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内存详解(jdk1.7、jdk1.8)

最近面试的头大,好久没面试了,发现自己这些基础一点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面试只能说到个大概,面不过有点小气人。

一、jdk1.7和jdk1.8的模型

下图是java1.7的内存结构
java1.7的内存结构
下图是java1.8内存结构
java1.8的内存结构
上面2图分别是jdk1.7与jdk1.8的内存模型

jdk1.8的时候jvm有很大的改进:使用元空间(mate space)取代了永久代。虽然元空间逻辑上仍然可以视为方法区的一种实现,但是在jdk1.8的jvm里面却没有给予方法去单独的一块内存区域了。

在jdk1.7的版本开始,已经开始了一部分去永久代的工作。比如字符串常量池迁移到堆内存中。而1.8则更进一步,把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等信息全部迁移到了本地内存(native memory)之中,因此jdk1.8的jvm内存划分如上图java1.8内存结构

二、分区解析

1.程序计数器

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可以看作当前线程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如果线程执行的是一个java方法,计数器记录的是正在执行的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
如果线程执行的是一个Native方法,这个计数器值则为空。

2.java虚拟机栈

线程私有的,每个线程对应一个java虚拟机栈,其生命周期与线程共同进退。每个java方法在杯调用时就会创建一个栈帧,并将该方法入栈,一旦调用完成就出栈。
当所有栈帧都出栈后,线程也就完成了实名。在局部变量表存储了8中基本数据类型,对象引用类型和returnAddress的类型。

3.本地方法栈

与虚拟机栈所发挥的作用类似,区别在于java虚拟机时java方法服务的,而本地方法栈则是为虚拟机栈使用到的native方法服务的。

4.java堆

java堆时java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的一块,java堆时被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此区域唯一的目的就是存放对象实例。java堆时内存回收的主要区域(GC堆)。从内存回收的角度看,java堆可细分成为新生代和老年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堆内存如上分为:

老年代(堆的1/3)
新生代(堆的2/3)
	Eden区(新生代的8/10)
	Suivival 0区(新生代的1/10)
	Suivival 1区(新生代的1/10)

5.元数据区

元数据区取代了1.7版本的永久代。
元数据区和永久代本质上都是方法区的实现。
方法去存放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静态变量,常量等数据。

6.直接内存

直接内存并不是java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
jdk1.4引入了NIO,他可以使用Native函数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

三、java堆的新生代、老年代、永久代的关系

如上,新生代分为三个区域、一个eden区和2个Suivival区,它们之间的比例为(8:1:1),这个比例时可以修改的。

通常情况下,对象主要分配在新生代的eden区,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分配到老年代中。

java虚拟机每次使用新生代中的eden区和一块Suivival(From),经过一次Minor GC之后,将Eden和Suivival(From)中还存活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一块Suivival(To)空间上(这里使用复制算法进行GC),最后清理掉刚才的Eden区和Suivival(From)区空间。
将此时复制过来的Suivival(To)区内存活的对象年龄设置为1,以后这些对象在Suivival(To)区中熬过一次GC,他们的年龄就+1,直到某个对象的年龄(默认15)时,就会将这个对象移动到老年代中。

在新生代中进行GC的时,有可能遇到另一款Suivival(To)区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上一次新生代收集下来的存活对象,这些对象将直接通过分配担保机制进入老年代;

Eden区

eden区位于java堆中的新生代区内,时新生对象分配内存的地方,由于堆时所有线程共享的,因此在堆上分配内存需要加锁。而Sun JDK为了提升效率,会为每个新建线程的eden上分配一块独立的空间由该线程独享,这块空间成为TLAB(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在TLAB上分配内存不需要加锁,因此JVM在给线程中的对象分配内存时,会尽量在TLAB上分配。如果对象过大或TLAB用完,则仍然在堆上进行分配。如果Eden区内存用完了,则会进行一次Minor GC(young GC)。

Suivival From 和 Survival To

Survival区与Eden区同属于java堆中的新生代区内。Survival区有两块,一块成为From区,另一块时To区,这两个区是相对的,在发生了一次Minor GC之后,From区和To区会互换。

在发生Minor GC时,Eden区和Survival From区内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Surval To区内,并清除Eden和Surval From区,此时使用标记复制算法处理执行GC。

Survival To区会把一些存活足够久的对象移至老年代。

老年代

老年代存放的都是存活时间比较久的,空间较大的对象,因此老年代使用标记整理算法

当老年代容量满的时候,会触发一次Major GC (Full GC),回收老年代内不在被使用的对象资源。

总结:

1.Minor GC(young GC)是发生在新生代中的垃圾收集,采用标记复制算法
2.新生代中每次使用的空间不会超过90%,主要用于存放新的的对象。
3.Minor GC每次收集后,Eden区和Survival From区都会被清空。
4.老年代中使用Full GC(老年代只会执行Major GC,但是在老年代执行Major GC之前,会先在新生代执行一次Minor GC,所以这里说是Full GC),老年代采用标记清除算法

【未完,准备将担保机制一起放进来,时间关系,先放个担保机制的链接】
担保机制:https://blog.csdn.net/kavito/article/details/82292035

参考:https://blog.csdn.net/s674334235/article/details/103106482
参考: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847987/article/details/102294286
参考:https://blog.csdn.net/qq_19734597/article/details/80958817

  • 0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大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锁的基本原理   21.2.1 锁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锁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锁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锁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锁来实现悲观锁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锁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锁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锁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