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命名学(蔡学镛)

   最近比较烦这些命名的事,网上看到好文一枚,收藏!

许多人告诉我,我的名字听起来很有「书卷气」。如果他们知道我更名前的旧名,他们一定会觉得很有「乡土味」。同样的人,只因为不同的名字,竟然有了「书卷气」和「乡土味」的不同感觉。在别人花许多时间好好了解一个人(或公司、产品)之前,名称是第一印象,所以取个很「正」的名字很重要。 就以这个「言程序」专栏的名称来说,可是花了我好一番的构思,一方面我和F4的「言承旭」英文名字一样都是Jerry,向他借个光;二方面在中国大陆「程序」就是「程序」(program)的意思,所以「言程序」这个名称可以和IT沾上边。



    除了「言程序」,我以前的专栏也都很重视命名,包括了Sleepless in Java(改编自Meg Ryan的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大内高手(.NET高手的谐音)、欲望程序(改编自影集欲望城市)、Addicted to Code(改编自Meg Ryan的电影Addicted to Love)、爪哇霹雳火(改编自电视剧台湾霹雳火)。


    命名很有趣,命名很重要,但命名也很不容易。在IT领域,只要你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命名作风,值得我们参考。从许多IT产品名称上,可以看到匠心独具的创意。我归纳出一套简单的「IT命名学」,透过这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


    缩略字要能发音


    许多产品或技术,会用好几个英文字描述其特性,然后将该描述缩略成一个新的单字,成为正式名称。例如:LISP是LISt Processing的缩略,REBOL是Relative Expression Based Object Language的缩略,AIR是Adobe Integrated Runtime的缩略。


    缩略得到的结果,最好能像正常单字一样地发音,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名字,所以要想办法让元音字母(A, E, I, O, U, Y)夹杂其间(另外,字尾的L也可以被元音化,成为EL或OL的发音)。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提到的LISP、REBOL、AIR,都是不错的名称。除此之外,LISP容易让人联想到List,REBOL具有搜寻时的独特性,AIR具有多重意义(后续文章会说明),都是高明的命名。


    之前在软件公司上班时,我用Java写了一套简单的图像处理工具。我当时把它名为SHIT(SH Image Toolkit,SH是我当时公司名称的开头),虽然可以发音,但意义显然不雅,除了我自己,没有人喜欢这个名字 


    如果不能被当作单字一样地发音,那么缩略字最好是三个字母,这就是所谓的「三字母缩写」原则(three letter acronym,TLA)。例如IBM、XML、UML、ODF、SOA、GPS。有些即使可以发音者,依然遵守TLA的原则,例如:RUP、SAP、GUI。


    如果三个字母不够,可以「勉强」使用四个字母,但千万不要使用五个字母以上的缩写字。五个字母一一念出来,太冗长了,有这种鬼见愁的名称,连神仙都救不活这项产品。


    单字变体的技巧


    近年来,大小写混合的命名方式,蔚为主流。以前写Win32程序时常用的「匈牙利命名法」,Java程序常用的Pascal命名法与Camel(骆驼)命名法等变量命名惯例,也纷纷跳出程序代码,出现在IT产品名称中,例如iTunes、eBay、PayPal、YouTube。


    扭曲既有的单字,创立新字,不但可以让人联想到旧的字,同时具有趣味性,更因为独特的拼字,所以可以提高搜寻的正确率,也可以方便取得商标和网络Domain Name。


    「代换」是常用的变体方式。例如IBM的eXperanto,是改编自esperanto(世界语),让人有「沟通无障碍」的联想。加上用X取代s,也具有expert(专家)与express(快速)的联想。拿这个名称当做Mainframe SOA解决方案的名称,相当巧妙。


    公元2000年左右,当时很流行的单字变体方式,就是利用@代换a。例如,idea就会变成ide@。现在这种作法已经变成陈腔滥调,最好不要再使用@,否则感觉就是个老土。


    谐音也可以用来代换。最常出现在名称中的数字是4和2。4常用来取代for,2取代to。同样谐音的代换还包括U取代You、R取代are、k取代ch、f取代ph。利用到谐音代换技巧的名称都比较活泼,不够正式,不适合当作企业产品的名称。


    「删除」也是常用的变体方式。两个单字接合时,前一个单字的最后一个字母刚好是下一个单字的第一个字母时,就可以将此字母省略,创造出新的单字。有时候删除的字母不只一个。许多时候,如果前缀是ex时,e也会被删除,只保留X,一来更精简,二来更特殊,三来可以强化X。后续文章会提到X在IT命名学上历久弥新的特性。


    最近几年有一种新的单字变体方式,在动词字尾加上r,而不是加上er或or。例如:知名的网络相簿Flickr、Motorola的热卖手机Razr。这种命名方式还没被用烂,你可以考虑采用。


    奇怪符号也参一脚


    现代人为了表现创意,无所不用其极,以前陶晶莹主持娱乐新闻时,稀奇古怪的造型是一大特色。她说,那一阵子逛街时,连看到盘子都会思考这东西能否拿来戴在头上当造型。


    先进的IT界,在创意上自然也不落人后,甚至名称中不光使用字母,连各种符号都用上了,包括 ! # @ $ & + – / . ? ‘ “。例如Yahoo!使用惊叹号、C#使用井字号、GDK+使用加号、.Mac使用点、Objective-C使用减号(hyphen)、Toys “R” Us使用双引号。这么做固然让名称变得更吸引人,但是也有额外的困扰:许多程序(包括搜索引擎)仍然将符号当作特殊字符。其中的得失,可得好好衡量。


    字尾加Q,前缀用X,都可以造成独特性。 BenQ与compaq 。但是BenQ的Q发音为Q而非K,否则太像bank(银行)


    对其他产品的联想


    有的命名会让人先联想到别的产品,然后直觉地认为这是比它更好的产品。C语言让人觉得是B(BCPL)的下一代语言。C++、D语言和C#语言,都具有「比C更先进的下一代语言」的含意。C++的「++」还是C语言的一种运算符(operator),所以C++的名字取得相当好。而C#具有C音符上升(sharp)半音(semi-tone)的意义,也是相当俏皮的命名。


    微软的Silverlight(银光)是以Flash(闪光)为对手,所以连名字都取得意义相当接近。除此之外,Silverlight这个名字又短又炫,比先前的名字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Everywhere(WPF/E)好太多了。


    有的命名会让人联想到别的产品,然后直觉地认为这是互相搭配的产品。在Java爆红的初期(1996~1997年),一堆Java相关的产品(IDE、JIT编译程序、反编译程序)大量使用咖啡命名,包括Mocha(摩卡)、Latte(拿铁)、Espresso(浓缩咖啡)、Café(咖啡馆)全都是Java产品。后来一些意图和Java竞争的技术,就使用茶类(tea)的名称,形成IT界咖啡和茶的饮料大战。


    自从C#和.NET出现之后,字尾加上#或.NET,立刻让人产生的联想是「兼容于.NET」,例如J#、F#、Ruby.NET。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Java阵营,只要开头是大写的J,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兼容于Java」,例如JRuby。


    因为iPhone手机爆红,中国大陆的公司模仿iPhone手机时,除了外型模仿,连名称都取成iPhone的谐音,叫做「爱丰」,这也是要促成大家联想到iPhone。关于英文名称与中文名称的对应,后续文章会有更多说明。


    有些竞争,不挑明了说,等着他人去联想。例如:IBM推出Eclipse(日蚀)平台,让人推论他们想要遮住Sun的光芒(尽管最后大受打击的是Borland JBuilder);Nokia推出Ovi网络服务,大家开始认定,他们想OVer的是Apple公司i开头的产品。


    系列产品命名要有一致性


    同一系列的产品,命名最好要有一致性,例如微软的WCF、WPF直觉就是亲戚,而Java的J2EE、J2SE、J2ME更是血缘浓厚。这些命名都有一致性(也具有联想性)。


    Apple公司当初以i当产品名称的开头(iMac),是取Internet的意思,后来希望大家看到i开头的名称,就会联想到Apple产品,所以一系列产品(iTunes、iPhone、iPod、iChat、iLife、iWork、iPhoto、iMovie、iWeb、iDVD)都是这么命名(但Apple TV是个特例,不叫做iTV,可能是因为商标取得不易),为此,Apple还花了很多力气,从Cisco手中取得iPhone这个名字的使用权。最近Apple和Volkswagen(福斯汽车)正在一同研发iCar汽车。


    附带一提。用i开头,是相当好的命名方式,除了具有Internet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三种意义:当新创的字是i+动词时,i表示我,整个新创的字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词+不及物动词),例如iChat;当新创的字是i+名词时,i表示我,名词是i的同位格,例如电影《iRobot》(机器公敌)的意思是「我就是机器人」;i也可能引伸为所有格my,例如iLife。


    关于一致性,过与不及都不好。微软在推广.NET的早期,疯狂地把所有的产品名称后面都加上.NET,这么做的后果是「大家都听过.NET,但没人知道.NET是什么」,造成反效果。微软很快就发现这么做不妥,做出修正。


    微软当时疯狂地为所有产品都加上.NET名称的举动,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个故事。美术课时,我们班上集体购买特殊材质的空白圣诞卡,只要被具有水分的笔(例如彩色签字笔)画过的地方,就会凸起。我们班上有同学把整张卡片满满地用彩色签字笔涂上各种颜色,这使得整张卡片表面都是凸起的,等于没有凹凸效果,相当于是平的。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当所有的产品都强调.NET时,就等于没有强调.NET。


    提醒你,「一致性」的命名方式,很容易被利用来误导他人以抬高身价。例如三流公司将产品名称前面故意加上MS两个字,误导消费者这是微软的产品;有些公司想要鱼目混珠,将自己命名为「英x达」或「x硕」,意图误导属于英业达集团或华硕集团旗下;利用这种方式沾光,不是正派的行径,少做为妙。


    不要掉入模式的窠臼


    对IT产业来说,不同公司在同一段时期的不同产品,采用类似的命名模式,是很常见的。最常见的模式有两大类:前缀加字、字尾加字。


    前缀加字最常见的是e、ez、i,例如eMachines、ezPay、iPhone。其中e已经被用烂,ez(读音类似easy)正在被用烂,而i字头恐怕在几年后也会被用烂。


    字尾加字,最常见两个大写英文字母,例如Windows NT/XP、JavaFX、Adobe InDesign CS。我不知道Sun的这些人脑袋在想什么,「FX」读起来很詏口,我并不觉得JavaFX是个好名字。


    字尾附加的两个大写字母,通常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辨识的作用比意义的作用大。经过这些年,看过无数这种名称,我已经懒得去猜测这些字尾字母的意义,一律将它们视为「负责命名的人闭着眼睛随便按下两颗按键」产生出来的。


    现在许多名称字尾也常会加上2.0,例如Web 2.0、Where 2.0、Enterprise 2.0、Security 2.0。「2.0」成了一种「进化」的图腾。通常名称后面加上2.0者,本身不会是一个产品,甚至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种概念,厂商将这样的概念链接到自己的产品,达到间接的营销目的。以Web 2.0来说,提出许多「互动参与」的想法,有别于过去的Web,所以许多网站会号称是Web 2.0的网站。同样的,防病毒软件厂商会说它们的产品符合Security 2.0的概念。


    几年前我看到一本名为「Business 2.0」的杂志,我当时觉得很有趣,于是就把我的Sleepless in Java专栏,改成Sleepless 2.0。后来过了几年,Web 2.0名词红了之后,我觉得2.0有一点被过度消费,什么概念或技术后面都要加上2.0(类似早期的.NET),所以我对2.0变得兴趣缺缺了。现在,2.0已经快要被消费完毕,估计再过两年,2.0就会让大家弹性疲乏,不会有人想再加上2.0。


    当我第一次看到Web 2.0的时候,我当时开玩笑地说『可能很快就会有人宣称他们的技术更伟大,是Web 3.0』不幸地,我猜测的没错,真的出现了号称Web 3.0,而且成功地吸引媒体炒作,但「几天」之后,大家就失去兴趣了。容我说一句公道话,重点根本不在几点零。如果真的数字越大就越了不起,那么刚刚下片的电影「终极警探4.0」势必会比第一集更叫好叫座(但事实不然)。


    永不退流行的命名法


    许多名称会有典故,这些典故可能是取自神话、经典、历史、知名电视剧。例如Borland公司的Delphi,名称是取自神话;很多人使用的Python语言,名称源自电视剧;Parrot虚拟机名称源自O’Reilly网站的一个愚人节恶作剧。


    典故令人着迷,这种命名方式永远不会退流行,因为典故可以让冷冰冰的IT产品,加入人性化的味道,同时说明产品的理念。如果你对于产品的命名没有概念,你可以去买一套希腊罗马神话书籍,你很可能会发现某个故事和你的产品可以产生技术上的联想,这样的机会相当高。但同样可能性相当高的是,该名称已经被其他公司的IT产品用掉了,你只能徒呼负负。


    用典故的命名方式,永远不会退流行,而另外一个永远不会退流行的是字母X。X在IT命名学的地位,就像是黑色在时装界的地位。Unix界的X11 / X-Windows、Apple的MacOS X、微软的Xbox。三大OS,都有以X为名的主力产品,这不是巧合,这是因为X太迷人。


    X常用来当变量,所以具有未知、多变化的想象。看看电影X-Men里面那些稀奇古怪的人,用谜样的X来统称他们是颇为贴切的。


    X碰巧也是罗马数字的十,所以Mac OS到了第十版,就称为MacOS X(发音为ten)。请注意,MacOS 第九版是用阿拉伯数字的9,但第十版却使用罗马数字的X,只能说X实在太有魅力。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Borland JBuilder X上。我好奇的是,到了第十一版的时候,MacOS会是继续用罗马数字XI,还是会回到阿拉伯数字11。


    积木式命名法,造成惹人嫌的过长名称


    有的IT产品名称之长,令人咋舌称奇。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for 64-Bit Extended Systems,这名称恐怖吧!。我很庆幸人类语言有所谓的代名词,否则每次提到这些名称太长的产品,我都得数来宝一番,这还得了。


    通常这种名称之所以会太长,是因为采用堆积木的方式命名。如果有一套Office,是专门为上述的系统设计,它的堆积木名称会是:Crazy Office FK 3.0 for 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for 64-Bit Extended Systems。如果有一套扩充系统,专门为上述Office设计的,名称就会是Insane Plug-In for Crazy Office FK 3.0 for 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for 64-Bit Extended Systems。然后出Patch了:Insane Plug-In for Crazy Office FK 3.0 for 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for 64-Bit Extended Systems, Service Pack 1。


    你们这些人,干嘛把原本应该写在「系统需求」的数据,全部放到产品名称上?

    政治法律细胞不可少


    名称再烂都无所谓,但名称千万不可以抵触政治和文化,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吃足苦头,不信的话你可以到北京开一家「发 轮 功」理发厅,在纽约街头卖「I (心) 宾拉登」T-Shirt,到回教国家办一本「Salman Rushdie」杂志。


    前一阵子REBOL社群热烈地讨论改名事宜,因为REBOL容易让人联想到叛变(rebel),网管人员看到这个程序,可能会心头一惊,先砍掉程序再说。所以IT产品的名称,字面上的意义必须考虑到使用族群的文化。


    除了政治和文化,还有法律这一关要走。不管你要申请R、TM、SM,都可能基于种种因素被驳回,这些因素除了政治和文化,也可能是商业上的较量。在广告影片中让周润发以台语说出「福气啦」口号的集团,几年前想要申请成立一家网络公司,名为Hokia(刚好是台语「福气啦」)的谐音),但因为和手机大厂Nokia商标太接近(只差一个字母,且H和N乍看之下实在太像),所以被驳回。


    一些台湾知名的3C通路名称(明日世界、上新联晴、泰一电器),被竞争对手灿坤集团抢先在大陆注册(灿坤集团后来声明这是误会一场,会将商标登记无偿转给同业)。统一、旺旺、黑松、上岛咖啡、永和豆浆、欣叶餐厅等都曾遭遇类似困扰。台湾许多知名的农产品,名称在大陆也已经被他人注册,造成这些厂商进入大陆市场时的障碍。现在的商人,不思改进自己的商品、服务、营运,只会耍这些贱招。


    产品名称在定案之前,必须历经一长串的程序,以确定正式名称在每个销售的市场都没问题。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名称已经被使用,且协商和法律仲裁都失败,只好高价购买名称;如果对方不愿意卖,也只好另外取一个名字。Sun的StarOffice在台湾改称为StarSuite,正是因为StarOffice商标已经被他人捷足先登了。


    另外,之前也发生过,信息出版社将Visual Basic简称为VB,而遭到Virus Buster防病毒软件厂商的控告。


    音义协调是最高竿的中文名称


    对于大多数IT产品来说,英文名称是有必要的,但中文名字就比较不重要,甚至可以没有中文名称。如果一个IT产品同时需要中英文名称,最好两者之间要有一定的协调性。中文能和英文的发音相似,并抓住产品的意义,就是最好的名字。我看过的IT产品也不少,好像还没有这样的例子,这方面我们要多多向药厂学习。


    许多药品的中文名字不但是英文的谐音,意义也很贴切。例如辉瑞药厂的男性救星Viagra中文为威而刚、忧郁症药品Prozac中文为百忧解。MacDonald的「得来速」(Drive Thru)、Coco-nuts(可口奶滋)也相当巧妙。


    这个时候,我忍不住要向大家炫耀一下我的命名功力。以前我有一个同学,因为略胖,他老是被大家唤作「死胖子」。有一天我告诉他,我帮他取了一个英文名字,他听了很高兴,问我是什么英文名字,我回答「Sponds」。英文「Sponds」的发音和中文「死胖子」完全一样。Sponds发音所带来的中文暗示,和funP有异曲同工之妙。后续文章会讨论funP的庄重性。


   七年前,当我刚刚改名为蔡学镛,我想把我的英文名字也由Jerry改成Sean(还记得老牌007情报员Sean Connery吗),因为Sean等同Shawn,发音接近「学镛」。但是我的英文名字没有改成功,因为大家早就习惯叫我Jerry了。如果我的英文名字改成功的话,我的中英文名字就可以达到一致了。


    有些产品显然中文名称取得比英文好。例如「译点通」就比它的英文Dr.eye好。我总觉得Dr.eye感觉像是「眼科医师」?


    有些产品本身和中文相当密切,可能会以中文名称为主,没有英文名称。例如古早时代的「倚天中文图龙字型」,「图」音同「屠」,所以感觉像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相当有趣的命名。文章写到这里,我忽然联想到2002年KTV舔耳案的此「屠」非彼「涂」。


    IT产品也有菜市场名


    每次联考后,总是会有媒体刊出榜单上最常出现的名称,例如雅惠,雅婷,志雄,志明。这些常见的名称,往往被戏称为「菜市场名」。


    台湾大量进口好莱坞电影,中文电影名称都快用光了,前面是绝命、绝地、终极、致命、恐怖、毁灭,后面是战警、战士、克星、杀手、武器、武士、终结者、敌人、勇士、战将。这类的电影名称,被我称之为「菜市场电影名」。


    好名字难寻,许多IT产品也有菜市场化的迹象。前面是Master、Dr.、Ultra、Hyper、Open、Power。后面是Player、Editor、Office。如果分成不同版本,可以在后面加上Pro、Ultimate、Premium。这种「菜市场IT名」,安全但没有创意。


    命名方式要讨好产品的销售对象


    为产品取名时,从销售对象的角度去思考,是命名成功与否的关键。你希望名称传达出什么讯息?稳固、便宜、快速、强大、还是创新。AMD新的平台叫做Puma(美洲狮),传达出强大、快速的感觉。


    不少人觉得funP(一个台湾新兴的书签网站)的名字发音不够庄重,但这也是它的趣味所在。如果funP的对象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而会吸引年轻人(张震岳有一首歌就叫做「放屁」)。但如果funP是要给企业用的产品,那么这名字就很拙劣。大原则是:消费者端的产品命名可以活泼,企业端则要保守。


    要向企业推销某种技术时,稳固牢靠的形象很重要,那就是为何Oracle公司的每个产品名称都是老老实实的,不见创意。而苹果公司的产品希望能破除科技复杂的形象,走入消费大众,所以从名称到接口设计都相当简洁有创意。


    有时候,产品要能对外销售之前,要先「对内销售」—过得了长官那一关。当初,全录实验室发明鼠标,结果被高层鄙夷:『我可不想看到桌面上放着叫做鼠标的可笑玩意儿』。遇到这种呆伯特的死脑筋老板,必须刻意取僵化枯燥的名称,名字越差越好,才能得到青睐。如果当时将鼠标改称为「屏幕指位控制系统」,或许当初将鼠标推到市场并发扬光大的,就会是全录而不是苹果了。


    名称和品牌息息相关


    名称和品牌息息相关,所以专门为产品命名的公司,也都兼具品牌塑造的业务,例如Siegel+Gale、CoreBrand等公司。


    有时候一个企业会因应不同的市场定位(positioning),多准备几个名称。洗发精厂商其实就那几家,但是每家厂商却都有好几个品牌,做不同的定位。P&G(宝桥)旗下的洗发精品牌,就有飞柔(头发柔顺)、潘婷(强调营养)、海伦仙度丝(去头皮屑)、沙宣(强调时尚)。


    当然,一般来说,都是在公司够大之后,才会走多品牌策略。毕竟光是要让一个品牌成功,就要花不少资源。Acer将会在今年完成对Gateway的购并,变成四品牌(Acer、Gateway、Packard Bell、eMachines),这些品牌要如何处理,大家都在看。


    有时候,产品本身的名声太响亮,甚至远远超越公司的名称,会反过来影响公司的名称。Sun最近着手把NASDAG股市代号由SUNW改成JAVA。显然Sun也发现,Java在投资人心中的价值,超越Sun的品牌价值。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特例,IT产业之前没有这样的先例。


    但是我相信,Sun只会改股票代号,不会改公司名称。产品改名称是大事,公司改名称更是超级大事。但有些公司就是吃错药,以改公司名称为乐。1990年代中期开始,约十二年的时间,Borland公司开始了一连串疯狂改名的行径。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莎士比亚笔下李尔王(King Lear)的发疯过程。


    Borland想走入Enterprise市场,所以改名为Inprise;然后发现Inprise太新,没人认识,于是捡回Bolrand招牌,改名为Inprise/Borland;后来发现这名称太冗长,于是改回Borland;后来想把自己的祖产(开发工具部门)卖掉,结果没人要买,只好将这个部门切割出去,变成Borland和CodeGear两家公司。不断改名,不断给大家惊奇,或许Borland应该改名为「Surprise」。


    Windows Live也是出了名的爱改名。Hotmail改成「Windows Live Mail」再改成「Windows Live Hotmail」。另一产品以前称为「Windows Live Mail Desktop」,后来改为「Windows Live Mail」。


    好名字非成功保证


    我不是一个相信算命的人,算命仙我见一个扁一个。当初我之所以会去改名,当然不是为了改运,单纯是因为不喜欢我的旧名字。塔罗牌、星座、紫微斗数、姓名学、手相面相、五行八卦,不管是哪一类的算命仙,只要我看到他们发生了很不幸的事情,我都会觉得很高兴,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的社会破除迷信。越少人相信这些惑众的妖言,社会就会越理性,越进步。


    好的名称不是成功的保证,这里举两个例子,先看看游戏主机。PlayStation是好名字,Wii不是个好名字,X-Box是个好名字。结果是,PS1和PS2大为成功,但PS3却显露疲态;Wii这个名字感觉很像wee-wee(儿童语,尿尿的意思),但是却意外很成功。第一代Xbox卖得不怎么样,但是第二代Xbox却对PS造成严重威胁。


    再来看三个程序开发技术。.NET是个烂名字,Java是好名字,AIR也是好名字。AIR是好名字的原因:(1) 倒过来等于RIA,刚好是AIR的技术领域(让我联想到Milk倒过来是Klim克宁奶粉);(2) 意义是空气,是维持生命的必须。.NET是烂名字,不表示发展会比三者差,事实上,我认为未来应该.NET会胜出。


    好名字非产品成功的保证。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好产品值得拥有一个好名字。下次为你的产品命名前,多多花一点心思吧!

转自:http://www.jerry-tsai.com/2007/12/it_09.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