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技术

IMS技术起源于3G移动通信系统,旨在实现控制与承载、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提供统一的多媒体业务支持。IMS与软交换相比,具有接入无关性、呼叫控制和业务逻辑分离以及移动性管理等特点。IMS通过SIP协议进行会话控制,采用HSS进行用户数据管理,并通过应用服务器提供多样化的业务。IMS的业务触发基于初始过滤规则,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提高了业务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1.移动网络的发展--引子

20世纪80年代,商业性移动通信网络得到发展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TACS、NMT等模拟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IS-95、DECT、IS-136等数字系统,目前建设的2G移动网络使用两种主要技术,GSM网络使用TDMA技术,大约占70%,IS-95网络基于CDMA技术,大约占25%。

1992年开始对3G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研究:R99、R4、R5、R6、R7、R8、R9……

2G (GSM), 基于电路交换

 

2.5G (GPRS), 引入分组交换

 

3G时代的到来

1992年ETSI发起对即将到来的3G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采用2GHz附近的频率,支持多种空中接口:

WCDMA——使用2GHz频谱的宽带码分多址接入
EDGE——用于GSM演进的增强数据传输速率
CDMA2000(1xRTT)——多载波SCDMA系统,用于在与IS-95相同的频带上建设CDMA网络
TD-SCDMA——由中国提出
支持分组数据业务,采用通用体系结构——UMTS(由3GPP负责制定),已有6个版本: 3GPP R99、R4、R5、R6、R7和R8

 

具体的:

3G (R99), 引入全新的UTRAN

 

3G (R4),电路域采用移动软交换

 

3G (R5), 引入IMS域

 

3G (R6),引入WLAN接入

 

3G (R7), 功能增强:

CSI (Combination of CS and IMS services):研究如何将CS承载和IMS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CS传递实时业务,IMS分组域传递非实时业务
VCC (Voice Call Continuity):解决CS域和IMS之间语音业务切换的连续性问题
SMSIP: 研究如何通过IPCAN来提供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
FBI: IMS如何支持固定接入,借鉴TISPAN的研究成果
LCS3: 如何在WLAN接入IMS的系统中提供定位业务
E2EQos: 研究端到端的Qos机制,研究IMS中计费和策略控制框架的合并
EC: 研究通过IMS如何提供紧急呼叫业务
2.IMS与现有通信系统之间的关系

 

标准化组织在IMS上的协作

 

3.IMS与软交换

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
(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此外,由于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3.IMS的特点和体系结构

1)特点:

采用分层的架构,便于网络演进和业务部署:接入层、承载层、会话控制层、业务应用层
接入无关性,提供优越的融合特性:核心功能与接入技术无关
基于SIP的会话控制,具备良好的多媒体业务支持能力
采用分布式开放性的体系结构,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开放的业务控制接口,拥有SIP的灵活和可扩展性
统一的用户数据管理(HSS)
归属网络服务控制,提供一致的用户通信体验
基于iFC(初始过滤规则)的业务触发机制,实现呼叫控制和业务逻辑的分离
2)分层体系结构:

 

3)功能实体简要归类

a)会话管理和路由类

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CSCF
询问呼叫会话控制功能I-CSCF
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CSCF
b)数据库

归属用户服务器HSS
用户定位功能SLF
c)网间配合实体

出口网关控制功能BGCF
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
IP多媒体媒体网关功

  • 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