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针对此问题,以我的理解结合所学所见所闻,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观点与理解:
1,民族文化与思想
中国古代一直奉行中央集权制度,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思想精神层面控制更为明显,中国古代的大儒们一心的想的是如何有效的治理体量巨大的国家,并在和周围国家的冲突中取得优势。“学会文武艺,报效帝王家”,读书所追求的都是怎么管理国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这也是教育体系的差异,中国有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选拔人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使知识分子长期囿于儒家经典等人文哲学思想。他们对自然规律投注的目光往往有所欠缺,没有想着如何解释生活中遇到的自然问题,这就造成一些学者认为的中国古代把“科学”和“技术”混淆为科技,即总结出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术,如农学、中医学等,但文化导向使民可由之不可知之,也在强调知道怎么用就足够了。缺乏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自然少了许多西方所称“科学”的归类,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而西方思想上,爱因斯坦曾发表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难以形成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无法集中利用。同时可以利用一个中国最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观点来论述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们的财产所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社会秩序更多的依靠伦理道德来进行维持,这种思想不顾内在的公平,而只意在维持即有的血缘关系、社会身份和道德品质所构成的社会等级制度,从而扼杀了社会的商业动机。
2,地理与地缘条件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人口密度大,农业更需要人与人的合作和把个人捆绑在土地上,中国周边的游牧地区 环境气候太过于恶劣,产生一个文明需要这个地方的地质环境和气候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我们周边的游牧地区文明相对于中原地区太落后,导致我们去征伐或者占领几乎得不到正收益,例如北宋时期是一个气候很温暖的时代。北方的游牧场稳定持久的给游牧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出游牧帝国辽,历史上匈奴、突厥的灭亡很大一个诱因也是遇上了小冰河期。古代中国唯一称得上威胁的只有来自北面的只会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即使不精进科学,以古代中国地广人多带来的生产力也足以与之抗衡。
而古代地中海地区,产生的是城邦文化,小国互相制衡,异端思想得以表达,互相竞争胜出者得到的收益明显,并且因此人员流动相对较大,科学与技术的传播迅速,从地理上看,地中海上航行需要很强的天文知识和很强的数学和几何学知识,现代一些学者也开始把地理和当世的气候环境作为研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很重要因素。在欧洲小国林立,在英国数百年如一日的均势政策下更是无法形成统一,各个小国伴随着低生产力和不断增长的军事需求的矛盾下,必然要挖掘解放生产力的手段,也就是科学。
3,从文明演化的角度
一个演化系统最终一定会演化出某一种结果。对系统整体而言,我们可以去问为什么会演化出这样的结果;但对系统中某个体而言,此问题无法回答。对于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创造者,其个体是无法进行精确的拆解分析的,对于智人而言,科学文化为什么只在欧洲智人种群里得以兴起?首先各地方人群都有理解科学的大脑,所以科学文化从可能性上说可以被任何地区的人群所发明。就出现而言,这是一个随机事件,类似于演化中的基因突变,问题在于突变体的保留也就是发展。可以说希腊、印度、古代中国都有逻辑体系的萌芽出现,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大一统、种姓制度早早就形成了封闭排外的思想环境,如印度至今未能完成彻底的社会变革,所以科学文化思想的萌芽常常胎死腹中。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北宋之后中国的重大技术创新越来越少了,代入视角到个体,如果没有家业和物资支撑很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到主流认同,而所谓有资本的人又会被思想和长辈管辖,甚至科举制度对此都是不支持的态度,沈括、徐光启之类的能做到士大夫都是个例,将视角放到个人身上,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态,就会发现宋代以后难以形成一个保留科学突变的环境。
最后,除了针对李约瑟问题本身进行回答,我还想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提出者展开,通过搜集资料可以得到,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正式提出李约瑟难题。这是一个敏感的时期,也正是八九十年代“出国潮”的前期,那时的知识分子有一部分就变成了“公知”,作出如意林“日本盘子要洗七遍”这类文章,持续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意图让中华民族对自己延续不断的文明产生怀疑,站在现在的角度上,我们并不能准确的判断李约瑟问题到底是文化侵略的开始还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的真诚之问,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认识到古代和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确实存在的弊端,并认识到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各方面的成就,坚持文化自信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凭借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国梦这一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