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AFF | 姬十三:一个“行家”的产品之道,揭秘“在行”如何从0到1

本文来自姬十三在PMCAFF产品经理第一课的现场实录,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行——果壳网2015年孵化的一款APP,目前诞生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它是一款让人在真实咖啡馆约见的、聊严肃话题的产品。在行驱动真实世界里面人的行为,切了认知盈余和共享经济的点,这个是在行让大家觉得耳目一新的创新点。2015年夏季开始,大概有50至100个其他团队随着在行的脚步产生出几十款类似的同质产品。今天我主要是想分享在行的产品历程:源起、早期洞察、如何解决冷启动、现状和思考、情怀等方面。

姬十三与学生宿舍卧谈

之前果壳网做了MOOC学院,当时主要考虑到自己离开校园太久了,完全不了解眼下大学生在想什么,90后、95后是如何学习的。所以我到清华住了几天,看到校园里的学生实在是太辛苦了,九点钟回到宿舍还在讨论学习。晚上的宿舍卧谈,我会和他们聊关于人生思考和方向的一些事情。

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

我发现清华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也的确非常优秀,但同时大部分同学对未来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之后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但凡解决了学习动机和方向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努力性和效率就要比其他人高一点,如果自己要当公务员,他就会知道这个阶段应该干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学习很努力,但是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打个比方说就是不知道将来要成为产品经理还是工程师。大部分学生做事情的方式是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然后把所有的事情尽量做到60分,他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方向自己应该做到100分。

回想几年前自己在大学里的情况,会反思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业上,还是在学业之余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和他们聊了很多,我觉得对他们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很难有机会得到比他年长的人,推心置腹的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分析当下的现状。


找有经验的人咨询需求本身存在

当学生遇到某些困难、人生抉择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一个比自己经验丰富的人面对面、个性化、快速的交流。这个需求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然而找到了合适的人,对方往往是碍于人情和你见面,还要请客吃饭,担心对方不好意思等各方面问题。见面之后,双方也时常不好意思进行需求的沟通,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需求是不匹配的,或者说聊过之后才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要找的人。这样一个传统的人情式的需求,却没有用一个互联网产品或者一个互联网的方式加以改造,所以当时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三年前就在寻找突破

在清华有了这样一个产品的需求,但是当时没有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在三年前,我自己一直沉浸在用纯线上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需求的思路里,觉得很困难。一年前突然认识到这个事情可能就是线上线下的共享经济模式。我们可以让大家在线上预约,线下付费,通过价格的杠杆来调整和匹配人们的需求,让各个领域的行家和有个性化需求的个人之间发生一个匹配。当线下见面时,个性化海量信息的传递也有助于个性化问题的解决。这个思路在一年前产生,和公司的同事沟通后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做——太复杂了,听起来挺美好,刚需、高频、启动、需求匹配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让大家不知道这个产品应该怎样被实现,虽然事情听起来很有趣,但是这个全新需求的产品的实现、全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一个未知数。


精益创业:最小化验证

当时为了驱动内部团队,我假设产品已经做出来了, 模拟记者的身份在科技媒体写了一篇产品报道,发邮件给同事,大家看了之后很有感觉,其实这种方式算是一种最小化产品的实现。


我们先用果壳网的微信帐号推送了一些人,14年11月做了一个非常粗糙的Web页面来实验,用各种曲折的方式来测试这个行为模式,花了三个月积累了几十单真实的交易案例,这个测试过程帮助我们内部真正去理顺、搞清了这个产品应该怎样运作;在模式里面,双边市场的双方会怎样去思考、心理大概是什么样的。

在行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呢?世界上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公共性的知识;一类是个性化的知识。公共性的知识在Google、百度百科里都能查到,解决方案是普适的,答案对大多数人都有效,同时也因为对大部分人有效,所以贡献答案的人会很多。比方说产品经理的入门课程,对很多人都是一致的,阿德讲一门课,有几百人过来听,所以这个效率会非常高。

但是世界上还有非常多的个性化的经验型知识(个性化知识),比方说A、B、C、D,这些人有各自的问题,他们在成为产品经理之路上会遇到很多个性化的问题,很难通过大课来解决,他需要更精细化的指导,这对个人来讲价值非常高,但是在过去很难用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互联网的行为模式加以解决,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会有太多其他人感兴趣。

在行,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办法是,希望为每个人个性化的问题找到匹配的行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个事情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双方的价值对标。为什么A愿意付出帮助B,B从这个事情过程中获得了什么,B怎么衡量A的价值,A怎么判断B的需求,这个事情非常难。

行家的心理动机

行家做这件事情的几种心理动机:一是助人之乐,好为人师。二是行家个人品牌的塑造。三是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搭建一套财务收益。然而,在产品启动的最初阶段,这三个需求都不是那么刚性。我们发现,这三个需求的复杂在于每个人在这三个需求的比例不一样,有些人就好为人师,完全不在乎收入,有些人就特别在乎收入,完全不想帮助别人。有些人就想做品牌,不在乎其他的东西。每个行家的比例不一样,或多或少又有一些其他的比例,非常复杂。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套系统建立一种社交感和游戏性。让你在这里赚1000块可能比主职工作赚1000块愉快的多,成就感也高很多。


测试阶段的洞察

我们测试阶段得到了三点洞察,使得在行跟过去的其他产品在感受和体验上完全的不同。

第一,线上约,见面聊。这是在行之前所有类似的产品都不曾做过的一件事情。

第二,付费。这里的费用,更像是一种仪式感的建立。如果行家把价格定为他的实际薪资,那么这个冷启动阶段就完全不可能成立,因为实际的行家实薪会非常高。所以,在早期我们找了一些“分享型人格”行家,他们的社会心较强,喜欢体验新鲜事物,这些人更在乎帮助别人的感觉。这样一类行家入驻平台,就会使人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而对行家来说,早期入驻在行会获得额外的红利(平台早期红利),这也是对早期行家的一种回报。

这其中有个细节,在行刚上线时谈话价格是按照小时定价,一个星期之后就改成按次定价。出于社会心理学的考量,按小时定价时,聊天的人会非常的尴尬,不知道要不要再多聊一段时间,这些都是人性细节的考量。

付费建立了师生之间的仪式感,学员付费以后会非常的认真,通常比见一个普通朋聊天认真得多。双方会在事先约定见面聊什么,很多行家会事先准备材料,甚至做PPT、因为对大部分行家来讲,爱惜羽毛,绝不允许收了钱但表现不好,导致对方投诉,给差评的情况出现。这使得在在行上见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为,和在线下约朋友聊天完全不同,许多人爱上了这种模式。有些人甚至把朋友约见行为放在在行上,他们觉得这是对知识尊重、对专业尊重的表现。

第三点,在行上线的时候,大家容易的把它理解成咨询。咨询行业是几十万到百万级、甚至千万级费用的发生,交付的时候,咨询公司一定要你一个解决方案。而在行的定位是经验交谈,而非咨询。在行里的对话层次有三个阶段:最低的阶段是行家为你答疑解惑;第二个阶段是行家为你出谋划策;第三个阶段是行家为你解决问题。如何让大家理解成这个事情是经验的交谈、经验的聊天,而不是解决问题式的咨询,在具体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会引导用户理解这件事情。

以上三点洞察,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三点洞察基本上把在行拉出了一条方向线,使得在行跟之前所有的产品不同,也使得它诞生后,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创业就是从底部攀登一座高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路径走,我们要判断从北坡还是南坡上山,从东面还是西面上山,这是上山前的准备,在行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好准备,判断如何上山。

如何解决冷启动

1、首先保障供给端——行家优先原则。整个上半年到前一阵子,在行2/3以上的产品运营工作都在为行家努力。产品的不同阶段,行家的心态不太一样。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判断行家的心态,并且做相应的运营判断。谁能快速聚拢一批有经验的行家,谁就占据先机。就好象,大家都玩过游戏,在游戏里谁的兵种快速的升级是游戏最重要的核心。

2、果壳网团队开始判断这件事情的时候,容易陷入路径依赖。我们在测试阶段找了100个行家。结果发现职业发展、职业技能的行家非常热门,甚至在测试阶段产品非常难用的情况下,有不少学员从外地飞过来求见行家。而兴趣化行家的约见,看起来很美,但是方向非常凶险。3月份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让北京的海淀区遇到朝阳区,让互联网行业的人和其他行业的人互相匹配。


3、为行家拍照。最初让行家自己上传照片,发现太不协调了,各种风格。大量的职业人士没有一张拿得出手的好照片,所以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照片这件事情上——怎么样让不同城市不同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风格比较接近,怎么控制每张照片的成本,怎么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拍出来相同的照片,怎么让那些会拍照和不会拍照的人看起来和谐。这件事情花了很多时间,特别复杂。但是我们发现做了这件事情以后是有效的,大家打开在行,首页的照片整体看着很舒服。

此外,拍照过程中我们跟行家建立了非常友好的过程。在这个场合里,行家在职场上再牛,都会听从当时化妆师和摄影师的安排,这个时候一些产品沟通就更容易进行。很多行家通过在行有了一张能够体面的拿出来分享的照片,在早期通过这个事情,让很多行家有了小小的收获。这挺像airbnb在早期为房屋拍照带来很多好处一样,这件事我们做的很重,但价值很大。


共享经济模型

行家用业余的时间接单,有些每月有2-3万收入。很有趣的是,用户的行为会超出你的想象和判断,因为他们会有各种各样好玩儿的方式,比方有一个行家,真正做到用闲余时间接单。每个周末在带孩子上围棋班的空闲时间,陪学员聊天。他发现需要减肥,需要到公园慢跑,就在慢跑的时候找人聊天。利用闲余时间付出努力,不用为此特意准备什么,也从中获得快乐,同时还有一些收入,这就是很好的共享经济模型。

在行在等待“规模奇点”。这是指,当在某个规模点之前体验一定不会特别好:当行家只有几百几千人的时候,体验一定不会很好,因为大部分的需求在在行上都不会被满足,因为行家不够多。但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产品真好用。这个启动期非常的难,这也造成很多团队在前面做不下去,同时会使得领先者的体验远远高于追赶者。


师生关系的重建

在行,重建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交谈里面,对方付费,认定你在这个方向上是他的师长,见面之前会交换信息,这是很好的破冰行为,使得两人在见面之前就建立了一定的仪式感,是一种轻度师生关系,跟在平时聚会当中,遇到一个陌生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连接人与人的一万种可能

我有个同事前一段接了一个订单是仓库管理员约见,月薪3000,花了300约了他一个小时,他当时很感动。聊完以后,他给那个仓库管理员发了一条短信,他说如果你用我的方法,在未来半年之内成功把自己的薪资提到6000块,请发短信告诉我。

现代轻型学徒制的建立

果壳网旗下还有一款产品叫MOOC学院,是在线教育的方式;而在行相当于个性化一对一的个人成长方案,是轻度关系的学徒制。古老的学徒制在今天怎么解决效率的问题?在行提出了可能性,在行是一种碎片式的学徒制,行家们甚至发明了私教的模式,通过两、三个月,半年的时间,行家频繁的跟学生见面,通过6—8次的见面改善一方面的技能,这两个人建立了某种轻度的师生关系,很多人非常喜欢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跟你关系稳定、同时认可你的学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相信在线教育和新形式的学徒制会合力破解年级制。果壳团队用产品参与到这个变革进程中,用共享经济模式去落地认知盈余的价值,算是一点努力和创新。请大家试着看这个产品今后的演化。

本文由PMCAFF产品经理社区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tougao@pmcaff.com


认真敲出一篇文章,但没有人懂你?

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无人知晓?

想和更多的同行更深入的探讨问题?

“PMCAFF原创作者计划” 致力于打造产品经理界最高质量的原创专栏。

这个行业有一股新新力量正在崛起...

赶快点击 阅读原文 加入我们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