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中的几十个经典问题及回答,看完就掌握了!!!

目录

1.绪论

1.1. 数据的交换方式有哪些?两种交换方式的优缺点?

数据的交换方式主要有两种: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电路交换是在通信建立前预留一条专用的通信路径,数据沿着该路径进行传输。
工作原理类似于电话通话,通信双方在通话期间占用了完整的通信资源。

优点

  • 传输过程中的延迟较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较好。
  • 对于稳定的、连续的数据流(如实时音频或视频)适用。

缺点

  • 分配的通信资源在通话期间一直被占用,无法被其他通信使用,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 不适用于不连续的、突发性的数据流,浪费了大量资源。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分组交换将数据分割为较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独立传输,并在目的地重新组装。
数据包根据网络条件和路由选择独立地进行传输,可以共享网络资源。

优点

  • 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多个通信可以共享网络链路和带宽。
  • 适用于突发性数据流,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数据流量和需求。

缺点

  • 传输过程中的延迟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传输时延。
  • 在网络拥塞时,数据包可能会丢失或延迟增加。

电路交换适用于需要连续、实时传输的数据流,如电话通话和视频会议。它提供了较低的延迟和稳定的传输质量,但资源利用率较低。分组交换适用于不连续、突发性的数据流,如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它可以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适应不同的数据流量和需求,但传输时延相对较高。选择何种交换方式应根据实际需求和网络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数据传输效果

1.2. ADSL是啥?A是指?ADSL的特点

ADSL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的缩写,翻译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它是一种用于在普通电话线(铜线)上提供宽带数据传输的技术。

在ADSL中,字母"A"代表"非对称",指的是上传和下载速度不对称。ADSL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下载速度更高的需求,因为在通常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下,用户更多地下载数据而较少上传数据。

ADSL技术通过将电话线路的频谱划分为不同的频段,将高频段用于数据传输,而低频段用于语音通信。这样,ADSL可以同时提供高速的互联网访问和传统的电话服务,而无需额外的电缆或线路。

ADSL的特点包括:

  • 非对称速率:下载速度通常要比上传速度高。常见的配置是以兆比特每秒(Mbps)为单位,例如10 Mbps下载速度和1 Mbps上传速度。
  • 远程传输:ADSL可以在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较长距离内提供高速连接,通常可覆盖几公里的范围。
  • 分离频谱:ADSL使用不同的频段来传输数据和语音,使得在进行电话通话时不会受到网络数据传输的干扰。

由于ADSL利用了现有的电话线路基础设施,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过去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小型办公室的宽带接入。然而,随着光纤等技术的发展,ADSL逐渐被更高速的对称传输技术所取代。

1.3. SOCKET是啥?有啥作用?用什么参数标识?

SOCKET是一种用于网络通信的编程接口,它提供了在不同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中,SOCKET是应用程序与网络之间进行通信的端点。

SOCKET的作用是允许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通过使用SOCKET编程接口,开发人员可以创建网络套接字(socket),并使用各种网络协议(如TCP、UDP等)进行数据传输。SOCKET提供了一组函数和方法,用于创建、连接、发送、接收和关闭套接字,以及处理网络通信中的各种情况和错误。

SOCKET编程常用于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如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网络通信工具、网络游戏等。通过使用SOCKET,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远程通信和数据传输。

在使用SOCKET编程时,套接字通过一组参数进行标识。其中,最常用的参数标识包括:

  • 协议族(Protocol Family):指定套接字使用的网络协议族,如IPv4(AF_INET)或IPv6(AF_INET6)。
  • 类型(Type):定义套接字的类型,如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用于可靠的连接导向的通信,数据报套接字(SOCK_DGRAM)用于无连接的通信。
  • 协议(Protocol):指定套接字使用的具体网络协议,如TCP(IPPROTO_TCP)或UDP(IPPROTO_UDP)。

通过组合和配置这些参数,可以创建符合应用程序需求的套接字,并进行相应的网络通信操作。

总结起来,SOCKET是一种网络通信的编程接口,用于创建、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端点。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种实现网络通信的方法,并通过一组参数标识套接字的类型、协议族和协议,以满足不同应用程序的需求。

1.4. 衡量网络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衡量网络性能的指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性能指标:

  • 延迟(Latency):衡量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常用的延迟指标包括往返时间(Round Trip Time,RTT)和单向延迟(One-Way Delay)。
  • 带宽(Bandwidth):指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通常以比特率(bps)表示。带宽表征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影响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响应时间。
  • 丢包率(Packet Loss):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的比例。丢包率高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重传和影响性能。
  •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吞吐量受带宽、延迟和丢包率等因素的影响。
  • 抖动(Jitter):衡量数据包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变化。抖动大表示数据包之间的时延不稳定,可能导致音视频卡顿和不连续性。
  • 可靠性(Reliability):指网络传输的数据是否能够在目标端正确、完整地接收。可靠性通常通过丢包率和错误纠正机制来评估。
  • 可用性(Availability):表示网络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可正常使用的能力。可用性高表示网络系统稳定可靠,不容易发生故障和中断。
  • 网络拥塞(Congestion):指网络中的流量超过网络链路或设备的处理能力,导致性能下降和传输延迟增加。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评估和比较。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可能对这些指标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关注点。

1.5. 时延有哪四种?哪些可以计算出精确值?如何计算?

时延(Delay)可以根据测量的时间点和位置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处理时延(Processing Delay):指数据在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上进行处理所需的时间。处理时延包括数据包在设备中排队等待、进行转发决策、检查差错等操作的时间。

  • 排队时延(Queuing Delay):指数据包在网络设备的输入队列中等待处理的时间。排队时延取决于网络设备的负载情况和排队算法,当网络拥塞时,排队时延会增加。

  • 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指数据包从发送端到网络中的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传输时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传输时延 = 数据包大小 / 带宽

  •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指信号在传输媒介(如电缆、光纤等)中传播所需的时间。传播时延取决于信号传播速度和传输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传播时延 = 传输距离 / 传播速度

其中,传播时延传输时延可以计算出精确值,因为它们是基于物理特性和网络参数计算的。

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通常较难精确计算,因为它们涉及到网络设备的内部处理和算法。在实际情况下,可以通过监测和测量来估计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使用网络性能分析工具或针对特定设备的监控软件。

需要注意的是,时延的计算可能会受到网络拥塞、信号传播速度变化、设备负载和数据包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网络中,时延通常是动态变化的,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评估。

1.6. 常见的物理连线有哪些?常用主干高速网络使用什么物理媒介?

常见的物理连线方式有以下几种:

  •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一种中心导体被绝缘层和外部屏蔽层包围的电缆,常用于有线电视和局域网。
  • 双绞线(Twisted Pair):两根绝缘的铜线以螺旋方式绞合在一起,常用于以太网和电话系统。常见的双绞线分类包括Cat5、Cat6和Cat7等。
  • 光纤(Fiber Optic):使用光信号传输数据的一种传输介质。光纤具有高带宽、低损耗和抗干扰等优点,常用于长距离数据传输和高速网络。
  • 无线连接(Wireless Connection):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如Wi-Fi、蓝牙和移动通信网络(如4G、5G)等。

主干高速网络通常使用 光纤 作为物理媒介

光纤具有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特点,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远距离通信。主干高速网络中的光纤通常采用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或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具体选择取决于网络需求、距离和传输速率等因素。光纤主干网络可以满足大量数据的快速传输需求,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场景。

1.7. 计算机信号和电话信号最大的区别是?

计算机信号和电话信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传输数据的方式使用的信号类型

  • 数据传输方式
    计算机信号是数字信号,基于二进制编码表示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它们可以通 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如以太网、Wi-Fi、蓝牙等。
    电话信号是模拟信号,基于模拟声音波形表示语音信息,通过电话线路进行传输。

  • 信号类型
    计算机信号使用的是数字信号 ,即离散的信号,它们以0和1的形式表示信息。这种离散的表示方式可以通过编码技术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电话信号是模拟信号,它们是连续的声音波形,用于传输人的语音信息。

其次计算机信号和电话信号的数据类型传输速率也不同。

  • 数据类型

计算机信号可以传输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它们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支持高速的数据传输。

电话信号主要用于语音通信,传输的是人的声音信息。

  • 传输速率

计算机信号通常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特别是在高速网络中。

电话信号的传输速率相对较低,主要适用于语音通信。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电话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例如,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将电话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同时,计算机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和设备进行语音通信,实现电话功能。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计算机信号和电话信号之间的区别可能变得模糊或相互融合。

2.应用层

2.1. 常见应用层协议,以及他们使用的传输层协议是?端口号是?知名端口号范围为?

应用层协议和传输层协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应用层协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使用不同的传输层协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和传输层协议之间的对应关系:

  1.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 HTTPS(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

    • 使用传输层协议:TCP
    • 端口号:HTTP 使用 80 端口,HTTPS 使用 443 端口
    • 知名端口号:80(HTTP)、443(HTTPS)
  2. FTP(文件传输协议):

    • 使用传输层协议:TCP
    • 端口号:控制连接使用 21 端口,数据连接使用临时端口(一般使用20端口)
    • 知名端口号:21
  3. SSH(安全外壳协议):

    • 使用传输层协议:TCP
    • 端口号:22
    • 知名端口号:22
  4.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 使用传输层协议:TCP
    • 端口号:23
    • 知名端口号:23
  5.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 使用传输层协议:TCP
    • 端口号:25
    • 知名端口号:25
  6. POP3(邮局协议):

    • 使用传输层协议:TCP
    • 端口号:110
    • 知名端口号:110
  7. IMAP(互联网消息访问协议):

    • 使用传输层协议:TCP
    • 端口号:143
    • 知名端口号:143
  8. DNS(Domain Name System):

    • 使用传输层协议:UDP
    • 端口号:53
    • 知名端口号:53
协议端口号
HTTP80
HTTPS443
FTP21
SSH22
Telnet23
SMTP25
POP3110
IMAP143
DNS53

知名端口号范围是从 0 到 1023。这个范围内的端口号通常被用于众所周知的服务,并且已经被 IANA(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正式分配。

除了知名端口号外,还有两个其他端口号范围:

  1. 注册端口号:从 1024 到 49151。这些端口号被用于非正式注册的应用程序,并且可以在组织或企业内部使用。

  2. 动态或私有端口号:从 49152 到 65535。这些端口号通常被用于临时通信,并在需要时动态分配。

2.2. DNS是啥?DNS的作用?DNS的三层服务器分别是?有哪些查询方式?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是一种将域名(例如“www.baidu.com”)解析为 IP 地址(例如“14.215.177.39”)的系统。

DNS 的作用:方便用户记忆和访问网络资源,而不用去记住那些复杂的 IP 地址。

DNS 的三层服务器分别是:

  1. 根域名服务器:位于 DNS 层次结构的顶部,负责管理顶级域名服务器的信息。全球共有 13 个根域名服务器,它们的名字以字母 A 至 M 命名(不含 I)。

  2. 顶级域名服务器:负责管理二级域名服务器的信息。例如,“.com”、“.net”、“.org”等通用顶级域名,以及各国的国家代码顶级域名(如“.cn”代表中国、“.uk”代表英国等)。

  3. 权威域名服务器:负责管理具体域名的信息,例如“***”这个域名的 IP 地址。

DNS 主要有两种查询方式:

1. 递归查询:当客户端向本地 DNS 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时,本地 DNS 服务器要么返回查询结果,要么将查询请求转发给其他 DNS 服务器,直到获得查询结果并返回给客户端。这种方式称为递归查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迭代查询:当本地 DNS 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或其他上层域名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时,这些服务器可能会返回相关的参考信息,而不是直接返回查询结果。本地 DNS 服务器需要根据这些参考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查询,直到获得查询结果。这种方式称为迭代查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HTTP根据对象是否在同一连接发送分为哪两种连接?协议请求消息的头部行里方法有哪些?如何通过请求消息分析需要访问的URL?

HTTP根据对象是否在同一连接发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连接方式

1. 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在持久连接中,多个HTTP请求和响应可以通过同一TCP连接进行发送和接收。这意味着在建立连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可以进行多次请求和响应,而无需每次都建立新的TCP连接。持久连接可以减少连接建立的开销,提高性能和效率。
2. 非持久连接(Non-Persistent Connection):在非持久连接中,每个HTTP请求和响应都使用独立的TCP连接进行发送和接收。每次请求都需要建立新的TCP连接,并在请求完成后关闭连接。非持久连接适用于只进行一次或少数请求的场景,但在大量请求时会增加连接建立和关闭的开销。

关于协议请求消息的头部行中的方法,常见的HTTP请求方法有以下几种
1. GET:从服务器获取指定资源的信息。一般用于获取数据,不应对服务器端数据进行修改。
2. POST:向服务器提交数据,并请求服务器进行处理。一般用于提交表单数据、上传文件等操作。
3. PUT:向服务器上传指定资源的内容。一般用于创建或更新服务器上的资源。
4. DELETE: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资源。
5. HEAD:与GET方法类似,但只请求获取资源的头部信息,不包含实际资源内容。
6. OPTIONS:获取服务器支持的HTTP方法列表。
7. TRACE:用于将请求消息回显给客户端,用于测试或诊断。

通过请求消息分析需要访问的URL,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查看请求消息的头部行中的方法:根据请求方法可以确定是对资源的获取、提交、更新还是删除操作。
2. 查看请求消息的头部行中的路径(Path)部分:路径部分包含了相对于服务器根目录的资源路径。
3. 结合服务器的基本URL:将请求消息的路径与服务器的基本URL进行拼接,可以得到完整的URL。
需要注意的是,HTTP请求消息中的Host头部字段指定了服务器的主机名或IP地址,用于确定目标服务器。结合Host字段和路径部分,可以确定需要访问的完整URL。

3.传输层

3.1 TCP头部每个字段的作用?一个端口号占多长?

TCP头部(TCP header)是在TCP协议中用于封装和传输数据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一系列字段,每个字段都有特定的作用以下是TCP头部中常见字段的作用

  1. 源端口号(Source Port)和目的端口号(Destination Port):分别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端口号,用于标识通信的应用程序或服务。
  2.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用于标识TCP数据流中的每个字节的顺序,用于重组和排序接收到的数据。
  3. 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指示期望收到的下一个序列号,用于确认已经成功接收到的数据。
  4. 数据偏移(Data Offset):指示TCP头部的长度,以32位字(4字节)为单位。用于确定TCP数据包中头部的结束位置和数据的开始位置。
  5. 控制位(Control Bits):包括ACK(确认)、SYN(同步)、FIN(结束)等标志位,用于控制TCP连接的建立、终止和确认。
  6. 窗口大小(Window Size):用于指示发送方可接收的字节数,用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7. 校验和(Checksum):用于对TCP头部和数据进行差错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8. 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用于指示紧急数据的边界,通常用于实时应用或特殊需求。
  9. 选项(Options):可选字段,用于提供额外的功能或进行协商,例如最大段大小(MSS)、时间戳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个端口号在TCP协议中占用16位,即2个字节因此,端口号的范围是从0到65535。端口号在TCP连接中的作用是将数据包交付给正确的应用程序或服务,因为一个主机上可以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或服务,每个应用程序或服务都可以通过唯一的端口号来标识和监听网络数据。其中,0到1023的端口号被称为"well-known ports",用于一些常见的服务和协议,如HTTP(80)、FTP(21)、SSH(22)等。而1024到65535的端口号是用于临时分配或动态分配的。

3.2 UDP头部有哪些字段?每个字段作用?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头部是UDP协议中用于封装和传输数据的一部分,相比于TCP,UDP头部较为简单,只包含以下几个字段

  1. 源端口号(Source Port)和目的端口号(Destination Port):类似于TCP,分别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端口号,用于标识通信的应用程序或服务。
  2. 长度(Length):指示UDP数据报(包括头部和数据)的总长度。长度字段的值是指整个UDP数据报的字节数。
  3. 校验和(Checksum):用于对UDP头部和数据进行差错检验。校验和字段帮助接收方验证数据的完整性,以确定数据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损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些字段的作用如下

  1. 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用于标识通信的应用程序或服务。通过这两个字段,UDP能够将数据包交付给正确的应用程序或服务。
  2. 长度:指示整个UDP数据报的长度,包括UDP头部和数据部分。接收方可以根据长度字段来正确地解析UDP数据报。
  3. 校验和:用于检测UDP数据报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损坏。发送方在计算校验和时,将UDP头部和数据一起参与计算,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报时,通过重新计算校验和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需要注意的是,UDP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不提供可靠性和流量控制等机制。UDP头部相对简单,没有像TCP那样的序列号、确认号、控制位等字段,因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UDP不会对数据进行分段、排序或重传。UDP更适用于那些对实时性要求高、对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的应用,例如音频和视频传输、DNS查询等。

3.3 TCP和UDP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两种常用的传输层协议,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 TCP的特点

1. 可靠性:TCP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通过序列号、确认号、重传机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 有连接: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通信双方在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建立连接,并在数据传输结束后释放连接。
3. 流量控制: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进行流量控制,确保发送方不会淹没接收方,以避免数据丢失或拥塞。
4. 顺序保证:TCP保证数据包按照发送的顺序到达接收端,因为每个数据包都有序列号,并通过确认机制进行排序和重组。
5. 适用于大数据量传输:由于TCP提供可靠性和流量控制,适用于大数据量传输或对数据完整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网页浏览等。

  • UDP的特点

1. 无连接:UDP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通信双方之间不需要建立和维护连接,发送方可以直接发送数据包给接收方。
2. 不可靠性:UDP不提供可靠性保证,数据包发送后不会进行确认或重传,所以数据包可能会丢失或乱序。
3. 低延迟:由于UDP没有建立连接和进行确认的开销,传输延迟较低,适用于实时应用,如音频和视频传输、在线游戏等。
4. 支持广播和多播:UDP支持将数据包广播到多个主机或发送到多个组播组,适用于实现广播和多播功能。
5. 简单性:UDP头部较小,开销较小,传输效率高,适用于对数据传输效率要求高、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如DNS查询、实时流媒体等。

综上所述,TCP适用于对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而UDP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对数据完整性要求相对较低的应用场景。选择TCP还是UDP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网络条件。

3.4 TCP三次握手的过程。标识出重要参数的值。

TCP的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是建立TCP连接的过程,用于确保通信双方的可达性和同步初始序列号。下面是TCP三次握手的过程

第一次握手(SYN=1,seq=x):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YN(同步)报文段。
客户端选择一个初始序列号(seq)并将SYN标志位设置为1,表示请求建立连接。
客户端还发送一个随机生成的初始序列号x用于后续数据传输。

第二次握手(SYN=1,ACK=1,seq=y,ack=x+1):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段后,向客户端发送一个SYN/ACK(同步/确认)报文段。
服务器将SYN和ACK标志位都设置为1,表示确认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同步初始序列号。
服务器选择一个自己的初始序列号y,并将确认号(ack)设置为客户端的初始序列号x+1。

第三次握手(ACK=1,seq=x+1,ack=y+1):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报文段后,向服务器发送一个ACK(确认)报文段。
客户端将ACK标志位设置为1,表示确认服务器的连接响应。
客户端将自己的序列号设置为初始序列号x+1,将确认号设置为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y+1。

重要参数的值:
客户端的初始序列号(seq):x
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seq):y
客户端的确认号(ack):x+1
服务器的确认号(ack):y+1

通过三次握手,客户端和服务器都确认了彼此的可达性和初始序列号,并同步了序列号的起始值,建立了TCP连接。这样,双方就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3.5 TCP可提供哪些功能?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它提供了以下功能:

  1. 可靠性:TCP通过序列号、确认号、重传机制和接收方的确认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发送方会对每个数据包进行编号,并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如果未收到确认,则会进行重传,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 流量控制: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进行流量控制,确保发送方不会淹没接收方。接收方会告知发送方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发送方根据接收窗口大小来控制发送速率,以避免数据丢失或拥塞。
  3. 拥塞控制:TCP通过拥塞窗口、超时重传、快速重传和拥塞避免算法等机制来进行拥塞控制。当网络出现拥塞时,TCP会自动减少发送速率,以避免进一步加重网络拥塞程度。
  4. 顺序保证:TCP保证数据包按照发送的顺序到达接收端,因为每个数据包都有序列号,并通过确认机制进行排序和重组。这样,接收方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重组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5. 连接管理:TCP使用三次握手的方式建立连接,并通过四次挥手的方式释放连接。在连接建立期间,TCP会维护连接的状态信息,包括序列号、窗口大小、拥塞控制参数等。
  6. 支持全双工通信:TCP允许通信双方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实现了全双工通信,即每个方向上的数据流可以独立操作。
  7. 可靠的错误检测和恢复:TCP使用校验和、确认机制和重传机制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如果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损坏、丢失或乱序,TCP会进行相应的恢复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TCP提供了可靠性、流量控制、拥塞控制、顺序保证、连接管理等功能,使得应用程序能够在网络上可靠地传输数据。因此,TCP常被用于对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Web浏览等。

3.6 拥塞控制的原理?流量控制的原理?

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是TCP协议中两个重要的机制,它们有不同的原理和目的:

  • 拥塞控制的原理:

*拥塞控制是TCP用于避免网络拥塞的机制。当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超过网络的容量,导致网络性能下降时,就会发生拥塞。*TCP的拥塞控制机制通过以下原理来避免和减轻网络拥塞:

  1. 慢启动:发送方在开始发送数据时,以指数增长的速率逐渐增加发送窗口的大小,以探测网络的可用带宽。
  2. 拥塞避免:一旦网络开始出现拥塞,发送方将减慢增长速率,以线性增长的速率逐渐增加发送窗口的大小,以避免进一步加重拥塞。
  3. 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如果发送方连续收到接收方对相同数据的重复确认,就表明网络出现丢包,发送方会立即重传丢失的数据并进行快速恢复,而不是等待超时重传。
  4. 拥塞窗口调整:发送方根据网络的拥塞程度和反馈信息调整发送窗口的大小,以控制发送速率,避免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

通过这些机制,TCP能够在网络中动态调整传输速率,避免过多的数据注入网络,从而避免或减轻拥塞,并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 流量控制的原理:

*流量控制是TCP用于控制发送方发送速率,以适应接收方处理能力的机制。流量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发送方发送速度过快,导致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数据,从而造成数据丢失或拥塞。*TCP的流量控制机制通过以下原理来实现:

  1. 滑动窗口:接收方会告知发送方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即接收方还有多少可用的缓冲区来接收数据。发送方根据接收窗口大小来控制发送速率,确保不会发送超过接收方处理能力的数据量。
  2. 停止-等待机制:发送方发送一个数据包后,必须等待接收方发送确认才能发送下一个数据包,以避免发送方过快地发送数据,超过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3. 接收方的通告窗口调整:接收方根据自身的处理能力和缓冲区情况,动态调整通告窗口的大小,以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通过流量控制机制,TCP确保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与接收方的处理能力相匹配,避免了数据的丢失和拥塞,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网络的平稳运行。

4.网络层

4.1. 子网掩码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变长子网掩码?为什么使用变长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的作用:确定一个IP地址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它是一个与IP地址相对应的二进制数字,用于将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子网掩码中的1表示网络部分,0表示主机部分。

变长子网掩码(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VLSM):一种允许在同一个网络中使用不同子网掩码长度的子网划分技术。传统的子网掩码是固定长度的,即对于一个网络,所有子网的子网掩码长度是相同的。而使用变长子网掩码,可以对不同的子网使用不同的子网掩码长度,从而更灵活地划分子网。

使用变长子网掩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IP地址空间和满足网络的需求。具体原因如下:

  • 节省IP地址:传统的固定子网掩码长度会导致每个子网拥有相同数量的可用IP地址,可能会浪费IP地址资源。而使用变长子网掩码,可以根据每个子网的实际需求分配不同数量的IP地址,从而避免了IP地址的浪费。
  • 支持不同规模的子网:使用变长子网掩码可以根据不同子网的规模和需求灵活地划分子网。对于大型网络,可以分配较大的子网掩码长度,以支持更多的主机数量;而对于小型网络,可以分配较小的子网掩码长度,以节省IP地址并提高网络的效率。
  • 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用变长子网掩码可以在网络运行期间根据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和调整,而不会对整个网络架构造成重大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的变化和扩展。

总之,使用变长子网掩码可以更灵活地划分子网,节省IP地址资源,满足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它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效率,使网络设计和管理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4.2. 什么是NAT?有哪些优缺点?为什么使用NAT?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是一种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用于在互联网接入路由器或防火墙上将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共IP地址,以实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

以下是NAT的一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

  • IP地址节省:使用私有IP地址可以在内部网络中使用,而不需要为每个设备分配公共IP地址,从而节省了公共IP地址资源。

  • 安全性提高:NAT隐藏了内部网络的真实IP地址,对外部网络而言,只能看到NAT设备的公共IP地址,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减少了潜在的攻击目标。

  • 网络扩展灵活性:使用NAT可以在内部网络中更灵活地增加或减少设备,而无需更改公共IP地址的分配。

缺点:

  • 限制对内部网络的直接访问:由于NAT转换了IP地址,外部网络无法直接访问内部网络中的设备,这可能会对某些应用程序或服务造成限制或不可用。
  • 连接限制:由于NAT会对网络连接进行转换,对于某些协议或应用程序,可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或无法正常工作。
  • 增加网络管理复杂性:NAT会引入额外的网络管理复杂性,需要配置和维护NAT设备以确保正确的地址转换和路由。

为什么使用NAT:

  1. IP地址节省:由于IPv4地址资源有限,使用NAT可以将私有IP地址在内部网络中重复使用,从而节省了公共IP地址的使用。
  2. 安全性提高:NAT隐藏了内部网络的真实IP地址,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减少了受到攻击的风险。
  3. 网络扩展灵活性:使用NAT可以更灵活地增加或减少内部网络中的设备,而无需更改公共IP地址的分配。

总的来说,NAT作为一种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在IPv4环境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解决IP地址资源的短缺问题,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并提供灵活的网络扩展能力。然而,NAT也存在一些限制和管理复杂性,需要根据具体的网络需求和情况进行合理的使用和配置。

4.3. IP头部每个字段的作用?IP地址的作用?

IP头部(IP Header)是在IP协议中用于封装和传输数据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一系列字段,每个字段都有特定的作用。以下是IP头部中常见字段的作用:

  1. 版本(Version):指示IP协议的版本,通常为IPv4或IPv6。
  2. 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指示IP头部的长度,以32位字(4字节)为单位。用于确定IP数据包中头部的结束位置和数据的开始位置。
  3. 区分服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s):用于指定对数据包的不同服务质量要求,如优先级、延迟、吞吐量等。
  4. 总长度(Total Length):指示整个IP数据包的长度,包括头部和数据部分。
  5. 标识(Identification):在分片和重组过程中用于标识属于同一个数据报的不同分片。
  6. 标志(Flags):用于控制IP分片的行为,包括分片标志位和不分片标志位等。
  7. 片偏移(Fragment Offset):指示当前片段相对于原始数据报的偏移量。
  8. 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表示数据包在网络上能够经过的最大路由跳数,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该字段的值减1。一旦TTL值为0,数据包会被丢弃。
  9. 协议(Protocol):指示上一层协议的类型,例如TCP、UDP或ICMP。
  10. 头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用于对IP头部进行差错检验,以确保头部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
  11. 源IP地址(Source IP Address)和目的IP地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分别指示发送者和接收者的IP地址,用于标识数据包的源和目的地。

IP地址的作用是在网络中唯一标识主机或网络设备它是一个在Internet协议中使用的数字标识符,用于定位和路由数据包。IP地址可以用来识别网络中的设备,使得数据包可以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通过IP地址,网络中的路由器可以将数据包从源主机转发到目的主机,实现数据的传递。IP地址的层次结构和分配方式,例如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允许对网络进行分段和子网划分,以满足不同网络规模和需求。IP地址的作用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通信,使得不同的设备可以相互连接和进行数据交换。

4.4. 路由表有哪些部分组成?

路由表是路由器或网络设备中存储的用于决定数据包转发的重要数据结构。它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目标网络地址(Destination Network Address):路由表中的每一项都包含一个目标网络地址,用于指定要到达的目标网络的地址范围。
2. 子网掩码(Subnet Mask):与目标网络地址一起使用,用于确定目标网络的范围。
3. 下一跳(Next Hop):表示数据包在到达目标网络时应该发送到的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目标网络的路由器,也可以是下一个跳转点。
4. 出接口(Outgoing Interface):指示数据包在到达下一跳路由器时应该通过的物理接口或逻辑接口。
5. 路由类型(Route Type):标识了路由的来源和属性,常见的路由类型包括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和默认路由等。
6. 距离/度量(Distance/Metric):表示路由的优先级或距离值,用于决定路由器在有多条路径到达目标网络时应该选择哪条路径。
7. 状态(Status):表示路由的状态,例如激活(Active)或失效(Inactive)。
8. 生命周期(Lifetime):有些路由表项可能包含生命周期信息,用于指示路由的有效期或时间限制。

这些部分共同组成了路由表的条目。路由器根据路由表中的条目来决定将数据包转发到哪个目标网络或下一跳路由器,以实现数据包的正确转发和到达目标的路由路径选择。路由表的内容会根据网络拓扑、路由协议和管理员配置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和调整。

4.5. ICMP是什么?有什么作用?tracert有什么作用?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IP网络中传输控制消息的协议。它是在网络层(OSI模型中的第3层)上运行的协议,用于在网络设备之间传递有关网络状况、错误报告和诊断信息。

ICMP的主要作用包括:

1. 错误报告:ICMP可以用于报告网络层和传输层的错误情况,例如目标不可达、超时、重定向等。当数据包无法正确传输时,路由器或主机会通过ICMP消息通知发送方。

2. 网络状况和可达性检测:ICMP可以用于检测网络中的主机或路由器是否可达。例如,通过发送ICMP回显请求(Ping)消息,可以确定目标主机是否在线和可访问。

3. 路由器发现和重定向:ICMP可以帮助主机学习网络中的路由器的存在和路由信息。路由器可以发送ICMP重定向消息告知主机更好的路由选择。

4. 路径MTU发现:ICMP可以用于发现两个主机之间的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MTU),以避免分片和重组。

5. 诊断和故障排除:ICMP工具可以用于网络的故障排除和诊断。通过检查ICMP消息,可以确定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复。

tracert(Trace Route)是一个网络工具:用于追踪和显示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经过的路由路径。它通过发送一系列的ICMP回显请求(Ping)消息,并在每个请求中逐步增加跳数(TTL),以便在路由器上逐一记录经过的路由器。

tracert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诊断网络连接问题,确定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经过的路由器和网络延迟。通过分析tracert的输出结果,可以检查网络中的瓶颈、延迟或故障点,并定位可能出现问题的网络节点。这有助于网络管理员或用户了解数据包在互联网上的传输路径,并帮助解决网络连接或性能问题。

4.6.DHCP是什么? DHCP的作用?有哪四条重要消息?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自动分配IP地址和其他网络配置信息给计算机设备,以简化网络管理和配置的过程。

DHCP主要作用是为局域网中的设备提供动态的IP地址分配和相关配置。

DHCP协议通过以下四条重要消息来实现IP地址的动态分配:

  • DHCP Discover(DHCP发现):这是由客户机发出的广播消息,用于寻找可用的DHCP服务器。客户机在启动时发送DHCP Discover消息,以请求IP地址分配。
  • DHCP Offer(DHCP提供):这是DHCP服务器响应客户机DHCP Discover消息的消息。DHCP服务器在收到DHCP Discover消息后,向客户机发送DHCP Offer消息,其中包含可用的IP地址及其他配置信息。
  • DHCP Request(DHCP请求):这是客户机在收到DHCP Offer消息后,向特定的DHCP服务器发送的请求确认消息。客户机选择其中一个DHCP Offer,并将选择的DHCP服务器的IP地址包含在DHCP Request消息中,以表示接受该服务器提供的IP地址。
  • DHCP Acknowledgment(DHCP确认):这是DHCP服务器对客户机DHCP Request消息的确认消息。DHCP服务器在收到DHCP Request消息后,向客户机发送DHCP Acknowledgment消息,确认IP地址分配,并提供其他配置信息,如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等。

通过这四条消息的交互,DHCP协议实现了自动的IP地址分配和网络配置,简化了设备的网络接入和管理过程。它有效地避免了手动配置IP地址的繁琐和冲突问题,提高了网络的可管理性和灵活性。

4.7. 子网划分

子网划分是将一个大的IP网络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子网的过程。子网划分有助于有效管理和分配IP地址,并提供更精细的网络控制和安全性。

子网划分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IP地址:IP地址是标识网络设备的唯一地址。IPv4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IPv6地址由128位的十六进制数字和字母组成。
  2. 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用于划分IP地址中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它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与IP地址进行逻辑与运算,用于确定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边界。
  3. 网络前缀:网络前缀是指子网掩码中连续的1位的长度,它决定了网络的规模和子网的数量。例如,在子网掩码255.255.255.0中,有24位是连续的1位,因此网络前缀长度为24。

在进行子网划分时,可以根据网络规模和需求进行以下步骤

1 .确定所需的主机数量:根据网络中需要承载的主机数量,确定所需的子网数量。

2 .确定网络前缀长度:根据主机数量和子网数量,确定适当的网络前缀长度。较长的前缀长度将产3 .生更多的子网但每个子网的主机数量较少,而较短的前缀长度将产生较少的子网但每个子网的主机数量较多。

4 .划分子网:使用所选的网络前缀长度,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相应数量的子网。每个子网都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5 .分配IP地址:为每个子网分配子网地址范围,并为每个子网分配可用的IP地址。这些地址应在子网掩码定义的范围内。

子网划分可以根据具体的网络需求和规模进行灵活的调整。它有助于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管理性和性能,使网络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和高效。

5.链路层

5.1 什么是VLAN?相同VLAN之间如何通信?不同VLAN间如何通信?

  •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在同一个VLAN内的设备可以通过二层交换机进行通信,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则无法 直接 通信。
  • 相同VLAN之间可以通过二层交换机进行通信,因为二层交换机只关心MAC地址,只要MAC地址相同,就可以进行通信。
  • 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来实现。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可以识别IP地址,并根据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将数据包从一个VLAN转发到另一个VLAN。

具体来说,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源设备将数据包发送到源端口所在的VLAN。
  2. 二层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包后,根据MAC地址表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设备的MAC地址所在的端口。
  3. 如果目标设备与源设备不在同一个VLAN,则数据包需要通过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进行转发。
  4. 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接收到数据包后,根据IP地址表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VLAN的下一个路由器或交换机的端口。
  5. 最终,数据包到达目标设备所在的VLAN,并被目标设备接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需要遵循网络管理员的配置和规定,以确保网络安全和通信的可靠性。

5.2什么是MAC地址?和IP地址的区别是?

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也称为物理地址或以太网地址,是网络设备(如网卡)在制造过程中固定的全球唯一标识符。MAC地址是一个48位的二进制值,通常以十六进制表示,由6个字节组成,每个字节用冒号或连字符分隔。例如,00:1A:2B:3C:4D:5E。

MAC地址的作用是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一个网络设备,用于数据链路层的寻址和通信。当数据通过以太网(Ethernet)传输时,发送方将数据包的目标MAC地址设置为接收方的MAC地址,以确保数据包被正确地传送到目标设备。MAC地址在数据链路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的范围仅限于局域网内部,在不同的局域网之间无法直接传输。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用于在网络上唯一标识和定位设备的逻辑地址。IP地址是一个32位(IPv4)或128位(IPv6)的二进制值,通常以点分十进制表示,如192.168.0.1。IP地址分为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用于路由和寻址。

IP地址的作用是在网络中唯一标识一个设备,并提供了网络层(IP层)的寻址和路由功能。IP地址允许设备进行跨网络通信,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传输。它是互联网上实现数据传输和设备互联的基础。

总结区别:

  1. MAC地址是物理地址,用于局域网内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而IP地址是逻辑地址,用于在网络中唯一标识和定位设备,并实现跨网络通信。
  2. 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由设备制造商分配,而IP地址可以是静态分配或动态分配,由网络管理员进行管理和分配。
  3. MAC地址在数据链路层(第二层)使用,而IP地址在网络层(第三层)使用。
  4. MAC地址范围仅限于局域网内部,而IP地址可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传输。

5.3 ARP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网络中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的协议。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局域网中解析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便进行数据链路层通信。

在一个局域网中,当一个设备需要与另一个设备进行通信时,它需要知道目标设备的MAC地址。然而,设备通常只知道目标设备的IP地址。这时,ARP协议就发挥作用了。当设备要发送数据到一个目标IP地址时,它会首先检查自己的ARP缓存(ARP Cache)中是否已经存有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如果没有,设备会发送一个ARP请求广播(ARP Request Broadcast)到局域网中所有的设备,询问哪个设备拥有目标IP地址。目标设备收到ARP请求后,会回复一个ARP响应(ARP Reply),其中包含自己的MAC地址。发送方设备收到ARP响应后,就可以将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存入自己的ARP缓存中,以便以后的通信使用。

ARP通过解析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使得设备能够直接在局域网上通过MAC地址进行通信,避免了在每次通信时都需要进行广播查找目标设备的IP地址。这样可以提高通信效率,并减少网络中的广播流量。

总结:

  1. ARP是一种用于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的协议。
  2. 它在局域网中解析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便进行数据链路层通信。
  3. ARP通过ARP请求和ARP响应来获取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并维护一个ARP缓存表。
  4. ARP减少了设备之间的通信延迟,提高了通信效率,并减少了广播流量。

5.4 以太网使用的多路复用协议为?

以太网使用的多路复用协议是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CSMA/CD是一种用于共享介质的多路复用技术,用于协调多个设备在以太网上的数据传输。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 载波监听(Carrier Sense):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会先监听介质(例如电缆)上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如果介质上没有检测到其他设备的信号传输(即空闲状态),则设备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 多路访问(Multiple Access):多个设备可以共享同一介质进行数据传输,即多个设备可以同时发送数据帧。当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时,可能会发生冲突。
  • 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设备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会不断监听介质上的信号,以检测是否有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即是否发生了冲突。如果设备检测到冲突,它会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发送一个干扰信号,通知其他设备发生了冲突。
  • 退避算法(Exponential Backoff):当设备检测到冲突后,它会随机选择一个退避时间,在该时间内等待,然后重新尝试发送数据。如果再次发生冲突,设备会选择更长的退避时间,以此类推。这个退避算法能够避免设备之间持续发生冲突,提高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通过CSMA/CD协议,以太网上的多个设备可以共享同一介质进行数据传输,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并解决了多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可能引起的冲突问题。

5.5 802.11g使用的通信频段为

802.11g是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它使用2.4 GHz频段进行通信。

具体来说,802.11g标准在2.4 GHz频段中使用13个不重叠的信道进行通信,每个信道之间的频谱带宽为20 MHz。这些信道的中心频率分布如下:

信道1: 2.412 GHz
信道2: 2.417 GHz
信道3: 2.422 GHz
信道4: 2.427 GHz
信道5: 2.432 GHz
信道6: 2.437 GHz
信道7: 2.442 GHz
信道8: 2.447 GHz
信道9: 2.452 GHz
信道10: 2.457 GHz
信道11: 2.462 GHz
信道12: 2.467 GHz
信道13: 2.472 GHz
这些频段的选择使得802.11g设备可以在2.4 GHz频段上进行通信,并与其他支持相同频段的设备进行互操作。然而,由于2.4 GHz频段是一个通用的频段,也被许多其他无线设备(如蓝牙设备、微波炉等)使用,可能会导致干扰和信道拥塞的问题。

  • 8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常见问题目录 本光盘的使用方法:点击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链接到该问题的答案。所有文件都是用WORD打开的。在点击所要看的问题时,请同时按住Control键(Ctrl)。 第1章 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有这样的说法:习惯上,人们都将网络的“带宽”作为网络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7.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摩尔定律? 第2章 物理问题2-1:“规程”、“协议”和 “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位同步(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问题3-1:旧版的《计算机网络》认为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数据链路层可以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最近新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和第5版)对数据链路层的提法就改变了。数据链路层的传输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问题3-3:为什么旧的版本教材在数据链路层一章讲授可靠传输,但现在新的版本教材则取消了可靠传输? 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 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问题3-6:为什么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总是需要的? 问题3-7: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CSMA/CD。频分复用FDM才使用载波。以太网有没有使用频分复用? 问题3-8:在以太网,不同的传输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时延吗? 问题3-9:在以太网发生了碰撞是否说明这时出现了某种故障? 问题3-10:从什么地方可以查阅到以太网帧格式的“类型”字段是怎样分配的? 问题3-11:是什么原因使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问题3-12:在双绞线以太网,其连接导线只需要两对线: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但现在的标准是使用RJ-45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8根针脚,一共可连接4对线。这是否有些浪费?是否可以不使用RJ-45而使用RJ-11? 问题3-13:RJ-45连接器对8根针脚的编号有什么规定? 问题3-14:剥开5类线的外塑料保护套管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4对双绞线。哪一根线应当连接到哪一个针脚呢? 问题3-15:将5类线电缆与RJ-45插头连接起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问题3-16:不用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能否将两台计算机用带有RJ-45插头的5类线电缆直接连接起来? 问题3-17: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STP安装以太网是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3-18:如果将已有的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试问原来使用的连接导线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问题3-19:使用5类线的10BASE-T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是100 m。但听到有人说,他使用10BASE-T以太网传送数据的距离达到180 m。这可能吗? 问题3-20:粗缆以太网有一个单独的收发器。细缆以太网和双绞线以太网有没有收发器?如果有,都在什么地方? 问题3-21:什么叫做“星形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总线(bus-in-a-box)”? 问题3-22: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站点之间的距离太大,那么由于信号传输时会衰减得很多因而无法对信号进行可靠的接收。试问:如果我们设法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那么是否就可以提高以太网的通信距离? 问题3-23:一个大学能否就使用一个很大的局域网而不使用许多相互连接的较小的局域网? 问题3-24:一个10 Mb/s以太网若工作在全双工状态,那么其数据率是发送和接收各为5 Mb/s还是发送和接收各为10 Mb/s? 问题3-25:一个单个的以太网上所使用的网桥数目有没有上限? 问题3-26:当我们在PC机插上以太网的适配器(网卡)后,是否还必须编制以太网所需的MAC协议的程序? 问题3-27:使用网络分析软件可以分析出所捕获到的每一个帧的首部各个字段的值。但是有时却无法找出LLC帧首部的各字段的值。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3-28:整个的IEEE 802委员会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工作组? 问题3-29:在一些文献和教材,可以见到关于以太网的“前同步码”(preamble)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8个字节。另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7个字节,而在前同步码后面还有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of-Frame Delimiter)。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问题3-30:802.3标准共包含有多少种协议? 问题3-31:在802.3标准有没有对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制定出标准呢? 问题3-32:在以太网,有没有可能在发送了512 bit(64 B)以后才发生碰撞? 问题3-33:在有的文献会见到runt和jabber这两个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问题3-34:当局域网刚刚问世时,总线形的以太网被认为可靠性比星形结构的网络好。但现在以太网又回到了星形结构,使用集线器作为交换结点。那么以前的看法是否有些不正确? 第4章 网络层 问题4-1:存在多种异构网络对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多种异构网络? 问题4-2:“IP网关”和“IP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4-3:“互连网”和“互联网”有没有区别? 问题4-4:在文献有时会见到对等连网(peer-to-peer networking),这是什么意思? 问题4-5:在一个互联网,能否使用一个很大的交换机(switch)来代替互联网很多的路由器? 问题4-6:为什么IP地址又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4-7:有的文献上使用“虚拟分组”(virtual packet)这一名词。虚拟分组是什么意思? 问题4-8:如下图所示。五个网络用四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有两个端口)互连起来。能否改变这种连接方法,使用一个具有五个端口的路由器将这五个网络互连起来? 问题4-9: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问题4-10:网络前缀是指网络号字段(net-id)前面的几个类别位还是指整个的网络号字段? 问题4-11:有的书(如[COME06])将IP地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大部分,它们和网络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4-12:IP地址的前缀和后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问题4-13: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即IP数据报不是定长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4-14:IP地址的各种类别的地址所拥有的地址数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问题4-15:在IP地址,为什么使用最前面的一个或几个比特来表示地址的类别? 问题4-16:全1的IP地址是否是向整个因特网进行广播的一种地址? 问题4-17:IP协议有分片的功能,但广域网的分组则不必分片。这是为什么? 问题4-18:路由表只给出到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下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再给出再下一跳的路由器的IP地址,最后才能到达目的网络进行直接交付。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4-19: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问题4-20:主机在接收一个广播帧或多播帧时其CPU所要做的事情有何区别? 问题4-21:有的路由器在和广域网相连时,在该路由器的广域网接口处并没有硬件地址,这怎样解释? 问题4-22:IP地址和电话号码相比时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4-23:“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都有哪些含义? 问题4-24:假定在一个局域网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问题4-25:有人将ARP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在IP层,这样对吗? 问题4-26:一个主机要向另一个主机发送IP数据报。是否使用ARP就可以得到该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然后直接用这个硬件地址将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 问题4-27:在因特网常见的分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8: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9:IP数据报的首部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典型的IP数据报首部是多长? 问题4-30:IP数据报在传输的过程,其首部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题4-31:当路由器利用IP数据报首部的“首部检验和”字段检测出在传输过程出现了差错时,就简单地将其丢弃。为什么不发送一个ICMP报文给源主机呢? 问题4-32:RIP协议的好处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稳定。有的书上介绍“触发更新”、“分离范围”和“毒性逆转”。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要点? 问题4-33: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 问题4-34: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问题4-35:教材的图4-19的B类网络145.13.0.0在划分子网时,所给出的三个子网号是怎样得出的? 问题4-36:“交换(switching)”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问题4-37:为什么生存时间TTL原来用秒作为单位而现在TTL却表示数据报在网络所能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 第5章 运输层 问题5-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问题5-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问题5-3: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5-4:一个套接字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套接字相连? 问题5-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5-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问题5-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地址呢? 问题5-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问题5-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问题5-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问题5-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5.6.3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间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问题5-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 问题5-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5-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问题5-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问题5-16:对于拥塞避免是否也能够用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的报文段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问题5-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问题5-18:假定在一个互联网,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问题5-19:TCP是通信协议还是软件? 问题5-20:在计算TCP的往返时间RTT的公式,本教材过去的版本是取 = 7/8。但现在的新版本是取 = 1/8。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第6章 应用层 问题6-1:我们经常说“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 问题6-2:能否用你的PC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计算机同时和5个计算机进行通信? 问题6-3:因特网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和电信网的电话通信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问题6-4: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必须是唯一的吗? 问题6-5:在因特网通过域名系统查找某个主机的IP地址,和在电话系统通过114查号台查找某个单位的电话号码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6-6:一个单位的DNS服务器可以采用集式的一个DNS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多个DNS服务器。哪一种方案更好些? 问题6-7:对同一个域名向DNS服务器发出好几次的DNS请求报文后,每一次得到IP地址都不一样。这可能吗? 问题6-8:当使用56 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数据下载的速率远远小于56 kb/s。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6-9:ARP和DNS是否有些相似?它们有何区别? 问题6-10:“网关”和“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6-11:我们常在文献上看到“远程登录”这样的名词。它的英文名字应当是remote log-in还是Telnet? 问题6-12:电话通信和电子邮件通信是使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吗? 问题6-13:在电子邮件,“信封”、“内容”、“首部”、“主体”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6-14:能否更加细致地介绍一下base64编码? 问题6-15:能否归纳一下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 问题6-16:HTTP 1.1协议比起HTTP 1.0协议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问题6-17:抽象语法、传送语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数据类型、编码以及编码规则的区别又是什么?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问题7-1:用一个例子说明置换密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假定密钥为CIPHER,而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our,加密时明文的空格去除。 问题7-2:拒绝服务DOS (Denial Of Service)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OS)这两种攻击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7-3:报文的保密性和报文的整性有何不同?保密性和整性能否只要其的一个而不要另一个? 问题7-4:常规密钥体制与公钥体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7-5:能否举一个实际的RSA加密和解密的例子? 问题7-6:要进一步理解RSA密码体制的原理,需要知道哪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 问题7-7:怎样证明RSA密码体制的解码公式? 问题7-8:RSA加密能否被认为是保证安全的? 问题7-9:报文摘要并不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网络安全的措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将报文进行加密不是更好一些吗? 问题7-10:不重数(nonce)是否就是随机数? 问题7-11:在防火墙技术的分组过滤器工作在哪一个层次? 第8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问题8-1:为什么说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 问题8-2:IP协议是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是因特网的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IP协议。那么IP协议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8-3: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和时延抖动(delay jitter)有什么区别? 问题8-4:能否简单归纳一下,为了适应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目前对因特网应如何演进,都有哪三种主要观点? 问题8-5:在教材第8章的图8-2的缓存(其作用是将非恒定速率的分组变为恒定速率的分组)是否就是在运输层的接收缓存? 问题8-6:假定在教材第8章图8-19对应于三种分组流的权重分别为0.5,0.25和0.25,并且所有的分组流都有大量分组在缓存。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对于轮流服务的情况,被服务的顺序是1 2 3 1 2 3 1 2 3…)? 问题8-7:假定在问题8-6,只有第一类和第二类分组流有大量分组在缓存,而第三类分组流目前暂时没有分组在缓存。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第9章 无线网络(略) 第10章 下一代因特网 问题10-1:本章叫做“下一代因特网”。这是否意味着前面几章讨论的因特网协议都属于传统的因特网,而只有本章讨论的内容才涉及到因特网的一些新的演进? 问题10-2:三网融合是目的吗? 有关广域网WAN的问题 问题WAN-1:广域网在地理上覆盖的范围较大,那么能不能说“凡是在地理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就是广域网”? 问题WAN-2:在广域网的结点交换机是否就是路由器? 问题WAN-3:为什么在第5版的《计算机网络》取消了“广域网”这一章? 问题WAN-4:为什么ATM信元的有效载荷规定为48字节? 问题WAN-5:异步传递方式ATM和同步传输有什么关系? 问题WAN-6:是否SDH/SONET只能为ATM使用? 问题WAN-7:在ATM发送端或接收端的传输汇聚子层TC能否辨认出不同的虚通路VC? 问题WAN-8:按照分层原理,下层不检查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首部。在ATM,在传输汇聚子层TC上面的是ATM层。那么TC子层是否也不检查ATM信元的首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风不归it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