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 菲茨杰拉德
周末愉快。
1. 分享我几次挂科的经历吧,给大家开心开心。
上大学时,有一门不是太重要的课,自我感觉还行,意外挂;补考,过。
大概2008年左右,驾照科三,挂;补考,过。
第一次裸考MySQL OCP,挂;二次考,过。
今年参加两次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均挂,一次全班垫底,一次差三分;放弃补考。
大学毕业后的考试,有且仅有一次性考过的是国家软考(数据库),不过也像在大学期间的那次软考(网络工程师),分数仅够涉险过关。
驾照科一考试前夜,我紧张得差点没睡着,就连高考时都没这么紧张。
幸运的是,在高考、选专业、择业方向等人生中的几次大考却表现还行。
感觉我是不适合考试的体质,一到考试就进入薛定谔状态,飘忽不定。
好吧,开心完了,祝看到这条内容的同学逢考必过。
2. 说说关于做梦。
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了,这里的"思"有可能是表层的意识,也可能是中间的前意识,以及深层的潜意识。这要看我们对各层意识的掌控度。比较常见的是潜意识中被压制的一些事,在梦境里被展示出来。
比如,我有一阵子经常梦见自己在泳池里像鱼儿、鸟儿那样自由翱翔,但实际上我因为中耳炎手术没办法再有用了。这可能实际上是我在渴望某种自由,但却被压制住了,反应在身体受限想游泳而不能,但却在梦境中能自由翱翔。
周公解梦我不了解,不知道是否可靠。上述解释主要参考佛洛依德关于梦的解析,以及武志红心理学中关于梦境的阐述。各位见仁见智吧。
3. 二刷完脱不花《沟通的方法》,分享几点。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我们通常认为把话说完,对方就算是听到了,而实际上对方可能压根就没听进去,或者没get到你的真实诉求。
开始沟通前,最好先同步各自的一些信息,避免双方因有信息差而导致对一些事的认知看法不同。
每个人总是追求被看见,也就是被肯定、表扬、赞美;哪怕对方看起来低调内敛,但实际上可能是希望另一种方式的被看见,也就其价值、观点、行为被肯定。所以,不要总是急着说话和表现自己,把更多表达的机会留给对方,并不时加以肯定。
辅导他人的时候,只输出做事的套路、方法、技能、技巧即可,不要输出价值观;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未必一致,你输出的未必是对方认可接受的。有句话这么说的:每当我想作为过来人讲两句的时候,就得想想,人家让我过来了吗?。
和朋友聊天,饭局、酒局上闲聊时,多听少说。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无论面对什么话题,无论面对什么对手,我都能在辩论中胜出。大家都知道这一点,聚会时都躲着我。为了表示尊重,他们根本都不邀请我。
4. 最近看易中天的历史小说《曹操》,有点意思,推荐,在微信读书上有资源。
5. 最后摘录几句鸡汤。
凡事不要总追求完美,先完成从0到1,再想办法提升到90,甚至100。因为生命有限,不能总是在等着准备好了才开始。
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快乐,然后又在喜欢你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三流的沟通者表达情绪;二流的沟通者传递信息;一流的沟通者提供价值。
发动态、删动态;换头像、换回来;沉默,不想说话。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找不到人讲,什么都埋在心里。
成熟的代价之一,就是跟自己和解。
结语: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 罗曼·罗兰。
「老叶茶馆」
喝点茶,聊点技术,随心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