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信息素养与文献
1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及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前提,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
(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保证,它包括人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准则,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信息道德的意义:它涉及信息开发、利用、传播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要求、准则及规约,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养,它是信息时代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获取是一个综合工程,主要由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自身修养三方面共同完成。
在当今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能源、材料,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材料提供物质条件,能量提供动力,信息提供知识和智慧。
2 文献
信息,广义的信息是指对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述,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一种属性。狭义的信息是指具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即对信息接收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报道。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通过对信息的感知、获取、选择、处理和加工等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情报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经过选择而传递给用户的信息。具有以下主要属性:
知识性:情报的本质是知识,是经过加工并为用户所需要的特定知识或信息。
传递性:知识、信息要转化成为情报,必须经过传递,并为用户接受和利用。
效用性:启迪思维、增进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文献是指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作为记录手段,将信息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并能起到存储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分类
(1)文献按载体形式分为: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网络型。(P5-6)
纸质文献分为古代典籍(简称古籍)和现代纸质文献(含有子概念:民国文献)。
古籍一般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以前的文献。
民国文献,指从1911年至1949年9月之间出版的文献。
(2)文献按出版形式分为:图书、特种文献、期刊、报纸等。
图书,是指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
其优点是:内容系统全面、理论性强、成熟可靠,缺点是:出版周期长,传递信息速度慢,具有相对滞后性。其唯一标识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由13位数字分四部分组成。
期刊,又称为杂志,是面向特定主题或专业读者的连续出版物。正式出版的期刊均有国际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由八位数字组成。
科技期刊特点:具有内容度深、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发行与影响范围广等。
解答题
特种文献定义:
特种文献是指出版发行和获取途径都比较特殊的科技文献,特种文献特色鲜明、内容广泛、数量庞大、参考价值高,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源,在医学文献检索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种文献主要有: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技术档案。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是指围绕专利制度而产生的一系列文献资料。
标准文献:广义的标准文献是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
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指作者提交的用于其获得学位的文献
会议文献:会议文献是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交流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会前文献和会后文献。
科技报告:又称为科学技术报告、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结果或研究进展的记录或正式报告。
政府出版物:是指各国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出版的文献,分为行政性和科技型两类。
技术档案&#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