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简·奥斯汀是英国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一位拥有敏锐洞察力的女性主义作家。作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先驱,她对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时英国女性面临的种种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在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作品中,众多评论家认为《爱玛》是最成功且最成熟的作品。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简·奥斯汀的作品,其小说《爱玛》中体现的女性意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简·奥斯汀是一位描写英国中产阶级社会日常生活细节,赋予小说现代性的女性小说家,其创作的通俗小说《爱玛》比以往其他作品更尖锐。简·奥斯汀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现象,同时也肯定了女性应
有的社会地位。因此,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爱玛》这部小说中,简·奥斯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强自信、独立勇敢的女主人公形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她笔下,爱玛勇敢追寻自己的自由、权利和幸福。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不是完全纯粹的,仅是对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反思。《爱玛》这一作品批判了父权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对唤醒女性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了当代女性行动起来,改善自己的婚姻地位和社会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爱玛》中爱玛的性格,来发掘和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文学赏析价值。
关键词:简·奥斯汀,《爱玛》,人物性格分析
(一)研究背景
小说《爱玛》是简·奥斯丁最成熟完美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爱玛漂亮、聪明、善
良,却同时自负、固执、势利,作者以女性的独到眼光观察女性成长,巧妙地让爱玛的缺点自我暴露,同时促使她深刻反思,惩罚自己的错误,描绘了她从幼稚到觉悟再到成长的心路历程。
在奥斯汀的六部作品中, 《爱玛》是唯一以女主角命名的小说,是作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的作品。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爱玛在经历了一个个的错之后,抛弃幻想,获得新的自我,在奈特利先生的引导下完成道德上的救赎,成长为一个理性、公正、博爱的人。在《英国小说导论》里, 凯特尔就把《爱玛》作为奥斯汀唯一的代表作。
小说犹如生活的一面镜子。爱玛的成长,对我们也有启迪和教诲作用。在《爱玛》中,奥斯汀通过对女性成长的关注,揭示了人类在成长中的普遍困境,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普遍道理,即应当如何生活以及选择。而爱玛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反省,也启示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自我总结,通过准确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获得真正的成熟。
(二)研究意义
《爱玛》于1815年问世,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的小说百花园里又一朵绚丽多姿的鲜花,被评论家公认为思想上、艺术上臻于成熟完美的一部作品。
爱玛是奥斯丁笔下一块璞中之玉,在她的精雕细琢下,这块璞玉虽不“完美”,却熠熠生辉,她身上散发出一种令人向往的健康的独立的人格品质。作者让爱玛在爱情与婚姻的冲突与困惑中实现自我教育及自我救赎,在历经情感的挫折后,爱玛对自己的生活作出恰当的判断与应有的抉择,并最终实现道德与精神境界的成长与提升。简·奥斯丁的小说如同教科书一样向我们展示女性追求幸福之路即为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之路,这于当时的女性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教育意义,于处于当代之女性的成长同样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Austen, J. Emma [M]. 3rd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0.
[2] Copeland, E & McMaster, J.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 [M].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Morris, P. Jane Austen, Virginia Woof and Worldly Realism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7.
[4] Palmer, A. Social Minds in the Novel [M].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0.
[5] Zunshine, L. Why We Read Fiction: Theory of Mind and the Novel [M].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马郁文.幽默诙谐的讽味日常——论简·奥斯丁小说的叙述风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3):121-123.
[7]任瑜.论简·奥斯丁《爱玛》中的婚姻门第观[J].文学教育(上),2021(05):72-73.
[8]余岑.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叙事伦理研究[D].长江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