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 打包完成后,会输出一堆信息。如下。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些信息。
hash 值,代表本次打包对应的唯一一个hash值。
version ,本次打包webpack 的版本。
time,本次打包用时。
Asset 指,打包出的文件是 bundle.js
Size 指,打包后文件大小。
Chunks ,我们在打包的时候,这一次比较简单只打包成一个文件,有的时候,会打包成多个文件,每个文件都有自己的id值,chunks里面就是这些文件对应的ID值与它有关联的js文件的ID。
chunk name,就是这个asset 的chunk 的名字。这个“main”,是怎么来的呢。
在webpack.config.js 中
entry: "./src/index.js",
实际上等价与
entry: {
main: "./src/index.js"
}
这个chunk name 的 “main”,就来自于配置文件中的“main”。
继续往下看,Entrypoint main = ... 告诉我们打包的入口文件是...
然后先打包 xxx 文件
再打包xxx文件
最后,有一个警告。它告诉我们,我们没有设置模式“mode”,它给我们添了默认模式“production”。
为了消除警告,我们给它加上 mode。当然,mode 的值,也可以是‘development’。如果是development的时候,打包后的代码就比价可读。下面是webpack.config.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mode: 'production',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bund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