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用过的日志框架

3 篇文章 0 订阅

目前常见的Java日志框架和facades(中文似乎不太好翻译)有一下几种:
① log4j
② logback
③ SLF4J
④ commons-logging
⑤ j.u.l (即java.util.logging)
其中,①-③为同一个作者(Ceki)所写。④被很多开源项目所用,⑤是Java原生库(以下用j.u.l简写来代替),但是在Java 1.4中才被引入。
这么多得日志库,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认为,这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但是在了解它们的 历史渊源 和 优劣 以及 相互关系 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适配自己的项目。
下面我将上述这些框架串起来讲一下,如有疏漏请见谅。
1. Logging frameworks的上古时期(Java 1.3及以前)
在上古时期,Java打日志依赖 System.out.println() , System.err.println() 或者 e.printStackTrace() 。Debug日志被写入 STDOUT 流,错误日志被写入 STDERR 流。
这种方式目前小脚本中也依然使用广泛。但是在生产环境或大的项目中,Debug日志通常被重定向到/dev/null中: >/dev/null , 错误日志被重定向到本地文件中: 2>stderr.log 。看起来很完美,是吗?实则不然,这样打日志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无法可定制化 。
具体来讲,没有一个类似开关的东东来切换是否打印Debug日志,当我们定位问题时需要输出Debug日志到文件去查看,而不是到 /dev/null 里,是吗?日志无法定制化,我们只能硬编码到代码里,不需要时再注释掉相关代码,重新编译。
还有一些缺陷,比如: 无法更细粒度地输出日志 ,换句话说,缺少当前成熟的日志框架常见的LOG LEVEL控制。
而Java本身也没有提供相应的Library,在这样恶劣的境况下,Log4j勇敢地站了出来,拯救劳苦大众。

Log4j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框架,它提出的一些基本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直至今天,这些理念也依然在被广泛使用:

Logger

我们来看下维基百科对 Logger 的定义:

A Logger is an object that allows the application to log without regard to where the output is sent/stored. The application logs a message by passing an object or an object and an exception with an optional severity level to the logger object under a given a name/identifier.

Logger是一个允许应用记录日志的对象,开发者不必需考虑输出位置。应用可将具体需要打印的信息通过一个Object传递。每个Logger互相独立,通过名字或标识符来区分。

Appender
每个appender可独立配置记录日志的设备,可以是文件、数据库、消息系统等。

Level
每个打印日志都可以单独制定日志级别。外部通过配置文件来控制输出级别,不同的输出级别打印不同的日志信息。

  1. J.U.L 姗姗来迟

后来,Sun公司开始意识到JDK需要一个记录日志的特性。受Log4j的启发,Sun在Java1.4版本中引入了一个新的API, 叫 java.util.logging , 但是, j.u.l 功能远不如Log4j完善,如果开发者要使用它,就意味着需要自己写 Appenders (Sun称它为 Handlers ),而且,只有两个 Handlers 可被使用: Console 和 File ,这就意味着,开发者只能将日志写入Console和文件。

如前面所述, j.u.l 在Java 1.4才被引入,在这之前,并没有官方的日志库供开发者使用。于是便有了很多日志相关的”轮子”。我想这应该是当前会有如此多日志框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回顾历史,一方面,在Java 1.4之前,第三方日志库已经被广泛使用了,占得了先机。另一方面, j.u.l 在被引入时性能和可用性都很差,直到1.5甚至以后才有了显著提升。

3-1. Logging facades出现及进化

由于项目的日志打印必然依赖以上两个框架中至少一个,无论是 j.u.l 还是 log4j ,开发者必须去两个都配置。这时候,Apache的 commons-logging 出现了。本质上来讲, commons-logging 并非一个日志打印框架,而是一个 API bridge , 它起到一个连接和沟通的作用,开发者可以使用它来兼容logging frameworks( j.u.l 和 log4j )。有了它,第三方库就可以使用 commons-logging 来做一个中间层,去灵活选择 j.u.l 或者 log4j ,而不必强加依赖。

然而 commons-logging 对 j.u.l 和 log4j 的配置问题兼容得并不好,更糟糕的是,使用 commons-logging 可能会遇到类加载问题,导致 NoClassDefFoundError 的错误出现。

最终, log4j 的创始人 Ceki 发起了另一个项目,这便是大名鼎鼎的 SLF4j 日志框架,该框架可以看成是 log4j 的升级版。需要说明的是,log4j 2.0已经被加入Apache基金会,过去几年已经被大幅改善,社区活跃度也非常高,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log4j 2.0目前被加入越来越多得现代化特性,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 log4j 的升级版 logback (稍后介绍),关于log4j 2.0的新特性,请参见这篇文章: THE NEW LOG4J 2.0

据 slf4j 的作者 Ceki 说,首先,slf4j是不仅仅是一个 logging framework , 而且一个 logging facdes , 借助 slf4j 的 log4j adapter , 开发者从 slf4j 切换到 log4j 不需要额外改动一行代码,只需要从CLASS_PATH中排除掉 slf4j-log4j12.jar 。如果想从 log4j 迁移到 logback , 在CLASS_PATH添加 slf4j-log4j12.jar , 并将 log4j.properties 转换为 logback.xml 即可,这里有一个在线工具可以自动完成转换: logback.xml translator 。

slf4j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度,开发者可以借助它去灵活选择底层的日志框架。比如,当下更多的开发者比较倾向于使用log4j的升级版logback,因为它具有较log4j更多更好的特性:

配置文件支持 xml 和 Groovy 语法(版本号>= 0.9.22)
自动重载有变更的配置文件
自动压缩历史日志
打印异常信息时自动包含package名称级版本号
Filters
其它一些很棒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logback是slf4j接口的一套具体实现,又是同一个作者,因而保证了其和log4j相近的使用方式,也具有 slf4j 的全部特性。

此外,对于一些大型框架及服务的开发者,需要考虑客户端用户的体验。比如jstorm, 你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或许有人偏好使用 slf4j 开发jstorm topology, 而另一些人喜欢用logback。这种情况下,你应该使用 slf4j ,把最终logging framework的选择权留给用户。

最后,除了 slf4j 比 j.u.l 或者 log4j 更好用,还有一个选择 slf4j 的现实原因:Java圈的非常多开发者更钟情于 slf4j 作为他们的logging API, 随大流有时候能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2. 日志参数化打印的支持(parameterized logging)

slf4j除了包含该log4j的全部特性外,还提供了 parameterized logging 特性。这个特性非常有用,它允许开发者在打印日志时借助 {} 来实现参数化打印:

logger.debug(“The attribute value is {}”, fooIns.getAttribute());
logback复用了 slf4j 的API,这意味着使用logback实际上是在使用slf4j的API,不难看出,logback同样支持 parameterized logging 特性。

  1. 各日志框架时间线
    以上日志框架,有些是为了解决现有框架的不足,有些是功能的扩展升级,有些是从头到尾重新写的,根据各自出现先后次序,可以将它们放在同一时间线上:
    图片
    注意箭头仅代表时间走向,分支不具有 fork 的含义。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