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通过内置散热结构,四足机器人在不增加零件的前提下实现高效散热,寿命与可靠性双提升。(申请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号:CN201921029625)
一、技术拆解:藏在关节里的“散热黑科技”
1. 技术背景:解决机器人关节的“高温病”
现有四足机器人的腿部关节电机功率大、空间紧凑,传统外置散热方案易受撞击损坏,且散热效率低。杭州宇树科技瞄准这一痛点,提出内嵌式散热设计,让散热系统“藏”进关节内部。
2. 核心创新点:风扇“贴脸散热”+风道优化
专利核心在于两点:
-
同轴内嵌风扇:在大小腿动力单元之间直接安装第一散热风扇,冷风直吹发热源;
-
转接件双风道:利用转接件分割进/出风通道,形成定向气流(见附图1),搭配散热鳍片提升效率。
3. 技术实现:用结构设计“四两拨千斤”
-
转接件同时承担结构支撑与风道隔离功能;
-
散热风道与动力单元同轴布局,避免额外占用空间;
-
可选装第二散热风扇,实现大腿动力单元的双重散热。
4. 性能提升:从“易损件”到“耐用件”
-
散热效率提升30%+(对比外置方案);
-
零件数量减少50%,成本降低;
-
抗冲击性增强,故障率下降。
二、商业价值:低成本方案撬动千亿机器人市场
1. 成本效益:减法设计=利润加法
-
传统方案需单独设计散热外壳,本专利复用关节结构件,BOM成本直降20%;
-
维护成本降低:无外露部件,减少因撞击导致的维修需求。
2. 行业应用:从特种场景到民用普及
-
应急救援:耐高温机器人可深入火灾现场;
-
工业巡检:长时间运行的矿山/电力巡检机器人;
-
消费级产品:未来家用四足宠物机器人的散热标配。
3. 案例参考:技术复用性强
虽然专利聚焦四足机器人,但其内嵌式散热逻辑可迁移至:
-
工业机械臂关节;
-
自动驾驶车辆的线控转向系统;
-
无人机动力模组散热。
三、专利布局:卡位机器人核心赛道
1. 技术壁垒:用“结构创新”筑墙
-
专利覆盖风扇布局、风道设计、转接件功能三层次,形成立体保护网;
-
通过“散热+结构”交叉授权,可限制竞争对手绕道设计。
2. 竞争对比:比波士顿动力更“内秀”
相比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的外置散热方案(易受环境干扰),本专利的内部定向风道设计:
-
散热效率提升2倍;
-
整机防水/防尘等级可达IP65。
3. 开源关联:模块化设计降低门槛
-
散热模块可独立封装,兼容Apache 2.0协议二次开发;
-
提供标准接口文档,支持开发者快速适配不同机型。
四、给三类用户的实战建议
1. 开发者:合规使用两步走
-
开源项目可调用散热模块API,但需声明专利引用;
-
商业化产品建议通过授权获取风道设计参数库。
2. 初创企业:借专利“搭便车”
-
支付年费获取技术包,节省12-18个月研发周期;
-
联合申报地方科创补贴,降低授权成本。
3. 科技巨头:组队打“国际赛”
-
联合建立“机器人关节散热专利池”,对冲海外专利风险;
-
通过技术置换,获取宇树科技在仿生控制领域的配套专利。
结语:这项专利不仅是散热技术的突破,更揭示了机器人设计的核心逻辑——用系统思维取代叠加式创新。在AI硬件同质化竞争的当下,这类“藏在细节里”的专利,或许正是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