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NTEL
-
1971年,推出了世界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是一个包含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
1979年,推出了8088芯片,是第一块成功应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属于16位微处理器,地址总线为20位,内部总线为16位,外部总线为8位;
-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
1985年,推出80386芯片,可以使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这是PC厂商正式走“兼容”道路的开始和32位CPU的开始;
-
1989年,80486横空出世,它是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120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2条命令。
2.AMD
-
在K7阶段:ADM的处理器在浮点运算能力表现出色,相对于INTEL,ADM对CPU的倍频锁定限制较松,所以有超频用户对此青睐有加;
-
在K8阶段:AMD率先投入64位CPU市场,这一策略使其在64位CPU领域获得了早期发展的优势。K8阶段的产品采用低主频高性能策略,解决了电气性能限制导致的CPU不稳定和发热量大等问题。
-
在K10阶段:由于原生四核心设计的复杂性以及电路设计中的bug,在初期表现不佳;
-
在锐龙时代:2017年,AMD推出了Ryzen系列处理器,这是其划时代的产品,Ryzen处理器的核心效率大幅提升,与Intel的竞争产品相比,展现了显著的竞争优势。随后,AMD继续推出EPYC(霄龙)系列处理器,专注于服务器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位置;
-
在当前与未来:AMD持续在处理器架构和制程技术上进行创新,推出了Zen、Zen+、Zen2等架构,以及7nm制程技术,不断提升处理器的性能和效率。AMD还致力于优化AI软件栈,以提升其在AI领域的竞争力。
3.中芯国际
-
通用型芯片:中芯国际生产的通用型芯片适用于多种不同领域,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普通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各种工业领域。通用型芯片设计成本相对较低,适用性强;
-
专用型芯片:中芯国际还生产专用型芯片,如嵌入式微控制器、触摸芯片、音频芯片、图像处理芯片等,这些芯片在特定领域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功能,能够满足客户特殊的需求;
-
射频型芯片:中芯国际生产的射频芯片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性能,适用于射频传输和射频接收等领域。射频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车载通信等领域;
-
高速型芯片:中芯国际生产的高速芯片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高速通讯等领域,如高速缓存、服务器芯片、网络接口芯片等。
4.紫光展锐
-
2003年,紫光展锐推出了中国第一款GSM/GPRS基带芯片SC6600系列,标志着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制造手机芯片的历程;
-
2004年,紫光展锐发布了全球首颗TD-SCDMA/GSM双模基带芯片SC8800系列成为全球最早成功支持TD-SCDMA标准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解决了TD-SCDMA产业终端核心芯片缺失的问题。这一技术创新推动了国内3G标准的发展;
-
2022年,紫光展锐在全球IC设计厂商中排名第10,显示了其在全球芯片行业的竞争力,成为全球第十大IC设计厂商,这一成绩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芯片行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5. 神州龙芯
-
2002年:第一款通用CPU——龙芯一号的问世,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这款32位CPU兼顾了通用及嵌入式CPU的特点,是中国在现代通用微处理器设计方面实现的“零”突破,也标志着国产安全服务器CPU和通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产业化的开始;
-
2005年:64位龙芯二号CPU的发布,实现了“从一到十”的技术飞跃,震惊了世界。尽管在芯片复杂度上与国外主流通用处理器存在差距,但龙芯二号实现了每年3倍速的高速成长,这是对只有3年CPU研究历史的龙芯团队的一个重大突破;
-
后续发展:龙芯CPU不断进化,包括龙芯2E的设计与交付,以及后续型号的性能提升。龙芯3B6600是最新一代桌面处理器,采用了LA864内核架构,主频达到3GHz,性能达到了采用先进工艺的英特尔高端酷睿12~13代处理器水平。这标志着龙芯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集成电路工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