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址线的连接
CPU的地址线数量往往比存储芯片的地址线数量要多。通常将CPU地址线的低位与存储芯片的地址线相连接,CPU地址线的高位用作对芯片的控制或其他用途。
(2)数据线的连接
CPU的数据线数量也比存储芯片的数据线的数量要多。此时,必须对存储芯片进行位扩展,使CPU与存储器的数据线的数量相等。
(3)读/写命令连接
CPU的读/写命令线一般是直接与存储芯片的读/写控制端相连。通常高电平为读,低电平为写。
(4)片选线的连接
由于存储器是由许多存储芯片叠加组成的,哪一片芯片被选中完全取决于该芯片的片选控制端是否能够接收到来自CPU的片选有效信号。
通常,CPU给出的存储单元地址线的条数往往大于单个芯片的地址线条数,因此,那么没有与存储芯片相连的高位地址线(即CPU的高位地址线),往往会通过译码器的作用,用来产生存储器的片选信号。
(5)合理选择芯片
选择原则:芯片的数量尽可能的少、片选逻辑要尽可能的简单。但同时要考虑地址线是否足够连接芯片的控制端(以下例题会用到)
解题思路:(1)写出对应二进制地址码(2)确定芯片的数量及类型(3)分配地址线(4)确定片选信号(5)进行芯片连接
(1)写出对应二进制地址码(如下图)
(2)确定芯片的数量及类型(ROM一般用于系统区,RAM一般用于用户区)
还是看上面二进制图片,系统区选择4K×8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用户区有两个选择:8K×8位芯片或者两片4K乘8位的芯片,此时8K×8位是不可行的,因为若选择了8K×8位,那么芯片控制端就没有足够的地址线进行相连,如果这里没看懂,下面会详细讲解。
(3)分配地址线
4k×8位即12根地址线,~
接芯片的地址线,
为74138译码器的输入端,
接控制端。若选择了8K×8位的,那么
接入译码器的输入端,则译码器的控制端就少一根地址线进行相连,所以选择8K×8位不可行
(4)确定片选信号
74138译码器上面,,
接高电平,其他接低电平,上面分配地址线中提到
接控制端,从二进制码中看到
是低电平,所以接
,题中MRWQ也是低电平,可以接
,剩下接高电平的
,此时可以接电源VCC。
(5)进行芯片连接
这部分前面都已选好,直接相连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38译码器输出端是,由连接译码器的控制端CBA二进制码可得(000,001,010).剩下就是数据线与芯片相连了,与上篇文章中的方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