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iostat输出解析

【转载】iostat输出解析
2009-10-22 20:26

iostat在内核2.4和内核2.6中数据来源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分别就这两中系统介绍iostat的输出。    
1. 内核2.4 iostat输出解析
对于kernel 2.4, iostat 的数据的主要来源是 /proc/partitions。
1.1   /proc/partition
先看看 /proc/partitions 中有些什么。
# cat /proc/partitions

major     minor     #blocks     name     rio       rmerge     rsect     ruse
3         0       19535040     hda     12524     31127     344371   344360
wio       wmerge   wsect       wuse     running   use       aveq
12941     25534     308434     1097290   -1       15800720   28214662

下面是每项数据的说明:
major:   主设备号。
minor:   次设备号。
#blocks: 设备总块数 (1024 bytes/block)。
name:     设备名称。如 hda7。
rio:     完成的读 I/O 设备总次数。指真正向 I/O 设备发起并完成的读操作数目,
       也就是那些放到 I/O 队列中的读请求。注意很多进程发起的读操作
       (read())很可能会和其他的操作进行 merge,不一定每个 read() 调用
       都引起一个 I/O 请求。
rmerge:   进行了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
rsect:   读扇区总数 (512 bytes/sector)
ruse:     从进入读队列到读操作完成的时间累积 (毫秒)。上面的例子显示从开机
         开始,读 hda7 操作共用了约340秒。
wio:     完成的写 I/O 设备总次数。
wmerge:   进行了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
wsect:   写扇区总数
wuse:     从进入写队列到写操作完成的时间累积 (毫秒)
running: 已进入 I/O 请求队列,等待进行设备操作的请求总数。上面的例子显
       示 磁盘上请求队列长度为 0。
use:     扣除重叠等待时间的净等待时间 (毫秒)。一般比 (ruse+wuse) 要小。比
       如5 个读请求同时等待了 1 毫秒,那么 ruse值为5ms, 而 use值为
         1ms。use 也可以理解为I/O队列处于不为空状态的总时间。hda7 的I/O
         队列非空时间为 509 秒,约合8分半钟。    
aveq:     在队列中总的等待时间累积 (毫秒) (约等于ruse+wuse)


1.2   iostat 结果解析
# iostat   -x
Linux 2.4.21-9.30AX (localhost)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3.85     0.00     0.95   95.2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dev/hda     1.70         1.70       0.82     0.82     19.88     20.22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9.94         10.11       24.50     11.83     57.81   610.76     99.96
每项数据的含义如下,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rmerge/s
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rio/s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wio/s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wsect/s
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即 (rsect+wsect)/(rio+wio)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即 aveq/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 (ruse+wuse)/(rio+wio)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 use/(rio+wio)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队列是非空的,即use/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
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
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
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
   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 I/O 负荷的指标,但由于 avgqu-sz 是
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 I/O 洪水。

1.3   一个例子

# iostat -x 1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16.24     0.00     4.31   79.44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dev/cciss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            
   上面的 iostat 输出表明秒有 28.57 次设备 I/O 操作: io/s = r/s +w/s = 1.02+27.55 = 28.57 (次/秒) 其中写操作占了主体 (w:r = 27:1)。

   平均每次设备 I/O 操作只需要 5ms 就可以完成,但每个 I/O 请求却需要等上
78ms,为什么? 因为发出的 I/O 请求太多 (每秒钟约 29 个),假设这些请求是
同时发出的,那么平均等待时间可以这样计算:
     平均等待时间 = 单个 I/O 服务时间 * ( 1 + 2 + ... + 请求总数-1) / 请求总数.
     应用到上面的例子: 平均等待时间 = 5ms * (1+2+...+28)/29 = 70ms,和
iostat 给出的 78ms 的平均等待时间很接近。这反过来表明 I/O 是同时发起的。

     每秒发出的 I/O 请求很多 (约 29 个),平均队列却不长 (只有 2 个 左右),
这表明这 29 个请求的到来并不均匀,大部分时间 I/O 是空闲的。

     一秒中有 14.29% 的时间 I/O 队列中是有请求的,也就是说,85.71% 的时间里
I/O 系统无事可做,所有 29 个 I/O 请求都在142毫秒之内处理掉了。

   (ruse+wuse)/io = await = 78.21 => (ruse+wuse)/s =78.21 * (io)/s = 78.21*28.57 = 2232.8,表明每秒内的I/O请求总共需要等待2232.8ms。所以平均队列长度应为 2232.8ms/1000ms = 2.23,而 iostat 给出的平均队列长度 (avgqu-sz) 却为 22.35,为什么?! 因为 iostat 中有 bug,avgqu-sz 值应为 2.23,而不是 22.35。

     iostat.c 中是这样计算avgqu-sz的:
         ((double) current.aveq) / itv
     aveq 的单位是毫秒,而 itv 是两次采样之间的间隔,单位是 jiffies。必须换
算成同样单位才能相除,所以正确的算法是:
     (((double) current.aveq)/1000) / (itv /HZ)
这样,上面 iostat 中输出的 avgqu-sz 值应为 2.23,而不是 22.3。





2. 内核2.6 iostat输出解析
在2.6中,数据来源主要是/proc/diskstats和/sys/block/sd*/stat这两个文件,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文件中各项数据的含义。
2.1 /proc/diskstats
cat /proc/diskstats | grep sda

8     0   sda   470792   145771   62327442   3897542   11350   2076  
276664 326820 0 2416014 4224415
  
8     1 sda1 7386 252826 7444 65336
     8     2 sda2 609103 62074384 4220 197216
    
其信息与2.4中/proc/partition类似,但没有标题栏,上面的信息中首先是磁盘的信息,后面接着的是磁盘分区的信息。

我们首先看磁盘的信息,总共有14列信息(标记为红色的部分)。
Field 1 : 磁盘主设备号(major)
Field 2 : 磁盘次设备号(minor)
Field 3 : 磁盘的设备名(name)
Field 4 : 读请求总数(rio)
Field 5 : 合并的读请求总数(rmerge)
Field 6 : 读扇区总数(rsect)
Field 7 :   读数据花费的时间,单位是ms.(从__make_request到 end_that_request_last)(ruse)
Field 8 :   写请求总数(wio)
Field 9 :   合并的写请求总数(wmerge)
Field 10 : 写扇区总数(wsect)
Field 11 : 写数据花费的时间,单位是ms. (从__make_request到 end_that_request_last)(wuse)
Field 12 : 现在正在进行的I/O数(running),等于I/O队列中请求数
Field 13 : 系统真正花费在I/O上的时间,除去重复等待时间(aveq)
Field 14 : 系统在I/O上花费的时间(use)。

我们再看分区信息(标记为紫色的部分)
这部分信息比较简单,除了前面的主次设备号和设备名外,后面依次分别是:读请求数,读扇区数,写请求数,写扇区数。

2.2 /sys/block/sd*/stat
Cat /sys/block/sda/stat

470792   145771 62327442   3897542     11359     2078   276752   327045         0   2416053   4224640

这些数据其实与/proc/diskstats中除设备号与设备名外的其它数据是一一对应关系,只是统计的方法略有差别而已。

 

1. /proc/partitions

iostat 的数据的主要来源是 /proc/partitions,所以需要先看看
/proc/partitions 中有些什么。

# cat /proc/partitions
major minor #blocks name rio rmerge rsect ruse wio wmerge wsect wuse running use aveq

3 0 19535040 hda 12524 31127 344371 344360 12941 25534 308434 1097290 -1 15800720 28214662
3 1 7172991 hda1 13 71 168 140 0 0 0 0 0 140 140
3 2 1 hda2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5 5116671 hda5 100 477 665 620 1 1 2 30 0 610 650
3 6 265041 hda6 518 92 4616 2770 257 3375 29056 143880 0 46520 146650
3 7 6980211 hda7 11889 30475 338890 340740 12683 22158 279376 953380 0 509350 1294120

major: 主设备号。3 代表 hda。
minor: 次设备号。7 代表 No.7 分区。
#blocks: 设备总块数 (1024 bytes/block)。19535040*1024 => 20003880960(bytes) ~2G
name: 设备名称。如 hda7。

rio: 完成的读 I/O 设备总次数。指真正向 I/O 设备发起并完成的读*作数目,
也就是那些放到 I/O 队列中的读请求。注意很多进程发起的读*作
(read())很可能会和其他的*作进行 merge,不一定每个 read() 调用
都引起一个 I/O 请求。
rmerge: 进行了 merge 的读*作数目。
rsect: 读扇区总数 (512 bytes/sector)

ruse: 从进入读队列到读*作完成的时间累积 (毫秒)。上面的例子显示从开机
开始,读 hda7 操作共用了约340秒。

wio: 完成的写 I/O 设备总次数。
wmerge: 进行了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
wsect: 写扇区总数
wuse: 从进入写队列到写*作完成的时间累积 (毫秒)

running: 已进入 I/O 请求队列,等待进行设备*作的请求总数。上面的例子显
示 hda7 上的请求队列长度为 0。

use: 扣除重叠等待时间的净等待时间 (毫秒)。一般比 (ruse+wuse) 要小。比
如 5 个读请求同时等待了 1 毫秒,那么 ruse值为5ms, 而 use值为
1ms。use 也可以理解为I/O队列处于不为空状态的总时间。hda7 的I/O
队列非空时间为 509 秒,约合8分半钟。

aveq: 在队列中总的等待时间累积 (毫秒) (约等于ruse+wuse)


2. iostat 结果解析

# iostat -x
Linux 2.4.21-9.30AX (localhost) 2004年07月14日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3.85 0.00 0.95 95.20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dev/hda 1.70 1.70 0.82 0.82 19.88 20.22 9.94 10.11 24.50 11.83 57.81 610.76 99.96
/dev/hda1 0.00 0.00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12.92 0.00 10.77 10.77 0.00
/dev/hda5 0.02 0.00 0.00 0.00 0.03 0.00 0.02 0.00 6.60 0.00 6.44 6.04 0.00
/dev/hda6 0.01 0.38 0.05 0.03 0.43 3.25 0.21 1.62 46.90 0.15 193.96 52.25 0.41
/dev/hda7 1.66 1.33 0.76 0.79 19.41 16.97 9.70 8.49 23.44 0.79 51.13 19.79 3.07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作数目。即 delta(rmerge)/s
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作数目。即 delta(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rio)/s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wio)/s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delta(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delta(wsect)/s
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即 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 delta(ruse+wuse)/delta(rio+wio)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 delta(use)/delta(rio+wio)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 队列是非空的。
即 delta(use)/s/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
可能存在瓶颈。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
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
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
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
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

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 I/O 负荷的指标,但由于 avgqu-sz 是
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 I/O 洪水。


3. I/O 系统 vs. 超市排队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超市排队 checkout 时,怎么决定该去哪个交款台呢? 首当
是看排的队人数,5个人总比20人要快吧? 除了数人头,我们也常常看看前面人
购买的东西多少,如果前面有个采购了一星期食品的大妈,那么可以考虑换个队
排了。还有就是收银员的速度了,如果碰上了连钱都点不清楚的新手,那就有的
等了。另外,时机也很重要,可能 5 分钟前还人满为患的收款台,现在已是人
去楼空,这时候交款可是很爽啊,当然,前提是那过去的 5 分钟里所做的事情
比排队要有意义 (不过我还没发现什么事情比排队还无聊的)。

I/O 系统也和超市排队有很多类似之处:

r/s+w/s 类似于交款人的总数
平均队列长度(avgqu-sz)类似于单位时间里平均排队人的个数
平均服务时间(svctm)类似于收银员的收款速度
平均等待时间(await)类似于平均每人的等待时间
平均I/O数据(avgrq-sz)类似于平均每人所买的东西多少
I/O 操作率 (%util)类似于收款台前有人排队的时间比例。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 I/O 请求的模式,以及 I/O 的速度和响应时间。


4. 一个例子

# iostat -x 1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16.24 0.00 4.31 79.44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dev/cciss/c0d0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
/dev/cciss/c0d0p1
0.00 44.90 1.02 27.55 8.16 579.59 4.08 289.80 20.57 22.35 78.21 5.00 14.29
/dev/cciss/c0d0p2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上面的 iostat 输出表明秒有 28.57 次设备 I/O 操作: delta(io)/s = r/s +
w/s = 1.02+27.55 = 28.57 (次/秒) 其中写操作占了主体 (w:r = 27:1)。

平均每次设备 I/O *作只需要 5ms 就可以完成,但每个 I/O 请求却需要等上
78ms,为什么? 因为发出的 I/O 请求太多 (每秒钟约 29 个),假设这些请求是
同时发出的,那么平均等待时间可以这样计算:

平均等待时间 = 单个 I/O 服务时间 * ( 1 + 2 + ... + 请求总数-1) / 请求总数

应用到上面的例子: 平均等待时间 = 5ms * (1+2+...+28)/29 = 70ms,和
iostat 给出的 78ms 的平均等待时间很接近。这反过来表明 I/O 是同时发起的。

每秒发出的 I/O 请求很多 (约 29 个),平均队列却不长 (只有 2 个 左右),
这表明这 29 个请求的到来并不均匀,大部分时间 I/O 是空闲的。

一秒中有 14.29% 的时间 I/O 队列中是有请求的,也就是说,85.71% 的时间里
I/O 系统无事可做,所有 29 个 I/O 请求都在142毫秒之内处理掉了。

delta(ruse+wuse)/delta(io) = await = 78.21 => delta(ruse+wuse)/s =
78.21 * delta(io)/s = 78.21*28.57 = 2232.8,表明每秒内的I/O请求总共需
要等待2232.8ms。所以平均队列长度应为 2232.8ms/1000ms = 2.23,而 iostat
给出的平均队列长度 (avgqu-sz) 却为 22.35,为什么?! 因为 iostat 中有
bug,avgqu-sz 值应为 2.23,而不是 22.35。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