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放假,一家人去了趟孩子的舅舅家,发现了矗立在绵阳涪江畔气势恢宏的越王楼。
浴火重生的越王楼
我有好几年没去过绵阳了,越王楼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有什么来历和历史渊源,孤陋寡闻的我竟一概不知。
当了解到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写的它时,内心还是掀起了一阵阵的波澜。
只不过,李白诗中的那座越王楼早已不复存在,但在相同位置又重新建起了一座新时代的越王楼。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来过的地方,当然也要去观赏一番,刚进景区门口,就看见一个巨大墙面上的《重建越王楼记》。
现在,将《重建越王楼记》的照片与整理后的原文分享给你,让我们一起见证新时代下浴火重生的越王楼。
《重建越王楼记》原文
初唐,中国历史上一个气象恢弘的时代。
高宗显庆年间,史称“善骑射、涉书史”的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本忠孝仁义,重市贸农工,一时间,世风日新,百业俱旺。
重建越王楼记(一)
这位有吏干、爱楼居的的唐家帝子遂耗金万镒、历时三载,于州城外西北江滨之龟山建成高盈百尺的越王楼。
杜工部宝应元年客赋诗:“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自此,巍峨壮丽的越王楼以唐代名楼著称于世。
重建越王楼记(二)
然而,当绵州青莲居士绣口吐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时,他未曾道出作府建楼者的悲壮命运,更不曾想到工部所见的碧瓦朱甍会历经怎样的沧桑风雨。
则天称制,越王同其子琅琊王冲谋匡复不克,并为武氏所害,削其属籍,更姓虺氏。
到了南宋,胸怀报国壮志的陆游登临越王楼,发出的是“越王高楼亦已换,俯仰今古堪悲辛”的慨叹。
明万历间,宪副李上林以廉俸置台址、复楼观,重建越王楼,虽规模不如前,却也有“青天不动越王台”的雄伟之势。
明末清初,越王楼再毁,才子李调元叹道“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越王故台的残砖断瓦落得在衰草标枯杨中诉说“美人卷珠帘,笙歌夜未休”的昔日喧奢。
重建越王楼记(三)
中国是一个诗文昌盛的国度,造化通灵的山水竹石神姿万方的亭台楼阁自来是文人雅士浅吟高诵、言志抒怀的绝妙趣向。
由唐及清,竟有一百五十余篇吟唱越王楼的诗文流传于今。
“磊落人为磊落州,滕王阁望越王楼”。“生为磊落人,复居磊落州”。
壮哉,磊落,刚上健若天道,皎然似日月。
“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未甘便作衰翁住,两足犹堪踏九州”。
当人朗声高吟陆放翁这首《登王楼》时,更感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迈正气。
重建越王楼记(四)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绵州大地迸发的“团结奋进,自强争先,创新实干,富民兴绵”的绵阳精神正是“亘古男儿一放翁”登楼之感的真实再现。
血脉需要延续,文化应当传承。
重建越王楼,“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善莫大焉,利莫大焉,功莫大焉!
时序演进到公元一九八九年,市委、市政策府决定,对古越王台及周边地区实行保护性用地控制。
重建越王楼记(五)
二零零零年五月,越王楼重建之举正式启动。
工程总体规划并设计,方案由国内权威专家担纲,历时一年,广询各界意见,数邀行家论证,先后廿次易图,终获建筑大师和决策层一致通过。
次年十月二十四日,工程奠基开工。
凡历十年,先后由市建委和绵旨投资控股集团负责建设。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一期工程告竣,龟山再现“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的壮丽景观。
重建越王楼记(六)
重建后的越王楼,规划占地八十四亩,主楼十有五层,高达九十九米。
周遭配建裙楼园景,室内铭陈翰墨华章。
重檐迭轩飞峙,唐风诗韵横溢。
登临越王楼,北望剑门秦陇,南眺蜀都天府;近观亭阁急胜,俯看江河竞流。
感古蜀重镇,控扼西川;物华天宝;赞科技新城,领先潮流,人杰地灵。
可发思古之幽情,堪抒发凌云之壮志。
“富哉,今日之乐乎。”
浴火重生的越王楼,如同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他正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正书写绵阳人民的万世风流。
绵阳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写在最后
本文为你分享了《重建越王楼记》的照片及整理后的全文,如果你到了绵阳,一定要去见证新时代下浴火重生的越王楼。
如果本文整理的《重建越王楼记》原文有任何疏漏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你还可以立即点击“分享”按钮,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