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的定义
战略( strategy)是组织领导者关于组织以下问题的概念的集合,其中包括:组织的使命和 长期目标、组织的环境约束及政策、组织当前的计划和计划指标的集合。
2、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定义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远景和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远景和组成 构架,以支持企业战略规划的形成。其主要目标是:
- (1)为了解决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 息系统这一问题而进行规划。
- (2)描述拟建系统的总体方案。 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在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制定后构建的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更是同企业经营 战略同步的一项战略措施。它与组织战略应该是一种匹配关系,即企业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的 外部定位和内部架构应该适应和匹配。
3、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 (2)组织(企业、部门)的状况;
-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4、系统战略规划阶段的主要作用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作用: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如何决定信息系统投资的优先级别来获得期望的收益,如何用信息来支持企业的业务需求以取得竞争优势。简单说来:
- (1)合理 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
- (2)找出存在的问题;
- (3)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5、制定信息系统战略的步骤
- (1)确定规划的基本问题/性质
- (2)收集初始信息
- (3)现存状态的评价和识别计划约束
- (4)设置目标
- (5)准备规划矩阵
- (6)识别活动
- (7)确定项目的优先权和估计项目成本费用
- (8)撰写MIS战略规划书
- (9)领导批复
6、企业系统规划法(简称BSP)
6.1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定义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简称 BSP)是由 IBM 公司于 20 世纪70年代 提出的一种能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 BSP 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 业目标。BSP首先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业务过程,识别数据;然而自上而下设计系 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
6.2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优点
(1)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 致性。
6.3 BSP 流程中如何定义业务过程
定义业务过程(又称管理功能组)是 BSP 方法的核心。所谓业务过程就是逻辑相关的一组决 策或活动的集合,本质上就是所有业务活动功能的集合体现。业务过程构成了整个企业的管 理活动。如订货服务、库存控制等业务处理活动或决策活动的集合。 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哪些过程是低效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支 持下进行优化处理;哪些过程不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
6.4BSP 流程中如何确定数据类
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 一组数据。数据类是根据业务过程来划分 的,即分别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它有关的输入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归纳成数据 类。如:顾客、产品、合同、库存等;记录凭证包括了凭证号、借方科目、贷方科目、金额 等。 通常,功能与数据之间有三种关系:
- (1)产生(C)----数据是功能的输出;
- (2)使用(U)--- 数据被功能使用;
- (3)无关
6.5 划分子系统常用方法—U/C矩阵法
BSP 方法是根据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来划分子系统的,它尽量把信息产生的企业过程和使用的企 业过程划分在一个子系统中,从而减少了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划分子系统常用方法是U/C 矩阵法,其步骤如下:
1)U/C 矩阵的建立
- (1)行表示系统的功能,一般按照业务发生先后阶段模型排序;
- (2)列表示数据,尽量按与功能有关的生成顺序排列。
- (3)交叉处放C或U:C表示这类数据由相应功能产生;U表示这类功能使用相应的数据类
2)U/C 矩阵的正确性检验
- (1)完备性检验:每个数据项必须有一个产生者(C)和至少一个使用者(U),功能则必须 有产生或使用(U或C)发生。
- (2)一致性检验:每个数据项必须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
- (3)无冗余性检验:指U/C矩阵中不允许有空行和空列。
3)求解U/C矩阵:
即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 方法:调整表中的列变量,使得“C”元素尽量地朝对角线靠近,然后再以“C”元素为标准, 划分子系统。
4)系统功能的划分
在求解后的U/C矩阵中划出一个个的方块,每一个方块即可为一个子系统。划分时应注 意:
- ( 1) 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既不能重复,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功能;
- (2)小方块的划 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内。
5)子系统的划分
所有数据的使用关系都被小方块隔成了两类:一类在小方块内;另一类在小方块以外。
- (1) 在小方块以内所产生和使用的数据,主要放在被系统中处理;
- (2)在小方块以外的“U”,则 表示了各子系统间的数据联系,这些数据资源今后应考虑供各子系统共享。
7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简称 CSF)
1970 年哈佛大学 William Zani 教授在 MIS 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 MIS 成败的因素。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 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其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 够较快地取得收益。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步骤:
- (1)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 (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 (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8、战略目标集转化法(简称SST)
1978 年William King 把组织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略变量等组成。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MIS战略目标的过程。
9、三种系统规划方法的互补性
三种系统规划方法的集合形成了CSB法,即用CSF方法确定企业目标,用SST方法补充完善 企业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再用 BSP 方法校核企业目标和信息系统目 标,确定信息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