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三个层次:小隐、中隐与大隐。小隐指退隐山林,远离尘世;中隐则是在市井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大隐为身处朝堂却能超脱世俗,保持内心的清明。文章引用了白居易的《中隐》诗篇,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这三种隐居境界。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意思是说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至于出处,我只知道是魏晋时期民间流传的,好像没说出自那本书吧!有的话可能也是魏晋以后的了呵呵

  也大概是句俗语,古已有之,所以要追究是哪一个人最先说的,恐怕不易。不过从白话意义上说我想可能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隐》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归纳出来。

  你可以读一下: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Benevolent 补充)

  这里说的是隐士的三种精神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朝,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做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