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日,牛津大学团队在顶级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发表题为《Nonlocal phase-change metaoptics for reconfigurable nonvolatile image processing》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相变材料Sb₂Se₃的非局域超表面”,成功解决传统光学器件功能单一与高能耗的难题。该成果为光学计算与AI图像处理提供了全新的硬件范式,以下梳理其核心亮点。
研究亮点解析
1.相变材料创新应用
论文采用近红外低损耗材料“Sb₂Se₃”,其非晶态与晶态折射率差(Δn≈1)通过热切换实现功能重构,且“切换后无需维持能耗”。
“非晶态下”:超表面基于准束缚态连续体(q-BIC)共振,在空间频率域实现高通滤波(对应拉普拉斯边缘检测);“晶态下”透射率全通,支持高分辨率亮场成像。
2.非局域超表面设计
“制备工艺”:通过电子束光刻(EBL)与反应离子刻蚀(RIE)制备纳米柱阵列,优化参数(周期460 nm,直径350 nm)后兼容“0.5数值孔径”与“50 nm带宽”。
“实验结果”:论文数据显示,边缘检测信噪比>20,分辨率达3.5 μm;亮场模式分辨率接近衍射极限(1.05 μm)。
3.双模态成像演示
团队将超表面集成于蓝宝石载玻片(meta-coverslip),展示了“洋葱表皮细胞”与“碳酸钠晶体”的实时双模成像(图5)。
“偏振调控特性”:线偏振光定向增强边缘,圆偏振光实现全向检测,验证了器件灵活性(图4)。
技术意义与潜在应用
“光学AI加速”:直接替代电子卷积层,降低图像预处理能耗,适用于自动驾驶、医学实时诊断等场景。
“智能显微系统”:无需机械更换滤光片,单设备切换显微模式,显著提升生物成像效率。
“光子器件设计”:为非易失可编程超表面、动态空间滤波器等新型器件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通过相变材料与非局域超表面的协同设计,突破传统光学器件的功能限制。论文作者指出,未来需集成微型加热器实现电控切换,并探索可见光波段应用。这一成果为光学计算与AI硬件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技术或推动显微设备与智能终端的革新。
论文链接
DOI: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841-x
原文链接:https://rdcu.be/ek5Fe
声明:本文为文献解读,成果归属牛津大学团队,转载需注明原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