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总结

算法分类

  • 比较类排序:通过比较来决定元素间的相对次序,由于其时间复杂度不能突破O(nlogn),因此也称为非线性时间比较类排序。
  • 不通过比较来决定元素间的相对次序,它可以突破基于比较排序的时间下界,以线性时间运行,因此也称为线性时间非比较类排序。

算法的相关概念

  • 稳定

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后a仍在b前面

  • 不稳定

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后a可能会出现在b后面

  • 时间复杂度

对排序数据的总的操作次数。反映当n变化时,操作次数呈现什么规律

  • 空间复杂度

算法在计算机内执行时所需存储空间的度量,它也是数据规模n的函数

算法的复杂度

排序方法时间复杂度(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坏)时间复杂度(最好)空间复杂度稳定性
冒泡排序O(n2)O(n2)O(n)O(1)稳定
快速排序O(nlog2n)O(n2)O(nlog2n)O(nlog2n)不稳定
插入排序O(n2)O(n2)O(n)O(1)稳定
希尔排序O(n1.3)O(n2)O(n)O(1)不稳定
选择排序O(n2)O(n2)O(n2)O(1)不稳定
堆排序O(nlog2n)O(nlog2n)O(nlog2n)O(1)不稳定
归并排序O(nlog2n)O(nlog2n)O(nlog2n)O(n)稳定
计数排序O(n+k)O(n+k)O(n+k)O(n+k)稳定
桶排序O(n+k)O(n2)O(n)O(n+k)稳定
基数排序O(n*k)O(n*k)O(n*k)O(n+k)稳定

比较类排序

交换排序

冒泡排序

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算法描述(对n个数进行从小到大排序, 其中seq为第几次遍历序列):
1. 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假如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
2.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样在最后的元素就是最大的数;
3.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4. 重复步骤1~3,直到排序完成。
算法的c实现:
void bubbleSort(int a[], int n){
	for(int i =0 ; i< n-1; ++i) {		// 每次需要排序的长度
		for(int j = 0; j < n-i-1; ++j) {	// 从第一个元素到第i个元素
			if(a[j] > a[j+1]){
				int tmp = a[j]; 
				a[j] = a[j+1];  
				a[j+1] = tmp;
			}
		}
	}
}
适用场景

冒泡排序思路简单,代码也简单,特别适合小数据的排序。但是,由于算法复杂度较高,在数据量大的时候不适合使用。

代码优化

在数据完全有序的时候展现出最优时间复杂度,为O(n)。其他情况下,几乎总是O( n2 )。因此,算法在数据基本有序的情况下,性能最好。
要使算法在最佳情况下有O(n)复杂度,需要做一些改进,增加一个swap的标志,当前一轮没有进行交换时,说明数组已经有序,没有必要再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了,直接退出。

void bubbleSort(int a[], int n){
	bool swap;
	for(int i =0 ; i< n-1; ++i) {
		swap = false;
		for(int j = 0; j < n-i-1; ++j) {
			if(a[j] > a[j+1]){
				int tmp = a[j]; 
				a[j] = a[j+1];  
				a[j+1] = tmp;
				swap=true;
			}
		}
		if(!swap){		//当前一轮没有进行交换时,说明数组已经有序,没有必要再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了,直接退出
			break;
		}
	}
}

快速排序

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算法描述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来把一个串(list)分为两个子串(sub-lists)。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算法的c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for(int j= 0; j<n; j++){
		cout<<a[j] <<"  ";
	}
	cout<<endl;
}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mp = *a;
	*a = *b;
	*b = tmp;
}
 
int partition(int a[], int low, int high)
{
	int privotKey = a[low];								//基准元素
	while(low < high){								    //从表的两端交替地向中间扫描
		while(low < high  && a[high] >= privotKey) --high;  //从high 所指位置向前搜索,至多到low+1 位置。将比基准元素小的交换到低端
		swap(&a[low], &a[high]);
		while(low < high  && a[low] <= privotKey ) ++low;
		swap(&a[low], &a[high]);
	}
	print(a,10);
	return low;
}
 
 
void quickSort(int a[], int low, int high){
	if(low < high){
		int privotLoc = partition(a,  low,  high);  //将表一分为二
		quickSort(a,  low,  privotLoc -1);			//递归对低子表递归排序
		quickSort(a,   privotLoc + 1, high);		//递归对高子表递归排序
	}
}
 
int main(){
	int a[10] = {3,1,5,7,2,4,9,6,10,8};
	cout<<"初始值:";
	print(a,10);
	quickSort(a,0,9);
	cout<<"结果:";
	print(a,10);
 
}
适用场景

快速排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尤其在数据量大的时候性能优越性更加明显。但是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考虑下优化以提高其在最坏情况下的性能。

插入排序

简单插入排序

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算法描述
  1. 把待排序的数组分成已排序和未排序两部分,初始的时候把第一个元素认为是已排好序的。
  2. 从第二个元素开始,在已排好序的子数组中寻找到该元素合适的位置并插入该位置。
  3.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元素被插入有序子数组中。
算法的c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cout<<i <<":";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
}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n)
{
	for(int i= 1; i<n; i++){
		if(a[i] < a[i-1]){               //若第i个元素大于i-1元素,直接插入。小于的话,移动有序表后插入
			int j= i-1;	
			int x = a[i];		 //复制为哨兵,即存储待排序元素
			a[i] = a[i-1];           //先后移一个元素
			while(x < a[j]){	 //查找在有序表的插入位置
				a[j+1] = a[j];
				j--;		 //元素后移
			}
			a[j+1] = x;		 //插入到正确位置
		}
		print(a,n,i);			//打印每趟排序的结果
	}
	
}
 
int main(){
	int a[8] = {3,1,5,7,2,4,9,6};
	InsertSort(a,8);
	print(a,8,8);
}
适用场景

插入排序由于O( n2 )的复杂度,在数组较大的时候不适用。但是,在数据比较少的时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般做为快速排序的扩充。例如,在STL的sort算法和stdlib的qsort算法中,都将插入排序作为快速排序的补充,用于少量元素的排序。又如,在JDK 7 java.util.Arrays所用的sort方法的实现中,当待排数组长度小于47时,会使用插入排序。

希尔排序

1959年Shell发明,第一个突破O(n2)的排序算法,是简单插入排序的改进版。它与插入排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优先比较距离较远的元素。希尔排序又叫缩小增量排序。

算法描述

先将整个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具体算法描述:

  1. 选择一个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
  2. 按增量序列个数k,对序列进行k 趟排序;
  3. 每趟排序,根据对应的增量ti,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m 的子序列,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仅增量因子为1 时,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算法的c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cout<<i <<":";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
}
/**
 * 直接插入排序的一般形式
 *
 * @param int dk 缩小增量,如果是直接插入排序,dk=1
 *
 */
 
void ShellInsertSort(int a[], int n, int dk)
{
	for(int i= dk; i<n; ++i){
		if(a[i] < a[i-dk]){			//若第i个元素大于i-1元素,直接插入。小于的话,移动有序表后插入
			int j = i-dk;	
			int x = a[i];			//复制为哨兵,即存储待排序元素
			a[i] = a[i-dk];			//首先后移一个元素
			while(x < a[j]){		//查找在有序表的插入位置
				a[j+dk] = a[j];
				j -= dk;			 //元素后移
			}
			a[j+dk] = x;			//插入到正确位置
		}
		print(a, n,i );
	}
	
}
 
/**
 * 先按增量d(n/2,n为要排序数的个数进行希尔排序
 *
 */
void shellSort(int a[], int n){
 
	int dk = n/2;
	while( dk >= 1  ){
		ShellInsertSort(a, n, dk);
		dk = dk/2;
	}
}
int main(){
	int a[8] = {3,1,5,7,2,4,9,6};
	//ShellInsertSort(a,8,1); //直接插入排序
	shellSort(a,8);			  //希尔插入排序
	print(a,8,8);
}
适用场景

Shell排序虽然快,但是毕竟是插入排序,其数量级并没有后起之秀–快速排序O(n㏒n)快。在大量数据面前,Shell排序不是一个好的算法。但是,中小型规模的数据完全可以使用它。

选择排序

简单选择排序

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算法描述

n个记录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1. 初始状态:无序区为R[1…n],有序区为空;
  2. 第i趟排序(i=1,2,3…n-1)开始时,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R[1…i-1]和R(i…n)。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R[k],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交换,使R[1…i]和R[i+1…n)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3. n-1趟结束,数组有序化了。
算法的c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int i){
	cout<<"第"<<i+1 <<"趟 : ";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
}
/**
 * 数组的最小值
 *
 * @return int 数组的键值
 */
int SelectMinKey(int a[], int n, int i)
{
	int k = i;
	for(int j=i+1 ;j< n; ++j) {
		if(a[k] > a[j]) k = j;
	}
	return k;
}
 
/**
 * 选择排序
 *
 */
void selectSort(int a[], int n){
	int key, tmp;
	for(int i = 0; i< n; ++i) {
		key = SelectMinKey(a, n,i);           //选择最小的元素
		if(key != i){
			tmp = a[i];  
			a[i] = a[key]; 
			a[key] = tmp; //最小元素与第i位置元素互换
		}
		print(a,  n , i);
	}
}
int main(){
	int a[8] = {3,1,5,7,2,4,9,6};
	cout<<"初始值:";
	for(int j= 0; j<8; j++){
		cout<<a[j] <<"  ";
	}
	cout<<endl<<endl;
	selectSort(a, 8);
	print(a,8,8);
}
适用场景

选择排序实现也比较简单,并且由于在各种情况下复杂度波动小,因此一般是优于冒泡排序的。在所有的完全交换排序中,选择排序也是比较不错的一种算法。但是,由于固有的O(n2)复杂度,选择排序在海量数据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它适用于简单数据排序。

堆排序

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积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积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

算法描述
  1. 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R1,R2….Rn)构建成大顶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
  2. 将堆顶元素R[1]与最后一个元素R[n]交换,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1)和新的有序区(Rn),且满足R[1,2…n-1]<=R[n];
  3. 由于交换后新的堆顶R[1]可能违反堆的性质,因此需要对当前无序区(R1,R2,……Rn-1)调整为新堆,然后再次将R[1]与无序区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得到新的无序区(R1,R2….Rn-2)和新的有序区(Rn-1,Rn)。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有序区的元素个数为n-1,则整个排序过程完成。
算法的c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for(int j= 0; j<n; j++){
		cout<<a[j] <<"  ";
	}
	cout<<endl;
}
 
/**
 * 已知H[s…m]除了H[s] 外均满足堆的定义
 * 调整H[s],使其成为大顶堆.即将对第s个结点为根的子树筛选, 
 *
 * @param H是待调整的堆数组
 * @param s是待调整的数组元素的位置
 * @param length是数组的长度
 *
 */
void HeapAdjust(int H[],int s, int length)
{
	int tmp  = H[s];
	int child = 2*s+1; //左孩子结点的位置。(child+1 为当前调整结点的右孩子结点的位置)
    while (child < length) {
		if(child+1 <length && H[child]<H[child+1]) { // 如果右孩子大于左孩子(找到比当前待调整结点大的孩子结点)
			++child ;
		}
		if(H[s]<H[child]) {  // 如果较大的子结点大于父结点
			H[s] = H[child]; // 那么把较大的子结点往上移动,替换它的父结点
			s = child;		 // 重新设置s ,即待调整的下一个结点的位置
			child = 2*s+1;
		}  else {			 // 如果当前待调整结点大于它的左右孩子,则不需要调整,直接退出
			 break;
		}
		H[s] = tmp;			// 当前待调整的结点放到比其大的孩子结点位置上
	}
	print(H,length);
}
 
/**
 * 初始堆进行调整
 * 将H[0..length-1]建成堆
 * 调整完之后第一个元素是序列的最小的元素
 */
void BuildingHeap(int H[], int length)
{ 
	//最后一个有孩子的节点的位置 i=  (length -1) / 2
	for (int i = (length -1) / 2 ; i >= 0; --i)
		HeapAdjust(H,i,length);
}
/**
 * 堆排序算法
 */
void HeapSort(int H[],int length)
{
    //初始堆
	BuildingHeap(H, length);
	//从最后一个元素开始对序列进行调整
	for (int i = length - 1; i > 0; --i)
	{
		//交换堆顶元素H[0]和堆中最后一个元素
		int temp = H[i]; H[i] = H[0]; H[0] = temp;
		//每次交换堆顶元素和堆中最后一个元素之后,都要对堆进行调整
		HeapAdjust(H,0,i);
  }
} 
 
int main(){
	int H[10] = {3,1,5,7,2,4,9,6,10,8};
	cout<<"初始值:";
	print(H,10);
	HeapSort(H,10);
	//selectSort(a, 8);
	cout<<"结果:";
	print(H,10);
 
}
适用场景

堆排序在建立堆和调整堆的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开销,在元素少的时候并不适用。但是,在元素比较多的情况下,还是不错的一个选择。尤其是在解决诸如“前n大的数”一类问题时,几乎是首选算法。

归并排序

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 。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2-路归并。若将多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多路归并。

算法描述

二路归并排序

算法描述
  1. 把长度为n的输入序列分成两个长度为n/2的子序列;
  2. 对这两个子序列分别采用归并排序;
  3. 将两个排序好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最终的排序序列。
算法的c实现
void print(int a[], int n){
   for(int j= 0; j<n; j++){
   	cout<<a[j] <<"  ";
   }
   cout<<endl;
}

//#归并的迭代算法
//将r[i…m]和r[m +1 …n]归并到辅助数组rf[i…n]
void Merge(int *r,int *rf, int i, int m, int n)
{
   int j,k;
   for(j=m+1,k=i; i<=m && j <=n ; ++k){
   	if(r[j] < r[i]) rf[k] = r[j++];
   	else rf[k] = r[i++];
   }
   while(i <= m)  rf[k++] = r[i++];
   while(j <= n)  rf[k++] = r[j++];
   print(rf,n+1);
}

void MergeSort(int *r, int *rf, int lenght)
{ 
   int len = 1;
   int  *q = r ;
   int  *tmp =  malloc(lengtht*sizeof(int));
   while(len < lenght) {
   	int s = len;
   	len = 2 * s ;
   	int i = 0;
   	while(i+ len <lenght){
   		Merge(q, rf,  i, i+ s-1, i+ len-1 ); //对等长的两个子表合并
   		i = i+ len;
   	}
   	if(i + s < lenght){
   		Merge(q, rf,  i, i+ s -1, lenght -1); //对不等长的两个子表合并
   	}
   	tmp = q; q = rf; rf = tmp; //交换q,rf,以保证下一趟归并时,仍从q 归并到rf
   }
   free(tmp);
}


int main(){
   int a[10] = {3,1,5,7,2,4,9,6,10,8};
   int b[10];
   MergeSort(a, b, 10);
   print(b,10);
   cout<<"结果:";
   print(a,10);

}

// 归并的递归算法
void MSort(int *r, int  *rf,int s, int t)
{ 
   
   if(s==t) r[s] = rf[s];
   else
   { 
   	int  *rf2 = malloc(t*sizeof(int));
   	int m=(s+t)/2;			/*平分*r 表*/
   	MSort(r, rf2, s, m);		/*递归地将r[s…m]归并为有序的rf2[s…m]*/
   	MSort(r, rf2, m+1, t);		/*递归地将r[m+1…t]归并为有序的rf2[m+1…t]*/
   	Merge(rf2, rf, s, m+1,t);	/*将rf2[s…m]和rf2[m+1…t]归并到rf[s…t]*/
   	free(rf2);
   }
}
void MergeSort_recursive(int *r, int *rf, int n)
{   /*对顺序表*p 作归并排序*/
   MSort(r, rf,0, n-1);
}
适用场景

归并排序在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也有较为出色的表现(效率上),但是,其空间复杂度O(n)使得在数据量特别大的时候(例如,1千万数据)几乎不可接受。而且,考虑到有的机器内存本身就比较小,因此,采用归并排序一定要注意。

非比较类排序

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不是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其核心在于将输入的数据值转化为键存储在额外开辟的数组空间中。 作为一种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排序,计数排序要求输入的数据必须是有确定范围的整数。

算法描述

  1. 找出待排序的数组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2. 统计数组中每个值为i的元素出现的次数,存入数组C的第i项;
  3. 对所有的计数累加(从C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每一项和前一项相加);
  4. 反向填充目标数组:将每个元素i放在新数组的第C(i)项,每放一个元素就将C(i)减去1。

算法的c实现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string.h>
#include<time.h>

/*****************
计数排序主要用于整型序列的排序
申请额外的空间,保存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由小于该元素的元素出现次数,决定元素所在的位置
*****************/

void csort(int *src,int *dst,int size,int k)
{
    int i;
    int *count = malloc(k*sizeof(int) + 1);
    for(i=0;i<k;i++)
    {
        count[i] = 0;
    }
    for(i=0;i<size;i++)
    {
        /*计数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count[src[i]]++;
    }
    for(i=1;i<k;i++)
    {
        /*计算每个元素该在的位置*/
        count[i] += count[i-1];
    }
    for(i=0;i<size;i++)
    {
        /*将元素存放在该在的位置*/
        dst[--count[src[i]]]= src[i];
    }
}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int *src = NULL,*dst = NULL;
    int size = 100;
    int i,k;
    src = malloc(size * sizeof(int));
    dst = malloc(size * sizeof(int));
    srand(time(0));
    for(i=0;i<size;i++)
    {
        src[i] = rand() % 100;
    }
    k = 100;//k为这个序列的最大整数加1
    csort(src,dst,size,k);
    printf("src:");
    for(i=0;i<size;i++)
    {
        printf(" %d",src[i]);
    }
    printf(".\n");
    printf("dst:");
    for(i=0;i<size;i++)
    {
        printf(" %d",dst[i]);
    }
    printf(".\n");
}


适用场景

排序目标要能够映射到整数域,其最大值最小值应当容易辨别。例如高中生考试的总分数,显然用0-750就OK啦;又比如一群人的年龄,用个0-150应该就可以了,再不济就用0-200喽。另外,计数排序需要占用大量空间,它比较适用于数据比较集中的情况。

桶排序

桶排序又叫箱排序,是计数排序的升级版,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数组分到有限数量的桶子里,然后对每个桶子再分别排序(有可能再使用别的排序算法或是以递归方式继续使用桶排序进行排序),最后将各个桶中的数据有序的合并起来。

算法描述

  1. 找出待排序数组中的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2. 我们使用 动态数组ArrayList 作为桶,桶里放的元素也用 ArrayList 存储。桶的数量为(max-min)/arr.length+1
  3. 遍历数组 arr,计算每个元素 arr[i] 放的桶
  4. 每个桶各自排序
  5. 遍历桶数组,把排序好的元素放进输出数组

算法的c实现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key;
	struct node *next;
}KeyNode;
 
void bucket_sort(int keys[],int size,int bucket_size) {
	int i,j;
	KeyNode **bucket_table = (KeyNode **)malloc(bucket_size * sizeof(KeyNode*));
	for(i = 0;i < bucket_size;i++) {
		bucket_table[i] = (KeyNode*)malloc(sizeof(KeyNode));
		bucket_table[i]->key = 0;
		bucket_table[i]->next = NULL;
	}
	for(j = 0;j < size;j++) {
		KeyNode *node = (KeyNode *)malloc(sizeof(KeyNode));
		node->key = keys[j];
		node->next = NULL;
		int index = keys[j]/10;
		KeyNode *p = bucket_table[index];
		if(p->key == 0) {
			bucket_table[index]->next = node;
			(bucket_table[index]->key)++;
		}else {
			while(p->next != NULL && p->next->key <= node->key)
				p = p->next;
			node->next = p->next;
			p->next = node;
			(bucket_table[index]->key)++;
		}
	}
	//print result
	KeyNode * k = NULL;
	for(i = 0;i < bucket_size;i++)
		for(k = bucket_table[i]->next;k!=NULL;k=k->next)
			printf("%d ",k->key);
	printf("\n");
}
 
 
int main()
{
	int raw[] = {49,38,65,97,76,13,27,49};
	int size = sizeof(raw)/sizeof(int);
	bucket_sort(raw,size,10);
}

适用场景

桶排序可用于最大最小值相差较大的数据情况,但桶排序要求数据的分布必须均匀,否则可能导致数据都集中到一个桶中。比如[104,150,123,132,20000], 这种数据会导致前4个数都集中到同一个桶中。导致桶排序失效。

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是按照低位先排序,然后收集;再按照高位排序,然后再收集;依次类推,直到最高位。有时候有些属性是有优先级顺序的,先按低优先级排序,再按高优先级排序。最后的次序就是高优先级高的在前,高优先级相同的低优先级高的在前。

算法描述

  1. 取得数组中的最大数,并取得位数;
  2. arr为原始数组,从最低位开始取每个位组成radix数组;
  3. 对radix进行计数排序(利用计数排序适用于小范围数的特点);

算法的c实现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_NUM_OF_KEY 8//构成关键字的组成部分的最大个数
#define RADIX 10        //基数,例如关键字是数字,无疑由0~9组成,基数就是10;如果关键字是字符串(字母组成),基数就是 26
#define MAX_SPACE 10000
//静态链表的结点结构
typedef struct{
    int data;//存储的关键字
    int keys[MAX_NUM_OF_KEY];//存储关键字的数组(此时是一位一位的存储在数组中)
    int next;//做指针用,用于是静态链表,所以每个结点中存储着下一个结点所在数组中的位置下标
}SLCell;
//静态链表结构
typedef struct{
    SLCell r[MAX_SPACE];//静态链表的可利用空间,其中r[0]为头结点
    int keynum;//当前所有的关键字中最大的关键字所包含的位数,例如最大关键字是百,说明所有keynum=3
    int recnum;//静态链表的当前长度
} SLList;

typedef int  ArrType[RADIX];//指针数组,用于记录各子序列的首尾位置
//排序的分配算法,i表示按照分配的位次(是个位,十位还是百位),f表示各子序列中第一个记录和最后一个记录的位置
void Distribute(SLCell *r,int i,ArrType f,ArrType e){
    //初始化指针数组
    for (int j=0; j<RADIX; j++) {
        f[j]=0;
    }
    //遍历各个关键字
    for (int p=r[0].next; p; p=r[p].next) {
        int j=r[p].keys[i];//取出每个关键字的第 i 位,由于采用的是最低位优先法,所以,例如,第 1 位指的就是每个关键字的个位
        if (!f[j]) {//如果只想该位数字的指针不存在,说明这是第一个关键字,直接记录该关键字的位置即可
            f[j]=p;
        }else{//如果存在,说明之前已经有同该关键字相同位的记录,所以需要将其进行连接,将最后一个相同的关键字的next指针指向该关键字所在的位置,同时最后移动尾指针的位置。
            r[e[j]].next=p;
        }
        e[j]=p;//移动尾指针的位置
    }
}
//基数排序的收集算法,即重新设置链表中各结点的尾指针
void Collect(SLCell *r,int i,ArrType f,ArrType e){
    int j;
    //从 0 开始遍历,查找头指针不为空的情况,为空表明该位没有该类型的关键字
    for (j=0;!f[j]; j++);
    r[0].next=f[j];//重新设置头结点
    int t=e[j];//找到尾指针的位置
    while (j<RADIX) {
        for (j++; j<RADIX; j++) {
            if (f[j]) {
                r[t].next=f[j];//重新连接下一个位次的首个关键字
                t=e[j];//t代表下一个位次的尾指针所在的位置
            }
        }
    }
    r[t].next=0;//0表示链表结束
}
void RadixSort(SLList *L){
    ArrType f,e;
    //根据记录中所包含的关键字的最大位数,一位一位的进行分配与收集
    for (int i=0; i<L->keynum; i++) {
        //秉着先分配后收集的顺序
        Distribute(L->r, i, f, e);
        Collect(L->r, i, f, e);
    }
}
//创建静态链表
void creatList(SLList * L){
    int key,i=1,j;
    scanf("%d",&key);
    while (key!=-1) {
        L->r[i].data=key;
        for (j=0; j<=L->keynum; j++) {
            L->r[i].keys[j]=key%10;
            key/=10;
        }
        L->r[i-1].next=i;
        i++;
        scanf("%d",&key);
    }
    L->recnum=i-1;
    L->r[L->recnum].next=0;
}
//输出静态链表
void print(SLList*L){
    for (int p=L->r[0].next; p; p=L->r[p].next) {
        printf("%d ",L->r[p].data);
    }
    printf("\n");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SLList *L=(SLList*)malloc(sizeof(SLList));
    L->keynum=3;
    L->recnum=0;
    creatList(L);//创建静态链表
    printf("排序前:");
    print(L);
   
    RadixSort(L);//对静态链表中的记录进行基数排序
   
    printf("排序后:");
    print(L);
    return 0;
}

适用场景

基数排序要求较高,元素必须是整数,整数时长度10W以上,最大值100W以下效率较好,但是基数排序比其他排序好在可以适用字符串,或者其他需要根据多个条件进行排序的场景,例如日期,先排序日,再排序月,最后排序年 ,其它排序算法可是做不了的。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