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一、IPv4 的现状
-
仍为互联网主流协议
IPv4 作为运行了数十年的基础协议,目前仍是全球互联网的主要承载者,支撑着绝大多数家庭、企业网络及公共服务。几乎所有网络设备和系统都兼容 IPv4,确保了全球网络的互联互通。 -
地址资源接近枯竭
IPv4 采用 32 位地址,理论上仅有约 43 亿个地址,随着联网设备爆发式增长(如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可用地址已濒临耗尽。目前新地址分配主要依赖存量回收和区域间交易,企业和服务提供商普遍通过 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复用公网地址,以缓解地址短缺。 -
技术局限性凸显
- 安全性不足:缺乏内置加密和认证机制,依赖外部协议(如 IPsec)补充,易受攻击。
- 扩展性瓶颈:复杂的 NAT 和路由机制导致网络效率下降,难以支持物联网、5G 等新兴技术对海量设备独立寻址的需求。
二、IPv6 的现状
-
快速普及但尚未主导
- 全球部署率显著提升:截至 2024 年 11 月,全球 IPv6 综合部署率接近 40%,亚洲地区达 45%,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用户数均实现千万级增长,中国 IPv6 用户量已达 8.22 亿。
- 新兴领域主导:在 5G、物联网、云计算等场景中,IPv6 因地址空间无限(128 位地址,约 3.4×10³⁸个)和原生安全特性(内置 IPsec)成为首选,支持每个设备独立连接互联网。
-
技术优势突出
- 地址无限供给:彻底解决地址枯竭问题,为未来数十亿物联网设备、智能家电等提供独立 IP。
- 效率与安全升级:简化路由表(提升路由效率)、支持无状态自动配置(设备即插即用)、端到端加密,减少对 NAT 的依赖,优化实时通信(如视频会议、P2P)体验。
- 设备与服务支持增强:全球认证的 IPv6 设备超 8100 款,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Linux)、浏览器(Chrome、Firefox)和云服务商(AWS、阿里云)均已全面支持。
-
面临的挑战
- 过渡周期长: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如路由器、防火墙)仍以 IPv4 为主,双栈协议(同时支持 IPv4/IPv6)是当前主要过渡方案,但增加了网络管理复杂度。
- 区域发展不均:非洲等地区部署率仅 3.68%,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改造成本高、兼容性顾虑,推进速度较慢。
三、现状
目前家宽基本已普及v6,但是v4的获取成本依旧很高,但是有些场景下我们又只有v4网络,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技巧使得在nas只有v6公网下ipv4和ipv6都能进行访问!
双栈协议(Dual Stack)的原理与作用
一、双栈协议的原理
双栈协议是指在同一网络设备(如主机、路由器、服务器等)中同时运行 IPv4 和 IPv6 两种协议栈,使设备能够同时支持两种网络层协议,实现对两种地址(IPv4 地址和 IPv6 地址)的独立处理和通信。其核心原理如下:
-
协议栈共存
- 设备在网络层同时部署 IPv4 协议栈 和 IPv6 协议栈,两者相互独立但协同工作。
- 每个协议栈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路由表、数据处理模块(如分片、校验和计算),以及与上层协议(如 TCP、UDP)的接口。
- 设备可同时生成、接收和处理两种格式的 IP 数据包(IPv4 包头和 IPv6 包头)。
-
地址与路由处理
- 双栈设备具有至少一个 IPv4 地址和一个 IPv6 地址(或多个),可通过两种地址接入网络。
- 当设备发送数据时,根据目标地址的类型(IPv4 或 IPv6)选择对应的协议栈:
- 若目标为 IPv4 地址,使用 IPv4 协议栈封装数据并通过 IPv4 网络传输;
- 若目标为 IPv6 地址,使用 IPv6 协议栈封装数据并通过 IPv6 网络传输。
- 接收数据时,设备根据数据包的协议类型(IPv4 或 IPv6)调用对应的协议栈解析和处理。
-
与上层协议的兼容性
- 双栈协议向上层(传输层、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如 Socket),应用程序无需感知底层协议,可透明地使用 IPv4 或 IPv6 进行通信。
- 例如,浏览器访问网站时,会自动选择可用的 IP 地址(IPv4 或 IPv6),双栈主机通过对应协议栈建立连接。
二、双栈协议的作用
双栈协议是 IPv4 向 IPv6 过渡的核心技术,主要解决新旧协议共存期间的兼容性问题,其关键作用包括:
-
平滑过渡的桥梁
- 在 IPv6 尚未完全普及的阶段,双栈允许网络设备同时兼容两种协议,避免 “一刀切” 式升级带来的断网风险。
- 例如,企业内部网络可逐步部署 IPv6,同时保留 IPv4 支持,确保新旧设备、新旧服务(如仅支持 IPv4 的 legacy 系统)之间的互通。
-
实现跨协议通信
- 当双栈设备与纯 IPv4 或纯 IPv6 设备通信时,可通过对应协议栈直接交互:
- 双栈主机与纯 IPv4 服务器通信时,使用 IPv4 协议栈;
- 与纯 IPv6 服务器通信时,使用 IPv6 协议栈。
- 无需额外的地址转换或隧道技术(尽管常与隧道、NAT-PT 等技术结合使用),简化通信流程。
- 当双栈设备与纯 IPv4 或纯 IPv6 设备通信时,可通过对应协议栈直接交互:
-
简化网络部署与管理
- 双栈设备可直接接入 IPv4 和 IPv6 网络,减少对复杂过渡技术(如 NAT64、IPv6 隧道)的依赖,降低网络配置难度。
- 运营商可通过双栈技术逐步扩大 IPv6 覆盖范围,同时保障现有 IPv4 业务不受影响(如家庭宽带用户同时支持 IPv4/IPv6 接入)。
-
支持渐进式升级
- 企业或服务提供商可分阶段部署 IPv6:先在部分设备 / 网络启用双栈,验证兼容性后逐步淘汰 IPv4,避免一次性升级的高成本和高风险。
- 例如,云服务商(如 AWS、阿里云)的服务器普遍采用双栈,用户可通过 IPv4 或 IPv6 访问同一服务,推动用户侧逐步切换到 IPv6。
-
为其他过渡技术提供基础
- 双栈是隧道技术(如 6to4、GRE 隧道)和地址转换技术(如 NAT-PT)的前提:
- 隧道技术需要双栈路由器在 IPv4 网络中封装 IPv6 数据包;
- NAT-PT 需要双栈设备在 IPv4 与 IPv6 地址间转换。
- 没有双栈支持,这些过渡技术将无法实现跨协议通信。
- 双栈是隧道技术(如 6to4、GRE 隧道)和地址转换技术(如 NAT-PT)的前提:
三、双栈协议的应用场景
- 企业网络:服务器、终端设备支持双栈,确保内部 IPv6 业务与外部 IPv4 互联网互通。
- 运营商网络:宽带接入设备(如光猫、路由器)支持双栈,用户可同时获取 IPv4 和 IPv6 地址。
- 互联网服务:网站、云服务部署双栈,允许用户通过任一协议访问,提升兼容性和冗余性。
- 物联网设备:部分智能设备(如智能家居、工业传感器)采用双栈,兼顾现有 IPv4 基础设施和未来 IPv6 网络。
四、双栈协议的局限性
- 资源占用:同时运行两种协议栈会增加设备的内存、CPU 开销,对低功耗设备(如物联网终端)可能构成挑战。
- 配置复杂度:需要维护两套路由表和网络策略,增加管理成本。
- 过渡阶段性:双栈是过渡技术,最终目标是全网 IPv6 化,长期共存可能导致协议碎片化(如部分场景依赖 IPv4,部分依赖 IPv6)。
双栈协议是 IPv4 向 IPv6 过渡的 “润滑剂”,通过同时支持两种协议,实现了新旧网络的无缝衔接,降低了升级风险和成本。在当前 IPv4/IPv6 共存的阶段,双栈是设备和网络部署的必备能力,为全球 IPv6 普及提供了关键支撑。随着 IPv6 的成熟,双栈的作用将逐渐弱化,但在未来 10-15 年仍会是主流过渡技术之一。
具体实施方案
一、前期准备
1、有一个自己的域名并且能修改dns
2、cloudflare注册好账号
二、步骤
1、购买域名,这个随便,但也不随便,比如duckdns就没法使用。
2、把域名托管至cloudflare
2、修改dns
3、下载lucky
4、创建api
5、最关键,创建代理
6、在lucky中创建ddns(如果用飞牛自带的可以跳过这一步骤)
7、创建反代理(重要)
自此,大功完成!但是用此法ipv4访问非常慢。
此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