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要评出 CES 2025 上的话题冠军,恐怕非 “NVIDIA 新品发布” 莫属了。在压轴登场的开幕主题演讲中,黄仁勋再度披挂他那标志性的皮夹克,把话题焦点集中在新一代 Blackwell 架构 GPU 与大规模 AI 布局上。游戏、自动驾驶、机器人甚至迷你 AI 超算——新奇点层出不穷,让人不禁好奇:NVIDIA 这是要把 GPU 填进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吗?
1. RTX 50 系列:真香,还是收割?
本次最吸睛的无疑是 RTX 50 系列:包括从 549 美元的 RTX 5070 到 1999 美元的 RTX 5090。在 CES 的现场演示中,NVIDIA 声称 RTX 5070 竟能达到上一代 RTX 4090 的性能,而各个段位的其他型号也有 1.5 倍到 3 倍不等的性能提升。更令人意外的是,NVIDIA 还宣称部分价格比上一代更低,与近来不断飙升的晶圆制造成本和 NVIDIA 巨大的市场优势形成了强烈反差。
所以,这究竟是普惠玩家的利好,还是先期造势、后期缺货与加价的老套路?以往的经验表明,NVIDIA 常常在新卡发布初期伴随一波“抢购潮”,实际到手价未必跟官方建议零售价一致。更何况,RTX 50 系列在光线追踪、AI 算力和显存规格上都有重大升级,也可能暗示着更高的能耗和散热要求。如果你正准备更新显卡,务必先关注后续测评和实际供货情况,别让营销热度冲昏了头脑。
RTX 5070:549 美元
RTX 5000 系列
2. AI 席卷:从游戏到汽车,NVIDIA 全面开火
黄仁勋的演讲中,AI 几乎贯穿始终:他提到新一代 GPU 的 DLSS 4 可以在真实关键帧之间生成多达三帧画面,大幅提升视觉流畅度;还介绍了 NVIDIA Cosmos,一个理解真实物理世界并可用于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的基础模型;以及 Nemotron,为 Llama 等大模型提供的企业级定制化方案。这些动辄数十亿、数千亿参数规模的 AI 模型,无一例外都与 NVIDIA 自家的 Blackwell 架构 GPU 高度绑定。
换句话说,在黄仁勋的蓝图里,GPU 不再只是游戏显卡,而是通往未来计算力的钥匙。它支撑自动驾驶汽车(与丰田合作的下一代 DRIVE 平台)、人形机器人、企业级 AI 服务器(如 Grace Blackwell NVLink72)等一系列关键项目。NVIDIA 甚至推出了一个迷你 AI 超算“Project DIGITS”,意在用更小巧的形态,让更多个人开发者也能在桌面端参与 AI 训练。
NVIDIA 架构路线图 (2024)
3. 争议:一手游戏,一手企业,NVIDIA 野心几何?
如果说十年前的 NVIDIA 还是家重心在游戏显卡的公司,如今他们几乎在所有高性能计算领域抢占先机。从 HPC(高性能计算中心)到消费级显卡,再到自动驾驶、机器人,NVIDIA 似乎已经成为“AI 时代的全能王”。可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市场策略,是否会给用户和行业带来更多垄断风险?
- 对玩家而言:新一代 GPU 的确带来了顶尖性能,但也可能意味着高昂的升级成本、配套硬件投入,甚至面临被“软件锁死”在 NVIDIA 生态里的局面。
- 对企业和学术界:NVIDIA 的生态系统确实强大,但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会否埋下隐患?毕竟,某些算法或驱动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影响整个研发计划的进度。
4. 你会买账吗?
面对 RTX 50 系列和 NVIDIA 在 AI 领域的全面布局,你怎么看?
- 价格与性能:真能如宣称那样实现新架构的降价与质变?还是广告大于实绩?
- 生态锁定:AI 模型和游戏优化持续与 NVIDIA GPU 深度绑定,能给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同时,也埋下了技术栈依赖性增强的争议。
- 行业前景: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再到迷你 AI 超算,NVIDIA 的野心几乎无所不包。是拓展技术边界,还是扩大行业垄断?
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是坚信 “黑科技就是要买买买”,还是对 “NVIDIA 一家独大” 持保留态度?无论你站哪一边,都欢迎关注我,或者添加我主页上的wx,一起讨论这家“GPU 大魔王”的下一步棋。毕竟在 CES 2025 上,我们又一次见证了黄仁勋如何用一场演讲挑动整个行业的神经。谁也无法否认,NVIDIA 在 AI 与图形市场的统治力已成定局。究竟是福是祸,值得所有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