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又刷屏了。7月5日,北京西城区的“幼升小”录取工作全部结束。北京西城区严格实行了“多校划片”。家长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燃。
那么什么是多校划片?原来是一个学校对应一个片区。买了A片区的房子,就能上A片区的学校。所以,家长们可以通过买“学区房” 获得好学校的入学资格。多校划片,就是多个学校,对应多个片区。也就是说,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可能抽签去上“好学校”。住在贵房子的孩子,也可能抽签去到“差学校”。
假设你买了贵房子,愤不愤怒?凭什么啊?为什么要去“渣校”?我花了更多钱,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有错吗?
假设你买了普通房子,开不开心?好爽啊,比隔壁老王省了几百万,上了更好的学校。
如果因为买得起好房子,就能上得起好学校,从宏观层面看,必然会带来一个结果:最好的教育资源,会分配给最有钱的家庭。所以说,学区房的本质,就是好的教育资源的货币化分配。
我们知道马太效应的存在,百分之八十的资源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里,上一代竞争获胜的人,他们的下一代,也越有机会获胜。这就是:阶层固化。但是教育,可能是普通人跨越阶层最重要的通道,所以教育必须公平。这大概这也是前段时间整顿 k12 行情的主要原因。
也有人认为,学区房是不可能消失的。为何?因为这不是房地产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是教育资源不均等,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导致的结果。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好把入学与房子挂钩,如果不把房子挂钩,就只能全部靠抓阄!
但也有人站出来说,学区房的问题很好解决,让资源流动起来就可以了,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流动起来,规定老师在一个学校带完一届学生后,就要随机流动到其他学校去,也就是所有老师的关系统一挂到教育部,而不是学校,老师的教学成绩由教育部统一管理,而不是学校管理。如此一来,不但能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还能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
不过这又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思来想去,貌似没有完美之策,或许压根就不会有完美之策。首先,好的教育资源肯定是有限的。其次,目前社会仍是由货币打分的世界。从这两个根本点来判断,好的教育资源必定需要通过货币化做分配。
过去30多年,我们一直追求效率,为了努力实现先让一部分富起来,带来的结果,确实有人先富了,但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未来,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那我们到底在纠结什么?我想了想,大概是我们对“共同富裕”的误解,共同不等于平均,它的最终归宿是大家各司其职,各得其愿,并不是平均分配。理解了这一点,或许能够看得更透彻。
所以,我们现在看见中西部投资开发倾斜的政策,“农村美,农村富,农村强”的三农政策,劳动法更加限制劳动时间的政策,市场更多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等等,都是为了“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觉得学区房未来还会存在吗?
5T技术资源大放送!包括但不限于:C/C++,Arm, Linux,Android,人工智能,单片机,树莓派,等等。在公众号内回复「peter」,即可免费获取!!
记得点击分享、赞和在看,给我充点儿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