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翠,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断。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据说,老子在临死之前,把他的学生叫到跟前问:你看看我嘴里还有几颗牙?学生说,一颗也没有了。老子又问:你再看看我嘴里还剩下什么?学生说,只剩下舌头了。于是老子长叹一声说,人老至死时,即便嘴里掉得没有了一颗牙,舌头是不会掉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恍然大悟说:“明白了。柔弱的东西生命更长久”。
多年前,曾经读过老子这段典故,内心深有感触。当我无数次重温这段典故时,依然有一种灵魂上的震慑和感动。每每如是。我虽然是个柔弱女子,但自幼性格倔强,宁折不弯、具有点叛逆的秉性。我欣赏表里一致,是个极为“透明”的人,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也喜欢为弱者打抱不平,碰到看不顺眼的事情,总要表现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义气来,管你是天皇老子还是顶头上司,我总要一吐为快,只觉得揭穿别人的恶劣行径、发泄自己胸中的污秽之气是何等的淋漓畅快。我不喜欢“忍”,我不愿意“忍,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忍”,尽管我知道 “心字头上一把刀”的忠告,但很多时候难以强咽心中的怨气和不平。殊不知,这样的性格让我得罪了许多人,也吃了很多亏。为此,我的父亲常常语重心长的启发我说:“你要学会做一个热水瓶,而不要做一只热水袋”。久而久之,我在屡次的碰壁教训中,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具有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性格的人,才是一个能够正确驾驭自己心态、一个更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柔弱的东西生命更长久,柔弱的东西具有惊人的生命力,草木如此,芸芸众生如此,这世界有灵性的万物尽皆如此
我理解老子所说的柔弱不是软弱,坚强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坚强。如果一个人在柔弱的性格中表现出谦和、柔顺的特点来,往往能够得到大家的好评;如果一个人柔弱性格中表现出懦弱无能、消极、缺乏自信的弱点,人们则很难恭维了。而坚强也绝非浮躁和无为的争强好胜,梅芳姑的故事则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侠客行》中的梅芳姑本来是一个有着绝色容貌的多才多艺的女子,但是她的心仪男子石清却喜欢上了一个样样不如她的女子闵柔,梅芳姑为此百思不得其解。十多年后,她质问石清她的容貌与闵柔相比谁更美,石清答是她美;她又问武功是谁高强,石清答是她高强;她又问文学修养是谁高?石清答曰闵柔自然比不上她。于是,梅芳姑冷笑道:“想来针线之巧、烹饪之精,我是不及这位闵家女子了”。石清答道,闵柔既不会补衣,也不善烹饪,连个鸡蛋也炒不好。梅芳姑厉声问:那你为什么喜欢闵柔而不喜欢我?石清答道:“你不仅样样比我师妹强,而且比我也强,和你在一起,我自惭形秽”。梅芳姑终于明白其中道理,大叫一声,自杀而死。
梅芳姑的故事从表面上分析好象说,太能干的女子令男人感到自卑,反而得不到爱情,男人喜欢的是闵柔那样的温柔女子,但深想一层,梅芳姑之所以不可爱,是因为她太争强好胜,狂妄自大,得不到意中人便自毁容貌,夺人儿子,最后愤而自尽,这样的人不但不可爱,而且自己也不快活。
在中国几千年的儒教的影响下,隐忍克制是成功所必备的德行。修身与养性、瞻泊与明志、宁静与致远,先人后己,无为不争,这就是儒道文化提倡的意志的柔。历史记载,汉代名臣张良不厌其烦地给一位老者捡鞋,老者在试探和观察中看出张良的道德品行,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此后,张良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后一统天下。
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隐忍克制的心态是情商的一个核心内容。一个善于控制的人,往往有较高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活得快乐自在的人,通常能够驾驭自己的心态,在我们的周围,克制的品质无时不刻在发生着效应。隐忍克制并不是懦弱、胆怯的遁词,它是心怀远大的自我克制,是驰骋人生旅途的必备素质,是人的修养、内涵的体现,是使人镇定自若,游刃有余的胆魄。中国历代名人忍辱负重、谦卑为怀的故事俯拾即是,我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忍”是有谋而忍、按谋而忍,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忍”一把的,中国的工夫拳“太极”,看似温顺柔软,但绵里藏针,以柔克刚,杀伤无形。忍的精神和忍的策略相结合,方能拈花一笑,点石成金,方为正规、方能领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层云雾”,当心态有了谦让平和状态而又不失进取的精神,我们才能在纷扰的生活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知足与超脱、达观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