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期末复习题第一章

书P39-40

1-0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 电路交换

优点:

  • 稳定性高:一旦建立连接,通信双方可以持续、稳定地进行通信,不会受到其他通信的干扰。
  • 延时低:通信路径一旦建立,数据传输无需排队或重组,延迟较低,适合实时应用(如语音电话)。
  • 可靠性强:通信路径独占,不会因为其他通信的波动而受影响。

缺点:

  • 资源利用效率低:即使在通信双方没有数据传输时,专用的通信路径依然占用网络资源,导致资源浪费。
  • 建立连接时间长:在通信开始前需要建立专用路径,可能导致初始延迟。
  • 灵活性差:适应性差,不适合突发性和变动大的数据流。

适用场景:

  • 传统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等需要持续、稳定连接的应用。
2. 报文交换

优点:

  • 适合长报文传输:一次发送一个完整的报文,适合较长的数据块传输。
  • 资源利用率较高:通信路径按需使用,不需为每个通信对独占路径。

缺点:

  • 延时较高:由于需要在节点存储和转发报文,可能导致较大的传输延迟。
  • 存储需求高:每个节点需要足够的存储空间来缓存报文。
  • 可靠性较低:在报文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报文丢失或错误,需进行重传或纠错。

适用场景:

  • 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不要求实时性的数据传输应用。
3. 分组交换

优点:

  • 资源利用效率高:网络资源按需动态分配,适应突发性和不连续的数据流。
  • 灵活性强:数据分组可以独立传输,不需建立专用路径,每个分组可以走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
  • 延时较低:适用于较短的分组传输,延时较短。

缺点:

  • 复杂性高:需要处理分组的分发、路由、重组等复杂操作。
  • 不确定性:由于分组可能走不同路径,延迟和抖动可能会较大。
  • 数据完整性挑战:分组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丢失或乱序,需要额外的机制来确保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
总结:

不同的交换技术各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电路交换适合需要稳定连接和低延时的实时通信;报文交换适合需要传输长报文且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而分组交换则以其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灵活性,成为现代互联网通信的核心技术。 

1-12.互联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边缘部分

    特点:

  • 用户终端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等,这些设备是用户直接使用的。
  • 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社交网络、视频流等。
  • 多样性:设备类型多样,使用的应用程序和服务种类繁多。
  • 连接方式:通过有线(如以太网、光纤)或无线(如Wi-Fi、蜂窝网络)方式接入互联网。

    工作方式:

  •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用户终端设备(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例如,网页浏览时,浏览器(客户端)请求网页,服务器返回网页内容。
  • 对等(P2P)模式:用户终端设备既可以作为客户端也可以作为服务器,相互直接通信。例如,文件共享网络中,每个设备都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
  • 请求-响应机制:边缘设备发起网络请求,等待核心部分处理并返回数据。
核心部分

    特点:

  • 高性能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数据中心等,这些设备负责数据包的转发和处理。
  • 网络骨干:由高速、可靠的通信线路(如光纤)和高容量的路由器组成,承载大量数据流量。
  • 高可用性:具有冗余设计,确保网络的高可靠性和可用性。
  • 集中管理:核心部分由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和大型企业运营,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

    工作方式:

  • 数据包交换: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将数据分割成小包,独立传输,通过多个路由器和交换机传递到目的地。
  • 路由选择:核心网络设备根据路由协议(如BGP)选择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 负载均衡:在多个网络路径之间分配数据流量,优化网络资源利用,避免单一路径过载。
  • 流量管理:监控和管理网络流量,确保网络稳定和高效运行,包括流量优先级管理和带宽控制。
 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对比

总结: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边缘部分主要提供用户访问和应用服务,而核心部分则负责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和交换。通过这样的设计,互联网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和应用的需求,同时确保整体网络的高效运行。

1-13.客户-服务器方式与P2P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主要区别

1. 结构与角色

  • 客户-服务器方式

    • 结构:中心化结构,包含两个主要角色:客户端和服务器。
    • 角色:服务器提供资源和服务,客户端请求资源和服务。服务器通常是高性能设备,而客户端是用户终端设备。
    • 管理:服务器集中管理和控制资源和服务。
  • P2P对等通信方式

    • 结构:分布式结构,所有节点(对等方)都是平等的,每个节点既可以是客户端也可以是服务器。
    • 角色:每个节点既可以请求资源和服务,也可以提供资源和服务。
    • 管理:资源和服务分散在各个节点,无中央控制,管理较为分散。

2. 数据存储与访问

  • 客户-服务器方式

    • 数据存储:数据集中存储在服务器上,客户端通过请求访问数据。
    • 访问方式: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
  • P2P对等通信方式

    • 数据存储:数据分布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每个节点都可能持有部分或全部数据。
    • 访问方式:节点之间直接通信,相互请求和提供资源,无需通过中心服务器。

3. 可靠性与可扩展性

  • 客户-服务器方式

    • 可靠性:服务器是单点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如果服务器宕机,所有客户端都无法访问资源。
    • 可扩展性:随着客户端数量增加,服务器负载增加,需升级服务器硬件或增加服务器数量来扩展系统。
  • P2P对等通信方式

    • 可靠性:分布式结构中没有单点故障,某些节点失效不会影响整体系统的运作。
    • 可扩展性:系统容易扩展,新增节点可以提高整体资源和服务能力。

4. 资源分配与使用效率

  • 客户-服务器方式

    • 资源分配:资源集中在服务器上,服务器需要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和带宽。
    • 使用效率:服务器可能成为瓶颈,尤其在高负载情况下。
  • P2P对等通信方式

    • 资源分配:资源分布在各个节点上,利用每个节点的处理能力和带宽。
    • 使用效率:资源利用率高,不易产生瓶颈,适合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共享。
相同之处
  • 通信协议:两种方式都依赖于网络协议(如TCP/IP)进行数据传输。
  • 网络连接:都需要通过网络(如互联网、局域网)来实现节点间的通信。
  • 数据交换: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和交换数据,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1-14.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最常用的性能指标是: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和信道(或网络)利用率。
 

1-22.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1. 语法

含义

  • 定义:语法规定了数据的格式和结构,包括数据包的组成部分及其排列顺序。
  • 内容
    • 数据格式:如何组织和表示数据,例如字段的长度、数据类型、编码方式等。
    • 数据结构:数据包的组成部分,如头部、数据部分和尾部,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和长度。

作用

  • 数据解析: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能够正确解析和理解数据包的内容。
  • 一致性:确保所有参与通信的设备都遵循相同的格式和结构,从而保证通信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2. 语义

含义

  • 定义:语义规定了控制信息的含义和如何处理数据,包括每个字段的意义及其对应的操作。
  • 内容
    • 控制信息:数据包中各字段的意义,例如源地址、目的地址、序列号、确认号等。
    • 操作规则:如何处理和解释这些字段的信息,例如如何建立连接、传输数据、确认接收、报告错误等。

作用

  • 正确处理: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对数据包中各字段的含义有共同理解,从而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响应。
  • 功能实现:实现特定的通信功能,如错误检测与纠正、流量控制、数据传输等。
3. 时序

含义

  • 定义:时序规定了事件的顺序和时间关系,包括数据传输的时间、顺序以及如何处理延迟等。
  • 内容
    • 事件顺序: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顺序,例如先发送什么数据,后发送什么数据。
    • 时间间隔: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超时重传时间、数据传输的间隔时间、确认信息的等待时间等。
    • 同步机制: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时间同步机制,确保数据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传输和处理。

作用

  • 同步与协调: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在时间上的同步与协调,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有序性和可靠性。
  • 性能优化:通过合理的时序安排,减少延迟,提高传输效率和网络性能。

1-24. 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主要功能

  • 信号传输:负责在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上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 接口规范:定义物理设备的接口规范,包括插头、插座、连接器、电压、电流等。
  • 传输介质:确定使用的传输介质和传输技术,如以太网、电缆调制解调器、光纤等。

要点

  • 处理比特级传输
  • 定义硬件设备的电气和机械特性
  • 提供原始数据传输的通道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主要功能

  • 帧的封装和解封装:将网络层传来的数据封装成帧,并在接收端解封装。
  • 错误检测和纠正:通过校验和等机制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
  • 流量控制:管理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避免拥塞。
  • 介质访问控制(MAC):控制多节点访问共享传输介质的方法。

要点

  • 处理帧的创建、传输和接收
  • 提供可靠的点到点数据传输
  • 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主要功能

  • 路由选择:根据网络拓扑和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 逻辑地址管理:使用IP地址进行设备识别和寻址,确保数据包能够找到正确的目的地。
  • 分段和重组:将大数据包分段传输,并在接收端重组。

要点

  • 处理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 实现跨网络的寻址和数据传输
  • 管理数据分段和重组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主要功能

  • 端到端通信: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完整传输。
  • 连接管理:建立、维护和释放端到端连接(如TCP连接)。
  •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管理发送速率,防止网络拥塞和数据丢失。
  • 错误检测和恢复:通过重传机制和确认机制确保数据可靠传输。

要点

  • 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通信服务
  • 实现数据的分段和重组
  • 管理数据传输的流量和拥塞控制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主要功能

  • 用户接口:提供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接口,支持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
  • 应用服务:实现各种网络应用,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网页浏览等。
  • 协议定义:定义用于特定应用的协议,如HTTP、FTP、SMTP、DNS等。

要点

  • 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 定义应用层协议
  • 实现用户和网络的交互

 总结:

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 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1.协议栈:指的是网络协议的集合,按照特定顺序层次化组织,每一层实现特定的功能,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整个栈协同工作以处理网络通信任务。

2.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3.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4.协议数据单元:是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的单位,包括了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 

5.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 

6.客户:请求服务的实体

7.服务器:提供服务的实体

8.客户-服务器方式: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服务模型,其中客户端发送服务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

  • 27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