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笔记

本文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其组成(硬件、软件、协议),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以及按照不同标准的分类。同时,讨论了网络的性能指标,如速率、带宽、吞吐量和时延。此外,还概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如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以及协议、接口和服务的概念。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第一章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互连——通过通信链路互联互通;自治——无主从关系)。

1.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①从组成部分上看,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硬件、软件、协议三大部分组成。

②从工作方式上看,计算机网络分为边缘部分(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可通过C/S方式或P2P方式)和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通过路由器和网络)。

③从功能组成上看,计算机网络分为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实现数据通信,具体为下三层:物理层(集线器、中继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网桥)、网络层(路由器);

资源子网,是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和软件的集合,实现资源共享或数据处理,具体为上三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①数据通信;

②资源共享:同一个计算机网络上的替他计算机可使用某台计算机的计算机资源的行为,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

③分布式处理:多台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Hadoop);

④提高可靠性;

⑤负载均衡:更加合理地安排和配置资源,使计算机之间更加亲密。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类:①广域网WAN(交换技术)、②城域网MAN、③局域网LAN(广播技术)、④个人区域网PAN。

2、按传输技术分类:①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②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3、按拓扑结构分类:①总线型、②星型、③环型、④网状型。

4、按使用者分类:用网和用网。

5、按交换技术分类:①电路交换网络(打电话互相占线)、②报文交换网络(存储查看下一跳再转发)、③分组交换网络(同报文)。

6、按传输介质分类:①有线网络(双绞线网络、同轴电缆网络)、②无线网络(蓝牙、微波、无线电等)。

*1.1.5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标准化工作

1、发展

第一阶段: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称为阿帕网(ARPAnet);希望实现不同网络的互连,成立了internet(interconnected network)互联网;1983年阿帕网接受了TCP/IP协议,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成立了因特网(Internet)。

第二阶段——三级结构:校园网——地区网——主干网。

第三阶段——多层次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结构:校园网、公司——本地ISP——地区ISP——主干ISP,地区ISP之间可采用IXP进行交换。

2、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标准化工作:分为法定标准事实标准

法定标准是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OSI);事实标准是某些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时间长了,该产品中的协议和技术就成了标准(TCP/IP)。

标准化工作的相关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模型、HDLC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通信规则;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术机构、IEEE802系列标准、5G;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负责因特网相关标准的制定,RFC XXXX。

1.1.6 性能指标

①速率

速率即数据率或称为数据传输率比特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单位是b/s,kb/s等。速率1Tb/s=103Gb/s=106Mb/s=109kb/s=1012b/s,存储容量1Byte(字节)=8bit(比特),1GB=210MB=1024MB,1MB=210KB=1024KB,1KB=210B=1024B=1024*8b。

②带宽

带宽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b/s,kb/s等。

③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等,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④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指传播时延单位时间内所容纳的比特总量(容量),时延带宽积(bit)=传播时延(s)×带宽(bit/s)。

⑤时延

时延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时延是发送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的总和。

1、发送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时间。发送时延(s)=数据长度(b)/信道带宽(b/s);

2、传播时延,取决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传播时延= 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     

3、排队时延,等待输出/输入链路可用。

4、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⑥往返时延

往返时延RTT,是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接受数据确认(接收后立即)总共经历的时延。RTT包括①往返传播时延,即传播时延×2、②末端处理时间。

⑦利用率

利用率分为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总时间。(高速公路的道路利用率)

网络利用率,是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车越多车速越慢车况越堵)

1.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1.2.1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用户数据),第n层的服务数据单元记为n-SDU。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第n层的协议控制信息记为n-PCI。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第n层的协议数据单元记为n-PDU。在实际的网络中,每层的协议数据单元都有一个通俗的名称,如物理层的PDU称为比特,数据链路层的PDU称为,网络层的PDU称为分组,传输层的PDU称为报文段

发送

接收

Line 5

5-SDU+5-PCI=5-PDU

5-PDU(4-SDU)—5-PCI=5-SDU

Line 4

4-SDU(5-PDU)+4-PCI=4-PDU

4-PDU(3-SDU)—4-PCI=4-SDU

Line 3

3-SDU(4-PDU)+3-PCI=3-PDU

3-PDU(2-SDU)—3-PCI=3-SDU

Line 2

2-SDU(3-PDU)+2-PCI=2-PDU

2-PDU—2-PCI=2-SDU

Line 1

011000110101010100110001101010101001100011010101010…

1.2.2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①协议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水平的、存在于对等实体之间),协议的要素有语法语义同步,语法规定了传输数据的格式;语义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同步规定了各种操作的顺序

②接口

接口是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服务通过服务访问点SAP提供给上层使用,它实际上是一个逻辑接口。

③服务

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垂直)提供的功能调用。

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时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参考模型中称为服务原语。OSI参考模型将原语划分为四类:

1、请求(Request):由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完成某项工作。

2、指示(Indication):由服务提供者发往用户,指示用户做某件事。

3、响应(Response):由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作为对指示的响应。

4、证实(Confirmation):由服务提供者发往用户,作为对请求的证实。

这四类原语用于不同的功能,如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等。有应答服务包括全部四类原语,而无应答服务则只有请求和指示两类原语。

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可按以下三种方式分类。

①面向连接服务(TCP)和无连接服务(IP、UDP)

②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③有应答服务(FTP)和无应答服务(WWW)

1.2.3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1、OSI 参考模型

7

应用层

资源子网

(数据处理)

DATA+H7

6

会话层

7-PDU+H6

5

表示层

6-PDU+H5

4

传输层

5-PDU+H4

3

网络层

通信子网

(数据通信)

4-PDU+H3

2

数据链路层

T2+3-PDU+H2

1

物理层

01010100111111100000000000

打包过程是7——1,拆包过程是1——7。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典型的应用层服务有: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SMTP)、万维网(HTTP)等。

表示层: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功能①:数据格式的变换(翻译);功能②:数据格式的加密;功能③:数据压缩和恢复

会话层:向表示层的实体/用户的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这是会话,也是建立同步(SYN)。功能①:建立、管理、终止会话;功能②:使用校验点可以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适合传输大文件)。主要协议:ADSP、ASP。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功能①:可靠和不可靠传输;功能②:差错控制;功能③:流量控制;功能④:复用分用。主要协议:TCP、UDP。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地,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的传输单位是数据报。功能①:路由选择(最佳路径);功能②:流量控制;功能③:差错控制(根据协议来检查);功能④:拥塞控制。主要协议:IP、IPX、ICMP、IGMP、ARP、RARP、OSPF。

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传输单位)。功能①: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功能②:差错控制(帧错和位错);功能③:流量控制;功能④:访问(接入)控制(控制对信道的访问)。主要协议:SDLC、HDLC、PPP、STP。

物理层: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介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指不管接收到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能在链路上传送)。传输单位是比特。功能①:定义接口特性;功能②: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双工);功能③:定义传输速度;功能④:比特同步;功能⑤:比特编码。主要协议:Rj45、802.3。

2、TCP/IP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协议栈

7

应用层

应用层

HTTP

FTP

DNS

6

会话层

5

表示层

4

传输层

传输层

TCP

UDP

3

网络层

网际层

IP

2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Ethernet

ATM

Frame Relay

1

物理层

结合OSI和TCP/IP参考模型的优点——5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

支持各种网络应用,FTP、SMTP、HTTP。

传输层

进程——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TCP、UDP。

网络层

源主机——目标主机的数据分组路由与转发,IP、ICMP、OSPF等。

数据链路层

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Ethernet、PPP。

物理层

比特传输。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新世紀渾水摸魚戰士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