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O组件之Buffer详解

        NIO的Buffer(缓冲区)本质上是一个内存块,既可以写入数据,也可以从中读取数据。Java NIO中代表缓冲区的Buffer类是一个抽象类,位于java.nio包中。

         NIO的Buffer的内部是一个内存块(数组),此类与普通的内存块(Java数组)不同的是:NIO Buffer对象,提供了一组比较有效的方法,用来进行写入和读取的交替访问。

Buffer类

Buffer类是一个抽象类,同时也是一个非线程安全类,对应于Java的主要数据类型,在NIO中有8种缓冲区类,分别 如下:ByteBuffer、CharBuffer、DoubleBuffer、FloatBuffer、IntBuffer、LongBuffer、 ShortBuffer、MappedByteBuffer。

前7种Buffer类型,覆盖了能在IO中传输的所有的Java基本数据类型。第8种类型MappedByteBuffer是专门用于内存映射的一种ByteBuffer类型。不同的Buffer子类,其能操作的数据类型能够通过名称进行判断,比如IntBuffer只能操作Integer类型的对象。

实际上,使用最多的还是ByteBuffer二进制字节缓冲区类型

Buffer类的重要属性

Buffer的子类会拥有一块内存,作为数据的读写缓冲区,但是读写缓冲区并没有定义在Buffer基类,而是定义在具体的子类中。如ByteBuffer子类就拥有一个byte[]类型的数组成员final byte[] hb,作为自己的读写缓冲区,数组的元素类型与Buffer子类的操作类型相互对应。

为了记录读写的状态和位置,Buffer类额外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属性,其中有以下三个重要的成员属性:

  • capacity(容量)
  • position(读写位置)
  • limit(读写的限制)
  • mark (读写位置的临时备份)

四个成员属性详细介绍

1、capacity属性

        Buffer类的capacity属性,表示内部容量的大小。一旦写入的对象数量超过了capacity容量,缓冲区就满了,不能再写入了。

        Buffer类的capacity属性一旦初始化,就不能再改变。原因是什么呢?Buffer类的对象在初始化时,会按照capacity分配内部数组的内存,在数组内存分配好之后,它的大小当然就不能改变了。

        Buffer类是一个抽象类,Java不能直接用来新建对象。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必须使用Buffer的某个子类,例如DoubleBuffer子类,该子类能写入的数据类型是double类型,如果在创建实例时其capacity是100,那么我们最多可以写入100个double类型的数据。

        capacity 容量并不是指内部的内存块  byte[]数组的字节数量,而是指能写入的数据对象的最大限制数量。

2、position属性

        Buffer类的position属性,表示当前的位置。position属性的值与缓冲区的读写模式有关。在不同的模式下,position属性值的含义是不同的,在缓冲区进行读写的模式改变时,position值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写入模式下,position的值变化规则如下:

  1. 在刚进入到写入模式时,position值为0,表示当前的写入位置为从头开始。
  2. 每当一个数据写到缓冲区之后,position会向后移动到下一个可写的位置。
  3. 初始的position值为0,最大可写值为limit–1。当position值达到limit时,缓冲区就已经无空间可写了。

在读模式下,position的值变化规则如下:

  1. 当缓冲区刚开始进入到读取模式时,position会被重置为0。
  2. 当从缓冲区读取时,也是从position位置开始读。读取数据后,position向前移动到下一个可读的位置。
  3. 在读模式下,limit表示可以读上限。position的最大值,为最大可读上限limit,当position达到limit时,表明缓冲区已经无数据可读。

        Buffer的读写模式切换:当新建了一个缓冲区实例时,缓冲区处于写入模式,这时是可以写数据的。在数据写入完成后,如果要从缓冲区读取数据,这就要进行模式的切换,可以使用(即调用)flip翻转方法,将缓冲区变成读取模式。

        在从写入模式到读取模式的flip翻转过程中,position和limit属性值会进行调整,具体的规则是:

  1. limit属性被设置成写入模式时的position值,表示可以读取的最大数据位置;
  2. position由原来的写入位置,变成新的可读位置,也就是0,表示可以从头开始读。

3、limit属性

Buffer类的limit属性,表示可以写入或者读取的最大上限,其属性值的具体含义,也与缓冲区的读写模式有关,在不同的模式下,limit的值的含义是不同的,具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在写入模式下,limit属性值的含义为可以写入的数据最大上限。在刚进入到写入模式时,limit的值会被设置成缓冲区的capacity容量值,表示可以一直将缓冲区的容量写满。
  2. 在读取模式下,limit的值含义为最多能从缓冲区中读取到多少数据。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缓冲区操作时,是先写入然后再读取的。当缓冲区写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从Buffer读取数据,可以使用flip翻转方法,这时,limit的值也会进行调整。此时会将写入模式下的position值,设置成读取模式下的limit值,也就是说,将之前写入的最大数量,作为可以读取的上限值。

        Buffer在flip翻转时的属性值调整,主要涉及position、limit两个属性,但是这种调整比较微妙,不是太好理解,下面是一个简单例子:

  1. 创建缓冲区。新创建的缓冲区处于写入模式,其position值为0,limit值为最大容量capacity。
  2. 向缓冲区写数据。每写入一个数据,position向后面移动一个位置,也就是position的值加1。这里假定写入了5个数,当写入完成后,position的值为5。
  3. 使用flip方法将缓冲区切换到读模式。limit的值,先会被设置成写入模式时的position值,所以新的limit值是5,表示可以读取的最大上限是5。之后调整position值,新的position会被重置为0,表示可以从0开始读。
  4. 缓冲区切换到读模式后,就可以从缓冲区读取数据了,一直到缓冲区的数据读取完毕。

4、mark属性

mark属性的大致作用为:读位置或者写位置的一个备份,供后续恢复时使用。在缓冲区操作(读或者写)的过程当中,可以将当前的position的值,临时存入mark属性中;需要恢复的时候,可以再从mark中取出之前的值,恢复到position属性中,然后,后续可以重新从position位置开始处理(读取或者写入)。

5、属性总结

   属性        说明
capacity容量,即可以容纳的最大数据量;在缓冲区创建时设置并且不能改变
limit上限,缓冲区中当前的数据量
position位置,缓冲区中下一个要被读或写的元素的索引
mark调用 mark()方法来设置 mark=position,再调用 reset()可以让 position 恢复到 mark标记的位置,即  position=mark

NIO Buffer类的重要方法

allocate()创建缓冲区

在使用Buffer(缓冲区)实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获取Buffer子类的实例对象,并且分配内存空间。如果需要获取一个Buffer实例对象,并不是使用子类的构造器来创建一个实例对象,而是调用子类的allocate()方法。

public class Buff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Buffer intBuffer = IntBuffer.allocate(20);
        System.out.println("position: "+intBuffer.position());
        System.out.println("limit: "+intBuffer.limit());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 "+intBuffer.capacity());
    }
}

以上例子中,IntBuffer是具体的Buffer子类,通过调用IntBuffer.allocate(20),创建了一个Intbuffer实例对象,并且分配了20 * 4个字节的内存空间。缓冲区的内部结构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从上面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出:一个缓冲区在新建后,处于写入的模式,position属性(代表写入位置)的值为0,缓冲区的capacity容量值也是初始化时allocate方法的参数值(这里是20),而limit最大可写上限值也为的allocate方法的初始化参数值。                  

put()写入到缓冲区

        在调用allocate方法分配内存、返回了实例对象后,缓冲区实例对象处于写模式,可以写入对象,而如果要写入对象到缓冲区,需要调用put方法。put方法很简单,只有一个参数,即为所需要写入的对象。只不过,写入的数据类型要求与缓冲区的类型保持一致。

比如下面的例子,向刚刚创建的intBuffer缓存实例对象中,写入的5个整数,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Buffer intBuffer = IntBuffer.allocate(20);
        Flux.range(0,5).toStream().forEach(i->{
            intBuffer.put(i);
        });
        System.out.println("position: "+intBuffer.position());
        System.out.println("limit: "+intBuffer.limit());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 "+intBuffer.capacity());
 }

此时,缓冲区的内部结构如下:

 其运行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到,写入了5个元素之后,缓冲区的position属性值变成了5,所以指向了第6个(从0开始的)可以进行写入的元素位置。而limit最大可写上限、capacity最大容量两个属性的值,都没有发生变化。

flip()翻转

        向缓冲区写入数据之后,这时缓冲区还处于写模式,如果需要读取数据,还需要将缓冲区转换成读模式。flip()翻转方法是Buffer类提供的一个模式转变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就是将写入模式翻转成读取模式。

如以下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Buffer intBuffer = IntBuffer.allocate(20);
        Flux.range(0,5).toStream().forEach(i->{
            intBuffer.put(i);
        });
        System.out.println("position before: "+intBuffer.position());
        System.out.println("limit before: "+intBuffer.limit());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 before: "+intBuffer.capacity());
        System.out.println("mark before:  "+intBuffer.mark());
        intBuffer.flip();
        System.out.println("position after: "+intBuffer.position());
        System.out.println("limit after: "+intBuffer.limit());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 after: "+intBuffer.capacity());
        System.out.println("mark after:  "+intBuffer.mark());
    }

调用flip方法进行缓冲区的模式翻转之后,缓冲区的内部结构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调用flip方法后,新模式下可读上限limit的值,变成了之前写入模式下的position属性值,也就是5;而新的读取模式下的position值,简单粗暴地变成了0,表示从头开始读取。

  1. 设置可读上限limit的属性值。将写入模式下的缓冲区中内容的最后写入位置position值,作为读取模式下的limit上限值。
  2. 把读的起始位置position的值设为0,表示从头开始读。
  3. 清除之前的mark标记,因为mark保存的是写入模式下的临时位置,发生模式翻转后,如果继续使用旧的mark标记,会造成位置混乱。

Buffer.flip()方法的源代码如下:

public final Buffer flip() {
        limit = position;
        position = 0;
        mark = -1;
        return this;
}

 当我们在读取完成后,想再一次将缓冲区切换成写入模式时,可以调用Buffer.clear()  清空或者Buffer.compact()压缩方法,它们可以将缓冲区转换为写模式。总体的Buffer模式转换,大致如下图所示:

 clear()与compact()方法的区别:

        如果调用的是clear()方法,position将被设回0,limit被设置成 capacity的值。换句话说,Buffer 被清空了。Buffer中的数据并未清除,只是这些标记告诉我们可以从哪里开始往Buffer里写数据。

        如果Buffer中有一些未读的数据,调用clear()方法,数据将“被遗忘”,意味着不再有任何标记会告诉你哪些数据被读过,哪些还没有。

        如果Buffer中仍有未读的数据,且后续还需要这些数据,但是此时想要先先写些数据,那么使用compact()方法。

        compact()方法将所有未读的数据拷贝到Buffer起始处。然后将position设到最后一个未读元素正后面。limit属性依然像clear()方法一样,设置成capacity。现在Buffer准备好写数据了,但是不会覆盖未读的数据。 

get()从缓冲区读取

        使用调用flip方法将缓冲区切换成读取模式之后,就可以开始从缓冲区中进行数据读取了。读取数据的方法很简单,可以调用get方法每次从position的位置读取一个数据,并且进行相应的缓冲区属性的调整。

如以下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Buffer intBuffer = IntBuffer.allocate(20);
        Flux.range(0,5).toStream().forEach(i->{
            intBuffer.put(i);
        });
        intBuffer.flip();
        Flux.range(0,2).toStream().forEach(i->{
            intBuffer.get();
        });
        System.out.println("position before: "+intBuffer.position());
        System.out.println("limit before: "+intBuffer.limit());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 before: "+intBuffer.capacity());
        System.out.println("mark before:  "+intBuffer.mark());
}

其运行结果如下:

         从程序的输出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读取操作会改变可读位置position的属性值,而limit可读上限值并不会改变。在position值和limit的值相等时,表示所有数据读取完成,position指向了一个没有数据的元素位置,已经不能再读了。此时再读,会抛出BufferUnderflowException异常。

        但是在读完之后不可以立即对缓冲区进行数据写入,因为现在还处于读取模式,我们必须调用Buffer.clear()或Buffer.compact()方法,即清空或者压缩缓冲区,将缓冲区切换成写入模式,让其重新可写。

rewind()倒带

已经读完的数据,如果需要再读一遍,可以调用rewind()方法。rewind()也叫倒带,就像播放磁带一样倒回去,再重新播放。如以下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Buffer intBuffer = IntBuffer.allocate(20);
        Flux.range(0,5).toStream().forEach(i->{
            intBuffer.put(i);
        });
        intBuffer.flip();
        Flux.range(0,2).toStream().forEach(i->{
            intBuffer.get();
        });
        intBuffer.rewind();
        System.out.println("position before: "+intBuffer.position());
        System.out.println("limit before: "+intBuffer.limit());
        System.out.println("capacity before: "+intBuffer.capacity());
        System.out.println("mark before:  "+intBuffer.mark());
}

其运行结果如下:

rewind ()方法,主要是调整了缓冲区的position属性与mark标记属性,具体的调整规则如下: 

  1. position重置为0,所以可以重读缓冲区中的所有数据;

  2. limit保持不变,数据量还是一样的,仍然表示能从缓冲区中读取的元素数量;

  3. mark标记被清理,表示之前的临时位置不能再用了。   

Buffer.rewind()方法的源代码如下:

public final Buffer rewind() {
        position = 0;
        mark = -1;
        return this;
}

通过源代码,我们可以看到rewind()方法与flip()很相似,区别在于:倒带方法rewind()不会影响limit属性值;而翻转方法flip()会重设limit属性值。

mark( )和reset( )

        mark( )和reset( )两个方法是成套使用的:Buffer.mark()方法将当前position的值保存起来,放在mark属性中,让mark属性记住这个临时位置;之后,可以调用Buffer.reset()方法将mark的值恢复到position中。

        Buffer.mark()和 Buffer.reset()两个方法都涉及到 mark 属性的使用。mark()方法与 mark 属性,二者的名字虽然相同,但是一个是 Buffer 类的成员方法,另一个是 Buffer类的成员属性,不能混淆。

        比如在读到第3个元素(i为2时)时,可以调用mark()方法,把当前位置position的值保存到mark属性中,这时mark属性的值为2。然后,就可以调用reset( )方法,将mark属性的值恢复到position中,这样就可以从位置2(第三个元素)开始重复读取。

clear( )清空缓冲区

在读取模式下,调用clear()方法将缓冲区切换为写入模式。此方法的作用:

  1. 会将position清零;
  2. limit设置为capacity最大容量值,可以一直写入,直到缓冲区写满。

使用Buffer类的基本步骤

  1. 使用创建子类实例对象的allocate( )方法,创建一个Buffer类的实例对象。
  2. 调用put( )方法,将数据写入到缓冲区中。
  3. 写入完成后,在开始读取数据前,调用Buffer.flip( )方法,将缓冲区转换为读模式。
  4. 调用get( )方法,可以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
  5. 读取完成后,调用Buffer.clear( )方法或Buffer.compact()方法,将缓冲区转换为写入模式,可以继续写入。
  • 1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逆天至尊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