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回家偶听到的最震撼的名字:石述柱。
武威市民勤县宋和村是一个被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着的小村庄,20世纪50年代,这个6.6平方公里的村庄已经被风沙埋了一大半。然而今天,这里却崛起了一个林茂粮丰的小康村,如同一把绿色的尖刀,直插巴丹吉林沙漠的腹部,成为河西走廊抵抗风沙的桥头堡。提起这一变化,村里人总会发直内心地说:“都是石爷带我们做的。”石爷就是石述柱。
石述柱还清楚地记得,在他19岁那年,王立元一家祖孙三代远走他乡。那时,流沙在宋和的田间地头,叠起了一个个小沙梁,如同波浪似的,漫过沟渠,漫过田埂,向村庄一步一步推进。庄稼种不出,牲口养不活,村民只得远走他乡。不出数年,全村200来户人家,就有30多户举家迁走。“我舍不得我的家呀!”临出门,王立元声嘶力竭的哭喊,深深地刺疼了石述柱。就在这一年,石述柱主动联络宋和村的部分青年,组建起一支青年治沙队伍,开进村东已被风沙埋压了的大沙河。从此,他就和风沙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
武威市民勤县宋和村是一个被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着的小村庄,20世纪50年代,这个6.6平方公里的村庄已经被风沙埋了一大半。然而今天,这里却崛起了一个林茂粮丰的小康村,如同一把绿色的尖刀,直插巴丹吉林沙漠的腹部,成为河西走廊抵抗风沙的桥头堡。提起这一变化,村里人总会发直内心地说:“都是石爷带我们做的。”石爷就是石述柱。
石述柱还清楚地记得,在他19岁那年,王立元一家祖孙三代远走他乡。那时,流沙在宋和的田间地头,叠起了一个个小沙梁,如同波浪似的,漫过沟渠,漫过田埂,向村庄一步一步推进。庄稼种不出,牲口养不活,村民只得远走他乡。不出数年,全村200来户人家,就有30多户举家迁走。“我舍不得我的家呀!”临出门,王立元声嘶力竭的哭喊,深深地刺疼了石述柱。就在这一年,石述柱主动联络宋和村的部分青年,组建起一支青年治沙队伍,开进村东已被风沙埋压了的大沙河。从此,他就和风沙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
“春栽夏死秋放羊,冬天架到火盆上”。头8年里,他们年年栽树,却年年被风沙所吞噬。一些人开始动摇了,然而石述柱治沙的决心却越来越坚强。他始终忘不了他说过的话:豁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每年春季植树造林成了宋和人雷打不动的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宋和人走向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