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新媒体办公室,实习生小王捧着第三杯咖啡,看着自己用AI生成的《月薪五千北漂三年,我在地铁口卖烤肠》刷爆朋友圈。主编老张盯着后台99+的"扎心了"留言,突然发现这篇文章连标点符号都透着熟悉的"塑料感"——现在的AI啊,三分钟能给你整出10篇哭倒一片的爆款,咱们这些熬夜秃头码字的人,难不成要集体下岗了?
一、AI写作有多猛?分分钟教你做人!
选题就像点外卖
你还在为下周写啥选题薅头发?人家AI已经给你整好了《中年人的保温杯里泡枸杞》《00后整顿职场反被整顿》等20个热搜套餐。用AI找选题就像开盲盒,每天能爆出三四个让人直拍大腿的灵感,编辑部开会时间直接砍半。
查资料比百度还快
以前为了找个数据得翻三天知网,现在AI直接给你扒来2024年白皮书、知乎高赞和抖音热评。有个财经博主偷偷说,他现在写稿就像拼乐高——AI把零件都码好了,可拼着拼着就发现,怎么家家公号长得都像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标题党看了都服气
"月薪三千存款百万"太普通?AI立马给你改成《工资条藏着惊天秘密:普通女孩五年买下上海老破小》。让AI给标题加"Buff"后,点击率直接飙车,比老编辑苦想三小时的标题还猛两倍。
二、当文字变成流水线,我们丢了啥宝贝?
塑料感取代了烟火气
AI能写出"凌晨三点的北京",但写不出煎饼摊大姐冻裂的手指头;能编出"被裁员的中年人",但算不出幼儿园家长群里那句"宝贝今天退烧了吗"。就像那个刷屏的北漂故事,数据都对味儿,可读着就像吃预制菜——该有的都有,就是差点锅气。
脑子快要生锈了
大学老师最近很懵:学生作业开头惊为天人,后半段突然拉胯。后来逮到小崽子们用AI写开头骗高分,自己续写就露馅。科学家说总用AI会让脑子变懒,就跟天天外卖不煮饭似的,最后连西红柿炒蛋都能翻车。
文化要被玩坏了
现在小学生背古诗,张口就是"李白要是活到现在,肯定是个抖音大V"。AI把《红楼梦》解构成"古代豪门吃播图鉴",把"面朝大海"变成楼盘广告词。这么搞下去,怕是要养出一代认为"鲁迅就是个段子手"的熊孩子。
三、跟AI斗智斗勇的生存指南
别慌!就算AI能写爆款,人类的手里还攥着几张王牌——会偷懒的聪明人,永远能找到新玩法
把AI当工具人
某些作家现在玩得贼溜:让AI当"素材垃圾桶",先吐200个"孤独"的比喻,再自己挑出"深夜便利店的自热饭在微波炉里转第7圈"这种神仙句子。他说这就跟淘金似的,AI是挖矿机,人才是挑金子的那个。
人机组合能出道
最近有个文学奖搞事情,专门给"人机合作"设奖。拿奖的爆款都是AI搭骨架,人往里塞血肉——就像选秀节目,AI是修音师,真本事还得看现场发挥。评委老师说:"现在原创不是比谁更纯,而是看谁更会混搭。"
练就AI偷不走的绝活
东京有个写作班特邪乎,把人关小黑屋里摸冰块、闻铁锈。老师说这是唤醒"五感写作",毕竟AI再牛也尝不到初恋的酸涩,闻不到奶奶腌的酸菜缸味儿。就跟手工面馆对抗连锁店似的,咱们的独家记忆就是护城河。
四、未来文字江湖会变成啥样?
码字也要分工种
以后可能会出现"AI饲养员"和"灵魂调料师"——前者负责训练AI认套路,后者专门往文章里撒葱花。就跟火锅店一样,底料可以标准化,但香油蒜末还得手工剁。
写作回归真心话
等AI把套路活都包圆了,人写字反倒能说点真话。就像那个用眼控仪写书的渐冻症患者说的:"这些字能证明,当你们刷手机时,我曾用力眨过眼睛。"
给AI也立规矩
全球大佬们正吵吵要搞"创作法":AI生成必须打水印,人不能拿AI编悲惨经历骗眼泪。就跟食品包装得标添加剂似的,让读者知道自己吃的是有机菜还是大棚货。
结语
去苏州博物馆看过修古书吗?老师傅用鹅毛笔给破纸续命的样子,跟AI码字的速度比起来简直像蜗牛。但就是那颤巍巍的一笔,藏着两百年前书生夜读时哈在纸上的雾气。AI能复制《兰亭序》的每个笔画,可王羲之酒醒后那声"卧槽写这么好"的惊叹,永远属于那个宿醉的清晨。
小剧场
隔壁老王:我用AI写了篇10w+!
你:厉害啊,写的啥?
老王:《当代年轻人正在抛弃朋友圈》
你:...这标题上周刚在朋友圈刷屏过
(空气突然安静)
本文由 mdnice 多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