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TCP粘包问题的解决方法
更新时间:2017年07月14日 10:39:25 作者:白云随风 我要评论
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C#中TCP粘包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一下
一、TCP粘包产生的原理
1.TCP粘包是指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从接收缓冲区看,后一包数据的头紧接着前一包数据的尾。出现粘包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由发送方造成,也可能由接收方造成。
2.发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协议本身造成的,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包数据。若连续几次发送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包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接收方引起的粘包是由于接收方用户进程不及时接收数据,从而导致粘包现象。
3.这是因为接收方先把收到的数据放在系统接收缓冲区,用户进程从该缓冲区取数据,若下一包数据到达时前一包数据尚未被用户进程取走,则下一包数据放到系统接收缓冲区时就接到前一包数据之后,而用户进程根据预先设定的缓冲区大小从系统接收缓冲区取数据,这样就一次取到了多包数据。、
二、解决原理及代码实现
1.采用包头(固定长度,里面存着包体的长度,发送时动态获取)+包体的传输机制。如图
HeaderSize 存放着包体的长度,其HeaderSize本身是定长4字节;
一个完整的数据包(L)=HeaderSize+BodySize;
2.分包算法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将待处理的接收数据流即系统缓冲区数据(长度设为M)强行转换成预定的结构数据形式,并从中取出结构数据长度字段L,而后根据包头计算得到第一包数据长度。
M=系统缓冲区大小;L=用户发送的数据包=HeaderSize+BodySize;
1)若L<M,则表明数据流包含多包数据,从其头部截取若干个字节存入临时缓冲区,剩余部分数据依此继续循环处理,直至结束。
2)若L=M,则表明数据流内容恰好是一完整结构数据(即用户自定义缓冲区等于系统接收缓冲区大小),直接将其存入临时缓冲区即可。
3)若L>M,则表明数据流内容尚不够构成一完整结构数据,需留待与下一包数据合并后再行处理。
4)下面是代码代码实现(HP-SOCKET框架的服务器端来接收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
|
值此完成拆包解析文字工作。但实际上还没完成,如果这段代码是客户端接收来自服务器的数据的话就没问题了。
仔细看IntPtr connId 每个连接的会话ID
private HandleResult OnReceive(IntPtr connId, byte[] bytes)
{
}
但是服务器端还要分辨出 每个数据包是哪个会话产生的,因为服务器端是多线程,多用户的模式,第一个数据包和第二个可能来自不同会话的数据,所以上面的代码只适用于单会话模式。
下面我要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c#安全的ConcurrentDictionary,具体参考 https://msdn.microsoft.com/zh-cn/library/dd287191(v=vs.110).aspx
最新的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
|
这样就解决了,多客户端会话造成的接收混乱。至此所有工作完成。以上代码就是为了参考学习,如果实在不想这么麻烦。可以直接使用HP-SOCKET通信框架的PACK模型,里面自动实现了解决粘包的问题。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脚本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