环过程中删除ArrayList元素时,你应该使用迭代器的remove()方法,或者使用普通for循环从后向前遍历并删除元素。这些方法能够避免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和遗漏元素的问题。

9、@transactional注解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为什么。

在Spring框架中,@Transactional注解用于声明方法或类需要在事务的上下文中执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注解可能会失效,导致事务管理不起作用。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Transactional失效的原因:

  1. 配置问题

    • 如果没有正确配置事务管理器(例如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JpaTransactionManager),@Transactional将不会工作。

    • 如果Spring容器中没有定义事务切面(<aop:config>@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Transactional也不会生效。

  2. 方法可见性

    • @Transactional只对公共方法(public)有效。如果标记为@Transactional的方法是protected、private或默认可见性,事务将不会生效。

  3. 代理模式

    • @Transactional依赖于Spring的代理机制。如果目标对象不是通过Spring容器获取的,而是直接通过new关键字创建的,那么@Transactional将不会生效。

    • 在同一个类中调用标记为@Transactional的方法时,也会因为代理机制的原因导致事务失效,因为调用的是目标对象的方法,而不是代理对象的方法。

  4. 异常处理

    • 默认情况下,@Transactional只在运行时异常(RuntimeException及其子类)和错误(Error)情况下回滚事务。如果是检查型异常(checked exception),事务不会回滚,除非明确指定。

    • 如果在@Transactional方法中捕获了异常并没有重新抛出,事务也不会回滚。

  5. 事务传播行为

    • @Transactional的传播行为(propagation behavior)配置不当也可能导致事务失效。例如,如果配置为Propagation.NOT_SUPPORTED,那么将不会在事务上下文中执行。

  6. 事务边界

    • @Transactional注解应该放在最外层的可能发生事务的方法上。如果在内部方法上使用@Transactional,而外部方法没有,那么内部方法的事务可能会因为外部方法的调用方式而失效。

  7. 类内部调用

    • 如前所述,类内部的方法调用不会通过代理,因此@Transactional不会生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常是引入一个额外的Spring管理的服务来处理事务性操作,或者使用AopContext.currentProxy()获取当前代理对象。

  8. 其他配置问题

    • 如果使用了 AspectJ 的自动代理,但没有正确配置,也可能导致@Transactional失效。

    • 在某些情况下,类路径上的 AspectJ 库版本不兼容也可能导致问题。

确保@Transactional正常工作,需要正确配置Spring的事务管理,并遵循Spring的代理和切面规则。当遇到事务失效的问题时,应该检查上述各个方面,以确定问题的根源。

数据结构和算法

1、谈谈你对B+树的理解

B+树是一种自平衡的树数据结构,它通常用于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中。B+树是B树的一种变体,具有以下特点:

  1. 平衡多路搜索树:B+树是一种多路搜索树,这意味着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通常称为“路数”或“阶数”。树的平衡性保证了在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中,树的高度都是最小的,从而提高了效率。

  2. 节点结构:B+树的节点分为内部节点(也称非叶子节点)和叶子节点。内部节点包含了多个关键字(或键值)和子节点的指针,而叶子节点包含了所有的关键字和对应的数据记录的指针。

  3. 关键字排序:在B+树中,所有的节点(包括叶子节点和内部节点)的关键字都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叶子节点的关键字还起到了一个关键作用:它们是数据记录的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数据记录在磁盘上的位置。

  4. 叶子节点链表:所有叶子节点通过指针连接成一个链表,这个链表允许对B+树进行范围查询。这种设计使得B+树特别适合于区间访问,如数据库中的范围查询和排序操作。

  5. 数据只在叶子节点存储:与B树不同,B+树的所有数据记录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中,而内部节点仅存储关键字和子节点的指针。这种设计减少了内部节点的空间开销,并且使得数据检索更加稳定,因为所有数据都位于叶子层。

  6. 分裂与合并操作:当插入关键字时,如果节点满了,就会发生分裂操作;当删除关键字时,如果节点空了,就会发生合并操作。这些操作保证了B+树的平衡性。

B+树的主要优点包括:

  • 磁盘I/O优化:由于B+树的高度较低,每次磁盘I/O操作可以读取更多的关键字,这减少了磁盘I/O的次数,特别适合于磁盘存储系统。

  • 范围查询效率:叶子节点的链表结构使得范围查询非常高效,不需要中序遍历整个树。

  • 稳定的查询性能:无论查找哪个关键字,叶子节点的层数都是相同的,因此查询性能非常稳定。

综上所述,B+树是一种高效的数据结构,特别适合于需要频繁进行插入、删除、查找和范围查询的应用场景,如数据库索引和文件系统。

2、快速排序,堆排序,插入排序(其实八大排序算法都应该了解 )

排序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算法之一,主要用于将一组数据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下面是八大排序算法的简要介绍:

1.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的元素为止。

2.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不断地选择剩余元素中的最小(或最大)元素,放到已排序的序列的末尾。

3.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4. 快速排序(Quick Sort)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策略来把一个序列分为两个子序列,其中一个子序列的所有元素都比另一个子序列的所有元素小。递归地排序两个子序列。

5. 堆排序(Heap Sort)

堆排序是一种树形选择排序,是对选择排序的有效改进。堆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积的性质:即子节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

6. 归并排序(Merge Sort)

归并排序是利用归并的思想实现的排序方法,该算法采用经典的分治策略(Divide and Conquer)来把一个序列分为若干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排序,然后合并为一个有序序列。

7. 希尔排序(Shell Sort)

希尔排序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希尔排序通过比较相距一定间隔的元素来工作,各趟比较所用的距离随着算法的进行而减小,直到只比较相邻元素的最后一趟排序为止。

8. 基数排序(Radix Sort)

基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型整数排序算法,其原理是将整数按位数切割成不同的数字,然后按每个位数分别比较。

每种排序算法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例如,快速排序在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但在最坏情况下会退化到O(n^2);堆排序和归并排序可以保证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但归并排序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插入排序在数据量较小或几乎有序的情况下非常高效。理解这些排序算法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学习和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

3.谈谈一致性Hash算法,以及一致性Hash算法的应用

一致性Hash算法是一种特殊的哈希算法,用于在分布式系统中将数据均匀地分布到多个节点上,同时在高可用和可扩展性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它解决了传统哈希算法在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些问题,如节点增减时的数据迁移问题。

一致性Hash算法的工作原理:

  1. 环形哈希空间:一致性Hash算法将哈希值空间想象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空间,通常是一个正整数空间,例如0到2^32-1。

  2. 节点映射:将分布式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如服务器)也映射到这个哈希空间中,通常是使用节点的IP地址或者名称进行哈希计算得到一个哈希值,然后将这个值放置在环上。

  3. 数据映射:当需要存储或检索一个数据项时,对数据项(如键值对中的键)进行哈希计算,得到其在哈希空间中的位置,然后沿着环顺时针找到的第一个节点就是该数据项的存储节点。

  4. 节点增减:当系统中的节点增加或减少时,只会影响到环上相邻的节点。增加节点时,只有新节点到其前一个节点之间的数据需要迁移;减少节点时,只有被移除节点的数据需要重新分配到其他节点上。这样可以最小化数据迁移的数量,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一致性Hash算法的应用:

  1. 分布式缓存:一致性Hash算法常用于分布式缓存系统,如Memcached和Redis集群,用于决定数据应该存储在哪个缓存节点上。

  2. 负载均衡:在分布式系统中,一致性Hash算法可以用于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节点上。

  3. 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如Amazon S3和Cassandra,使用一致性Hash算法来决定数据应该存储在哪个节点上。

  4. 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如Cassandra和Riak,使用一致性Hash算法来分布数据和处理请求。

  5. CDN(内容分发网络):CDN使用一致性Hash算法来决定用户的请求应该被路由到哪个边缘服务器上。

一致性Hash算法通过其独特的环形结构和数据分配机制,提供了一种在分布式系统中高效、动态地分配数据和请求的方法,同时最小化了因系统变化(如节点增减)所造成的影响。

JVM

1、JVM的内存结构。

Java虚拟机(JVM)的内存结构是Java程序运行时的内存模型,它定义了Java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使用内存。JVM内存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程序计数器,是线程私有的,用来存储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即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 在多线程环境中,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当前线程执行的位置,从而在线程切换回来时能够知道上次执行到哪了。

  2. 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s)

    • 每个线程在创建时都会创建一个虚拟机栈,它是线程私有的。

    • 虚拟机栈用来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

    • 每个方法调用都会生成一个栈帧(Stack Frame),用于存储方法执行时的数据。

  3.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

    • 本地方法栈与虚拟机栈的作用类似,不过它是为虚拟机使用到的Native方法服务的。

    • Native方法指的是用C/C++等非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它们可能调用Java程序,因此也需要一块栈空间。

  4. 堆(Heap)

    • 堆是JVM管理的最大一块内存区域,所有线程共享。

    • 堆用来存放对象实例和数组。

    • 堆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因此也被称为GC堆(Garbage Collected Heap)。

  5. 方法区(Method Area)

    • 方法区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用来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

    • 方法区也被称为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但在Java 8中,方法区已经被元数据区(Metaspace)取代。

  6. 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

    • 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

    • 运行时常量池在类加载后会被分配到方法区中。

  7.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

    • 直接内存不是JVM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但它仍然属于JVM内存结构的一部分。

    • 直接内存是操作系统管理的内存,可以通过Java的ByteBuffer类进行操作。

    • 直接内存用于存储堆外数据,如大文件缓冲区或大型数组,它可以避免在Java堆和Native堆之间来回复制数据。

这些内存区域共同构成了JVM的运行时内存模型,为Java程序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内存支持。理解和掌握JVM的内存结构对于Java程序的性能优化和问题诊断非常重要。

2、JVM方法栈的工作过程,方法栈和本地方法栈有什么区别。

JVM方法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s)和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都是Java虚拟机内存结构的一部分,用于存储和管理线程执行时的数据和信息。以下是它们的工作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JVM方法栈的工作过程:

  1. 创建线程:当一个新的Java线程被创建时,JVM会为该线程创建一个新的JVM方法栈。

  2. 方法调用:当一个方法被调用时,一个新的栈帧(Stack Frame)被压入JVM方法栈。栈帧包含了方法执行时的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信息、方法出口等信息。

  3. 方法执行:方法执行时,操作数栈被用来执行算术运算、调用其他方法等。

  4. 方法返回:当方法执行完成时,栈帧从JVM方法栈中弹出,控制权返回给调用该方法的方法。

  5. 线程结束:当线程执行完成或出现异常时,JVM方法栈中的所有栈帧都会被清除,线程结束。

本地方法栈的工作过程:

  1. 创建线程:与JVM方法栈类似,每个线程创建时都会创建一个本地方法栈。

  2. Native方法调用:当Java代码调用一个Native方法(用C/C++等非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时,会使用本地方法栈。

  3. Native方法执行:Native方法由Java虚拟机调用Native方法库中的函数来执行,执行完成后,控制权返回给Java代码。

  4. 线程结束:本地方法栈的生命周期与JVM方法栈相同,线程结束时,本地方法栈中的栈帧也会被清除。

区别:

  1. 用途:JVM方法栈主要用于存储和管理Java方法的执行信息,而本地方法栈主要用于存储和管理Native方法的执行信息。

  2. 执行语言:JVM方法栈用于执行Java代码,而本地方法栈用于执行非Java代码(Native方法)。

  3. 线程私有:两者都是线程私有的,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JVM方法栈和本地方法栈。

  4. 内存分配:JVM方法栈和本地方法栈都是Java虚拟机的一部分,它们的内存分配和垃圾回收由JVM管理。

  5. 数据结构:虽然两者都使用栈帧来存储执行信息,但栈帧的结构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的执行语言和需求。

理解JVM方法栈和本地方法栈的工作过程和区别对于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和优化Java应用程序的性能非常重要。

3、JVM的栈中引用如何和堆中的对象产生关联。

在Java虚拟机(JVM)中,栈(Stack)和堆(Heap)是两个不同的内存区域,它们通过栈中的局部变量来关联堆中的对象。具体来说,是通过栈帧中的局部变量表(Local Variable Table)来关联的。

栈和堆的关系:

  1. :栈是一种线程私有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局部变量、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每个方法在执行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栈帧(Stack Frame),栈帧是栈中的一个数据结构。

  2. :堆是JVM管理的最大一块内存区域,所有线程共享。堆用于存放对象实例和数组。

栈中的引用和堆中的对象关联:

  1. 局部变量表:栈帧中包含一个局部变量表,它是一个数组,用于存储方法执行时的局部变量。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分为几种类型,其中包含了对堆中对象的引用。

  2. 对象引用:当在方法中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时,对象的引用(Reference)会被存储在局部变量表中的一个局部变量中。这个引用是一个指针,指向堆中对象的内存地址。

  3. 访问对象:当方法需要访问堆中的对象时,它会通过栈帧中的局部变量表中的引用变量来获取对象的实例。这个引用变量存储的是对象的内存地址,通过这个地址,方法可以找到堆中的对象,并对其进行操作。

  4. 内存分配:当对象被创建时,JVM会在堆中为其分配内存。同时,创建对象的代码会在栈帧的局部变量表中创建一个引用变量,该变量指向堆中对象的内存地址。

示例:

public class Example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MyObject obj) {
        // obj 是 MyObject 对象的引用,存储在栈帧的局部变量表中
        // obj 指向堆中 MyObject 对象的实例
    }
}

在这个例子中,doSomething方法接受一个MyObject类型的参数。当调用这个方法时,JVM会在栈帧的局部变量表中创建一个变量来存储MyObject对象的引用。这个引用指向堆中MyObject对象的实例。当方法需要访问这个对象时,他会通过这个引用变量来获取对象的实例。

通过这种方式,栈中的引用变量与堆中的对象实例建立了关联,使得方法可以访问和操作堆中的对象。这种机制是Java实现面向对象编程和内存管理的基础。

4、谈谈逃逸分析技术。(了解)

逃逸分析(Escape Analysis)是一种静态分析技术,它用来确定Java对象的生命周期和作用域,以优化内存使用和垃圾收集性能。逃逸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堆内存的使用,提高Java程序的性能。

逃逸分析的工作原理:

  1. 分析对象引用:逃逸分析器在编译时分析代码,检查每个对象引用是否“逃逸”出当前方法的作用域。

  2. 确定生命周期:如果一个对象引用在方法内部被传递到了其他方法或者被存储在全局变量中,那么这个对象就被认为是“逃逸”了。逃逸分析器会根据这个信息来确定对象的生命周期。

  3. 优化内存分配:如果一个对象没有逃逸,那么它可以被分配在栈上,而不是堆上。这样可以减少堆内存的使用,因为栈内存通常比堆内存更快且更小。

逃逸分析的应用:

  1. 栈上分配:逃逸分析可以帮助优化对象在栈上的分配,而不是在堆上。这样可以减少堆内存的使用,并提高垃圾收集的效率。

  2. 优化代码:逃逸分析还可以帮助优化代码,例如,如果一个对象只在方法内部使用,那么它可以被分配在栈上,而不是在堆上。

  3. 性能提升:通过减少堆内存的使用,逃逸分析可以提高Java程序的性能,因为堆内存的分配和垃圾收集通常比栈内存更慢。

逃逸分析的局限性:

  1. 编译器支持:逃逸分析需要编译器的支持,因为它是编译时的一种优化技术。如果使用的是即时编译器(JIT),而不是编译时编译器,那么逃逸分析可能不会被启用。

  2. 复杂性:逃逸分析可能会增加编译器的复杂性,因为需要对代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3. 优化效果:逃逸分析的优化效果可能因代码和JVM实现而异。在一些情况下,逃逸分析可能不会产生显著的性能提升。

  4. 运行时数据:逃逸分析是基于编译时的信息进行的,它可能无法准确预测运行时数据的行为。

总的来说,逃逸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它可以优化Java程序的内存使用和性能。然而,它也需要编译器的支持,并且其效果可能因代码和JVM实现而异。

5、GC的常见算法,CMS以及G1的垃圾回收过程,CMS的各个阶段哪两个是Stop the world的,CMS会不会产生碎片,G1的优势。

垃圾收集(GC)的常见算法:

  1. 标记-清除(Mark-Sweep)

    • 标记阶段:遍历所有对象,标记所有存活的对象。

    • 清除阶段:清除未标记的对象,释放内存空间。

  2. 标记-整理(Mark-Compact)

    • 标记阶段:与标记-清除相同。

    • 整理阶段:将所有存活的对象压缩到内存的一端,然后清理边界外的内存。

  3. 复制(Copying)

    • 将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

    • 当这一块内存用完时,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内存上,然后清理已使用的内存。

  4. 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

    • 按对象存活周期将内存分为几块,每次只回收其中一块。

    • 存活时间长的对象放在一块,存活时间短的对象放在另一块。

  5. 增量收集(Incremental Collection)

    • 将垃圾收集的工作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每次只处理一小部分。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垃圾回收过程:

  1.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

    • 暂停所有用户线程,标记GC Roots直接可达的对象。

  2.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

    • 用户线程继续运行,GC线程标记从GC Roots开始的所有可达对象。

  3. 重新标记(Remark)

    • 暂停所有用户线程,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行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

  4. 并发清除(Concurrent Sweep)

    • 用户线程继续运行,GC线程清除标记阶段和重新标记阶段标记为可回收的对象。

CMS的初始标记和重新标记阶段是Stop the world的,因为它们需要暂停所有用户线程。

CMS是否会产生碎片:

CMS回收过程中会产生内存碎片,这是因为在并发清除阶段,它不会移动存活的对象,而是直接清除死亡的对象。这会导致内存空间被分割成小块,可能会影响内存的使用效率。

G1(Garbage-First)垃圾回收过程:

G1是JDK 7引入的垃圾收集器,它能够预测暂停时间,并为用户线程提供可预测的停顿时间。G1将堆分为多个区域,并按优先级对它们进行回收。

G1的优势:

  1. 可预测的停顿时间:G1能够为用户线程提供可预测的停顿时间,这是通过并行执行垃圾回收和用户线程来实现的。

  2. 低延迟:G1可以减少长时间停顿,因为它可以并发执行,并且可以在应用程序空闲时进行垃圾回收。

  3. 多区域回收:G1可以将堆分为多个区域,并按优先级对它们进行回收,这有助于提高垃圾收集的效率。

  4. 不需要碎片整理:G1回收过程中不需要碎片整理,因为它可以并行执行,并且在垃圾回收时可以移动对象。

  5. 适应性强:G1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因为它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来调整垃圾回收的策略。

综上所述,G1垃圾收集器在可预测的停顿时间、低延迟、多区域回收和不需要碎片整理等方面具有优势,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程序。

6、标记清除和标记整理算法的理解以及优缺点。

标记清除(Mark-Sweep)和标记整理(Mark-Compact)是两种垃圾收集算法,它们都属于标记-清除算法的变种。标记-清除算法是垃圾收集的基本算法之一,用于回收不再被程序使用的内存。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

  1. 标记阶段:遍历所有对象,标记所有存活的对象。

  2. 清除阶段:清除未被标记的对象,释放内存空间。

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

  1. 标记阶段:与标记清除相同,遍历所有对象,标记所有存活的对象。

  2. 整理阶段:将所有存活的对象移动到内存的一端,然后清理边界外的内存。

优缺点: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

  • 简单:实现起来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

  • 高效:对于小内存碎片,标记清除算法可以有效地回收内存。

缺点:

  • 产生碎片:清除阶段会产生内存碎片,导致内存利用率降低。

  • 停顿时间长:在标记和清除阶段,需要暂停所有用户线程,导致较长的时间停顿。

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

  • 避免碎片:整理阶段将所有存活的对象移动到内存的一端,可以避免内存碎片的问题。

  • 提高内存利用率:整理后的内存空间可以被高效利用,提高了内存利用率。

缺点:

  • 复杂:实现起来相对复杂,需要额外的移动对象的操作。

  • 停顿时间长:整理阶段需要暂停所有用户线程,导致较长的时间停顿。

总结:

标记清除和标记整理算法都是垃圾收集的基本算法,它们各有优缺点。标记清除算法简单高效,但会产生内存碎片;标记整理算法可以避免内存碎片,但实现复杂,且停顿时间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和内存大小来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算法。

7、eden survivor区的比例,为什么是这个比例,eden survivor的工作过程。

在Java虚拟机(JVM)的垃圾收集器中,如CMS(Concurrent Mark Sweep)和G1(Garbage-First)等,通常使用一个称为“新生代”的区域来存储新创建的对象。新生代又分为三个区域:Eden区、From Survivor区和To Survivor区。这些区域的默认比例通常是Eden区:From Survivor区:To Survivor区 = 8:1:1。

Eden Survivor区的比例

  1. Eden区:这是新生代中最大的区域,主要用于新创建的对象。

  2. From Survivor区:当Eden区满时,触发垃圾收集。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From Survivor区。

  3. To Survivor区:如果From Survivor区也满了,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To Survivor区,然后From Survivor区和To Survivor区会交换角色,From Survivor区变成To Survivor区,To Survivor区变成From Survivor区。

Eden Survivor区的工作过程

  1. 对象创建:当一个新对象被创建时,它会被分配到Eden区。

  2. 垃圾收集:当Eden区满时,会触发一次垃圾收集。

  3. 存活对象移动:垃圾收集器会遍历Eden区和From Survivor区,标记存活的对象。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To Survivor区,而死亡的对象则会被回收。

  4. 角色交换:如果To Survivor区也满了,会再次触发垃圾收集。这次垃圾收集只会遍历To Survivor区,标记存活的对象。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新的From Survivor区,而死亡的对象则会被回收。同时,From Survivor区和To Survivor区会交换角色。

  5. 晋升到老年代:如果一个对象在From Survivor区存活了两次垃圾收集,它会被晋升到老年代。

为什么是8:1:1的比例

这个比例是JVM默认设置,并不是硬性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这个比例的选择是为了平衡内存使用和垃圾收集的效率。Eden区占大部分是为了提高垃圾收集的频率,从而减少内存碎片。From Survivor区和To Survivor区占小部分是为了减少垃圾收集时需要遍历的区域,从而减少垃圾收集的停顿时间。

总之,Eden Survivor区的比例是为了平衡内存使用和垃圾收集的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性能。

8、JVM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该被GC,可以视为root的都有哪几种类型。

在Java虚拟机(JVM)中,垃圾收集器负责判断哪些对象可以被垃圾回收。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根搜索(Root Search),即查找所有可以从根(root)直接或间接访问的对象。如果一个对象没有从根访问到的路径,那么它被认为是不可达的,可以被垃圾收集器回收。

根对象(Root Objects)的类型:

  1. 虚拟机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方法内的局部变量,这些变量在方法执行时直接可达。

  2. 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变量:类静态变量可以在方法之间共享,因此它们对所有实例都直接可达。

  3. 方法区中的常量池:常量池中的常量(如字符串、符号引用等)可以被任何类访问,因此它们也是直接可达的。

  4. 本地方法栈:本地方法栈中的本地方法可以通过Java代码调用,因此它们也是直接可达的。

  5. JNI(Java Native Interface):JNI可以调用Java代码,因此JNI中的对象也是直接可达的。

  6. 其他GC Roots: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其他类型的对象被视作GC Roots,例如Java卡环境中的某些对象等。

JVM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该被GC:

  1. 可达性分析:JVM使用可达性分析来确定哪些对象是可访问的,哪些是不可访问的。可达性分析基于GC Roots,如果一个对象可以从任何一个GC Root直接或间接访问到,那么这个对象就是可达的。

  2. 引用计数:除了可达性分析,JVM还可以使用引用计数来辅助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引用计数是一种简单的算法,它为每个对象分配一个计数器,每当有引用指向该对象时,计数器增加,当引用消失时,计数器减少。当计数器为零时,对象可以被回收。

  3. 分代收集:JVM通常采用分代收集策略,将对象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中的对象通常存活时间较短,因此更容易被回收。老年代中的对象存活时间较长,通常需要更复杂的算法来判断是否可以回收。

总结:

JVM通过可达性分析和引用计数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被垃圾回收。可达性分析基于GC Roots,而引用计数则提供了一种辅助判断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JVM的垃圾收集器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决定哪些对象可以被回收,以优化内存使用和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

9、强软弱虚引用的区别以及GC对他们执行怎样的操作。

在Java中,引用(Reference)是对象内存分配和垃圾收集的关键概念。Java中的引用分为四种类型: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和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每种引用类型都有不同的作用和GC(Garbage Collection)对其执行的操作。

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
  • 定义:强引用是最常见的引用类型,使用new关键字创建的对象都会被赋予强引用。

  • GC操作:强引用永远不会被垃圾收集器回收,即使对象没有其他引用指向它。

  • 示例:

Object obj = new Object();
软引用(Soft Reference)
  • 定义:软引用表示一个非必需的对象,当JVM内存不足时,会回收软引用指向的对象。

  • GC操作:如果JVM需要内存,它会回收软引用指向的对象。

  • 示例:

SoftReference<Object> softRef = new SoftReference(new Object());
弱引用(Weak Reference)
  • 定义:弱引用表示一个非必需的对象,当JVM进行垃圾收集时,无论内存是否充足,都会回收弱引用指向的对象。

  • GC操作:JVM在进行垃圾收集时会回收弱引用指向的对象。

  • 示例:

WeakReference<Object> weakRef = new WeakReference<>(new Object());
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
  • 定义:虚引用也称为幻象引用或幽灵引用,它是最弱的引用类型。一个对象仅持有虚引用,它会被立即回收。

  • GC操作:虚引用不会阻止垃圾收集器对一个对象的回收,但是,一旦垃圾收集器准备回收一个对象,它会首先检查该对象是否有虚引用。如果有,垃圾收集器会尝试调用这个虚引用的get()方法。

  • 示例:

PhantomReference<Object> phantomRef = new PhantomReference<>(new Object(), new ReferenceQueue<>());

总结:

  • 强引用:不会被垃圾收集器回收。

  • 软引用:在JVM内存不足时会被回收。

  • 弱引用:在任何垃圾收集周期内都会被回收。

  • 虚引用:不会阻止垃圾收集器对一个对象的回收,但可以提供回收通知。

虚引用在Java中主要用于实现一些高级功能,如资源清理(如ReferenceQueue),它可以帮助程序在对象被回收之前做一些清理工作。

10、Java是否可以GC直接内存。

是的,Java确实可以管理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直接内存是指在Java堆之外,通过本地方法分配的内存,它不属于Java堆管理。直接内存通常用于处理大型数据集,如网络IO操作、文件IO操作等。

直接内存的管理:

  1. 内存分配:直接内存的分配是通过本地方法调用的,它绕过了Java堆。直接内存的分配通常由sun.nio.ch.DirectBuffer类处理。

  2. 垃圾收集:直接内存不会被Java垃圾收集器自动管理。当直接内存分配失败时,通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闲直接内存。

  3. 手动管理:开发者需要手动管理直接内存,确保释放不再使用的直接内存,以避免内存泄漏。

直接内存的使用:

直接内存的使用场景包括:

  • NIO缓冲区:在Java NIO(New I/O)中,ByteBuffer类可以分配直接内存,这样可以提高IO操作的性能。

  • JDBC驱动:某些JDBC驱动使用直接内存来存储和处理数据,以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 网络编程:在处理网络IO时,直接内存可以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以减少内存复制和提高性能。

注意事项:

  • 内存泄漏:直接内存如果不及时释放,会导致内存泄漏。因此,开发者需要确保在不再需要直接内存时释放它。

  • 内存限制:直接内存的分配受到系统的内存限制,通常不能超过系统的总内存。

  • 监控和调试:直接内存的使用和分配情况不容易被Java虚拟机监控和调试工具捕获,这可能使得直接内存相关的内存泄漏更难以发现。

综上所述,Java可以管理直接内存,但需要开发者手动管理,以确保内存的使用效率和避免内存泄漏。

11、Java类加载的过程。

Java类加载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加载(Loading)

    • 这一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初始化之前的一个准备阶段。

    • 在这一阶段,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 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 将这个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 在方法区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2. 链接(Linking)

    • 链接是类加载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它负责将类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运行时数据结构。

    • 链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 验证(Verification):验证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是否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 准备(Preparation):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的初始值(零值)。

      • 解析(Resolution):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

  3. 初始化(Initialization)

    • 初始化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 在这一阶段,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 执行类构造器<clinit>()方法。<clinit>()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代码块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它在虚拟机加载类后立即执行。

      • 初始化步骤是执行类构造器<clinit>()方法的过程。

示例:

public class MyClass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MyClass初始化");
    }
}

当这个类被加载时,<clinit>()方法会被执行,打印出“MyClass初始化”。

总结:

Java类加载过程包括加载、链接和初始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加载阶段是类的加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而初始化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了解类加载过程对于理解Java程序的执行和内存管理非常重要。

12、双亲委派模型的过程以及优势。

双亲委派模型(Parents Delegation Model)是Java类加载器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规定了类加载器的加载顺序和类加载的范围。这个模型保证了Java平台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双亲委派模型的过程:
  1. 类加载请求:当JVM启动时,它创建了一个名为“引导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的类加载器。引导类加载器负责加载JVM启动时所需的核心库,如JRE/JDK中的rt.jarcharsets.jarlocaledata.jar等。

  2. 委派请求:当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或自定义类加载器(Custom ClassLoader)接收到一个类加载请求时,它们不会立即加载这个类,而是将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

  3. 双亲委派:如果父类加载器能够加载这个类,它就会返回这个类的Class对象。如果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这个类,子类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加载这个类。

  4. 自定义加载:如果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这个类,并且这个类加载请求被委派给了自定义类加载器,那么自定义类加载器会尝试从自己的类路径或扩展路径中加载这个类。

  5. 加载成功:一旦类加载成功,子类加载器就会将这个类的Class对象返回给应用程序。

双亲委派模型的优势:
  1. 安全性:双亲委派模型可以防止Java核心库被篡改,因为核心库的类都是由引导类加载器加载的,其他类加载器无法直接加载核心库中的类。

  2. 可扩展性:双亲委派模型允许应用程序开发者创建自定义类加载器,这些自定义类加载器可以加载特定的类库,从而实现了Java平台的可扩展性。

  3. 稳定性:双亲委派模型确保了Java核心库的稳定性,因为核心库的类加载器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应用程序的类加载器的变化而改变。

总之,双亲委派模型是Java类加载器的一个重要特性,它确保了Java平台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通过了解双亲委派模型的过程和优势,可以更好地理解Java程序的执行和内存管理。

13、常用的JVM调优参数。

JVM(Java虚拟机)调优参数是用于调整JVM行为和性能的设置。这些参数可以影响垃圾收集器的行为、堆内存大小、类加载策略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JVM调优参数:

通用参数

  1. Xms(初始堆大小):设置JVM启动时分配给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总内存大小。

  2. Xmx(最大堆大小):设置JVM可以使用的最大内存大小。

  3. Xss(栈大小):设置每个线程的栈大小。

  4. XX:+UseSerialGC/UseParallelGC/UseParallelOldGC:指定垃圾收集器的类型。

  5. XX:+PrintGCDetails/XX:+PrintGCDateStamps:打印详细的垃圾收集器日志。

垃圾收集器参数

  1. XX:+UseG1GC:启用G1垃圾收集器。

  2. XX:G1HeapRegionSize:设置G1垃圾收集器中每个区域的内存大小。

  3. XX:MaxGCPauseMillis:设置垃圾收集器最大暂停时间。

  4. XX:+UseConcMarkSweepGC:启用CMS(Concurrent Mark Sweep)垃圾收集器。

  5. 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设置CMS垃圾收集器启动的内存占用百分比。

  6. XX:+ScavengeBeforeFullGC:在执行CMS GC之前先执行一次Young GC。

类加载器参数

  1. XX:+UseAppClassLoader:使用应用程序类加载器。

  2. XX:+UseParallelClassLoader:使用并行类加载器。

  3. XX:+UseSystemClassLoader:使用系统类加载器。

其他参数

  1. XX:+PrintClassHistogram:打印类的统计信息。

  2. XX:+PrintCompilation:打印编译信息。

  3. XX:+PrintGC:打印垃圾收集器日志。

  4. XX:+PrintGCApplicationConcurrentTime:打印应用程序并发时间。

  5. XX:+PrintGCApplicationStoppedTime:打印应用程序暂停时间。

注意事项

  • 调整JVM参数需要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和环境进行,过度调优可能导致性能下降或内存溢出。

  • 调整JVM参数需要谨慎,因为不当的设置可能会导致系统不稳定或性能下降。

  • 在生产环境中,建议使用JVM工具(如JConsole、VisualVM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性能需求和环境条件,合理设置JVM参数,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14、dump文件的分析。

JVM Dump文件(Java虚拟机转储文件)是一种内存转储文件,它包含了JVM在特定时间点上的内存布局信息。这些文件通常用于故障排除和性能分析。以下是分析JVM Dump文件的一些步骤:

获取Dump文件

  1. JVM内存溢出:当JVM内存溢出时,会自动生成一个内存转储文件。

  2. 手动生成:可以使用JVM提供的命令行选项来手动生成Dump文件,例如-XX:+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

分析Dump文件

  1. 使用可视化工具:使用JVM自带的VisualVM或第三方工具如MAT(Memory Analyzer Tool)来打开Dump文件。

  2. 查看概览:在可视化工具中,可以查看Dump文件的概览,包括堆的大小、对象的数量和类型等。

  3. 分析对象

    • 查看对象大小:找出占用内存最多的对象。

    • 查看对象引用:确定哪些对象持有最多的引用。

    • 查看对象生命周期:确定哪些对象已经存活了很长时间。

  4. 生成报告:工具通常会生成详细的报告,包括内存使用、对象统计等信息。

  5. 定位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定位内存泄漏、对象过多、对象生命周期过长等问题。

调整JVM参数

  1. 调整堆大小:根据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堆大小,以避免内存溢出。

  2. 调整垃圾收集器:根据应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器,并调整相关参数。

  3. 优化代码: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代码,减少不必要的对象创建和引用。

注意事项

  • 定期生成Dump文件:定期生成Dump文件可以帮助监控JVM内存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 避免在生产环境使用:在生产环境中,频繁生成Dump文件可能会影响应用性能。

  • 分析前了解应用特点:了解应用的特点,如内存需求、垃圾收集器选择等,有助于更准确地分析Dump文件。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分析JVM Dump文件,定位和解决内存相关的问题,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15、Java有没有主动触发GC的方式(没有)。

Java中没有直接提供主动触发垃圾收集器(GC)的方式。在Java中,垃圾收集器是由JVM自动管理的,它会在需要时自动触发垃圾收集过程。开发者无法直接手动触发垃圾收集器,因为JVM的设计理念是自动管理内存,以减少开发者手动管理内存的复杂性和潜在错误。

然而,Java提供了一些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垃圾收集器的执行:

  1. System.gc():这是一个公开的方法,允许开发者请求JVM执行垃圾收集。调用这个方法后,JVM会检查是否需要执行垃圾收集,但并不保证一定会执行。如果JVM决定不执行垃圾收集,这个方法不会做任何事情。

  2. Runtime.gc():这是Runtime类的另一个方法,与System.gc()类似,它也是请求JVM执行垃圾收集,但同样不保证会执行。

  3. -XX:+DoEscapeAnalysis:这个参数启用逃逸分析,这有助于JVM优化内存分配,从而间接影响垃圾收集器的性能。

  4. -XX:+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这个参数使用压缩指针,这有助于减少内存使用,从而间接影响垃圾收集器的性能。

  5. -XX:+UseCompressedOops:这个参数使用压缩对象指针,这有助于减少内存使用,从而间接影响垃圾收集器的性能。

  6. -XX:+UseConcMarkSweepGC:这个参数启用CMS(Concurrent Mark Sweep)垃圾收集器,这是一种高效的垃圾收集器,但它有自己的启动和停止时机,不是由开发者直接控制的。

  7. -XX:+UseG1GC:这个参数启用G1(Garbage-First)垃圾收集器,这是一种适用于大堆的垃圾收集器,也不是由开发者直接控制的。

总的来说,Java中没有直接提供主动触发GC的方式,开发者需要依赖JVM的自动管理机制。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考虑使用第三方工具或库来实现特定的内存管理策略。

结语

后续会持续更新一些Java面试相关知识(包括数据库方面,网络协议方面,分布式,缓存...),分享一些有意思的项目以及源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给个三连。

  • 50
    点赞
  • 3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