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解释概念:主机、CPU、主存、存储单元、存储元件、存储基元、存储元、存储字、存储字长、存储容量、机器字长、指令字长。
答:
主机:是计算机硬件的主体部分,由CPU和主存储器MM合成为主机。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早期的运算器和控制器不在同一芯片上,现在的CPU内除含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外还集成了 CACHE)。
主存:计算机中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存储器,可随机存取;由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组成。
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机器字并具有特定存储地址的存储单位。
存储元件: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的物理元件,是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又叫存储基元或存储元,不能单独存取。
存储字: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逻辑单位。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存储容量:存储器中可存二进制代码的总量;(通常主、辅存容量分开描述)。
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
指令字长:一条指令的二进制代码位数。
1.3 说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差别及其联系。
答:
机器语言是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的语言,汇编语言是机器语言的符号表示,高级语言是面向算法的语言。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源程序)处于最高层,必须翻译成汇编语言,再由汇编程序汇编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之后才能被执行。
1.5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以按地址访问;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诺依曼机)
3.5 解释概念:总线宽度、总线带宽、总线复用、总线的主设备(或主模块)、总线的从设备(或从模块)、总线的传输周期、总线的通信控制。
答:
总线宽度:通常指数据总线的根数;
总线带宽:总线的数据传输率,指单位时间内总线上传输数据的位数;
总线复用:指同一条信号线可以分时传输不同的信号。
总线的主设备 (主模块):指一次总线传输期间, 拥有总线控制权的设备 (模块);
总线的从设备(从模块) :指一次总线传输期间,配合主设备完成数据传输的设备(模块),它只能被动接受主设备发来的命令;
总线的传输周期:指总线完成一次完整而可靠的传输所需时间;
总线的通信控制:指总线传送过程中双方的时间配合方式。
3.14设总线的时钟频率为8MHz,一个总线周期等于一个时钟周期。如果一个总线周期中并行传送16位数据,试问总线的带宽是多少?
答:
由于:f=8MHz,T=1/f=1/8M秒,一个总线周期即是一个时钟周期
所以:总线带宽=16/(1/8M) = 128Mbps
3.15 在一个32位的总线系统中,总线的时钟频率为66 MHz,假设总线最短传输周期为4个时钟周期,试计算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若想提高数据传输率,可采取什么措施?
答:
总线传输周期 =4*1/66M 秒
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32/(4/66M)=528Mbps
若想提高数据传输率,可以提高总线时钟频率、增大总线宽度或者减少总线传输周期包含的时钟周期个数。
3.4 在异步串行传输系统中,若字符格式为: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奇校验位、1位终止位。假设波特率为1200bps,求这时的比特率?
答:由题意知:有效数据位为8位,而传送一个字符需要1+8+1+1=11位,故比特率为1200*(8/11)=872.72bps
3.16 在异步串行传送系统中,字符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校验位、2个终止位。若要求每秒传送120个字符,试求传送的波特率和比特率。
答:
一帧包含: 1+8+1+2=12 位
故波特率为:(1+8+1+2)*120=1440bps
比特率为: 8 *120=960bps
完整版提取链接;声明,此文档纯属个人整理,有遗漏之处还请谅解!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C8ln106LYgfrxCLX7JoYg
提取码: uf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