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丨HTTP的由来

HTTP的诞生背景:

互联网以及TCP/IP协议的出现。

1989 年,蒂姆·伯纳斯 - 李提出了在互联网上构建超链接文档系统的构想。这篇论文中他确立了三项关键技术。

①URI:即统一资源标识符,作为互联网上资源的唯一身份;

②HTML: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描述超文本文档;

③HTTP:即超文本传输协议,用来传输超文本。

基于这三项技术,就可以把超文本系统完美地运行在互联网上,让各地的人们能够自由地共享信息,蒂姆把这个系统称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 Web。

HTTP/0.9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互联网世界非常简陋,计算机处理能力低,存储容量小,网速很慢。网络上绝大多数的资源都是纯文本,很多通信协议也都使用纯文本,所以 HTTP 的设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限制。

这一时期的 HTTP 被定义为 0.9 版,结构比较简单,为了便于服务器和客户端处理,它也采用了纯文本格式。对于它,最初设想的系统里的文档都是只读的,所以只允许用“GET”动作从服务器上获取 HTML 文档,并且在响应请求之后立即关闭连接,功能非常有限。

HTTP/0.9 虽然很简单,但它作为一个“原型”,充分验证了 Web 服务的可行性。

HTTP/1.0

1993 年,第一个可以图文混排的浏览器出现,又在 1995 年出现了服务器软件 Apache,简化了 HTTP 服务器的搭建工作。

同一时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1992 年发明了 JPEG 图像格式,1995 年发明了 MP3 音乐格式。用户不再仅仅需要纯文本,于是HTTP协议必须发展。

于是经过一系列的设计优化,HTTP/1.0 版本在 1996 年正式发布。看起来已经和我们现在的 HTTP 差不多了,例如:

①增加了 HEAD、POST 等新方法;

②增加了响应状态码,标记可能的错误原因;

③引入了协议版本号概念;

④引入了 HTTP Header(头部)的概念,让 HTTP 处理请求和响应更加灵活;

⑤传输的数据不再仅限于文本。

优化后的HTTP,能传输的内容更多,同时也更方便开发人员调试。

此文章为2月Day1学习笔记,内容来源于极客时间《透视HTTP协议》,强烈推荐该课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