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存储器、SRAM 与 DRAM 的工作原理及相关技术
本文介绍了三种内容:
- SRAM 与 DRAM 的工作方式
- DRAM 的刷新机制与地址引脚复用技术
- DRAM 行列(Row/Column)优化原则及行缓冲器容量的计算
1. 主存储器中 SRAM 与 DRAM 的工作方式
1.1 SRAM 的工作方式
-
基本原理:
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利用由晶体管构成的锁存电路(通常为 6T 结构)来存储每一比特。只要电源保持,SRAM 单元可以无限期地保存数据,无需刷新。 -
优点与缺点:
- 优点:访问速度快,延迟低。
- 缺点:占用硅面积大,成本高,存储密度低。
- 使用场景:主要用于高速缓存(Cache)等对速度要求极高但容量要求不大的场合。
1.2 DRAM 的工作方式
-
基本原理: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采用一个存储电容和一个访问晶体管组成单元。电容中存储的电荷表示 1 或 0。由于电容中的电荷会随时间漏失,所以存储单元必须定期刷新才能维持数据。 -
优点与缺点:
- 优点:结构简单、密度高、成本低,适于构成大容量主存。
- 缺点:访问速度较 SRAM 慢,需要周期性刷新。
- 使用场景:现代主存储器基本均采用 DRAM。
2. DRAM 的刷新机制与地址引脚复用技术
2.1 DRAM 的刷新机制
-
刷新原因:
DRAM 单元依靠电容存储数据,而电容会随着时间漏电,为防止数据丢失,必须定期重充(刷新)。 -
刷新方式:
- 自动刷新(Auto Refresh):内存控制器周期性发出刷新命令,对每一行依次激活、读取、重写。
- 自刷新(Self Refresh):在低功耗模式下,DRAM 芯片内部完成刷新,无需外部控制信号。
-
刷新周期:
一般要求整个 DRAM 芯片内所有行在 64ms 内至少刷新一次,即每行刷新间隔为
T row = 64 ms 行数 T_{\text{row}} = \frac{64\,\text{ms}}{\text{行数}} Trow=行数64ms
2.2 DRAM 的地址引脚复用技术
-
目的:
为了降低芯片的引脚数量和封装成本,DRAM 采用地址复用技术,将行地址和列地址通过同一组引脚逐次输入。 -
工作流程:
- 行地址传送:
- 将行地址先通过地址总线传送,然后利用 RAS(Row Address Strobe)信号锁存行地址。
- 列地址传送:
- 接着同一地址总线传送列地址,再通过 CAS(Column Address Strobe)信号锁存列地址。
- 行地址传送:
-
效果:
对于一个有 2 n 2^n 2n 行和 2 m 2^m 2m 列的 DRAM 芯片,若不采用地址复用则需要 n + m n + m n+m 个地址引脚;复用后只需 max ( n , m ) \max(n,\,m)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