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名称。隋朝的六部名称稍异,为: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民)、都官(后改为刑)和工。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作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开皇三年(583),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
另设御史、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隋的三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继承汉魏旧制,实际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可以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