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共充电服务市场增长迅速。根据易观分析,2022年中国公共充电总量将达到180.公共度,公共收费服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100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485年.1亿元。在良好的形势下,第三方充电服务提供商受到资本的青睐,融资新闻频频传播。第三方平台模式迎来春天。
市场扩张,政策利好,重点明确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4月至7月,全国各地就出台了不少于14个与充电基础设施相关的规划政策,释放了不少于172万个充电补充终端的市场增量。公共充电服务市场的增长空间并不广阔,辅以各种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和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的奖励补贴政策。
(地方于2022年4月至7月发布的有关收费基础设施规划政策)
相关企业纷纷听风而动,第三方充电平台更是基于“轻桩快跑”优势迅速集中在当地市场的深度培育上。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每月更新报告的数据,充电终端接入是中国第二个第三方充电规模SaaS平台(邈瀚云)公共充电桩总量增速保持,6月公共充电桩总量增速为3。.4%。
高度聚合,构建智能充电服务网络
与资产收费运营商模式不同,它需要考虑建设者、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等多个角色,而第三方平台模式的角色更为集中。不直接参与充电桩投资建设的第三方平台,可以通过第三方充电物联网技术,通过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继续高度聚源,为运营商提供一站式后台、在线管理、低成本运维等精细运营服务B/C终端充电用户,承上启下编织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