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围术期谵妄是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通常发生在手术前后一段时间内。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紊乱、睡眠 - 觉醒周期失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和攻击行为 。这种病症不仅会给患者自身带来极大的痛苦,还会对其术后康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患者角度来看,围术期谵妄会显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有研究表明,发生谵妄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比未发生者延长 2 - 3 天。长时间的住院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影响身体机能的恢复。同时,谵妄还会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上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据统计,术后谵妄患者 30 天内死亡率约为 7 - 10%,而无谵妄者的死亡率仅为 1%。此外,即使患者在术后存活下来,谵妄也可能对患者的远期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问题,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医疗系统而言,围术期谵妄的发生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由于谵妄患者需要更多的医疗护理关注,医护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患者,这无疑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影响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谵妄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和并发症增多,也会导致医院的床位周转率下降,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加剧。
当前,围术期谵妄的防控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临床上已经认识到谵妄的危害,并采取了一些预防和治疗措施,但由于谵妄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炎症、神经递质改变、亚临床脑血管事件等多种因素,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现有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前评估、术中优化管理和术后密切监测等,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术前评估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评估工具,难以准确预测患者发生谵妄的风险;术中管理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谵妄的发生,但受到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术后监测则存在监测不及时、漏诊率高等问题,导致很多患者在出现谵妄症状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海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学习和挖掘,从而发现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和规律。在围术期谵妄防控中,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整合患者的术前基础信息、术中生理参数、术后恢复情况等多源数据,构建精准的谵妄风险预测模型,实现对谵妄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识别出与谵妄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麻醉药物使用等,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大模型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时数据,动态调整风险预测,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研发基于大模型的围术期谵妄防控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围术期谵妄的精准预测和有效防控,降低谵妄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提高患者的手术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该系统的推广应用还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构建一个基于大模型的围术期谵妄防控系统,并全面评估该系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具体而言,通过收集和整合患者围术期的多源数据,运用先进的大模型算法,建立能够准确预测谵妄发生风险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预测结果,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手术方案、麻醉方案、术后护理策略以及健康教育与指导计划,以有效降低谵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通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和数据分析,评估该防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为其在临床广泛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数据收集方面,广泛收集了来自多家医院的大量患者围术期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术前检查结果(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术中监测数据(如生命体征、麻醉深度、手术时间等)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如疼痛评分、认知功能评估、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去除了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
在模型构建方面,选用了当前先进的深度学习大模型算法,如 Transformer 架构及其变体。这些模型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数据建模能力,能够自动学习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和关系。为了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数据增强、模型融合、正则化等。同时,通过交叉验证和独立测试集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和验证,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临床验证方面,采用了前瞻性的研究设计,将构建好的谵妄防控系统应用于实际的临床患者中。通过对比使用防控系统前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评估该系统的临床效果。同时,收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该系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系统的功能和易用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围术期谵妄防控领域,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发病机制探索、评估工具开发以及预防干预措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发病机制研究上,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深入探讨了神经炎症、神经递质失衡、脑血管事件等因素在谵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评估工具方面,开发了多种具有较高信效度的谵妄评估量表,如意识障碍评估法(CAM)、谵妄评定量表(DRS)等,这些量表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助于早期准确地识别谵妄患者。在预防干预措施研究上,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探索了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以及多模式干预等方法对谵妄的预防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在围术期谵妄防控领域加大了研究力度,结合我国国情和医疗特点,在中医中药预防谵妄、护理干预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方剂或针灸疗法在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谵妄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在护理干预方面,提出了基于循证护理、人文关怀等理念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加强心理支持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谵妄的发生风险。
在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方面,国外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开展了多个基于大模型的医疗研究项目,如疾病诊断辅助、药物研发等。在围术期谵妄防控中,国外有研究尝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谵妄风险预测模型,但由于数据量和算法局限性,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有待提高。国内在大模型技术与医疗结合方面也发展迅速,部分研究将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医疗影像诊断、电子病历分析等领域,但在围术期谵妄防控领域的大模型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国内外在围术期谵妄防控及大模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现有研究在谵妄发病机制上尚未完全明确,导致预防和治疗措施缺乏足够的针对性;评估工具虽然能够识别谵妄,但对于谵妄的早期预警能力有限;传统的风险预测模型多基于单一数据源或简单算法,难以全面准确地预测谵妄发生风险;在大模型应用于谵妄防控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和实际应用案例。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先进的大模型技术全面应用于围术期谵妄防控的各个环节,从术前风险预测到术后康复指导,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防控体系。通过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充分发挥大模型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有望实现对谵妄的精准预测和个性化防控,为围术期谵妄防控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本研究将在大规模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二、围术期谵妄概述
2.1 定义与临床表现
谵妄在医学领域被定义为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其核心特征是意识状态的急性改变以及认知功能的紊乱 。在围术期这一特定阶段,谵妄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化且复杂的特点。
意识障碍是围术期谵妄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患者的意识清晰度会出现明显下降,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减弱,难以准确理解他人的言语和周围发生的事件。有的患者可能会陷入一种意识模糊的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嗜睡、昏睡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抑制现象;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表现为过度觉醒,呈现出烦躁不安、惊恐、紧张等异常的精神状态。
认知障碍也是谵妄的典型表现,涵盖了多个方面。在注意力方面,患者无法集中精力,极易被周围的各种无关刺激所吸引,导致注意力频繁分散。在记忆力方面,患者常常出现近期记忆受损,对刚刚发生的事情难以回忆,甚至完全遗忘。定向力障碍也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产生错误认知,无法准确判断当前的日期、所在的病房位置以及身边人员的身份。
患者还可能出现感知觉异常,如幻觉和错觉。幻觉以幻视最为多见,患者可能会看到并不存在的物体、人物或场景,且这些幻觉往往生动逼真,使得患者深信不疑;错觉则是对实际存在的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将一种物体误认成另一种物体。思维和语言方面也会出现紊乱,患者的思维变得松散、不连贯,缺乏逻辑性,言语表达也变得杂乱无章,难以准确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此外,睡眠 - 觉醒周期失调也是围术期谵妄的常见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夜间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等,而在白天则出现嗜睡现象,导致昼夜节律完全颠倒。这种睡眠 - 觉醒周期的紊乱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
2.2 发病机制
围术期谵妄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多个生理病理过程,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神经递质失衡在谵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乙酰胆碱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了大脑的认知、记忆、注意力等多种高级神经功能的调节。在围术期,由于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的使用以及机体的应激反应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代谢等环节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乙酰胆碱水平下降。这种失衡会干扰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意识改变,进而引发谵妄。多巴胺、γ - 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也与谵妄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们在调节大脑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失衡,就可能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的紊乱。
炎症反应也是导致谵妄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创伤会引发机体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1、白细胞介素 - 6、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升高。这些炎症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引发神经炎症反应。神经炎症会导致神经元损伤、神经递质失衡以及血脑屏障的破坏,进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促使谵妄的发生。
应激反应在围术期谵妄的发病机制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皮质醇的持续升高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如损伤海马神经元,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和突触传递,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应激还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导致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波动,进一步加重大脑的负担,增加谵妄的发生风险。
此外,大脑的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遗传因素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等也可能参与了围术期谵妄的发病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谵妄这一复杂病症的发生。
2.3 影响因素
围术期谵妄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了解这些因素对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高龄患者(通常指 65 岁以上)发生谵妄的风险显著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如脑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递质合成和代谢能力下降等,这些变化使得大脑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减弱,对手术和麻醉等应激因素的耐受性降低,从而更容易发生谵妄。
基础疾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些基础疾病会导致机体的内环境紊乱,影响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大脑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使得大脑在面对手术应激时更容易出现功能障碍。
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也与谵妄的发生密切相关。大型手术,如心脏手术、肝脏手术、颅脑手术等,由于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对机体的生理干扰较为严重,会导致患者在术后更容易发生谵妄。急诊手术由于患者术前准备不充分,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更为强烈,谵妄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的失血、感染风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大脑的负担,从而增加谵妄的发生风险。
药物使用也是导致谵妄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等)、镇静催眠药(苯二氮䓬类药物等)、阿片类镇痛药(吗啡、芬太尼等)、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在围术期使用不当可能会诱发谵妄。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或者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内环境稳定,从而导致谵妄的发生。
其他因素,如术前睡眠障碍、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感染、环境改变(如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等,也都可能增加围术期谵妄的发生风险。术前睡眠障碍会导致大脑疲劳和功能紊乱,影响患者的应激应对能力;营养不良和脱水会导致机体的能量储备不足和内环境失衡,影响大脑的正常代谢;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进而影响大脑功能;感染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环境改变会使患者产生陌生感和焦虑情绪,增加心理负担,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谵妄的发生。
2.4 危害
围术期谵妄对患者的健康和预后产生多方面的严重危害,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还可能对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在术后恢复方面,谵妄会显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由于谵妄患者需要更多的医疗护理关注,医护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及防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如跌倒、自伤等)。谵妄还会导致患者的康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