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 by @Kristina Paukshtite
已经 2019 了,不少人立的新年 Flag 可能就包括换一个新工作,那么当你刚刚加入新团队,开始接手新项目时,如何快速上手呢?如何快速融入新的环境?
我看过不少新人,入职一个月了,在团队内还和透明人一样。其实这并不是领导乐意看到的,领导更希望新人能够快速融入团队。在我看来,无法快速融入团队的人,给人是有距离感的,他们让人觉得是随时可能脱离,让人很难信任。
在加入新团队的时候,如何快速的融入团队,赢得大家的认可,是职场人必备的一项技能。软件开发工程师也是一样,工作职责不只是闷头写代码,更多的是要和其他人沟通交流,代码效率不容忽视,但是沟通成本也是影响我们工作效率的大头。
新团队当然要接触新项目,我们就先从接手新项目开始说起。
阅读新项目的代码,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可除了核心代码,我们看起来可能有一些吃力之外,剩下更多的疑问可能来自业务代码,有一些业务上的妥协,这些细节,会让我们理解起来很费劲。此时向有经验的开发寻求帮助,是一个快速上手的办法。
过多的提问可能会打断同事手头的工作,这就面临了一个问题,如何正确的平衡并在合适的时机向别人寻求帮助?
在向他人请求帮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犯两个错误,问的太多,以及问的太少。
1. 问的太多
在接手新项目,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当然会碰到很多问题。但是如果你每隔 10 分钟,就向人提出一个问题,这最终会惹恼他们,因为你妨碍了他们自身的工作。
并且这样还会让人觉得,你无法独立完成困难点的任务,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大多数人心里都是有一个锚定效应的,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认为很简单,这很容易在试用期被打上低分。
我这里有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在问题发生的时候立即提问,你可以先把问题记录下来,给自己留一个缓冲期。
然后给自己定一个触发点,例如离上次提问已经过去了 6 个小时了,或者此时同事正在空闲着。找到这个触发点,将你收集的问题一次性的提出。
在这个缓冲期,你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再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如果能够解决就将此问题从你的问题列表里删除。这样可以避免在提问的时候,抛出太多的问题,给对方太大的压力。
2. 问的太少
向别人提问,尤其是新同事,关系比较没有那么熟悉,这当然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尤其有时候提的问题在知道答案之后又觉得很傻。
并且有些人觉得自己能力很强,能够搞定就没必要问别人了,但是我给的建议恰恰相反。
我认为,向别人提问,是一个建立两人关系的契机。
一方面,别人帮助了你,你从心里就会对他产生好感,潜移默化的就会流露出来,正如一句话说的,你如何看到别人,别人就会如何看待你。另一方面,人都是有被需要的情感,当他能够举手之劳帮助到你的时候,他会从帮助这件事情上,获得满足,建立一种认同的感觉。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过一个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故事,有一次他很想获得宾西法利亚立法院的一位议员的支持,但是这个议员对富兰克林原本是持反对意见的,富兰克林为了拉近两人的关系,就请对方帮了自己一个小忙。
他知道这位议员私人藏书中,有一本绝版的稀世图书,于是就向这位议员询问是否可以将此书借他看两天。在还书的时候,二人对书中的内容做了交流,加深相互的关系,从而在之后获得了对方的支持。
后来,富兰克林把他借书所带来的成功,归结为一条简单的原则:“曾经帮过你依次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因为他在你这里已经有一个“好人”的形象了,他会努力继续维护下去。
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可以有效的拉近双方的距离,但是也要注意分寸。其核心思想就是,你要保留对对方时间的尊重,不要让别人认为,帮助你是在浪费他的时间。
不要问一些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多问开放的问题而非封闭的问题,多问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而非需要耗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知乎在早期的时候,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告诉用户如何正确的提问,如何提问是一项技能也是一门艺术。
总结时刻
当我们融入新环境的时候,适当的寻求他人的帮助,是快速融入的一个办法。当你已经扮演过一次“好人”,会更愿意继续扮演下去。
问或不问,从来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应该是去思考何时问以及问什么。
本文对你有帮助吗?留言、点好看、转发是最大的支持,谢谢!
「联机圆桌」????推荐我的知识星球,一年 50 个优质问题,上桌联机学习。
公众号后台回复成长『成长』,将会得到我准备的学习资料,也能回复『加群』,一起学习进步;你还能回复『提问』,向我发起提问。
推荐阅读:
关于字符编码,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 图解:HTTP 范围请求 | Java 异常处理 | 安卓防止用户关闭动画导致动画失效 | Git 找回遗失的代码 | 阿里的 Alpha 助力 App 启动速度优化
520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