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见不到雪怎么办?那就来一场人工造雪!

本文讲述了形成降雪的必要条件,即水汽饱和和凝结核的存在,以及为何南方罕见降雪。介绍了人工造雪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利用碘化银实现大范围人工降雪的技术。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e4e175b575fe45f98e48ff8a30359a75.gif

下雪啦!

24cd6700c92184478ffeb00de4e0cf89.gif

182332c6bbdcc75ba636168c8a925aa2.gif

最近几天,北京一片冰天雪地(人都要冻傻了),滑雪场也都陆续开始营业了…

ae1602e81e05daedfeb467a53e1adf87.png

梦回2022年北京冬奥会

前段时间,小编还偷偷去故宫看了一场满城纷飞的大雪,简直美到无法形容。真羡慕故宫的猫猫,吃饭睡觉逛故宫,喵~

a22ae141fb52952243d3b7c845d1da39.jpeg

ca6cbf5af734e3746b3506b2569024d4.jpeg

7193df7287c9ec8e88329b5249d1de59.jpeg

eb3faa578495c772da5571e687299621.jpeg

右滑看看小编拍的图来评价评价小编的科研水平93c12515a3f5de503052d9435319a786.png

这美不胜收的雪景光一个人看可不够,机智的小编寄给深圳的朋友一杯来自故宫的雪,可给孩子开心坏了…

95541e5e6a6416be3e60879653c32601.jpeg

pyq经典文案:南方娃也有雪人儿堆

古有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新鲜空气,今有来自北京海淀大马路边儿的新鲜积雪,突然发现了新的商机!

等等,还有更大的商机,如果直接能在南方造雪,然后再骗他们说这是北方的雪……?!

那么机密来了,雪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不是只要温度低于零度就可以?

d51135aa87c67820715e3e7706d11e58.gif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快乐

b4919416051f870e9fc48f33e321d2b1.gif

2a6d1b9546d60b109e4a2d844d00c257.gif

PART.1

ea98c4641465ee5dcd97b8da9c2c71b2.gif

降雪条件

784979b1340ef3debc09d8be529723e8.gif

61ddf62f69e8ae397f557486eb41718e.gif

其实并不是,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在某一个温度下,空气中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当水汽与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得空气能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才会有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c589ca3dded9a8846db55b0d124b81a.jpeg

U为相对湿度,E为水气压(hPa),Ew为干球温度t(℃)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或冰面)饱和水气压(hPa)。

而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d9ed2a06bca198e68bd1345cd69543b1.png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悬浮在空中的微小颗粒,理想的凝结核是吸收水分较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等等。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种过饱和的条件在自然界中很难实现

当空气中存在凝结核,或者大气中的水滴过冷冻结形成晶核后, 冰晶才可以在晶核基础上生长,当其重力大于浮力后,降落到地面上。大气温度和水汽过饱和度直接影响雪晶形状, 导致雪花的结构多样性。

961867cc10dc3498146c0503caf1c733.png

对称的雪花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有可能形成冰晶。从气候上来说,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经常降雨,但温度很难达到露点以下,所以水汽很难凝结成冰晶。就算大气上空的温度很低,但如果环境温度比较高,雪花下落过程中也会融化成水,因此很少看见南方出现降雪。

b4eb4da37e3ebe8d801d2fd46d6f2384.jpeg


抛却“地利”,还能等“天时”,等一波百年难遇的寒潮降临,如果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使得南方部分地方气温骤降,也会出现降雪现象。

PART.2

f0f85f2183ea9b1a86835340c5461e95.gif

人工造雪

50d5e59f775f9c5ab84af377ce0d8024.gif

36e43e8a61fc9b03025d81c807611f9b.gif

当然,最快的办法还是“人和”,直接手搓雪花!

其实,目前滑雪场的雪基本都是人工造雪,只是在冬天温度较低,不易融化,所以一般在寒冷的冬天开放。而无论是降雪量丰富的东北地区,还是被誉为“中国雪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滑雪场仍需要人造雪。

首先,雪花的持续生长需要环境温度达到露点以下,据统计,南方城市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大都在65%以上,广州、海口、贵阳、成都的年平均湿度在82%以上,湿度越高,环境的露点值就越高,水汽便越容易凝华或凝结,因此可以选一个寒冷的夜晚来进行造雪,一般滑雪场的造雪时间也是选择夜晚。

b555b9118058f172d771baa698cbcd13.png

有了这个,就能实现造雪自由

目前主流的人工造雪技术也是利用了自然成雪原理,将水和空气在造雪机喷嘴内混合后喷出形成微小的雾化水滴,处于冷空气中的液滴因与外界环境存在温度差和水蒸气浓度差,在低温的空气中冻结,成为雪花生长的关键要素——“晶核”,下图是冻结过程的四个过程:

79e23b6ee4eff0795da5b378437465ec.png

冻结过程温度变化曲线

第一部分为液滴降温至过冷阶段,液滴温度不断降低,直至达到过冷状态;

第二部分为成核复辉阶段,在成核过程,液滴处于亚稳态状态,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液滴就会发生部分结晶,由纯液态水滴变为冰水混合物。在复辉过程,液态水继续进行相变,这部分的相变潜热使液滴自身温度升高,最终达到平衡温度;

第三阶段为冻结阶段,在该过程中,液滴依旧处于冰水混合物状态,一边继续进行相变过程,一边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使其温度始终维持平衡温度,直至液态水完全冻结;

2e804f74fb38ebd1c92c2f147e491257.png

第四阶段为再降温阶段,在该阶段液滴已完全冻结成冰晶,与外界环境继续进行热质传递过程,冰晶温度不断降低,直至达到稳态。

形成晶核之后,晶核再聚集周围的雾化水滴,使其凝固在晶核表面,在落地之前不断生长。一般,人工制造的晶核尺寸更小,硬度更强,且人造雪含水量更高,约为40%-50%,比自然雪含水量高40%左右。

所以,如果有人卖你假雪怎么办

其实,人造雪和自然雪是有区别的:

560503f73c0c17e1c49a8b70c07bd572.jpeg

天然雪是片状,密度比较小,松松软软,是由水汽凝华结晶,沿晶面充分生长,所以有很多规则的形状。

人造雪属于冰粒状的,较重,是由水珠凝固结晶,含水量很多,看起来就像冰雪混合物。

管它什么雪,能堆雪人的雪就是好雪

PART.3

f15a44b16544ef9309b5bdb9baf08437.gif

人工降雪

f689712fcd9f8a6d6bb192cac427dc9f.gif

9deeb517aa69b92ed3d7e9c144da400f.gif

除了小范围的造雪,大范围的人工降雪,可以利用飞机在云层上播撒碘化银来实现。碘化银的晶体与雪晶的六角形单体尺寸非常相似,它们单体里的原子排列也十分近似,两者的晶格间距也很接近(碘化银是4.58埃,雪晶是4.52埃)。

263392c530580c000839fb1f98062602.png

图源 Bing AI

因此,把碘化银微粒撒在降水能力较差的云层里,使它“冒名”顶替冰晶,便能让云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在“冒名”的晶体上凝华结晶,变成雪花。

860b085edb4a274d91e6bc31b925c4af.jpeg

图源 Bing AI

所以,选一个寒冷的夜晚,制造一场专属于你的浪漫雪花吧~

871e24dc18ba19b3aa6ff13ada248e97.png

参考文献

[1]加欢,周晓庆,蔡爱峰等.面向适航验证的人工造雪晶核直径实验研究及应用[J/OL].真空与低温,1-8[2023-12-22]

[2]吴艳丽.人工造雪小液滴的热质传递降温过程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3.

[3]董佩文,刘国强,张博文等.“冰雪魔术”变水成雪:人工造雪技术[J].科学通报,2022,67(21):2447-2449.

[4]袁伟华.造雪专家详解赛道的雪[N].河北日报,2022-02-17(T03)

编辑:TT

bd6eb0ab5358c74117f7788843948f02.gif

我们是谁:

MatheMagician,中文“数学魔术师”,原指用数学设计魔术的魔术师和数学家。既取其用数学来变魔术的本义,也取像魔术一样玩数学的意思。文章内容涵盖互联网,计算机,统计,算法,NLP等前沿的数学及应用领域;也包括魔术思想,流程鉴赏等魔术内容;以及结合二者的数学魔术分享,还有一些思辨性的谈天说地的随笔。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既能感性思考又保持理性思维,享受人生乐趣。欢迎扫码关注和在文末或公众号留言与我交流!

c98dccbcad4be4e1deed265fe54a9972.gif

1b3feda5b806b6da8f521aab799daee2.png

b261fdb181edadd89a0d55692b530741.jpeg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牛顿运动定律的谜团(四)——牛顿定律的数学模型

魔术《4 Kings 折纸》的三重境界(四)——魔术效果的突破

视错觉与魔术(二)——橡皮筋的奇迹

你真的懂分数吗?(五)——概率与期望

De Bruijin序列与魔术(四)——De Bruijin序列的拓展结果

6125006f8882db4a8da2d1fc9a0bda76.gif

点击阅读原文,往期精彩不错过!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独立光伏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其控制策略。首先介绍了光伏组串模型的搭建方法,利用Simulink中的S函数实现特性曲线,确保高精度输出。接着重点讨论了Boost升压电路的改进型功率环控制策略,通过非线性积分器有效避免了占空比过高的风险,使系统震荡幅度显著降低。对于储能部分,采用双向DCDC转换器,实现了充放电模式间的平滑切换,并通过互补PWM技术增强了硬件死区保护效果。逆变器部分则采用了单极调制方式,减少了开关损耗,并优化了LC滤波参数的设计,确保了低谐波失真率。此外,还设计了一个基于继电器的智能负载模拟系统,能够根据交流电压的变化自动调节负载,提高了仿真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通过对整个系统的动态优先级管理,使得光伏出力波动时储能系统可以迅速响应,保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 适合人群:从事光伏系统设计、仿真建模以及电力电子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独立光伏系统内部工作原理的研究人员,帮助他们掌握从光伏组串到逆变器各环节的具体实现细节,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和具体参数设置建议,便于读者理解和复现实验结果。同时强调了不同控制策略之间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最优解的选择依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