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性别理论与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思考
在当今数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众多理论和思想不断涌现,探讨人类与技术、性别与社会等复杂关系。从后人类主义到性别理论,再到科幻电影中的隐喻,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为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1. 后人类主义相关理论探讨
Hayles聚焦于认知集合体,即人类与技术参与者在多个层面和多个地点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数字人文学科的文化理论领域,积极的研究者试图通过识别研究对象中的“转折点”,来实现乌托邦式的变革。这些“转折点”能够决定性地改变系统动态,使认知集合体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详细了解当前系统,精确找出可能发生变化的位置,并在生态可持续性或种族正义等伦理原则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愿景指引下,引导积极变革的方向。Hayles强调,伦理不能事后再添加,而必须是系统运行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
然而,德国媒体理论家Marie - Luise Angerer对Hayles的后人类主义观点提出了批评。Angerer是“情感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她希望建立基于情感理论的媒体理论。她批评Hayles的后人类主义不够激进,仍带有“情感转向”之前人文学科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概念,如意向性、意识形态、语言、意识、话语、叙事和意义。Hayles对语言的强调具有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因为西方思想将语言视为区分人类与动物和“无生命”技术的标志,而后人类世界观则试图摆脱强调这三个领域差异的概念。
此外,Angerer认为Hayles过于依赖现象学,无法详细解释情感在身体与智力、身体与技术之间的流动,其思维体系缺乏人类与机器之间的连接机制或接口,也没有解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情感接触和中断的运动。在Hayles的模型中,人类与非人类存在重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