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笔记-高等教育学-(6)-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六章讲高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从老师的作用与地位,任务,角色,职业素养和基本要求讲起,一直讲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能明白国家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有了一个目标。

感觉要背的东西真的好多呀,心越来越累了,可是为了能继续这份职业,也只能如此。而且看完这些内容,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的确也有所提升,对于有些以前不太会表达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之后,也能做表达了,还是有所得。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概述

一、教师的概念
  • 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一)高校教师的作用
  • 第一 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第二 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地位
  • 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主要任务)
  • 开展科学研究
  • 为社会服务
四、教师职业的角色
  • 传授者的角色:
  • 智能开发者的角色:基本工作。
  • 管理者的角色:既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也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
  • 榜样角色:
  • 父母或监护人的角色:
  • 朋友的角色:
  • 研究者的角色:
五、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 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
  • 劳动的创造性:
  • 劳动的示范性: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 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 政治理论修养:马列毛邓
  2.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3.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 (1)语言表达能力
  • (2)组织管理能力
  •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素养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责和基本要求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职责
  •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一)助教的职责
  • (1)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组织课堂讨论等教学工作,经批准,担任某些课程的部分或全部讲课工作,协助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 (2)参加实验室建设,参加组织和指导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工作
  • (3)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 (4)参加教学法研究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
(二)讲师的职责
  • (1)系统地担任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课程的讲授工作,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习、社会调查,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 (2)担任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实验教学工作,编写实验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 (3)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参加教学法研究,参加编写、审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 (4)根据工作需要协助教授、副教授指导研究生、进修教师等
  • (5)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 (6)根据工作需要,担任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等教学工作。
(三)副教授的职责
  • (1)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习、社会调查,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 (2)掌握本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动态,参加学术活动并提出学术报告,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根据需要,担任科学研究课题负责人,负责或参加审阅学术论文。
  • (3)主持或参加编写、审议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主持或参加教学法研究
  • (4)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设计、革新实验手段或充实新的实验内容
  • (5)根据需要,指导硕士研究生,协助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指导进修教师
  • (6)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 (7)根据工作需要,担任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等教学工作。
(四)教授的职责
  • 除副教授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外,应承担比副教授要求更高的工作。
  • 根据需要并通过评审确认后指导博士研究生。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二)要热爱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人才。
(三)要具有渊博的知识面,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
(四)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五)要团结协作。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教育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二)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观
(三)个性化的教学观
二、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理念
  • (1)培养目标从重育才向重育人转变
  • (2)在教学目的上,从重传授知识向重培养能力转变。
  • (3)在教学内容上,从繁、难、窄、旧向精、宽、复、新转变
  • (4)在师生角色上,从“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观。
  • (5)在教学模式上,从刚性向弹性转变,把统一性与多样性、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
  • (6)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性、封闭性向互动性、开放性转变。
  • (7)在考试方式上,从考记忆性知识向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转变。
三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身心素质
  • 身心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
  •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 心理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交际能力等。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
(一)职务结构
  • 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即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
  • 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其职务多为“倒金字塔”;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其职务结构常常是“卵型”结构;而以教学为主的专科学校,其职务最好是“金字塔型”。
(二)学历结构
  • 要求报考在职硕士生、博士生,或在职进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主要课程。
(三)年龄结构
  • 年龄老化,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从教,降低高级职务的平均年龄。
(四)专业结构
  • 宽专业、双专业、复合型人才要求的趋势。
二、高等学校教师结构的调整
  • (1)完善教师聘任制
  •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 (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 (4)要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途径
  • 四条途径:在职进修、脱产学习、实践锻炼、学术交流
  • 六种形式
    • (1) 岗前培训班
    • (2) 单科进修班
    • (3) 助教进修班
    • (4) 知识讲座、讲习班、研讨班
    • (5) 国内进修、专题研讨班
    • (6) 社会实践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
(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第五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 (1)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 (2)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成熟
  • (3)神经系统迫近成人水平,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
  • 观察力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相当水平。
  • 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完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 记忆力以逻辑记忆为主。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已发展完善。
  • 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二)高校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的特征
  • 情感丰富多彩,不断社会化
  • 情感活动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两极表现比较突出。
  • 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三)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
  •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逐渐分化,可能导致自我矛盾
  • 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
  • 自我意识社会化程度提高。
(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
  • 兴趣广泛而稳定
  • 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
  • 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
  • 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五)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 气质和性格逐渐完善和稳定
  • 要注意消极因素,预防各种心理疾病
三、高等学校学生(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 (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 (2)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 (3)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 (4)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 (5)面对的压力较大
  • (6)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四、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第六节 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社会关系
  • 主要表现为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 是规范性的,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存在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
(二)教育关系
  • (1)课堂不再由教师一统天下,教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
  • (2)师生间是一种双向沟通关系,双方都必须关注对方的信息和对方的反应。
  • (3)师生的认识不再是如出一辙,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做出各自的选择。
  • (4)备课和作业不再是师生各自的专利,学生在课前也要认真预习、备课,教师也要完成学生“布置”的作业。
  • (5)尊重学生首创精神,平等讨论问题,共同研究课题。
  • (6)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也要关注学生的新观点、新方法给予教师的启迪。
(三)心理关系
  1. 认识关系
    • 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 教师应尽量公允、客观的认识学生。并注意自己的言行,防止在学生心目中造成消极不良的印象。
  2. 情感关系
    • (1)教师经常主动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自动地亲近教师
    • (2)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
    • (3)在矛盾和困难中,学生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
(四)道德关系
  • 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它是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建立的基础。
  • 道德关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 (1) 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明显增强。
  •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是一种较为平等、民主的地位。为使学术交流有助于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要求师生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互相尊重,既要欣赏对方的优点,也应能正确看待各自的缺点。
四、建立良好的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一)加强理解和沟通
  • 高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远未达到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认识。
(二)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 高校教师的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应明确自己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要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默然说话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