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Memcache原理

MemCache是什么

MemCache是一个自由、源码开放、高性能、分布式的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用于动态Web应用以减轻数据库的负载。它通过在内存中缓存数据和对象来减少读取数据库的次数,从而提高了网站访问的速度。MemCaChe是一个存储键值对的HashMap,在内存中对任意的数据(比如字符串、对象等)所使用的key-value存储,数据可以来自数据库调用、API调用,或者页面渲染的结果。MemCache设计理念就是小而强大,它简单的设计促进了快速部署、易于开发并解决面对大规模的数据缓存的许多难题,而所开放的API使得MemCache能用于Java、C/C++/C#、Perl、Python、PHP、Ruby等大部分流行的程序语言。

另外,说一下MemCache和MemCached的区别:

1、MemCache是项目的名称

2、MemCached是MemCache服务器端可以执行文件的名称

MemCache的官方网站为http://memcached.org/

 

MemCache访问模型

为了加深理解,我模仿着原阿里技术专家李智慧老师《大型网站技术架构 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一书MemCache部分,自己画了一张图:

特别澄清一个问题,MemCache虽然被称为"分布式缓存",但是MemCache本身完全不具备分布式的功能,MemCache集群之间不会相互通信(与之形成对比的,比如JBoss Cache,某台服务器有缓存数据更新时,会通知集群中其他机器更新缓存或清除缓存数据),所谓的"分布式",完全依赖于客户端程序的实现,就像上面这张图的流程一样。

同时基于这张图,理一下MemCache一次写缓存的流程:

1、应用程序输入需要写缓存的数据

2、API将Key输入路由算法模块,路由算法根据Key和MemCache集群服务器列表得到一台服务器编号

3、由服务器编号得到MemCache及其的ip地址和端口号

4、API调用通信模块和指定编号的服务器通信,将数据写入该服务器,完成一次分布式缓存的写操作

读缓存和写缓存一样,只要使用相同的路由算法和服务器列表,只要应用程序查询的是相同的Key,MemCache客户端总是访问相同的客户端去读取数据,只要服务器中还缓存着该数据,就能保证缓存命中。

这种MemCache集群的方式也是从分区容错性的方面考虑的,假如Node2宕机了,那么Node2上面存储的数据都不可用了,此时由于集群中Node0和Node1还存在,下一次请求Node2中存储的Key值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命中的,这时先从数据库中拿到要缓存的数据,然后路由算法模块根据Key值在Node0和Node1中选取一个节点,把对应的数据放进去,这样下一次就又可以走缓存了,这种集群的做法很好,但是缺点是成本比较大。

 

一致性Hash算法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服务器集群的管理,路由算法至关重要,就和负载均衡算法一样,路由算法决定着究竟该访问集群中的哪台服务器,先看一个简单的路由算法。

1、余数Hash

比方说,字符串str对应的HashCode是50、服务器的数目是3,取余数得到2,str对应节点Node2,所以路由算法把str路由到Node2服务器上。由于HashCode随机性比较强,所以使用余数Hash路由算法就可以保证缓存数据在整个MemCache服务器集群中有比较均衡的分布。

如果不考虑服务器集群的伸缩性(什么是伸缩性,请参见大型网站架构学习笔记),那么余数Hash算法几乎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缓存路由需求,但是当分布式缓存集群需要扩容的时候,就难办了。

就假设MemCache服务器集群由3台变为4台吧,更改服务器列表,仍然使用余数Hash,50对4的余数是2,对应Node2,但是str原来是存在Node1上的,这就导致了缓存没有命中。如果这么说不够明白,那么不妨举个例子,原来有HashCode为0~19的20个数据,那么:

HashCod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路由到的服务器01201201201201201201

现在我扩容到4台,加粗标红的表示命中:

HashCod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路由到的服务器01230123012301230123

如果我扩容到20+的台数,只有前三个HashCode对应的Key是命中的,也就是15%。当然这只是个简单例子,现实情况肯定比这个复杂得多,不过足以说明,使用余数Hash的路由算法,在扩容的时候会造成大量的数据无法正确命中(其实不仅仅是无法命中,那些大量的无法命中的数据还在原缓存中在被移除前占据着内存)。这个结果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在网站业务中,大部分的业务数据度操作请求上事实上是通过缓存获取的,只有少量读操作会访问数据库,因此数据库的负载能力是以有缓存为前提而设计的。当大部分被缓存了的数据因为服务器扩容而不能正确读取时,这些数据访问的压力就落在了数据库的身上,这将大大超过数据库的负载能力,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数据库宕机。

这个问题有解决方案,解决步骤为:

(1)在网站访问量低谷,通常是深夜,技术团队加班,扩容、重启服务器

(2)通过模拟请求的方式逐渐预热缓存,使缓存服务器中的数据重新分布

2、一致性Hash算法

一致性Hash算法通过一个叫做一致性Hash环的数据结构实现Key到缓存服务器的Hash映射,看一下我自己画的一张图:

具体算法过程为:先构造一个长度为232的整数环(这个环被称为一致性Hash环),根据节点名称的Hash值(其分布为[0, 232-1])将缓存服务器节点放置在这个Hash环上,然后根据需要缓存的数据的Key值计算得到其Hash值(其分布也为[0, 232-1]),然后在Hash环上顺时针查找距离这个Key值的Hash值最近的服务器节点,完成Key到服务器的映射查找。

就如同图上所示,三个Node点分别位于Hash环上的三个位置,然后Key值根据其HashCode,在Hash环上有一个固定位置,位置固定下之后,Key就会顺时针去寻找离它最近的一个Node,把数据存储在这个Node的MemCache服务器中。使用Hash环如果加了一个节点会怎么样,看一下:

看到我加了一个Node4节点,只影响到了一个Key值的数据,本来这个Key值应该是在Node1服务器上的,现在要去Node4了。采用一致性Hash算法,的确也会影响到整个集群,但是影响的只是加粗的那一段而已,相比余数Hash算法影响了远超一半的影响率,这种影响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集群中缓存服务器节点越多,增加节点带来的影响越小,很好理解。换句话说,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大,继续命中原有缓存数据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虽然仍然有小部分数据缓存在服务器中不能被读到,但是这个比例足够小,即使访问数据库,也不会对数据库造成致命的负载压力。

至于具体应用,这个长度为232的一致性Hash环通常使用二叉查找树实现,至于二叉查找树,就是算法的问题了,可以自己去查询相关资料。

 

MemCache实现原理

首先要说明一点,MemCache的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存放在内存中个人认为意味着几点:

1、访问数据的速度比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要快,因为Oracle、MySQL这些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为了保持数据的持久性,数据存放在硬盘中,IO操作速度慢

2、MemCache的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同时意味着只要MemCache重启了,数据就会消失

3、既然MemCache的数据存放在内存中,那么势必受到机器位数的限制,这个之前的文章写过很多次了,32位机器最多只能使用2GB的内存空间,64位机器可以认为没有上限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MemCache的原理,MemCache最重要的莫不是内存分配的内容了,MemCache采用的内存分配方式是固定空间分配,还是自己画一张图说明:

这张图片里面涉及了slab_class、slab、page、chunk四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MemCache将内存空间分为一组slab

2、每个slab下又有若干个page,每个page默认是1M,如果一个slab占用100M内存的话,那么这个slab下应该有100个page

3、每个page里面包含一组chunk,chunk是真正存放数据的地方,同一个slab里面的chunk的大小是固定的

4、有相同大小chunk的slab被组织在一起,称为slab_class

MemCache内存分配的方式称为allocator,slab的数量是有限的,几个、十几个或者几十个,这个和启动参数的配置相关。

MemCache中的value过来存放的地方是由value的大小决定的,value总是会被存放到与chunk大小最接近的一个slab中,比如slab[1]的chunk大小为80字节、slab[2]的chunk大小为100字节、slab[3]的chunk大小为128字节(相邻slab内的chunk基本以1.25为比例进行增长,MemCache启动时可以用-f指定这个比例),那么过来一个88字节的value,这个value将被放到2号slab中。放slab的时候,首先slab要申请内存,申请内存是以page为单位的,所以在放入第一个数据的时候,无论大小为多少,都会有1M大小的page被分配给该slab。申请到page后,slab会将这个page的内存按chunk的大小进行切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chunk数组,最后从这个chunk数组中选择一个用于存储数据。

如果这个slab中没有chunk可以分配了怎么办,如果MemCache启动没有追加-M(禁止LRU,这种情况下内存不够会报Out Of Memory错误),那么MemCache会把这个slab中最近最少使用的chunk中的数据清理掉,然后放上最新的数据。针对MemCache的内存分配及回收算法,总结三点:

1、MemCache的内存分配chunk里面会有内存浪费,88字节的value分配在128字节(紧接着大的用)的chunk中,就损失了30字节,但是这也避免了管理内存碎片的问题

2、MemCache的LRU算法不是针对全局的,是针对slab的

3、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MemCache存放的value大小是限制的,因为一个新数据过来,slab会先以page为单位申请一块内存,申请的内存最多就只有1M,所以value大小自然不能大于1M了

 

再总结MemCache的特性和限制

上面已经对于MemCache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解读,这里再次总结MemCache的限制和特性:

1、MemCache中可以保存的item数据量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内存足够

2、MemCache单进程在32位机中最大使用内存为2G,这个之前的文章提了多次了,64位机则没有限制

3、Key最大为250个字节,超过该长度无法存储

4、单个item最大数据是1MB,超过1MB的数据不予存储

5、MemCache服务端是不安全的,比如已知某个MemCache节点,可以直接telnet过去,并通过flush_all让已经存在的键值对立即失效

6、不能够遍历MemCache中所有的item,因为这个操作的速度相对缓慢且会阻塞其他的操作

7、MemCache的高性能源自于两阶段哈希结构:第一阶段在客户端,通过Hash算法根据Key值算出一个节点;第二阶段在服务端,通过一个内部的Hash算法,查找真正的item并返回给客户端。从实现的角度看,MemCache是一个非阻塞的、基于事件的服务器程序

8、MemCache设置添加某一个Key值的时候,传入expiry为0表示这个Key值永久有效,这个Key值也会在30天之后失效,见memcache.c的源代码:

复制代码

#define REALTIME_MAXDELTA 60*60*24*30
static rel_time_t realtime(const time_t exptime) {
       if (exptime == 0) return 0;
       if (exptime > REALTIME_MAXDELTA) {                       
              if (exptime <= process_started)                         
                      return (rel_time_t)1;                                 
              return (rel_time_t)(exptime - process_started);  
       } else {                                                                  
              return (rel_time_t)(exptime + current_time);     
       }
}

复制代码

这个失效的时间是memcache源码里面写的,开发者没有办法改变MemCache的Key值失效时间为30天这个限制

 

【转】版权声明:https://github.com/wusuopubupt https://blog.csdn.net/wusuopuBUPT/article/details/18238003

1.为什么要使用memcache

 由于网站的高并发读写需求,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开始出现瓶颈,例如:

1)对数据库的高并发读写:

关系型数据库本身就是个庞然大物,处理过程非常耗时(如解析SQL语句,事务处理等)。如果对关系型数据库进行高并发读写(每秒上万次的访问),那么它是无法承受的。

2)对海量数据的处理:

对于大型的SNS网站,每天有上千万次的数据产生(如twitter, 新浪微博)。对于关系型数据库,如果在一个有上亿条数据的数据表种查找某条记录,效率将非常低。

 

使用memcache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把数据库查询的结果保存到Memcache中,下次访问时直接从memcache中读取,而不再进行数据库查询操作,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据库的负担。

保存在memcache中的对象实际放置在内存中,这也是memcache如此高效的原因。

2.memcache的安装和使用

这个网上有太多教程了,不做赘言。

 

3.基于libevent的事件处理


libevent是个程序库,它将Linux的epoll、BSD类操作系统的kqueue等事件处理功能 封装成统一的接口。即使对服务器的连接数增加,也能发挥O(1)的性能。

 memcached使用这个libevent库,因此能在Linux、BSD、Solaris等操作系统上发挥其高性能。 

参考:

 

4.memcache使用实例:

 

 
  1. <?php

  2. $mc = new Memcache();

  3. $mc->connect('127.0.0.1', 11211);

  4.  
  5. $uid = (int)$_GET['uid'];

  6. $sql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id='uid' ";

  7. $key = md5($sql);

  8. if(!($data = $mc->get($key))) {

  9. $conn = mysql_connect('localhost', 'test', 'test');

  10. mysql_select_db('test');

  11. $result = mysql_fetch_object($result);

  12. while($row = mysql_fetch_object($result)) {

  13. $data[] = $row;

  14. }

  15. $mc->add($key, $datas);

  16. }

  17.  
  18. var_dump($datas);

  19. ?>

 

5.memcache如何支持高并发(此处还需深入研究)

memcache使用多路复用I/O模型,如(epoll, select等),传统I/O中,系统可能会因为某个用户连接还没做好I/O准备而一直等待,知道这个连接做好I/O准备。这时如果有其他用户连接到服务器,很可能会因为系统阻塞而得不到响应。

而多路复用I/O是一种消息通知模式,用户连接做好I/O准备后,系统会通知我们这个连接可以进行I/O操作,这样就不会阻塞在某个用户连接。因此,memcache才能支持高并发。

此外,memcache使用了多线程机制。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请求。线程数一般设置为CPU核数,这研报告效率最高。

 

6.使用Slab分配算法保存数据

slab分配算法的原理是:把固定大小(1MB)的内存分为n小块,如下图所示:

 

slab分配算法把每1MB大小的内存称为一个slab页,每次向系统申请一个slab页,然后再通过分隔算法把这个slab页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的chunk(如上图所示),然后把这些chunk分配给用户使用,分割算法如下(在slabs.c文件中):

(注:memcache的github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wusuopubupt/memcached)

 

 
  1. /**

  2. * Determines the chunk sizes and initializes the slab class descriptors

  3. * accordingly.

  4. */

  5. void slabs_init(const size_t limit, const double factor, const bool prealloc) {

  6. int i = POWER_SMALLEST - 1;

  7. unsigned int size = sizeof(item) + settings.chunk_size;

  8.  
  9. mem_limit = limit;

  10.  
  11. if (prealloc) {

  12. /* Allocate everything in a big chunk with malloc 通过malloc的方式申请内存*/

  13. mem_base = malloc(mem_limit);

  14. if (mem_base != NULL) {

  15. mem_current = mem_base;

  16. mem_avail = mem_limit;

  17. } else {

  18. fprintf(stderr, "Warning: Failed to allocate requested memory in"

  19. " one large chunk.\nWill allocate in smaller chunks\n");

  20. }

  21. }

  22.  
  23. memset(slabclass, 0, sizeof(slabclass));

  24.  
  25. while (++i < POWER_LARGEST && size <= settings.item_size_max / factor) {

  26. /* Make sure items are always n-byte aligned 注意这里的字节对齐*/

  27. if (size % CHUNK_ALIGN_BYTES)

  28. size += CHUNK_ALIGN_BYTES - (size % CHUNK_ALIGN_BYTES);

  29.  
  30. slabclass[i].size = size;

  31. slabclass[i].perslab = settings.item_size_max / slabclass[i].size;

  32. size *= factor;//以1.25为倍数增大chunk

  33. if (settings.verbose > 1) {

  34. fprintf(stderr, "slab class %3d: chunk size %9u perslab %7u\n",

  35. i, slabclass[i].size, slabclass[i].perslab);

  36. }

  37. }

  38.  
  39. power_largest = i;

  40. slabclass[power_largest].size = settings.item_size_max;

  41. slabclass[power_largest].perslab = 1;

  42. if (settings.verbose > 1) {

  43. fprintf(stderr, "slab class %3d: chunk size %9u perslab %7u\n",

  44. i, slabclass[i].size, slabclass[i].perslab);

  45. }

  46.  
  47. /* for the test suite: faking of how much we've already malloc'd */

  48. {

  49. char *t_initial_malloc = getenv("T_MEMD_INITIAL_MALLOC");

  50. if (t_initial_malloc) {

  51. mem_malloced = (size_t)atol(t_initial_malloc);

  52. }

  53.  
  54. }

  55.  
  56. if (prealloc) {

  57. slabs_preallocate(power_largest);

  58. }

  59. }


 

 

上面代码中的slabclass是一个类型为slabclass_t结构的数组,其定义如下:

 

 
  1. typedef struct {

  2. unsigned int size; /* sizes of items */

  3. unsigned int perslab; /* how many items per slab */

  4. void **slots; /* list of item ptrs */

  5. unsigned int sl_total; /* size of previous array */

  6. unsigned int sl_curr; /* first free slot */

  7. void *end_page_ptr; /* pointer to next free item at end of page, or 0 */

  8. unsigned int end_page_free; /* number of items remaining at end of last alloced page */

  9. unsigned int slabs; /* how many slabs were allocated for this class */

  10. void **slab_list; /* array of slab pointers */

  11. unsigned int list_size; /* size of prev array */

  12. unsigned int killing; /* index+1 of dying slab, or zero if none */

  13. size_t requested; /* The number of requested bytes */

  14. } slabclass_t;

借用别人的一张图说明slabclass_t结构:

 

由分割算法的源代码可知,slab算法按照不同大小的chunk分割slab页,而不同大小的chunk以factor(默认是1.25)倍增大。

使用memcache -u root -vv 命令查看内存分配情况(8字节对齐):

 

 

找到大小最合适的chunk分配给请求缓存的数据:

 

 
  1. /*

  2. * Figures out which slab class (chunk size) is required to store an item of

  3. * a given size.

  4. *

  5. * Given object size, return id to use when allocating/freeing memory for object

  6. * 0 means error: can't store such a large object

  7. */

  8.  
  9. unsigned int slabs_clsid(const size_t size) {

  10. int res = POWER_SMALLEST;// 初始化为最小的chunk

  11.  
  12. if (size == 0)

  13. return 0;

  14. while (size > slabclass[res].size) //逐渐增大chunk size,直到找到第一个比申请的size大的chunk

  15. if (res++ == power_largest) /* won't fit in the biggest slab */

  16. return 0;

  17. return res;

  18. }


内存分配:

 

(此处参考:http://slowsnail.com.cn/?p=20

 

 
  1. static void *do_slabs_alloc(const size_t size, unsigned int id) {

  2. slabclass_t *p;

  3. void *ret = NULL;

  4. item *it = NULL;

  5.  
  6. if (id < POWER_SMALLEST || id > power_largest) {//判断id是否会导致slabclass[]数组越界

  7. MEMCACHED_SLABS_ALLOCATE_FAILED(size, 0);

  8. return NULL;

  9. }

  10.  
  11. p = &slabclass[id];//获取slabclass[id]的引用

  12. assert(p->sl_curr == 0 || ((item *)p->slots)->slabs_clsid == 0);//判断slabclass[id]是否有剩余的chunk

  13.  
  14. if (! (p->sl_curr != 0 || do_slabs_newslab(id) != 0)) {//如果slabclass[id]中已经没有空余chunk并且试图向系统申请一个“页”(slab)的chunk失败,则返回NULL

  15. /* We don't have more memory available */

  16. ret = NULL;

  17. } else if (p->sl_curr != 0) {//slabclass[id]的空闲链表中还有chunk,则直接将其分配出去

  18. it = (item *)p->slots;//获取空闲链表的头指针

  19. p->slots = it->next;//将头结点指向下一个结点(取下头结点)

  20. if (it->next) it->next->prev = 0;//将新头结点的prev指针置空

  21. p->sl_curr--;//减少slabclass[id]空闲链表中的chunk计数

  22. ret = (void *)it;//将头结点赋给ret指针

  23. }

  24.  
  25. if (ret) {//请求成功

  26. p->requested += size;//更新slabclass[id]所分配的内存总数

  27. MEMCACHED_SLABS_ALLOCATE(size, id, p->size, ret);

  28. } else {

  29. MEMCACHED_SLABS_ALLOCATE_FAILED(size, id);

  30. }

  31.  
  32. return ret;

  33. }

do_slabs_allc()函数首先尝试从slot列表(被回收的chunk)中获取可用的chunk,如果有可用的就返回,否则从空闲的chunk列表中获取可用的chunk并返回。
 

 

删除过期item:

延迟删除过期item到查找时进行,可以提高memcache的效率,因为不必每时每刻检查过期item,从而提高CPU工作效率

 

使用LRU(last recently used)算法淘汰数据:

 

 
  1. /*

  2. * try to get one off the right LRU

  3. * don't necessariuly unlink the tail because it may be locked: refcount>0

  4. * search up from tail an item with refcount==0 and unlink it; give up after 50

  5. * tries

  6. */

  7.  
  8. if (tails[id] == 0) {

  9. itemstats[id].outofmemory++;

  10. return NULL;

  11. }

  12.  
  13. for (search = tails[id]; tries > 0 && search != NULL; tries--, search=search->prev) {

  14. if (search->refcount == 0) { //refount==0的情况,释放掉

  15. if (search->exptime == 0 || search->exptime > current_time) {

  16. itemstats[id].evicted++;

  17. itemstats[id].evicted_time = current_time - search->time;

  18. STATS_LOCK();

  19. stats.evictions++;

  20. STATS_UNLOCK();

  21. }

  22. do_item_unlink(search);

  23. break;

  24. }

  25. }

  26. it = slabs_alloc(ntotal, id);

  27. if (it == 0) {

  28. itemstats[id].outofmemory++;

  29. /* Last ditch effort. There is a very rare bug which causes

  30. * refcount leaks. We've fixed most of them, but it still happens,

  31. * and it may happen in the future.

  32. * We can reasonably assume no item can stay locked for more than

  33. * three hours, so if we find one in the tail which is that old,

  34. * free it anyway.

  35. */

  36. tries = 50;

  37. for (search = tails[id]; tries > 0 && search != NULL; tries--, search=search->prev) {

  38. if (search->refcount != 0 && search->time + 10800 < current_time) { //最近3小时没有被访问到的情况,释放掉

  39. itemstats[id].tailrepairs++;

  40. search->refcount = 0;

  41. do_item_unlink(search);

  42. break;

  43. }

  44. }

  45. it = slabs_alloc(ntotal, id);

  46. if (it == 0) {

  47. return NULL;

  48. }

  49. }

 

从item列表的尾部开始遍历,找到refcount==0的chunk,调用do_item_unlink()函数释放掉,另外,search->time+10800<current_time(即最近3小时没有被访问过的item),也释放掉--这就是LRU算法的原理。

 

附:阿里2014笔试题一道:

 

某缓存系统采用LRU淘汰算法,假定缓存容量为4,并且初始为空,那么在顺序访问一下数据项的时候:1,5,1,3,5,2,4,1,2出现缓存直接命中的次数是?,最后缓存中即将准备淘汰的数据项是?

 

答案:3, 5

解答:

  1. 1调入内存 1
  2. 5调入内存 1 5
  3. 1调入内存 5 1(命中 1,更新次序)
  4. 3调入内存 5 1 3
  5. 5调入内存 1 3 5 (命中5)
  6. 2调入内存 1 3 5 2
  7. 4调入内存(1最久未使用,淘汰1) 3 5 2 4
  8. 1调入内存(3最久未使用,淘汰3) 5 2 4 1
  9. 2调入内存 5 4 1 2(命中2)

因此,直接命中次数是3,最后缓存即将准备淘汰的数据项是5

--------------------- 本文来自 d4shman 的CSDN 博客 ,全文地址请点击:https://blog.csdn.net/wusuopuBUPT/article/details/18238003?utm_source=copy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