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陷“多而不强”怪圈,市场增长遇瓶颈

安踏,这个曾经意气风发、超越耐克的中国运动品牌巨头,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增长的困境。其2024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令人瞩目,但并非出于喜悦——主品牌安踏的零售额增速勉强与去年持平,而子品牌们的增速则普遍大幅下滑,其中被誉为“现金奶牛”的FILA,其零售额增速更是降至个位数,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20%。

回望安踏的辉煌,多品牌战略无疑是推动其飞速发展的核心动力。自2009年起,安踏通过一系列并购,迅速构建起包括FILA、迪桑特、可隆等在内的庞大品牌矩阵,这些子品牌不仅为安踏带来了显著的增长,还成功地将安踏推向了中国运动产品市场的巅峰。然而,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安踏的多品牌战略看似全面覆盖,实则难以兼顾。每个子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受众群体,但如何确保这些品牌既能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又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安踏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实际操作中,安踏往往顾此失彼,导致部分子品牌未能按预期拓展消费群体,甚至出现了市场萎缩的情况。

以MAIA ACTIVE为例,安踏收购这一女性瑜伽品牌的初衷是希望分食Lululemon的市场,但现实却给了安踏一记重击。MAIA ACTIVE在业绩、品牌号召力和用户粘性等方面均未能对Lululemon构成实质性威胁,反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背后,除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外,更反映出安踏在多品牌管理上的不足。

安踏的品牌矩阵看似庞大,但实际上却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安踏和FILA两个品牌占据了集团营收的绝大部分,而其他子品牌的贡献则微乎其微。这种依赖少数几个品牌支撑整个集团发展的模式,无疑增加了安踏的经营风险。一旦这两个主力品牌的发展出现波动,安踏将很难找到替代的增长点。

面对市场的寒流,安踏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加大线上打折力度、推出与NBA球星欧文合作的产品、寄希望于巴黎奥运会带来的消费热潮……这些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安踏的燃眉之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踏多品牌战略现下的困扰。

安踏的规模化收购和整合海外品牌,原本是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将国产的安踏主品牌推向海外。然而,如果多品牌战略的短板继续存在,安踏将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相反,它可能会陷入“一顿操作猛如虎,归来仍在国内混”的尴尬情况。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安踏的多品牌战略能否持续奏效,成为了一个未知数。如果安踏不能及时调整策略、优化品牌矩阵、提升管理能力,那么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充满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安踏的多品牌战略在带来辉煌的同时,也为其埋下了隐患。面对当前的困境和挑战,安踏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和行动,以确保其能够继续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运动产品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 7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